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开放不尽人意的背后总隐藏着一副束缚思想的枷锁,这副思想枷锁就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误解。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也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所有制理论基础之上。在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往往会走进了“出资权=生产资料所有权=所有权=所有制=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的思想误区。要澄清这种思想误区,关键是科学的认识这些概念的区别。要正确认识所有制的作用,突破过分强调所有制作用的思想误区。要正确对待所有制的重要性与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关系。
关键词:所有制理论 思想再解放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谈到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时要求:“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 “新思路”是改革开放的关键,而“新思路”必须以思想的再解放为基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看到一种现象:一种看来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改革措施,要不了多长时间,它的效应就释放到头了。与改革措施相同,一种看来很有突破性的思想观念,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改革实践抛到了脚跟之后,甚至成为进一步改革的绊脚石。这是什么原因呢?最根本的原因只能解释为思想解放的不够。改革开放不尽人意的背后总隐藏着一副束缚思想的枷锁,这副思想枷锁就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误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是到了恢复对这一理论正确理解的时候了。
一、所有制理论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所有制理论的重要性,同时还要进一步肯定所有制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性。
第一,所有制理论影响到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党宣言》中强调:党人“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 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行动纲领和路线方针。科学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理论是中与众多错误理论进行尖锐的斗争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也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所有制理论基础之上。
第二,所有制理论关系到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改革就是要改掉包括所有制在内的生产关系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开放也不可避免地要引进那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所没有的那些所有制因素。对“所有制”这个问题是绕不开的,是回避不了的。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没能绕开所有制问题,城市的股份制也没能绕开所有制问题。但是在当时都遭遇到了政策禁区的束缚。人们就是不能在这些改革措施产生之前用一个鲜活的所有制理论为它鸣锣开道,就是不能用关于所有制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指导它的实践。反而,所有制理论成了最大的思想禁区,也是改革开放最难攻克的堡垒。现在我们已经面临着更多有关所有制问题的改革,如国有企业改革、民营经济的发展、重新认识资本和财富、积极培育“中产阶级”、私有财产保护、拓宽民间资本和引进外资、世贸组织规则等问题。如果我们还没有一个对所有制理论的科学认识,就不能指望有一个正确、稳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
第三,所有制理论关系到“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中国党十六大报告提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 。所有制问题不仅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还包括其它财富的所有制问题。在中国人日益富裕起来的今天,保护个人一切合法财产,已经摆上了法制、行政和意识形态变革的议事日程。据经济学家樊纲的《中国财富报告》,目前私有财产已占我国资产性财产总量的57%,超过了国家和集体的总和。而巨大的民间资本还在沉睡。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财产分成三六九等,对公有财产和私人财产应当一视同仁,只要是合法获得的财产,都应当是神圣不侵犯的。私人财产得到有效和充分地保护,才能避免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资本外逃以及民间投资活力不足等现象;使私人财产获得完整的法律地位,才能使全社会在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上承认私人财产,激发创造财富的热情。
二、要澄清“出资权=生产资料所有权=所有权=所有制=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的思想误区。
在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往往会走进了“出资权=生产资料所有权=所有权=所有制=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的思想误区。这是一种懒于做具体分析的“简单决定论”思想。要澄清这种思想误区,关键是科学的认识这些概念的区别。
1、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某一生产关系只是经济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在整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的性质才能决定经济制度的性质,并不是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能对经济制度的性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心出现一定比重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多样性不仅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反而会促进它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2、生产关系≠所有制。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但,它只是生产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这个组成部分是不能离开生产关系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其它部分而存在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在一定情况下还会对所有制产生异化的作用。如在公有制的条件下,如果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背离了社会主义的轨道,公有制就遭到破坏,腐败现象就是公有制遭到异化的表现;相反,如果在私有的条件下,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注入社会主义的因素,就会将这些私有领域纳入社会主义的轨道。
3、所有制≠所有权。所有制是关于所有权性质、原则的制度,所有权则是单个财产的归属权;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所有权则是法律关系的一个范畴。可见所有权的性质只能影响单个经济实体,它的影响远远低于所有制性质对社会经济制度的作用。部分所有权的私有化,不会导致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变化。
4、所有权≠生产资料所有权。生产资料所有权只是所有权一个组成部分。所有权包括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和生活要素的所有权等,而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又包括物的生产要素所有权和人的要素所有权,生产资料所有权只是物的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发展的不发达阶段,物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比较高,因此生产资料所有权对经济性质的影响作用就比较大,甚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要素(知识、技术、信息等)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并将远远高于生产资料的贡献率。这时人的要素的所有权对经济性质的影响作用就会大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作用。所以,在我们这个时代,不能仅仅强调生产资料所有权对经济性质的决定作用,也要与时俱进,看到这一作用的弱化,看到人的生产要素所有权对经济性质的巨大作用,用一种新的理论来分析经济形式的性质。
5、生产资料所有权≠出资权。首先,生产资料是生产所需要的物的要素,因此,生产资料所有权是经济实体中实物财产的所有权,它对企业的性质具有相当实在的影响力。而出资权只是资金的归属权,只有当资金转化为生产资料之后,它才形成生产资料所有权。这样,我们就应该注意到,资金向生产资料转化的不同形式和程度对企业性质的影响力是不同的。其次,出资权包括企业资金的直接所有权和股票出资权。如果是企业资金的直接所有权,它的所有者就会对企业财产有一整套完整的支配权、经营权和收益权,这种所有权对企业的性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如果是股票出资权,那么它则是一种虚拟的腥ǎ云笠敌灾实挠跋炝υ虮淮蟠蟮南魅趿恕K晕颐怯Φ笨吹匠鲎嗜ǘ跃眯问叫灾实挠跋觳⒉幌袢嗣窍胂蟮哪敲创蟆?BR>
三、要正确认识所有制的作用,突破过分强调所有制作用的思想误区。
在“左”的路线影响下,人们往往夸大所有制的作用,把公有制作为衡量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唯一标准,现在仍有人把姓“资”姓“社”或姓“公”姓“私”作为做每一件事的是非标准。这种理论把所有制的地位和作用夸大化,神圣化,甚至要求社会生产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运动都要符合现存的公有制模式,使所有制问题成为学术讨论的禁区,也成为改革开放的禁区,严重贻误了我们事业的发展。这一理论貌似正确,实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误解。
第一,所有制不能决定生产力,而是生产力决定所有制,要正确对待所有制的重要性与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关系。所有制只有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符合社会生产的规律才能发挥其作用。这个作用就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是否能发挥这个作用是衡量这种所有制是否优越的标准。邓小平同志把这个标准作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之首,充分显示了他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科学理论掌握和运用的正确性。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其他所有制一样也是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因而社会主义公有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也需要与运动着的生产力相适应,而不是相反。所有制对生产力的作用是第二性的。我们既要承认这一作用,又不能夸大这一作用。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的性质、生产关系的性质并不仅仅体现在所有制上,相反,所有制的性质还需要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一系列生产关系的环节上;需要体现在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上。仅仅用生产资料的归属权来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是不妥当的。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也会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所有制中公有性质不高的情况下,也可能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中出现一定程度甚至较高程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有性质。因此,我们完全有可能在所有制的公有程度不高,甚至私有因素明显的条件下,通过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中注入或培育适当的社会主义因素,以建造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要求的经济形式。也就是说,过去我们往往只从所有制方面来提高经济形式的社会主义性质,而且认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程度越高越好。这就走向了片面,走向了极端;现在我们应该调整过来,在所有制已经具备相当公有程度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更多的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来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也不是单纯由所有制决定的。我们并不否定经济制度是政治制度的基础,不否定所有制是整个经济制度的基础,也不否定经济基础是决定上层建筑。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两个规律:一是决定上层建筑的首先是生产力,而不是所有制。因而上层建筑首先要为生产力服务,才能做到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所有制服务。衡量一个上层建筑和政治制度是否优越,也不能以所有制为标准,而应该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二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条件。只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才有可能变私有制为公有制。要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发展也离不开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同时,有了这个政权的存在就必然会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因此,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发展的最有力保障,不是公有制的某一实现形式,而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我们不能把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的作用凌驾于生产力对上层建筑的作用之上,不能否定国家政权对生产关系的前提作用和保证作用。所以也不能夸大所有制的作用。
第三,生产关系所起的作用,不能概括为仅仅是所有制的作用,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也有巨大的作用。我们不否定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以下三个事实:一是不能片面地理解所有制对生产关系其他两个方面的决定作用。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归根结底还要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决定,如按劳分配的根本原因在于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两个方面也有巨大的作用,如国家的税收及分配政策在防止分配不公、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二是生产关系的作用包括:1单纯由所有制所起的作用;2所有制与其他两个方面共同起的作用;3其他两个方面本身所起的作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作用以及整个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作用都在于通过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公有制在这个方面确实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但这个作用并不是公有制单纯所起的作用,我们不能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公有制身上,就是公有制可以发挥的作用,也需要通过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具体环节来实现。三是生产资料所有权并不是唯一的所有权关系。仅从生产要素方面来说,还有经营管理能力所有权、劳动力所有权、科学技术所有权等。在社会化程度较低的时期,由于生产资料在积极分子中的贡献率较高,特别是由于剥削制度要依赖生产资料所有权作为剥削手段,因而生产资料所有权取得了统治地位,其他所有权处于被支配、被排斥的地位。在现代经济的条件下其他生产要素(经营管理能力、劳动力特别是脑力劳动、科学技术等)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反,生产资料的贡献率,特别是资金的贡献率相对下降,再加上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了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特别是出资者所有权)剥削劳动者的权利,使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垄断地位和决定作用大为降低了。各种要素的所有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为一种平等的产权。这些产权在生产过程中都承担相应的产权责任,拥有相应的产权权利,享有相应的产权利益。一种平等的多元化财权体制将逐步代替具有垄断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体制,并以这一新的体制来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再说,现有的公有制还存在着不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我们更不能把它神圣化。
总之,所有制是一个可以变化的客观实在,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我们重视所有制理论,是因为我们更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始终坚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永葆所有制理论之树长青。
参考文献
董辅礽:《没有私营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国际金融报》 (2003年01月13日第四版
经叔平:《非公经济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国际金融报》 (2003年01月13日第四版
中国经济时报评论:《非公经济 全面小康的突破点》2003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