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的崛起,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有许多优秀的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在上述创作领域的辛勤耕耘,体现出文学艺术发展正日益朝着“三个面向”的方向,显露出深厚而持久的魅力和影响。“三个面向”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文化(包括文学艺术)的全面复兴,并在国际社会占居应有的位置,无疑做出了科学的规定。 二、 邓小平文艺思想除了上述三个具有核心意义的文艺思想方法论,还有作为邓小平文艺思想主体地位的基本观点。
1、“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社会主义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判断
我们党在一段时期以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存在“左”的偏颇。这种状况在“文革”期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臭老九论”、“改造论”是对知识分子的一般反应。不但社会如此,知识分子也逆来顺受,安之若素,不加怀疑地予以接受。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复杂原因,但无疑对新中国知识分子造成了沉重的精神压力,从而使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的精神卓越感在这种异化状态下,完全被抹煞。失去了主体感觉、匡世感觉的知识分子,如何从事学术的和文学艺术的著述?无疑只能成为某种权势势力的代言人,失去了自己的独立人格。这无疑是我国历史演化进程中莫大的悲剧。这种历史的巨大创痛,我们可以从作家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小说中得到刻骨铭心的感受。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正确判断,则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此逐渐消褪了“原罪”感。重新以民族的良心,国家的良心的批判性主体的面目和独立人格出现在世人面前,这种精神状态的深刻嬗变,是导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事业出现崭新格局的深层动力。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社会主义文化活动的基本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毛泽东首先提出和倡导的。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不会改变的。”(《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47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其基本点是: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在学术上实行民主讨论,在艺术上实行自由竞争,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正确和先进的东西,纠正错误和落后的东西,用真善美克服假恶丑,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百花齐放”提倡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吸取精华,促进文艺题材、体裁、风格、样式和手法的多样化,反对横加干涉,粗暴批评,以求得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百家争鸣”提倡在科学和学术问题上实行民主讨论,反对个人专断和以力服人,要求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正确和先进的东西,纠正错误和落后的东西,以求得科学事业的发展。
正是这一点,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文学艺术领域最为令人可喜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文艺界贯彻“双百”方针最好的时期。建国以来,因文致罪的现象使得多少知识分子、文艺界人士失去了精神探索的内在追求,“文字狱”的盛行阉割了知识分子的灵魂。“著书都为稻粮谋”,进而蜕变成为“著书只为效忠谋”。而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的设在“双百”方针指引下也正得到稳步推进。
3、“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社会主义文化活动的价值取向
早在一九七九年第四次文代会的祝辞上,邓小平就指出:“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83页)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邓小平又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要坚决制止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5页)在我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如何看待文艺的地位,是一个新问题,也是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