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当代或作“贝”,或作“一贝”,或作“贝货”,或作“货”,或作“半两”,或作“襄”,或作“君”,或作“巽”,或作“咢”,或作“铢”(参见拙撰《楚国的货币》,第72-76、81-82、221-222页;上引刘志一文),莫衷一是。出现这种情况,与楚国文字字体的“奇诡”有关。)。
四、币值:多级梯形结构与三级直线结构
币值是货币的内含价值量,因而是货币的本质与核心内容。它属于货币文化的制度层面。从制度经济学看来,货币本身是一种经济制度。货币制度包括除上文叙述的币材、币形、币文外,还包括币值、铸造权等等。本节只分析其中的币值及其体系。
(一)价值含量最大的货币和最小的货币
完整的楚国金币,最重的一块重610克,最轻者124.8克,多数在250-260克左右。至今尚不知道有哪一个黄河流域国家铸造过这样重的金币。楚国的金币是战国时期价值含量最大的货币。
龟贝最重的7克(注:洪遵《泉志》说有“重十二铢”的。出土物中有重190克的(朱活:《古钱新探》,第200、207页)。它们可能是纪念币性质的。),小的0.5-0.6克,多数在3—4克之间。从出土的楚国铜环权推算,楚制1两为15.6克,1铢为0.69克。则龟贝轻者不及1铢,最重者10铢有余,多数在5—6铢之间。战国早期三晋一带流行的镈(钱,铲)形铜(布)币有一釿、二釿、半釿3种。“二釿”者每枚重22-30克,“一釿”者重17-22克,“半釿”者重6-9克。燕国“匽”(注:“匽”字或释“明刀”。)字刀币每枚重12-19克。齐国“齐法化”刀币每枚重43-53.5克间,多为50克左右。赵、魏晚期刀币,形体小的,重7克左右。圜钱,齐之“賹化”、“賹四化”、“賹六化”(注:“化”字或释“
”)分别重1.41克、5.79克、8.79克。秦国的圜钱每枚重6克至20余克,平均约重10克左右。相形之下,楚国龟贝是先秦时期重量最轻、价值含量最小的铜币。货币价值含量小即币轻,“币轻而万物重”(注:《管子·山至数》。)。楚国市场上零售日常消费品用的是龟贝,故苏秦到了楚国十三天,便对楚宣王抱怨楚国物价高:“楚之食贵如玉,薪贵于桔。”(注:《战国策·楚策三》。)
(二)由价值含量最大、最小与若干中间货币构成的梯形货币价值体系
楚国既有先秦时期价值量最大的金币,也有价值量最小的龟贝。龟贝与金币价值含量差距大,既不便于中等数额交易,也不便于它们彼此间的兑换。这就需要中间货币。楚国在金币与龟贝之间设置多种“中间货币”,包括布(布匹)币,银币,“良金二朱”、“良金四朱”等版形良金币,“旆钱当釿·十货”、“四钱当旆”等镈(钱、铲)形当釿币。后二类都是重铜币。有了这些中间货币,既便于中等价值商品的买卖,也解决了金币与龟贝的兑换问题和楚国货币与邻国货币的兑换问题。这多种中间货币之间也有兑换问题。有的中间货币(如“良金”币,“旆钱”币)又分几级。这样,就由多种币材货币、多种币形、多种币值构成一个在价值上能互换的、多级阶梯形的复杂的货币体系。同时代黄河流域各国的货币,是由铜币、布匹币和金币三种不同币材构成的三级直线的、比较简单的价值结构形式。
(三)便于使用
1.在价值结构上,龟贝价值含量小,便于小额交易。这样,在小额交易中,不会产生币重难用问题。金币价值含量大,便于大额交易。这样,在大额交易中,不会产生币轻难数难带问题。在金币、龟贝二者之间又有多种价值含量的中间货币,它们可以满足中等数额交易及金币、龟贝兑换的需要,就这些方面言,使用方便。
2.在使用方法上,楚国货币种类多,形式多,然而使用方法无非称量与计数两种。以布匹为币材的货币,其使用单位为匹,即计数使用。金属货币中,龟贝从产生之日起就继承了货贝为币时计数使用的传统。龟贝大概是世界货币史上少有的未经过称量货币阶段,从一产生就按枚计数使用,从而也不以重量命名的金属铸币。它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种计算单位货币。使用单位为枚(个),最为方便。金币和银币形制不一(无定形),轻重不一(无定量),不能计数使用,因而使用时必须称重量,必要时还免不了要临时切割。其他各国用金为币时,亦莫不如此。楚国金币的特点在于不仅有某种固定形态,且钤印记明载铸地以昭信用。这比黄河流域各国使用生金块要方便些。
3.对于携带来说,楚国龟贝本是从装饰品演化过来的,它通长0.9-1.9厘米,多数重3-4克,厚实轻小,光滑,形体美观。与黄河流域各国的刀形币、镈(铲、钱)形币相比,龟贝无刀形币、镈形币那种容易刺破、磨破口袋的棱角。携带多个刀形币、镈形币时,或用袋装,或用绳捆。龟贝窄的一端有孔,可用绳索穿成一串,便于携带。
在战国晚期圜钱出现之前,龟贝是铜币中最便于使用的。这大概是龟贝能在楚国新占领区(如原鲁国地带)迅速推广的原因之一。
五、结论:联系与区别
从币材、币形、币文、币值等四个方面考察,可以看出楚国货币文化与黄河流域各国货币文化的联系与异同。
(一)同多于异,共同组成中国货币文化
1.在币材方面,楚国与黄河流域各国皆用布匹、黄金和铜、锡、铅合金(青铜),故基本币材相同。楚国的特点是:用银、用锡较多;金的地位突出。
2.在币形方面,楚国的金币主要是版形,且称金版,这与黄河流域的周制相同。《周礼·秋官·职金》:“旅于上帝,则共其金版。饗诸侯亦如之。”汉郑玄注:“饼金谓之版。”(注:《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882页。)楚金币的形制与名称乃继承周制。楚国的龟贝脱胎于货贝。周用货贝为币,楚之主要铜币的形制与名称亦与周制通。周的主要活动地区在黄河流域,在货币形状上继承贝形的是长江流域的楚国,黄河流域各国却弃贝形而用刀形、镈(钱、铲)形、纺轮(或玉璧)形,这是一种有趣的、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可能包含楚早期与周关系的信息。在币形方面,楚国货币文化的特点恰恰在于继承周制,而与取象于刀、镈(钱、铲)、纺轮(或玉璧)等器具的黄河流域各国相区别。
3.在货币文字方面,楚国与黄河流域各国的货币文字,均与金文相承。楚国货币文字的特点在于字体结构风格与制作方法不同。
4.在货币价值构成方面,楚国与黄河流域各国货币的价值结构体系中都有布匹、黄金、青铜。楚国的特点在于:最大值与最小值并存;中间货币种类多,级别多,构成梯形比价体系。
据此可见,楚国货币文化与黄河流域各国货币文化,从内涵上说,同多于异,二者共同组成中国货币文化;在纵向上说,两者处于大体相同的发展阶段。
(二)各具特色,两个体系
在币材、币形、币文、币值等方面,黄河流域各国与楚国的金属货币都有自己的特色:
1.在币材上,楚国是色彩丰富的、贵金属偏重的高价值结构型;黄河流域各国是种类较少的、贱金属偏重的低价值结构型。
2.在币形上,楚国种类多,其中铜币脱胎于外来的交换物品,取象于自然物;黄河流域各国种类少,其中铜币脱胎于本地的重要交换物品,取象于生产物。
3.在币文上,就制作方法言,楚国为阴文,黄河流域各国是阳文;就字体结构言,楚国的流丽,黄河各国的整齐,二者风格不同。
4.在币值上,由于楚国的币材比黄河流域各国种类多一些,币形种类也多一些,加上铜币轻小些,所以产生两种情况:第一,价值含量大的货币与含量最小的货币之间价值差距大于黄河流域各国。第二,价值含量不同的币种多于黄河流域各国。这就构成了黄河流域各国所没有的梯形货币价值结构体系。
从货币的整体及其内含而言,把先秦时期的货币归纳为黄河流域体系与长江流域体系,比仅按铜币形状分为刀、布(镈)、圜、贝四种体系,更为妥当。
(三)互相影响,趋向融合
楚国与黄河流域各国货币文化上的差异,是各自的历史传统、经济状况、地理环境、民俗等等不同的反映。这两种货币文化同时并存在神州大地上,由于政治与经济的原因,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趋向融合。
首先是政治的原因。楚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许多制度受周的影响。楚国两种主要货币的币形:版形金币与贝形铜币与周制一脉相通。周族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此其一。其二,楚国强大起来以后,兼并了周围的一些国家,其中有的本是周王族的后裔,他们带来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其三,一些被兼并的国家,地处黄河流域,在被兼并之前,已铸造属于黄河流域货币文化体系的货币。楚灭其国,这些货币在继续流通。如“下蔡四朱”小圜钱,面文“陈”背文“四朱”小方钱,就是楚灭蔡国,陈国前后蔡地、陈地铸造的。从整个楚币(楚国疆域内流通的货币)来说,局部地包含着黄河流域货币文化的特征。
其次是楚国与黄河流域各国经济贸易的交往。这种交往,有商人远距离贩运,也有边境群众的商品交换。前者多用金币,后者多用铜币。异国之间的贸易,最好有共同使用的货币为媒介。以金币言,咸阳出土的“陈爯”,既有版状的,也有饼状的。同一地方(陈)铸同一印文(陈爯)之币,为何要有两种形状?西安还出土过版状“郢爯”。临淄与日照出土的金币亦为版状“郢爯”。咸阳、西安在西,属秦地;临淄、日照在东,属齐地。齐、秦皆大国,其地均有楚国金币出土而无本国的金币出土,这说明它们以及黄河流域的其他各国使用的金币多来自楚,楚为了其金币能在黄河流域各国流通,既铸饼形,又铸版形。以银币言,楚国镈(钱、铲)形银币是两种货币文化融合的典型。银充币材,是楚国货币文化的特点。镈(钱、铲)为币形,是黄河流域货币文化的特点。镈(钱、铲)形银币体现了两种货币文化的融合。以铜币言,镈形铜币“旆钱当釿·十货”中的“旆”,通沛。战国时沛地属楚,它西北近魏,东北邻齐。此币形状是一长方形方肩方足镈(钱、铲),又似两刀币的合体,是既受魏国镈(布)币影响,又受齐国刀币影响的结果。其币文“当釿”,与魏币以釿为单位相联系;“十货”,与齐币以货为单位相联系;“钱”则是楚币的泛称。此币与三种铜币相联,可通用于楚地、魏地、齐地,方便楚、魏、齐三国之间的贸易与其他经济交往。
楚国货币文化与黄河流域货币文化互相影响,楚国货币文化既受黄河流域货币文化的影响,也影响黄河流域货币文化。如楚国的金币在中原各国流通,必带去楚国金币的使用方法、重量单位与衡制。楚国金币称量使用,其称量单位,文献记载或为斤,或为镒;出土的金币、衡器和楚简都是“益”,即镒。实测重量,1镒250-251克。据出土的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各国的衡器、金属器上铭文实测,赵国1斤224-250克;魏国与韩国1镒315克,1斤250克;秦国1斤253克。楚国1镒的重量与韩、魏、秦1斤的重量非常接近。后来,秦统一货币制度时,规定黄金币以溢(镒)名,在重量单位名称、货币标准或价格标准名称上与楚制一致。汉的金币以斤为单位,秦1斤重253克,西汉1斤重248克。楚金币重量单位镒的量值与汉金币重量单位斤的量值非常接近。从这方面说,汉与秦、楚是一致的。此中原因在于,战国末期,楚金衡1镒的量值,与秦1镒的量值和赵、魏、韩各国1斤的量值已逐步趋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