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当前国内外信息经济学对现代市场经济大量现实无法解释,从而导致其可用性差。例如,对“中国农民和世界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有国内外的信息经济学就无法解释,更谈不上解决。
本文对信息及其对称性原理加以改进,在“两人”模式之外加以“三人”模式,并以此改进当前信息经济学,提高了信息经济学的解释力和可用性,使其可解释现代市场经济的所有信息现象并可应用。
本文对当前信息经济学加以改进后,有两个重要应用:1、主体市场和边缘市场;2、改进后的信息经济学是服务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需指出,本文各种信息原理不仅适于经济领域及其信息经济学,而是普适整个人类的各种信息生活,只是本文仅仅讨论经济问题。
关 键 词:信息原理 改进信息经济学 现代市场 两个应用
任何科学,归根到底是为了应用。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的对称性(信息的对称和不对称),目的就应该是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能否”和“怎样”将不对称的信息转化为对称。但目前国内外的信息经济学,因其解释范围狭窄,解释能力不足,所以很少能指导社会的经济实践。例如对“中国农民和世界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现有的信息经济学就无法解释,更谈不上怎样解决了。
当前信息经济学之所以无法解释现代市场经济,是因为它们只是“信息供求双方”的“两人”模式。但是两人模式只适合范围狭小、操作简单的小商品经济,而在当今“范围特别广大、开发特别困难、操作特别复杂、风险特别难测”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只靠供求双方的“两人”就不够,需要在两人之间加上第三方,为双方提供各种服务,从而成为“三人”模式。
例如农民和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或更广义地说,与“类市场”(例如农业资金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就可以在农民和市场之间添加“农业经营性服务”的“第三方”,使两者间的信息不对称转为对称。
一、信息经济学及其当前的“两人”模式
信息经济学出现于二十世纪初。我国七十年代末引入信息经济学(注1),至今主要是叙述国外理论。
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出发点,是“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不完全”,这是对经济学的重要贡献。
传统的经济学设定了若干个前提,其中一个前提是“信息对称”。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生活完全透明,从而使得每个参加经济事务的人(供应者或消费者,统称“经济人”)都已具有他所需要的一切信息。
但是信息经济学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信息对称”的情况不多,多数倒是“信息不对称”。就是说,对经济人来说,他拥有的信息和他所需要的信息相比常常不足,因此在市场中容易处于不利的地位。
当然,严格地说,“信息不对称”的思想要比信息经济学早得多。曾被无数学者分析过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就是信息不对称(这已有悖传统经济学“信息对称”前提)。但是信息经济学毕竟把“信息”问题从各种经济现象中专门提出来,应该说是很好的贡献。
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人们实际的经济生活很有指导意义。比如说,所谓“消费者知情权”,就是要使消费者从信息不对称变为信息对称。公司选择经营者,公司对经营者的实际能力或道德水平可能不了解,候选的经营者却可能对公司的现实经营状况、人际关系等等不了解,双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
其实信息的对称性(信息的对称与不对称)并非仅限于经济学,而是普遍适用人类的各种生活,例如恋爱双方就常发生信息不对称。
信息的对称性,是指信息需求人和所需信息两者之间对称与否。因此研究信息的对称性,首先限于信息供求的两者之间,是正常的。诚如华人学者钱颖一说:“他们(阿克洛夫、史宾斯、斯蒂格利茨)三人的贡献,是提出了当买方和卖方具有非对称信息时,市场运作的理论”(注2)。换言之,以阿克洛夫等学者为代表的当前信息经济学,是仅仅以买方和卖方的“两人”说明信息不对称。
当前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两个主要课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注3),就是仅限于“两人”之间。逆向选择,就是“选劣不选优”:选择者因信息不足,为降低“错选”风险,因此只愿出较低价格购买,致使较优的被选者退选。例如雇主因不知各应聘人员能力而怕错选,因而降低工资,进而使优者拒聘。至于道德风险,则已被社会公知了。
逆向选择如果改称“趋劣选择”,不但更通俗,而且更准确。
逆向选择其实也是道德风险,就是候选人的“自荐道德”风险。换句话说,当前国内外的信息经济学,实际是使经济学“非经济化”,变为经济学以外的、道德等等的研究,目的是使人“讲真话”(注4)。经济学“非经济化”虽然不妥,但因与本文无关,所以我们不说它。
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解决问题”。信息经济学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那么所谓“解决问题”,就是使信息由不对称转为对称,即“能否转化、转化条件、怎样转化”。不幸,当前国内外的信息经济学,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完全令人满意。
当前信息经济学解决信息不对称,是假定可以在信息供求双方的“两人”之间实现对称性转化。(由于当前信息经济学的非经济化,转为对道德问题的研究。所以当前信息经济学的对称性转化的方法,都是以非经济的方法,主要是进行更完善的机制与合约设计(注5))。
但是这里就有问题:无论保持信息经济学的“经济学”性质还是“非经济化”,无论是“两人”模式还是其它什么模式,也无论使用“机制与合约”还是其它办法,信息经济学归根到底是研究信息转化。但是两人模式因其局限,就对一大批现实的信息转化现象无法解释。
对“信息转化”来说,能且只能有如下三个可能之一:自力转化(只靠信息需求人自己的能力就能实现对称性转化)、无法自力转化、但是添加第三方的能力就能转化、即使添加“第三方”也无法转化。然而在这三种可能中,两人模式只适合其中的两种,即“自力转化”和“无论如何也无法转化”。而对第二种可能:“虽然无法自力转化、但添加第三方能力就能转化”,是两人模式无法解释、更无法解决的。它需要在“两人”之上添加第三方,形成“三人”模式。
例如农民和市场的关系(不妨假定这个农民是新疆某县的农民)。这位农民需要市场信息,他和市场就形成了“两人”模式。那么如果1、家里有一棵苹果树。由于产果少,只须到“巴扎”(维吾尔族语言,集市贸易市场)卖掉就可以。或2、他不但是大面积种植苹果的果农,而且种的是一种青苹果(非食用果,而是工业用果,用于制造苹果汁),苹果汁以美国和欧洲为市场。上述第一种情况,由于信息获得简单,仅仅农民和市场的“两人”模式就足够了。但若是第二种情况,显然,两人模式就不够。若没有例如龙头企业、项目设计、法律服务、新闻、政府等“第三方”,这个农民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适应欧美市场信息的。
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某人想办某事,只靠自己的力量办不成,别人(相对于“某人”和“想办的某事”来说,就是第三方)帮帮忙,就办成了。但当前国内外信息经济学只有两人模式,实际就是排除了“别人帮忙”的可能。如此认识世界,难道不是太狭隘了吗?
二、一般信息原理和信息
经济学的改进
两人模式和三人模式,其实只是
理论的结果,但却不是理论本身。我们应该对两个模式加以理论的证明。它将先从一般信息原理说起,最终才论及具体的信息经济学。
一般的信息原理,那么第一条:什么是信息?
某人为实现某欲望,就需要一定量的某知识。
知识来自客观事物。客观事物的现象,经过思维过程,变成知识。
但是同一事物,常有若干种不同现象。例如水,既有“滋养生物”现象,又有“浮力”现象。不同的知识需求人,只关心和他所需知识相关的现象。例如农民关心水“滋养生物”现象,而不关心它的浮力;船夫关心水的“浮力”现象,而不关心它的“滋养生物”的能力。
事物中可能被特定的人关心的那些现象,对那些特定的人来说,就是信息。提供信息的事物,是信息的供体。
例如对“水”这一客观事物来说,“浮力”现象是船夫的信息,对农民来说就不是信息;“滋养生物”的现象是农民的信息,对船夫来说就不是信息。而无论对农民或船夫,“水”都是他们的信息供体。
这样定义信息,就把“信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信息不是唯心主义,更不是“既非唯物主义,又非唯心主义”(注6)。“信息”不过是事物的现象。它虽然不是一般的现象,而是被特定的人关心的特定的现象。但是无论如何,它总是事物的现象。换句话说,“信息”具有明确的物质性。
这样定义信息,还把“信息”和“知识(也包括经验)”区别了(注7)。信息不是知识,而只是形成知识的原料。人们获得信息后,经过“思维”的加工,就使它们变成了知识。“思维”就像一个生产“知识”的工厂,信息和知识分别处于思维过程的两端。思维的过程,就是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过程。
知识源于信息,我们可以把知识看成信息的变形,就像钢是铁矿、电力、工人劳动、
企业管理等资源的变形一样。
知识不仅是信息的变形,而且是信息凝固的、固化的变形,所以“知识”可以看成是已有信息的存量。反过来说,对继续供应的信息,相对于知识来说就是流量。
下面说说信息的对称性。
某人想实现某欲望,就需要一定量的(相关的——下同)信息,该人就称为信息需求人。
信息需求人想实现某欲望,是以已经有若干知识存量为前提的。一个文盲想设计航天飞机,这虽然是异想天开,但却绝非毫无知识。至少,他有“某些物体能在天上飞”的知识,这可是“设计航天飞机”所需要的重要知识。
信息需求人想实现某欲望,和他为实现该欲望而有的知识存量,两者之间的差距,是知识差距。然而由于知识差距必须由信息补足。因此所谓“知识差距”,也可以假借地称为“信息差距”(注8、注9)。
这就是说,信息差距=所需知识-知识存量。
信息差距不大于0,是知识存量不少于所需知识;信息差距大于0,是知识存量少于所需知识。前者是知识过剩或均衡,后者是知识不足。知识过剩或均衡,就是知识对称;知识不足,就是知识不对称。那么假借地,就可以称为信息的对称与不对称。
信息的对称和不对称,统称为信息的对称性。
由此也可以看出,所谓信息的对称与否,实际就是信息充足与否。因此平心而论,所谓信息的对称性,倒不如直接就称为信息的充足性。这不但在理论上同样严格,而且更为通俗。只是由于当前“对称性”的提法已经约定俗成,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如此
应用。
信息差距必须被消除。而消除信息差距,就要获得和处理信息。消除信息差距的能力,是信息需求人自有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0。
只有信息能力≥信息差距时,信息差距才能够被消除。
信息能力是否大于信息差距(即:信息能力的可获得性),要从“技术、财务成本、机会成本”3方面观察。
有了“信息能力”的认识,就可以这样理解信息的对称性:
信息需求人的信息能力,如果能够消除信息差距,就是信息对称。如果不能消除信息差距,就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的对称和不对称,统称信息的“对称性”。信息需求人消除信息差距,就是使信息由不对称转为对称,称为信息的“对称性转化”。
还应该说明信息的“相对”和“绝对”不对称。
如果信息需求人的能力不能够消除信息差距,就是信息不对称。但是即使信息需求人自身能力(自力)不能消除信息差距,也未必是“信息差距”本身不能被消除。如果添加信息需求人以外的信息能力(外力),就仍有可能消除这一信息差距。这一外力,就是“第三方”的信息能力。
如果信息需求人的自力,添加第三方的外力,就能消除信息差距,是信息的相对不对称。即使添加第三方的外力,也不能消除信息差距,是信息的绝对不对称。
信息的相对和绝对不对称,统称为“信息不对称的相对性”。
信息需求人添加第三方的信息能力,这时第三方就是插入信息的“两人”之间,从而就截取了原有“两人”模式时的一段信息差距,这就缩短(直至消除)了原有“两人”之间的信息差距。另一方面,第三方插入后,实际就代替了原来的第二方(即:变成信息供体),而成为新的第二方。
同样地,添加第三方能否消除信息差距,要从“技术、财务成本、机会成本”3个方面观察。
我们可以
总结一下:
事物中可能被特定的人关心的那些现象,对那些特定的人来说,就是信息。信息需要人所需要的知识,和他已有的知识之间的差距,可以假借地称为信息差距。
信息需求人消除信息差距的能力,是他自有的信息能力(自力)。消除信息差距,是使信息由不对称转为对称,称为信息的对称性转化。
信息需求人如果能自力实现信息转化,是信息对称。如果不能,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时,如果添加第三方信息能力就能消除这一不对称,是信息的相对不对称。如果即使添加第三方也不能消除信息不对称,是信息的绝对不对称。
三、信息
经济学及其两个重要
应用 信息经济学,就是将一般的信息原理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具体化。
我们以“农民(假定他是新疆某县的农民)和市场的关系”举例。某农民需要把他种的哈密瓜卖往市场。如果他只想把瓜卖到附近的“巴扎”(维吾尔族语言,集市贸易),由于他对这个“巴扎”很熟悉,所以他已经具有的这个“巴扎”的各种知识(例如怎样安顿卖瓜摊位),和他今天进入这个“巴扎”所需要的新的知识(例如今天瓜的价格),两者之间的知识差距(以“信息差距”为代表),他自己就可以消除。
这就是说,这个瓜农对他所需要的那个“巴扎”的信息是对称的。仅靠这位瓜农和“巴扎”的“两人”模式,瓜农就可以实现信息转化。
但是如果这位瓜农的瓜不是卖往附近“巴扎”,而是卖往(例如)遥远的欧洲市场。那么他关于欧市场的现有知识(知道有个叫“欧洲”的地方),和他的瓜进入欧洲市场所需要的新的知识(例如市场法规、贸易壁垒、商业渠道、汇率机制、结算
方法)两者之间的信息差距,他自己是不可能消除的。
这就是说,这各瓜农对他所需要的欧洲市场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仅靠这位瓜农和欧洲市场的“两人”模式,瓜农不可能实现信息转化。
既然瓜农和欧洲市场的两人模式不能使这位瓜农实现信息转化,那么就需要第三方插入其间,例如农产品销售公司、政府外贸机构、质量和认证机构、新闻宣传、
法律服务等等,于是形成“三人”模式。
瓜农和欧洲市场的两人模式之间添加第三方后形成的三人模式,如果能使这位瓜农的瓜卖往欧洲市场,他对欧洲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就是信息的相对不对称。但是如果即使为他添加了各种“第三方”,也不能使他的瓜卖往欧洲市场。他对欧洲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就是信息的绝对不对称。
改进后的信息经济学有两个重要应用:1、主体市场和边缘市场;2、成为服务经济学的
理论基础。
1、主体市场和边缘市场:
对某种商品说,“不但市场容量大、而且可以密集销售”的市场,是主体市场。市场容量小,或虽然容量大,但却不能密集销售的市场,是边缘市场。
例如对新疆的葡萄来说,北京、上海、美国等市场就是主体市场,附近的“巴扎”、在县城推车叫卖就是边缘市场。边缘市场的特点是:范围狭小、开发容易、操作简单、风险易知。主体市场则正好相反:范围特别广大、开发特别困难、操作特别复杂、风险特别难测。
用信息经济学可以看出,由于主体市场和边缘市场的不同特点,对新疆的葡农来说,边缘市场的信息是对称的,可以实行两人模式;主体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两人模式行不通,必须实行三人模式。
有了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市场和边缘市场的认识,结论就是,“全民皆商”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而是应该有专业分工。例如农民,不能像现在常说的那样,“让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农民是现代农业的生产主体,但决不可能成为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龙头”
企业、各种服务商等等。把农民还原为“种田人”,还原为“只埋头种田,不抬头看市(市场)”的生产者,才是现代农业方向。
2、建设服务经济学:
现有的服务经济学由于只是两人模式,因而没有“服务”的余地。改进后的信息经济学证明了三人模式,在信息的供求双方之间添加了“第三方”,即是“服务”方,所以可以成为服务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目前国内外“服务经济”
研究,实际只是单种服务(例如银行学、技术经济学),而对“服务经济”本身的研究却很薄弱。国内虽然有“服务经济学”文章,但实际只是生活性服务,或是附于企业生产的“售后服务”(注10),所以实际仍是单种服务。也有的用西方经济学一般原理,加几个“服务”名词(注11)。
应该建设一般的服务经济学,首先要对“服务”定义。
某人需要某资源。使其可能获得该资源的行为,是服务。
也可以这样说:为了获得某资源,资源需求人必须有一定的能力,就是能力存量。现有能力的存量和为获得该资源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两者间的差距,是资源需求人的能力差距。消除这一差距,就是服务。
服务经济学所说的服务,不限于统计学意义上的“服务业”范围。
例如一,资源的需求人是新疆的农民,所需要的资源是欧美市场。显然,对欧美市场来说,诸如市场设计和开发、销售渠道、商业关系、法规适应、壁垒突破、汇率知识、结算方法等信息、知识和能力资源,与新疆农民的知识存量相比,有巨大的信息差距。这一差距不能由新疆的农民自力消除,就是新疆农民的信息(或知识、能力)不对称。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在“新疆农民”和“欧美市场”之间,添加一系列“第三者”,例如大型“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者协会、农业市场设计公司、现代经济新闻、律师等等,就把“新疆农民”和“欧美市场”之间巨大的、农民不可能自力消除的信息差距,缩短为农民和“龙头”企业之间“产品订单、质量、价格”等等非常简单的、农民可以自力消除的信息差距,这就是服务。
例如二,资源的需求人是新疆某家小企业,所需要的资源是资金。我们假定(实际上,这种假定是符合新疆地区大多数中小企业现实的)该企业自身没有能力设计项目、开发市场,无力编制规范的项目报告。简单地说,企业目前的知识存量,和获得资金所需要的信息、知识、能力等等资源相比,有很大的信息差距,这就是企业的信息不对称。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在“需要筹资的小企业”和“资金供应商”之间,添加一系列“第三方”,例如项目设计公司、招商代理公司、现代招商新闻、律师、法制经济评估等等,就可能使“筹资企业”和“资金供应商”之间很大的、筹资企业不可能自力消除的信息差距,缩短为“筹资企业和‘已经对筹资项目非常熟悉’的投资商直接商谈”的、筹资企业可以自力消除的信息差距,这就是服务。
注1:参看《信息
经济学教程》(陈禹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页)第一章。
注2:《信息经济学的奠基人/记2001年的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注3:“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信息经济学两大基本
研究课题”(《西方信息经济学/当代西方流行
理论简介》,张国君,来自网上)。
注4:“信息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让人讲真话,如何让人守诺言的学问”(《混乱的信息经济学著述》,王则柯)。
王文所说只是比较直白,不少国内学者都有类似观点。
又如当记者问及中山大学信息经济学者谢康教授“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有什么借鉴意义”时,教授回答:“非对称信息理论表明,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它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需要用非市场手段来解决市场失灵
问题”(《非对称信息理论挑战市场机制万能/访中山大学管
理学院教授谢康博士》,马汉青,《羊城晚报》,2001/10/18)
注5:“信息经济学是有关非对称信息下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理论,……故又称为契约理论,或机制设计理论”(张维迎《詹姆斯·莫里斯教授与信息经济学》,来自网上)。
“西方信息经济学主要研究……当事人之间如何制定合同、契约,及对当事人行为的规范问题,故又称契约理论或机制设计理论。”(《西方信息经济学/当代西方流行理论简介》,张国君,来自网上)。
近日所见《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研究现状述评》(高红阳,对第五届
中国经济学年会投稿):“不对称信息经济学(asymmetric infonomics)是……研究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理论。”
注6:信息的
哲学性质曾经被广泛争论,吴定求、梅岱2人所写《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辅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中,介绍了这些争论情况(该书第36页)。
注7:一些
文献对“信息”的定义,似乎直接或间接地与“知识”混同。例如《信息经济学教程》(陈禹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页)、张远,《信息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注8、有署名guojianguang的网友说:“上海
交通大学王浣尘教授定义了信息距离的概念”(中国经济学
教育科研网/论坛/《新疆经济理论》)。但我从网上查找,未找到王教授相关论述。
注9、虽然不应该将信息和知识相混淆。但是如果用信息差距来“假借地”作为知识差距的
参考指标却无不可。就如某产品的生产能力虽然不是该产品本身,但却可以成为该产品需求状况的参考指标。
注10:例如《服务业运作管理的理论框架》、《论服务运作管理的特殊性》,作者均为清华大学刘丽文,依次载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1998/02、1999/02。
注11:例如《个性化的服务价格》,汪丁丁,《IT经理世界》,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