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数学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
2、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应只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而还应当包括思维、解决问题、以及在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3、构建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过程,在更大程度上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造发展空间。
关键词:改革,问题解决,创造意识。
面对扑面而来的数学新课程改革,迫切要求广大中学数学教师在前瞻性和现实性结合上,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对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意义、作用和操作予以理解,在规范与创新上对新课程标准的体系结构予以充分的把握。如何更好地适应数学新课程改革这些新要求,以确保自已"适者生存"并永远"胜似闲庭信步"呢?我们认为关键仍取决于教师在数学教学理念上能否有一个突破。如果我们数学教师对数学新课程标准领会不透彻,依然,"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话,那么,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相反还会起到南辕北辙的负效应。
诚然,顺应数学新课程标的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很多,但笔者认为"问题解决教学"的教学方法不失是一种好方法。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学生探索、尝试解决——>信息交流、揭示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变练演编、深化提高——>信息交流、教学相长——>反思小结、观点提炼
操作说明:
1、设计问题,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精心设计系列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要使课堂教学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2、学生探索、尝试解决。着眼于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去探索,在讨论、交流中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解决所设计的问题。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起到促进和调节的作用,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
3、信息交流、揭示规律。引导学生根据探索、尝试所得,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知识与规律等方面的结论,然后教师通过必要的讲解,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知识系统中理解知识。
4、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尽可能独自地思考、分析、探索问题(鼓励讨论与交流)。从中感悟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应用,教师再通过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借题发挥,进行示范性讲解、分析,在重联系、重转化、重本质中概括提炼出规律,由例及类,教给学生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5、变练演编、深化提高。变练是指通过对概念、图形背景、题目的条件或结论、题目的形式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引申,编制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解答,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通过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理解的加深,让学生自已模仿或编拟数学试题,供班级同学研究或解答。这样的演、编实践,有助于学生概括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是丰富课堂内容的有效方法。
6、信息交流、教学相长,反思小结、观点提炼。在师生共同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提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对知识进行整理、对规律进行总结,并对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形成自已的观点。并通过课堂的小结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二、问题解决教学的教学原则
1、数学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观念
数学观念是人们对数学的基本看法和整体认识,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数学教育只有把落脚点放在形成学生的数学观念上,才能将教学活动真正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问题解决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摆在了教学的突出位置,注意观察、归纳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规律,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过程,把数学观念的培养和教育纳入到了数学知识的学习、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教育等过程中去。数学教育本质上是理性思维的教育,它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不能把数学仅仅看成是计算和推理的工具、科学技术的基础,而且要考虑它对于形成尊重真理、讲究科学的思维习惯和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进而形成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作用。这是基于观念层面上的数学教育,是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
2、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系统化了的常识。"从本质上讲,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模式和秩序的科学,数、形、关系、可能性、数据处理等,是源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数学把握,并反过来不断地接受客观事实的检验和矫正中发展起来的。而数学过程则是在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模型、理论和方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建构过程。"问题解决教学"的四个环节的教学过程,是基于不同教育功能和不同建构策略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和经验,通过对业已形成的数学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向更高层次推进,并反作用于更为广泛的现实,对其作出解释和应用。以"课题"形式组织课程内容,着眼于系统认知结构的整体建构,更加趋于信息的条理化,适应学生思维存储和提取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
3、重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再创造中学习
以现成的体系来教数学,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也能向学生传授较多的知识,但也存在种种负面影响:数学枯燥、数学神秘,数学是书上写的、老师讲的等。很多学生单纯靠记忆学习数学,使数学学习失去应有的魅力。发现是一种乐趣,是人的天性。我国新的课程标准的研制强调科学过程、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能力。"问题解决教学"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以"课题"的形式组织教学,倡导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让学生在再创造过程中学习,使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笔者认为,为学生提供适合再创造的学习材料,有了一些数学观念和方法的铺垫,有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即使是普通的学生也能够创造出数学(一般指原创的模拟)。通过再创造能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解释现象的数学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数学体系的建构和形成过程,体会数学的精神。数学是研究模式的科学,是基于思维的推理形式和方法建构而成的,因此,数学教学应重视知识的系统结构,重视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过程、问题的解决策略与方法。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要涉及学生数学学习的知识目标、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而且要涉及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发展。这不仅是数学教学的手段,而且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4、情感注入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
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制导着认知学习。实践也证明了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则会压抑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问题解决教学"十分重视数学学习过程,除了研究学生智力方面的因素,如认知、理解、应用等规律外,还重视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信念、态度和情绪等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内在动机来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到,情感注入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真实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是最能引起态度和个性情绪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利用情感对认知学习的制导作用,来驱动、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为达到目标而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就常常会有异常的表现。总之,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数学认识结构和系统建构过程,在强调自主探索和学生理解性思维活动的同时,加强教师情感的注入,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学习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5、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了解自己,尊重他人,既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又善于表达和交流,是当代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合作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合理分工、有团队精神、民主决策等,而发展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需要提供适宜的机会、环境,满足主体展示自我的愿望。"问题解决教学"强调用问题启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几率大大增加了。另外, 以合作小组和书写课题反思性学习报告的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讨论、交流和表达的机会,这种多边合作互动,有利于激发集体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群体创造意识。
三、问题解决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数学开放教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数学教育热点和数学教学新趋势,这种教学新模式着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现在的中小学学生的独立自主需要特别强烈,要适应这种心理特征需要一种创新教学,新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创新教学,问题解决教学体现了这种教学内涵,主要表现为教学在时间、空间、内容、方法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
1、在时间上表现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侧重于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离开老师、离开学校以后仍具有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2、在空间上表现为数学教学应与社会、与生活、与实践广泛结合,要从教材内向教材外延拓、链接,接受有益信息,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动手能力。
3、在内容上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向儿童世界回归,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趣"的课程价值,同时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增强综合能力。
4、在教学方法上鼓励学生不畏师,不唯师,不唯书,不盲从,敢于大胆质疑。毫无疑问,这种创新式的课堂教学必将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装上助推器,插上腾飞的翅膀,使学生最终拥有数学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迈上自能发展之旅,从容不迫地去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总之,课堂教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发表有新意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是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人才的要求。
参考资料:
1、李红婷《“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与教学结构》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6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3、索云旺《高中学生数学概括能力培养的实验与建议》中学教与学,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