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方案主要有三种,或侧重于产权,或侧重于治理结构等,而正确的思路应当是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垄断现状,引入更多的竞争者,并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在此基础上要将建立和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贯彻整个改革始终。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入世后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已20多年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总额成倍增长,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不良贷款占总贷款25%;历史财务包袱沉重;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资本充足率低,资本金缺口大(仅工商银行如以资本充足率8%简单粗估,资本金缺口约为1500亿元——2000亿元);内部经营机制缺乏活力,责权利关系模糊,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不能适应市场竞争,创新不强;经营粗放、管理水平不高,内控机制不健全等。入世后,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外资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国外银行竞争的压力与挑战也日趋加大。
一是集中体现在对国内大中型优质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竞争。麦肯锡公司2002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入世对中国金融业的实质影响已越来越明显,目前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约20%的最优质客户已经将其最主要的银行关系转移至其他银行,也就是说,这20%优质客户正面临流失可能。
二是国有商业银行高比例的不良资产在迎接入世的前几年并没有得到实质的改善,而且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五年的过渡期中也难以得到根本改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降低银行资金供给者的偏好,银行资金来源存在困难。
三是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变革尚在摸索中,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整体的改革思路,外资银行却已经大刀阔斧地进入了中国的银行服务市场。外资银行通过与国内中小商业银行的合资,将迅速占领中国的零售和批发业务市场。愈来愈多的外资银行被批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将会带来更大的冲击。
四是国有商业银行在所有权制、商业意识、管理体制、管理水平、金融商品的开发水平与多寡上同外资银行尚存在较大距离。外资银行以其稳健的经营、成熟的技术、周到的服务、健康的理念,对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五是对国有商业银行人才的冲击。加入世贸组织后,国有商业银行已遇到强大的人才竞争压力。外资银行的高薪、出国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吸引了大量国有商业银行优秀人才。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激励机制上存在较大的差距,也极大地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员工的积极性。国内银行在人才竞争上的劣势,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六是引进外资银行带来更深层次上的挑战即制度上的挑战,一种纯粹的市场制度对不纯粹的市场制度的挑战。
二、当前主要几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方案及其评价
针对入世后的问题与挑战,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最终模式应是社会公众型的上市银行,但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改革的关键或切入点在哪里,理论界提出了多种方案。归纳起来,有三种:
第一种方案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的背景是为了充实资本金,使资本充足率尽快达到国际上银行业认可的8%的水平。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不佳,他们基本上丧失了依赖自身积累补充资本金的可能性。并且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最终必将面临上市的问题,如果资本充足率过低,上市本身就成了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1年底,如果不考虑剥离资产管理公司中的不良资产,则四大国有银行已经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仅仅为国有银行全部不良贷款的 6.1%,中国银行业所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仅仅为银行业全部贷款的4.9%.国有商业银行自有资产和目前所承受的不良贷款情况更为触目惊心,到2001年底,若不考虑剥离到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四大国有银行的自有资产加上已经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仅仅相当于其全部不良贷款的40%,不良贷款就足以使得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整体处于资本金耗竭的地步。因此,建议国有商业银行应该考虑通过分拆上市、存转股、存转债、发行次级债等来补充资本金。
第二种方案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是系统性的,但核心是产权结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在运行机制及其效率上的种种问题,也是由单一的国有产权结构决定的。从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来说,实质也是产权结构单一问题,由此决定着资本金的补充渠道单一。对于现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体制,只有进行实质性的产权结构调整,才能产生产权关系明晰、各种权利界定清楚的法人制度,国家干预行为受到限制,真正实现自主经营,以自有资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建议改革的侧重点要充分利用进人后的有限的过渡期,坚决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继而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模式又存在一些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应先向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方向转变,然后再由国有控股银行向公众型上市公司转变;另一种观点认为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应一步到位,实现规范的社会公众型股份制银行。从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现状,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还提出了分拆上市或整体上市、实现多级法人制度、国际金融市场上市、争取战略投资者人股等方式。
第三种方案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行了20年,成效不够显著,重要的原因在于国有银行的治理框架有问题。因此,建立良好公司治理机制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要实现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成功,公司治理必须被视为最关键和最具战略地位的改革步骤。建议构建国有商业银行的良好公司治理机制,要立足于中国具体的治理环境,终极目标就是设计一套约束——激励机制,使国有商业银行的决策层和行政层更有效地为国有商业银行整体利益而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要确立清晰的银行战略目标,并使之阶段性量化;建立量化的核算体系;强化风险管理和内控制度;建立多样化、透明度高的激励机制、开发和培育人力资源;实现充分的信息披露;建立健康负责的董事会。
上述第一种改革方案,从国有商业银行的现实考虑,很有针对性,但是它解决的只是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表层问题,治标不治本。即使资本充足率通过分拆上市、存转股、存转债、发行次级债等方式补充资本金达到国际上银行业认可的8%的水平,也只是弥补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公众对银行信心和充实银行自身承受各种损失和风险的能力,对银行风险起到一定的“缓冲器”作用,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机制及管理体制的完善没有直接作用。如果国有商业银行在制度上得不到制度创新而单纯补充资本金,就不能消除其非商业化经营的根本症结,相反会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入世后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外商业银行上市发行股票,并不是为了补充资本金的不足,而是为了并购、进行资本扩张。
第二种改革方案,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单一产权和产权不清的现状出发。认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是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是当务之急。很多人曾认为,产权明确或多样化或私有化,进行股份制改造才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惟一的出路,但事实证明,中国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并没有带来原来所预想的企业效益、收益激励机制和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问题很多,也并不是产权模糊或产权单一带来的,并不是单纯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革就能迎刃而解。
第三种改革方案,看到了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先天不足,看到了改革治理结构比产权制度改革更具有实际意义,因而认为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但是这种改革方案忽视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行产权结构下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不是《公司法》意义上的国有独资公司,没有董事会,只有外派监事会,行长和经营管理层高级管理人员都是任命制,监事会作用的发挥也受到很大抑制,约束机制严于激励机制。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责权利明确的问题上,在目前体制下要建立公司治理机构就好比在沙滩上砌建摩天大厦。进一步来说,国有商业银行产生的历史问题,也不能说是没有建立公司治理结构造成的,而是与中国经济结构、信用结构、国企改革和转型经济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中国的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建立有公司治理结构,有独立董事,但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超产权论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路径选择
以上三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方案,前两种方案实质上是一种改革方案,充实国有商业资本金改革方案,最终还得靠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改革来实现。我们认为,无论是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含充实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还是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都不能独立解决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入世后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那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路径到底如何选择呢?
我们知道,传统的产权论认为,产权从公有转为私有的过程中,由于产权人享有剩余利润占有权,有较强的激励动机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企业治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得到改善,企业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因而,产权归属是决定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绩效的基本因素。但在上世纪90年代末,产权论已受到超产权论的挑战与冲击,而这种冲击和挑战却恰恰来之于私有化改革最早的国家——英国。经过大量实证调查检验后,英国经济学家开始认为超产权论比私有化产权论更有理论的内在逻辑性与实证解释的说服力。(8)超产权论认为,真正决定企业效益高低的是它的公司治理结构,而变动产权只是改变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手段,没有给企业创造“生”与“死”的择别,它只改变了企业的利润激励机制,但这种改变并不保证企业绩效一定会提高,比如英国铁路局私有化后的业绩比私有化前下降。再比如,俄罗斯在市场竞争未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大规模企业产权改革,导致了企业从计划垄断到市场垄断,造成工业产出在私有化后普遍下降。可见,企业的效益与产权的归属没有必然关系,而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产权制度改革并不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甚至也不是企业成功的充分条件。竞争才是企业治理结构促使企业效益改善的根本条件,是企业治理结构改善和效益提高的最根本保证。只有竞争才能迫使企业改善治理结构,提高效率和效益。只有竞争才能创造企业两种不同的命运,要么生存发展,要么淘汰死亡。超产权论不是完全否定传统产权论,而是对其发展和补充,在短期内,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可能会迅速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产权变换后并非等于企业一劳永逸,企业持久成功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能否不断改善来适应市场竞争。超产权论还解释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当今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国有企业改革,在由国有国营向国有商业化、公共私有化转化的同时,也在经历由上下游全方位垄断向上下游全方位竞争的转化。现代西方企业改革,不但改产权,同时创造竞争。
超产权论对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已有学者根据其理论探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我们认为,超产权论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也有重大意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路径是,将营造充分的公平的竞争金融环境和增强金融市场竞争力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首要环节和当务之急,以竞争迫使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和不断改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提高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和经营效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才能应对在入世后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
超产权论提出决定企业治理结构改善的两个因素——竞争机制和产权机制的关系,在我国银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国银行业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要创造一个充分的公平的竞争金融环境,改善银行经营机制,必须改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银行业的状况。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度垄断性保证了中国政府对金融资源的行政占有和支配权,而任何市场取向的改革都是对这种占有和支配权的弱化,这是中国国有银行业改革几乎没有起步的根本原因,(9)国有商业银行也没有外在市场竞争压力去主动建立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改变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垄断现状,首先是应允许更多的竞争者进入银行业市场,进行增量改革,激励足够多并且有交易能力的新金融产权形式的产生。积极改组壮大现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尤其要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将发展民营银行作为我国一种制度创新和金融深化,完善我国金融结构体系,打破垄断,使国有商业银行和非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有效市场竞争,将国有商业银行置于生死存亡的竞争环境中,主动进行全面改革,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金融竞争力,使金融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经营效益最大化。
其次,从当前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出发,产权制度的改革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不能绕过去的一个堡垒。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还不能完全“超越产权”,还是应明确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一个前提。但因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严重滞后,产权关系模糊、银行功能财政化、激励约束机制不足、内部人控制趋强、资产质量和效率低下、竞争力不强等产权制度矛盾日益显现,产权的单一化也严重影响到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因此,在入世后的5年过渡期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应有一个时间表。我们认为,入世后的5年过渡期留给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时间不多,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只是一个国有金融企业,甚至还不是一个符合《公司法》的国有独资公司,国有商业银行最终要成为上市的股份制有限公司,其间要经过国有商业银行——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几个股份制改造过程,每一个过程需要付出合理的改革时间成本。我们认为,2003年是中国入世后的第二年,是中国银行业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一年,如果2003年再不将股份制改革提上各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议事日程,启动股份制改革方案,则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目标的实现将大打折扣,建立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将滞后,在外资银行的强有力的竞争下,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将令人担忧。
再次,在满足上述约束条件,即营造充分的公平的竞争金融环境和增强金融市场竞争力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首要环节和当务之急和同时明确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前提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要将建立和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贯穿整个改革始终。具体而言,入世后过渡期内,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应做到“七化”: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名副其实,必须实现商业化、经营目标利润化、所有者行为规范化、激励机制市场化、经理聘任竞争化、股权商业化和监管法制化、市场竞争化。只有实现“七化”,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才能成为一个能适应市场竞争的真正的商业银行,屹立于充满激烈竞争的国际金融市场而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