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财政部门是集中体现国家政策的一个综合部门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国家的预算是一个重大的
问题,里面反映着整个国家的政策,因为它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这句话,说明国家预算决不只是简单的收支计划,而是通过收支反映整个国家的政策,从而成为新
中国编制预算、进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
1953年8月,小平同志兼任财政部长后,即按照毛泽东同志关于财政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根据他自己对财政的
理解和建国以来财政工作的
总结,提出:“财政部门是集中体现国家政策的一个综合部门”,因此财政工作,一定要有财有政,切不可“有财无政”,要懂得数字中有政策,决定数字就是决定政策,“数字内包括轻重缓急,哪个项目该办,哪个项目不该办,这是一个
政治性的
问题。
小平同志的上述思想,正确地概括了财政在国家
政治生活和国民
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准确
理解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把握国家财权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从而增强统一财政、振兴财政的自觉性是有积极意义的。对此,我们应该着重把握如下几点:
1.运用财政手段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财政是生产方式的一个要素,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财政的首要目标就是巩固自己的生产方式。由于初级阶段生产力
发展的不平衡性,就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多层次性,多种
经济长期共存成为国策。在多种所有制存在的前提下,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与否,就成为社会主义能否巩固的决定因素。因此,财政体现国家政策的最根本标志就是为巩固自己的生产方式,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服务。
小平同志1954年讲的财政集中体现国家政策,主要表现在财政工作必须服从总路线,即必须保证社会主义国家
工业化和对农业、手
工业和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必需的资金。现在,客观条件已与50年代大不相同,但小平同志关于财政集中体现国家政策的论断仍有生命力。也就是说,财政工作的全局仍然是在解放生产力和
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仍然要为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服务。当前,国有
企业亏损面比较大。这种状况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国有
企业在竞争中已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除了社会负担重外,国有企业对国家的贡献也最大。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初步数据显示,
目前国有企业只占总产值的40%,但国家财政收入的60%却是来自国有企业。这也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倡导的“国民待遇”和“公平竞争”的原则不相称。
2、国家财政的完整与统一的毋容置疑性。
古今中外的事实表明,国家财政的完整性与统一性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一国的财权受损害、受分割,轻则殃及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重则亡国。难怪自远古以来,一些大思想家就十分重视财权的统一与完整。如《管子》上说:“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拙,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十一世纪
中国大改革家王安石也说过;“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黔首,而放其无穷之欲”。这些道理就是针对财政统一而言的。
然而,近年来,我国财政受部门分割的情况十分严重。某些分割、截留、瓜分国家财政分配权,乱设基金、乱发债券、胡乱收费,擅自提价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把国家垄断变成为行业或部门垄断。在这种形势下,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各种基金遍地开花,各种债券满天飞舞。社会保障,五龙治水;对外融资,多头对外;各种收费,则是四面伸手,八方要钱。结果是企业和农民苦不堪言,不堪重负,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借债度日,而各种基金日益膨胀、债券发行逐渐扩大、预算外资金急剧增长。据初步统计,到1995年底,国家政策性银行
金融债券余额达2000亿元,各种企业债券余额达3000亿元。这些债券,虽没有明说是财政担保,但被社会投资者视同财政担保的债务,复以高利率冲击着国债的发行,债券发行后,往往又因偿还困难成为“烫手的竿头”。据保守的估计,全国平均有11%的企业债券到期不能偿还。而各种收费与基金的缺乏约束,又导致预算外收入不断攀升,到1995年已达到3843亿元,而当年中央财政收入仅为3256亿元。这些不受财政控制的钱,成为独立于财政之外的‘“财政”。在这里,全局财政思想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