摘 要:备课是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切实提高课堂效益。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备课的认识,让备课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备课 教材 学生 教法
备课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基础,它对课堂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有人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写教案当然是备课,但备课不等于写教案。为了上好一堂课,教师要钻研和处理教材、研究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设计练习等,尤其是青年教师,上课的之前必须进行精心的备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师在备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教材”
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不是单纯地将教学内容作解释、疏理、安排、写出教案,更重要的是确定教学目的要求,明确教材的地位、作用、重难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来源、推导过程、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知识要点……然而,有许多教师备课不仔细,也不深入了解教学内容,以致在课堂教学中出错。比如,例题在教材中具有启发思路、指点方法、示范格式和揭示规律的作用。有的教师在讲例题时,不注意例题的知识基础和特点,尤其是例题所揭示的教学思想、方法、规律,而只为解题而解题。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偏重强调对教学知识的学习掌握,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思想的教育。因此,学生在做练习时,对所学的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算理、算法理解不透,解题不合理、不规范、速度慢;更不能有效地形成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此外,每个教师都应该在认真领会大纲精神的基础上,反复通读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研究教材中基础知识的纵横联系、地位和作用,使自己对全册教材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真正做到“心中有书”,为此后适当选择教材和合理安排教材做好奠基工作。
二、备“教法”
在备课中,教学方法的准备和选择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许多教师都用提问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值得肯定的教学方法,但并不能把握问题的精要,不能将关键内容融入提问中,也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路,更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案中,只写所学的数学知识,不进行问题设计,缺乏教与学的措施,缺少层次的小结,甚至没有全课的总结,这些情况的出现均来源于备课时没有对教学方法作充分的、全面的准备,没有把“备教法”当作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每个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自己的特长,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但不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应把启发诱导贯彻到诸教法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获取知识要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推动力;使程度高的学生有新问题去思考,程度低的学生也能听懂并消化。具体地说,好的教法必须是引入自然;语言精练,生动形象,思路清晰;注重分析、充分暴露分析的全过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并能鼓励创新;课堂上学生积极思维,动口、动手、动脑。
此外,好的教学法还应计划板书和教具。如果板书不规范,会使学生产生杂乱或知识印象淡漠的感觉。好的板书,应该是:安排例题,突出知识点;字迹清楚,书写工整;利于小结,方便记忆。利用教具(小黑板、幻灯片等)教学是由数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执行直观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灵活运用教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能节约时间,增大教学内容的密度;同时能减轻师生负担,甚至还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备“学生”
因材施教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同一节课,在不同层次的学校、班级,其具体要求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从班级学生来源、特点及学生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学要求,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易出现的问题等。好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需要哪些基础?哪些最难理解、最易疏忽、可能出错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应选择什么教具、什么实例、什么方法来加以强调等等。一些教师由于对这些注意不够,又缺乏经验,课堂上往往“卡壳”,不能按计划授课,目标达成率低。有的不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认为有些知识已讲过,学生懂了,所以不再讲或提示,却不知这正是学生的薄弱点。另外,老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是有很大差别的,老师想到的或者老师希望学生想到的,学生却不一定想到或想得慢些,这时,老师如果急于求成,课堂上就容易出现问题。
要备好“学生”,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一般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1)从原住教师、班主任、同学那里了解;(2)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注意信息反馈,特别是利用提问和做练习的方式;(3)建立教学问题和学生练习错误档案;(4)批改作业,查看成绩、试卷;(5)可进行摸底测验;(6)课外辅导,特别是对差生的辅导。
四、备“教学语言”
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应达到以下要求:(1)准确无误;(2)通俗易懂;(3)简明精炼;(4)生动形象。即老师的语言要亲切,富有情感,讲解要完整严密,要将教案的书面语化为口头语;清晰、洪亮、简炼,尤其是要设计讲课的语调,注意起伏相间,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