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地方产业集群不仅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还常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所在。因此寻求通过政府的引导促使当地关联企业走向产业集群的路径尤其重要。论文通过对产业集群的经济功效与形成路径的研究,认为虽然产业集群一般都是自发形成的,但政府培育仍然可以发挥出较好的引导效果。论文同时对政府引导产业集群形成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产业集群 形成路径 专业化分工
政府培育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相同产业或关联性很强的产业)的企业根据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而形成的具有集聚经济性的产业组织。地方产业集群不仅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还常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所在。因此,对我国许多落后地区而言,由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低下,寻求通过政府的引导促使当地关联企业走向产业集群的路径是一项既现实又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一、产业集群的经济功效
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报告显示,2002年在中国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已经增长到3570万家,占工商企业总数的99%,创造的产值占我国GDP的60%。另据国家信息中心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我国中小企业解决就业占全国城镇总就业量的75%以上,中小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占我国出口总值的60%,中小企业完成的税收占我国全部税收收入的43.2%。这些税收已经充分显示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但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却面临着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劣势,如规模经济的劣势、范围经济的劣势。因此,各级政府在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的同时,积极利用产业集群的聚集经济性以促使形成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的自我强化机制。一般而言,产业集群在中小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功效可以从三个方面简单论述。
(一)通过专业化分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
早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已有论述。但是,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的限制无法在企业内部实现专业化分工。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可从两个方面体现。其一,每个企业只专注于自己最具优势的生产环节,可将资源禀赋的潜力发挥到最大;其次,每个企业都将大幅增加其所从事的环节的产量,从而显示出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
(二)通过区域集聚,提升区域经济的外部性
区域经济外部性获得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共同投入的使用。大量企业的“扎堆”使它们可以共同分担某些投入,如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活动,或者联合进行采购。
经济外部性的获得还表现在知识的溢出效应、劳动力和中间投入的专门化、竞争的激化、信任和合作的加强等方面。这些外部性的经济功效主要表现在:其一,专业化生产在某一区域密集加剧了市场竞争,从而形成迫使生产者努力提高技术的高压环境,有利于区域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其二,专业劳动者的地理集中有助于信息流动和技术外溢;其三,专业化规模的扩大也将引起对专业化服务项目的需求,有助于该领域内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降低外部交易费用。如许多同类企业都面临着不经常使用但却又必不可少的资源投入,如某些检测设备、仪器等。产业集群将会有专门提供这些设备、仪器的服务机构诞生,从而降低每个企业的经营成本。
(三)通过区域品牌的辐射,迅速扩大市场
产业集群中的区域市场属于外部化市场交易,它是通过一个可供生产者共同享用的销售网络来促进交易。进入专业市场的企业大多不通过或不靠自己的商标、品牌、企业知名度拓展市场,而是依靠区域市场的知名度,通过交易市场的信息搜集、集中和反馈各种信息,大大节约交易费用。专业化分工和交易费用的降低有效的地拓展市场容量。
通过对产业集群经济功效的简单分析可以发现,不仅大企业可以通过基于产业集群的协作网络获得专业化分工的好处,中小企业也可以借助产业集群克服其自身存在的规模劣势、竞争中的不平等地位等。所以,90年代中期以来,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都把公共政策重点转向了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其核心是通过区域治理,使增强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利用国际资源相结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力图推动产业集群战略和政策在第三世界地方公共政策中的实践。
二、产业集群的形成路径:
理论与案例
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有一段精辟而又直观的论述:“聚集在宫廷的那群富人,需要特别高级品质的货物,这就吸引了熟练的工人远道而来,而且培养了当地工人”。这里阐述的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市场路径。一般而言,产业集群形成的路径从其动力机制看主要可以归结为两条,即市场路径与成本路径。
(一)产业集群形成的市场路径
当交易费用很大时,市场被分割成规模有限的条块,由空间距离所决定的不完全竞争性质和就地供应市场的要求决定了厂商的数量有限,而有限的市场也抑止了专业化分工和产品细分,市场外部性难以体现,整个经济空间为众多分布于不同区域的厂商和分散的规模有限的市场所覆盖。当交易费用逐渐下降,分立的小规模市场趋于融合,厂商和劳动力在更大规模的市场区域形成集聚。市场的扩大和厂商的集聚,导致加工各环节与前期供料、后期销售等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出现。专业化分工与交易费用下降进一步推动市场的扩张,市场外部性逐渐提升。进一步扩张的市场支持更多的厂商以更低的成本规模生产和开发细分产品,产业链不断分解、拉长,产品越做越精。市场外部性的显著提升,使得区域对更多的厂商形成吸引,从而形成“市场扩张-生产专业化/产品细分-外部经济加强-厂商集聚-市场扩张”的循环累积效应,最终导致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
【案例】浙江永嘉县桥头镇纽扣产业集群的形成路径
浙江永嘉县桥头镇系温州市三十经济强镇之一,被誉为“东方的布鲁塞尔”、“世界东方第一大纽扣市场”和“纽扣之都”。2001年桥头镇国内生产总值13.42亿元,财政收入778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060元,仅纽扣及相关产品交易近三十亿元。
分析桥头镇纽扣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可以明显的发现市场扩大对集群形成的推动作用。
第一阶段:自发性的市场孕育阶段(1977-1982)。桥头镇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2亩。因此,外出经商成为生活的重要来源,即使在文革期间也不例外。1976年塑料丝工艺编制业在桥头兴起,一些人不自觉的开始经营纽扣。当时地处苏南的国营纽扣生产大厂积压了大量纽扣,
企业处于停产边缘。而计划指令调销上海国营百货商场又因种种原因无法经营此种商品。在这种情况下,桥头镇的人们把这些积压纽扣全部包销回来,在当地设摊叫卖,再由成千上万的小贩,大包小包肩扛手提,坐汽车到金华,再沿铁路到全国各地的
农村。翻山越岭,甚至到漠北和边疆。这些行走的商贩和分布在各地的摊店,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桥头镇纽扣销售
网络。区域品牌也逐步树立。
第二阶段:生产企业开始集聚(1983-1986)。市场的不断扩大,吸引了许多家庭开始从事纽扣、拉链等服装辅料的生产加工,家庭工厂逐渐
发展到几千家,大部分是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
第三阶段:市场突破发展阶段(1986-1992)。1986年永嘉县工商局和桥头镇政府牵头,先后集资建造两栋纽扣交易大楼,市场规模空前壮大,市场交易高度繁荣。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促进了纽扣生产和相关的拉链、装饰品、钟表、鞋革等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桥头市场从单一的商贸经济逐步向工贸经济过渡。同时,纽扣市场网络不断完善,1200多名桥头商人在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承包了7000多个市场或柜台。
至此,桥头镇的纽扣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并在其后的时间不断发展。
目前桥头镇的纽扣和拉链的产销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销总量的75%和85%以上,并扩展到欧美和东南亚的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产业集群形成的成本路径
聚集企业成本的高低是直接决定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扎堆”能使各自的成本不断下降,企业就有集中“群居”的激励。成本递减与市场扩张一样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基础。
企业的集聚,带来交易费用的节约,直接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其次,竞争对手的存在,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与服务,获得比较成本优势。再次,竞争对手的集聚将通过专业化分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区域经济的外部性增强,企业成本下降。聚集企业的成本下降将激励更多的企业在本地出现,而更多企业的集聚将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的外部性,企业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形成“企业集聚-专业化分工/区域经济外部性增强-企业成本降低-企业集聚”的循环累积效应,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
【案例】基于成本路径形成的产业集群
在浙江省苍南县不足45平方公里的金乡镇标牌产业集群中,小小徽章生产的设计、熔铝、写字、刻膜、晒版、打锤、钻孔、镀黄、点漆、制针、打号码、装配以及包装等十几道工序,全都有独立的企业(加工专业户)来完成,而且每道工序产生的半成品都通过市场来交易,共由800多家企业参与的各道工序集合起来才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产“流水线”。 而在年产50亿双袜子产值近百亿元的诸暨大唐袜业集群中,在5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袜子生产企业2000多家,平均每家织机仅8台,根本谈不上一个完整的企业,但全镇将做袜子分成10个环节:1000多家原料生产企业、400多余家原料经销商、300多家缝头卷边厂、5家印染厂、100多家定型厂、300多家包装厂、200多家机械配件供应商、600多家袜子营销商和100多家联托运服务企业,并且建有占地400亩、共有商铺1600多间的大唐轻纺袜业城。分工出效率,就近建立交易市场从而促进分工,形成“镇口为市场、镇内是一大群中小生产企业”的“前店后厂”新格局。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可以从以下的表格中得到反映。
表 2000年永康、奉化两市的SIDS的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
工业企业情况
县市 指标 企业数(家) 工业总产值(亿元) 职工数(人) 净利润(万元) 净资产利润率(%)
永康市 五金工业 84 52.778 22248 17135.6 10.58
其他工业 25 15.616 8461 4978.4 6.01
全部工业 109 68.393 30709 22114 9.03
五金比重 77.06% 77.17% 72.45% 77.79% /
奉化市 服装工业 34 16.953 10149 7811 23.03
其他工业 94 32.697 13100 11022 7.85
全部工业 128 49.650 23249 19019 10.86
服装比重 26.56% 34.14% 43.65% 42.05% /
资料来源:浙江永康市统计局,2001:《开世永康》,第42、47、50页;奉化市统计局,2001:《奉化统计年鉴》,第82、100、113页。
无论是市场路径还是成本路径,产业集群的形成往往起源于一个或若干个关键企业。这些关键企业或者由于偶然或者由于必然的原因出现后,许多配套企业在其周围出现,形成相互协作的网络并在成本下降(或市场扩大)的激励下不断扩大,或者出现许多模仿企业集聚在周围从而在成本下降(或市场扩大)的激励下形成集群。在诱致性与引导性产业集群的形成中,该关键性企业只能事后发现。关键性企业的出现尽管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却往往是偶然因素引发的。潘多(Pounder)等把产业集群类比森林,而关键性企业则是第一粒树种。他们认为,尽管没人能准确预测出第一粒树种何时会落于何地,但该树种一旦入土,它就可能会长出一片森林。在强制性培育的产业集群形成中,可以通过人为选择而催生该关键性企业。
三、产业集群形成的政府路径
虽然产业集群一般都是自发形成的,而且产业集群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自组织系统”,但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中依然可以发挥较大作用。对产业集群形成路径的
研究可以发现,在形成产业集群的
经济因素中最关键的包括交易费用的下降、专业化分工以及产业经济外部性的加强。因此,政府通过降低产业交易费用、引导专业化分工、提升产业经济外部性等非直接干预措施,培育产业集群形成的环境与利益机制,则产业集群有可能形成。
(一)根据地方经济的比较优势,提出产业集群的
发展规划。
政府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制定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目前县域产业政策主要存在两个弊病,其一,不顾县域产业现状而盲目紧跟热点,对
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别偏爱;其次,产业政策过于宏观,关心的焦点往往放在产业层次,而忽视发展路径。因此县域产业政策首先要因地制宜,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提出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其次,各地在提出了拟发展产业时应该对产业发展路径进行更为深入的考虑。比如认识到产业集群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有意识的提出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
(二)建立与完善中小
企业服务体系,降低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的下降不仅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而且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政府通过减少行政审批、降低各项收费是降低交易费用的一个渠道,通过建立与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则是降低交易费用的另一个有效途径。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包括融资服务体系(如贷款担保公司、租赁公司、产业投资基金等)、人才服务体系(如人力资源公司、专业化的培训机构)、信息服务体系(包括产业研究机构、市场调查公司、广告公司等)、物流仓储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等。
(三)特定产业集群的强制性培育
经
科学论证具有发展集群潜力的产业,可以通过人为选择催生关键性企业,从而进行强制性培育。对已经形成集聚雏形的产业,也可以通过直接扶持予以强制性培育。强制性培育并不是对经济的武断干预,而是政府直接或间接创造有利于集群形成的环境与利益机制,从而使得产业中的大多数企业在新环境与利益机制中,按照集群发展的要求自我调整。政府的培育措施可以包括:
1. 通过知识与理念的传递,营造培育产业集群的氛围
由于县域企业经营者对产业集群并不真正了解,对集群形成的路径与功效相当模糊,因此,有关产业集群的知识与理念的传播尤其重要。当产业内的企业经营者都了解了产业集群的经济功效,了解了产业集群形成对单个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渴望通过培育产业集群并从中获得更多的企业利润的利益动机将促使企业经营者支持政府培育产业集群的努力。而对产业集群形成路径的了解则可以指导企业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行为。
2. 通过对产业发展的公共性需求进行投入,提升产业经济外部性
集聚产业的发展中有许多投入是可以满足公共需求的,但各个企业分别投入则既可能出现因规模不经济而导致成本上升,也有可能由于投入巨大或者风险巨大而没有企业进行投入,这都将极大地制约产业发展。公共需求的集中投入既可以使得原先不可能的投入变得可能,也使得可能的投入获得规模经济,从而提升产业经济的外部性。如政府可以直接建立科研机构或者对科研机构进行补贴,通过政策优惠或者资助鼓励某些检测设备、仪器等专业服务机构的成立,建立专业化的贸易市场等等。
3. 通过原料提供与市场拓展等的专业化经营,强化与引导专业化分工
专业化分工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力量,但如果集聚企业都是“小而全”,则引导比较困难。此时政府可以从相对比较独立的采购和销售两个环节着手引导专业化分工,进而通过专业化分工的利益机制与理念传导促使企业逐步向专业化分工的方向调整自身经营。如政策鼓励专门的采购机构出现,由于大规模采购的成本优势以及政策优惠该采购企业能以较低的价格向各企业供货,利益机制将促使各生产企业将采购外包。政策鼓励专门的销售与包装公司成立,同样将由于专业化与规模的优势促使各生产企业将销售功能从企业剥离。专业化分工的理念传递与现实的利益将促使各企业自主寻求更大的专业化利润路径,产业专业化可望形成。
政府对关键专业技术进行扶持、促进中间品市场的形成等对引导专业化分工也具有明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法)泰勒尔:《产业组织
理论》,张维迎总译校,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 王缉慈等:《创新的区域: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Industry Cluster: Economic Efficacy, Forming Path and Cultivating
Abstract: Regional industry cluster is not only a basic space unit of the world economy, but also a symbol of national or regional competition.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find its forming path by the government promotion in undeveloped area. Researching on the economic efficacy and forming path of industry cluster, the article point out that industry cluster can be cultivated normally by government although it always forms spontaneous.
The cultivating path has been discussed here.
Key words: Industry cluster, Forming path, Productive specialization, Goverment Cultiv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