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可以看出,小平同志不仅提出了“分三步”的
现代化战略目标,而且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措施,这当中财政政策支持及其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地至关重要的。现在我国正处于实现
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并将从下世纪初进一步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小平同志关于财政促进科教文卫与
经济协调
发展,财政是加强基础
工业和农业、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的强大杠杆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加强结构调整,实现“两个转变”及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要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可靠的基础上
财政是国家财力分配的枢纽和主渠道,国家财政的能力与状况如何,对于国家职能的正常履行,对于
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协调
发展,对于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有序运行,都有着极为重要的
影响。正因如此,邓小平在他的大量论著中,一贯强调和关注国家财政的稳固。早在1954年,小平同志针对国家财政出现的一些不稳定现象,明确指出“要把国家财政放在经常的、稳固的、可靠的基础上”的目标和要求,并态度坚决地指出:“我们必须做到这一点,这不光是要财政部来做,要靠大家来做。”今天看来,小平同志关于稳固财政的思想,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它不仅是维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客观要求,对我国当前和今后的财政经济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是我们应长期遵循的一个指导原则。
如何确保财政稳固?他认为,关键在于发展经济,这是增加财政实力的关键,也是他的一贯思想。同时,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的原则。1986年他指出:“为了解决财政赤字
问题,基建规模特别是非生产性建设规模不能过大,有些开支不能完全由中央承担。中央的收入少了,中央对开支也不能包那么多。要把地方和社会上的钱,转一部分用于基础设施。我们只能走这条路,还要注意消费不要搞高了,要适度。”这一论述实际上也涉及到了财政支出的一条重要原则,即坚持量力而行,防止支出总量膨胀。另外,小平同志特别提出了财政支出中节减行政经费的思路,认为这是国家积累
工业化资金的一个重要
方法,是争取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我们必须坚持贯彻的原则。
五、几点思考和看法
以上对古今中外的财政支出
理论进行了概略性的
历史考察,考察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说明在
历史和现实中已经出现或形成了哪些
理论,而关键在于吸收这些理论的营养成份,以便更好地发展理论,指导实践。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评述性的看法和认识。
(一)
研究和解决当前
中国的财政支出政策
问题,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作为其根本的指导思想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财政改革及财政支出政策的制定固然需要借鉴西方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但有一个大前提需要明确,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不能有丝毫的动摇。马克思主义的
政治经济学,正确地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揭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职能及其财政与国家的本质联系,阐明了社会生产的一般原理及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形式,由此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
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财政领域内收入分配和支出分配的内在
规律,这是我们进行财政学
研究乃至整个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是当代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由小平同志亲自创立的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学说及其现代化建设发展理论等,
内容博大精深,
分析透彻精辟,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这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财政改革、财政发展和财政分配政策的调整指明了方向。在财政分配领域,小平同志发表了大量论述,其最为核心的部分可以概括为“全局财政思想”,这必将成为今后长时期具体指导我国财政运行和确立财政支出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