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劳动与实践在形式、内容、过程和结果上是相同的,都是体力和脑力的付出,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而两者是等价的。对它们作不同的理解原因在于实践和认识的发展程度以及现行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分歧。这种分歧不利于正确理解劳动与实践的真实含义。财富不等于商品。
关键词:劳动 实践 等价
劳动和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方式。对劳动与实践的不同认识,是不同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分支的焦点。那么,什么是劳动?什么是实践?国内出版的汉语词典中,对劳动的解释是: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实践的解释是: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
先说劳动。劳动的方式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劳动的内容和过程是体力的付出和脑力的付出,劳动的结果是得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体力的付出就是体力劳动。大脑的思维活动就是脑力劳动。大脑是人体的最高指挥机关,人的一切活动就是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的。大脑的活动产生意识,意识是大脑活动的产物。人的活动只有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两种,再没有第三种活动方式。因此劳动包括了人的全部活动方式。人在劳动中获得的对自身和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就是精神产品,就是意识。精神产品就是广义的精神财富。任何人的劳动都是由人的大脑支配的有意识的活动。没有什么人的劳动不是靠大脑意识支配的,也没有什么人在体力劳动时大脑意识不在活动,不在指挥身体的。而且,人在没有体力支出时,大脑意识也在活动。或者说,人在付出体力劳动之前,也许就有脑力劳动在构思、在谋划;在劳动之余或之后,人的大脑又在总结劳动经验,为劳动的继续作好准备。大脑的意识活动贯穿于劳动的始终。即使是体力劳动也伴有脑力劳动的付出,没有单纯的体力劳动。没有脑力劳动的体力劳动是不存在的。劳动所创造的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广义的精神财富,就是指大脑所得到的意识,它首先存在于大脑中,是无形的,抽象的。精神财富与意识本质上是指同一对象。任何脑力劳动都创造精神产品,不创造精神产品的脑力劳动是不存在的。
既然脑力劳动无处不在,既然任何脑力劳动都创造精神产品,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胆地讲,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劳动,人的一切劳动都创造精神产品。
再说实践。实践是在人脑意识的指挥下进行的活动。我们可以反问一下,又有什么人的活动不是在大脑意识的指挥下进行的呢?就是大脑有问题的人,他们的活动也都是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的。人类的实践需要体力和脑力的付出。实践的方式与劳动的方式相同,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脑力劳动无处不在,它贯穿于实践的全过程,只要有体力劳动就有脑力劳动。任何体力劳动都伴随一定量的脑力劳动,单纯的体力劳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内容和过程就是人的体力与脑力的付出过程,也就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过程。无论人们的实践是有目的的还是无目的的,它都能产生出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即意识。人类所需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意识就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人的实践活动必然能创造出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不创造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产品与财富本质上是一个概念。因此,实践的方式也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实践的内容和过程是也体力的付出和脑力的付出,实践的结果也是得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从上述解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劳动与实践在方式、内容、过程和结果上都是相同的,都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付出,都得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与实践其实是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表述,其本质含义是相同的,都是指人的活动。那么,又为什么会出现劳动与实践在理解上的差别呢?或者说,为什么会认为它们不同呢?我认为,这个不同和差别可能来自现行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现行的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商品及其生产规律的,它把商品作为它的第一研究对象,劳动一般被狭义地理解为专指创造商品的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劳动成果和财富的一部分的非商品形态则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政治经济学往往把财富与商品等同看待。因而,在现行的政治经济学里一般把能够生产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活动算作劳动,而对于没有创造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的活动,一般没有赋予它应有的劳动意义。显然,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不与商品同义,商品只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的一部分。财富不仅仅包含商品,还有大量的由人类社会劳动创造的不是商品的东西也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把财富当作商品或是能直接转化为货币的产品是对财富概念的错误理解。
具体说,对劳动的狭义理解有七个方面的表现。1、劳动被认为是指有目的的劳动,是为一定目的而劳动的。如打扫卫生是为了把某地方打扫干净。2、劳动成果的具体性。要劳动,就是为了得到具体的劳动成果,如狩猎劳动就是为了得到具体的猎物。3、功能性。劳动产品要能满足人类的需要或提高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如果既没有生产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劳动产品又没有提高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就不算是劳动。4、劳动的简单性。劳动是利用现有的知识技能去生产劳动产品,它所利用的知识是现有的,使狭义劳动在知识界面上体现为简单性。5、劳动的间歇性。即人既需要劳动也需要休息。劳动不是连续的,而是间歇的。6、是劳动的个体性。劳动一般被看成是人的个体行为,而不是一种社会行为。7、劳动是指直接生产出商品的劳动,即能生产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没有或不能生产出用于交换的产品的则没有被认同为劳动。而且,只有商品才能被称为财富,因为,商品法则要求能够被称为财富的东西要能够直接转化为货币。在商品经济中,不能直接转化为货币的劳动产品就没有被称作财富。能创造商品的劳动才是劳动,不能创造商品的劳动就不是劳动。这是对劳动概念错误认识的重要表现
人类社会的劳动实践是从非商品实践开始的。当今的社会生产不只有商品生产,还有非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只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而且商品生产还要与非商品生产相衔接、融合。商品也只是社会产品的一部分,有很多社会产品不是商品,科学家、公务员的劳动就很难说是商品。政治经济学把商品作为研究对象,劳动价值理论就是在研究商品生产及其规律后得出的。由于商品生产只是人类社会生产的一个狭隘表现,从而导致了劳动价值理论的狭隘适用性。从研究商品中得到的商品生产规律以及由此所推导出的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就会出现与现实情况不符的结果。
而实践则与狭义劳动概念的上述特性正好相反。1、人们的实践兼有目的性和非目的性。有时人们的实践是有目的的,但有时是不知道实践的目的的,或者说人们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实践的。虽然实践可以使人得到某种收获,但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得到的收获往往不是人们事先想要得到的。比如,人们在狩猎实践中得到了狩猎
方法,但狩猎方法并不是人们狩猎的起始目的,而是狩猎劳动的副产品。2、实践的成果兼有具体性和抽象性。实践有具体的成果,也有抽象的成果。出去走一趟得到对
社会的映象,这种实践成果是大脑对社会事物的认识,是抽象的。3、实践的功能性和非功能性。有时实践行为和实践成果往往不具有具体的功能,特别是那些尚未见成效或尚未表现出大数
规律的实践,实践的功能是很难表现出来的。4、实践的简单性和上升性。既有简单的实践,又有
发展的实践。但从总体上、从长时段看,实践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上升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5、是实践的间歇性和连续性。实践有时表现为间断的、不连续的特性,好象做完了这件事又去做另外一件事,互不相干。然而,实践却伴随人的一生。人从出生到死亡,生命不息,实践不止。人的脑力劳动实践在人的一生实践中从来就没有停止过。6、实践的个体性和社会性。有个人的实践,也有社会的共同实践;个人的实践一般要融入社会实践中。7、实践的非商品性和商品性。实践的最初成果不是商品。但是,随着商品
经济的发展,实践成果中的一部份就变成了商品,但仍有很大一部份不是商品,如经验、建议等就不是商品。财富是一个相当广义的概念,它包括能直接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包括不能直接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精神财富大多是不能够直接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或不能直接转化为货币的劳动产品。虽然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它们就是可以直接转化为商品和货币的东西。因此必须正确理解财富的概念。
对劳动概念和实践概念出现理解差异还有如下原因:
一是实践首先是一个
哲学概念和范畴,存在于认识论哲学中。对于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是不需要使用这个概念的。而劳动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是能够养家糊口的活动。每天为了生计必须劳动。二是劳动概念的具体性与实践概念的抽象性。能创造出具体产品满足生计需要的劳动就是劳动;休息、娱乐、出行、交友等就不是劳动。三是实践的概念是伴随着对认识的理解而产生的,它产生的时间要晚于劳动概念。当人类社会对自己的意识活动还没有认识的时候,实践的意义就不被理解,认为有很多实践活动是无效劳动,从而把劳动从实践中分离出来了,把实践同劳动分开了,而形成了两个概念。这是由实践的程度所决定的意识水平决定的。反过来,没有对认识的正确理解就不会有对实践的正确理解。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认识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当实践和认识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对于实践的丰富存在和意义也就不会有正确的理解。现实中,对劳动的狭义理解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变化,人们对没有或者不是直接生产出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物质产品的活动仍然没有认同为劳动,而是认为是无效劳动。其实,只要我们好好想想“磨刀不误砍柴功”、“前人栽树后人吃果”这两句话就可以理解某些实践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只不过是“磨刀”与“砍柴”、“栽树”与“吃果”的关系罢了。如果没有栽树,又哪能吃果呢?但是,由于所栽的树有的成活了,有的却没有成活;或者,有的人栽了树却没有吃到果子,我们就对为没有成活的树所付出的劳动不予承认,或因为自己没有吃到果子就说当初的劳动是无效劳动。
如果广义地理解实践的概念、狭义地理解劳动的概念,那么,实践概念的外延要比劳动概念的外延大得多;而且,实践包括劳动在内,劳动包括在实践之中,是实践的一个子系统。显然这种假设是不正确,是违背劳动的本义的。劳动本来就是广义的,而不仅仅是能生产出具体劳动产品、能满足人们即时的物质需求的活动;而是包括不能生产出具体产品、不能满足人们即时的物质需求的活动。不具体的、不能即时消费的产品能够满足人们以后的需要,或对人们的下一次的生产消费有帮助,能够被人们利用,因而也是有用的,只不过可能不是自己用而是别人用;不是当时用,而是以后用。
通过上面的
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劳动与实践等价。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人的劳动实践,都能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得出这样的结论,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