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高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自90年代以来,考试改革力度领先于其它学科,且随形势发展日益深化。 其关键就是考查重点的转移,即“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实现知识型考试向能力型考试的转化。
二 高考如何检测学科能力
学科能力是一般能力在历史学科中的具体化,它必须体现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1998年《历史科考试说明 》将学科能力规定为4类10条,构成能力要求的整体。学科能力最主要的因素是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是在人类对 社会历史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认识的思考,它是以辩证思维为基本特点的。
三 近年历史科高考试卷的主要特点
1.坚持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基本保持占全卷分值的80%以上。
2.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分值题量增加 (1999年试卷中合计73分,占赋分48.7%)。
*知识点更精细 如(99.08 )关于农民起义军建立政权中发行的货币;(99.13)关于20世纪梁启超史学 主张等。
*重点知识重复出现 如(97.19、98.23、99.26)均是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容。
*难点知识切入点高(98.48)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 转为停滞。概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12 分)并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5分)
此题在教材提供知识的基础上,要求考生进行一定程度的独立思考,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解题时, 可将题目分解为六个小题。 1)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兴盛有什么具体体现? 2 )明清时期文学艺术有什 么特征? 3 )明清时期科学技术由发展转为停滞的具体表现如何? 4)明清时期科学技术有什么特征? 5 )造成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兴盛的社会原因如何? 6 )造成明清时期科学技术停滞的社会原因如何?概括特性 较难:文学艺术总特征是反封建和个性解放。科学技术必须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转化为从“总结传统”到“学习 西方”。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是最难部分,必须从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是相应阶段经济和政治的反 映的理论高度作答。
*在能力支配下整合运作(99.43)三幅地图反映了不同时期德国的版图和在欧洲控制区域的情况。结合德 国本身及欧美大国对德政策的变化,说明各图形成的原因。分析原因的限定为德国本身的原因和欧美大国对德 政策的影响两条线索。每个环节都是时间、地图、特定原因三个要素由此及彼(知识的迁移)、由表及里的有 机结合与高度统一。抓住三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3.注重对教材隐性知识的挖掘和理解。
隐性知识指在课文中没有直接表述而又隐含其中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
4.考题内容比例相对稳定,题型简约、比例略有改变。
5.选择题难度提高,主要表现为:理论思维力度日益加强;历史阐释功能不断拓展;基础知识覆盖面广( 排序选择题);承载难度较大的多选题型功能(组合选择题)、题量增加;
6.突出材料处理能力考查,主要表现为:材料选择题题量增加;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境的题目(12个)赋 分(88分)占全卷58.7%,首次超过50%;材料解析题由注析式、辨析式发展为限字成文和趋向材料问答。
7.问答题开放性增强,突现对考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考查。
8.试题综合性逐步加强
(1)历史学科范围内的综合考查;
(2)与其它学科互相渗透。
9.充分体现学科社会教育功能。
四 命题改革的趋势
1.生产力标准。确认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是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历史现象的根 本标准。是科学历史观中的一条基本原则。
【例】(98.49 )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 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试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说明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
这是横向比较分析题。立意在于明确生产力发展程度不同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北美:英国的殖民统治;居民由移民构成;资本主义为主流的社会经济发展;使统一市场初步形成,统一 民族开始形成,联合统一意识产生,并在独立战争中迅速加强。
拉美:西班牙殖民统治;封建掠夺、封建管理体制,决定了自然经济状态,其地区性、狭隘性决定了其反 抗斗争的地域性、分散性特点。
2.实践标准。只有重事实、重实践检验的结果,避免主观随意性,才能更接近科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当时的重大历史课题,是体现实事求是精神的一条重要原则。
3.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地观察和认识历史。
宏观就是时代特征,时代的主要课题、主要矛盾和根本的发展趋势。微观,就是具体的知识。没有具体的 知识,不能归纳总结出宏观的结论,没有宏观的认识,对微观知识的掌握就缺乏必要的深度。将历史事件、历 史人物放在时代的背景中分析、评论就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
【例】(96.48)简要说明18世纪—19 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6分)并根据这种变 化分析1789年革命与1848 年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10分)
本题依托教材中18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史知识,考查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并依次比较两次革命的 主要不同。题干问的是法国,但深层含义是借此表达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阶 段向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转变的必然。这个转变的契机就是工业革命。分析工业革命前后在产业结构、阶级结构 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与上层建筑的巨大变化,是认识和了解资本主义发展史和人类文明演进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的 问题。它是世界近代史中的转折点。
4.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
人类社会历史首先是一部文明演进史。人类从开始进入文明时期至当今的信息时代,文明进步的成果是惊 人的。虽然每前进一步,都会付出代价,甚至是沉重的代价,但那是难以避免的。
【例】(97.45)关于美国西进运动的认识。
五 对策
1.通过认真学习教材,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形成知识网络
*掌握知识基本线索
【例】中国近代史主要线索: 1)屈辱史 2)抗争史 3 )探索史 4)近代科技和资本主义产生和缓慢 发展的历史。
【例】探索史的主要线索:林则徐、魏源;洪仁gān@①;早期维新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冯桂芬、郑 观应、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
*掌握历史阶段性特征
【例】世界近代史的阶段性特征: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东西方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
*理解和挖掘隐性知识联系
【例一】人民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迅速溃败的原因: 1 )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形成反蒋斗争新浪潮 2)经济崩溃,物价暴涨 3)官兵厌战,士气低落 4)贪官横行,统治腐败 5)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例二】美国“冷战”政策出笼: 1)第二次世界界大战结束 2)社会主义苏联军事实力强大 3)欧亚 出现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4)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5)德、意、日法西斯强国被打倒 6)英、法帝国主 义继续削弱 7)美国霸权地位确立。因此, “遏制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冷战”政策出笼。杜鲁门 主义标志着“冷战”正式展开,“马歇尔计划”是又一重要步骤。
*掌握历史史事的演进过程
【例一】袁世凯复辟帝制 1)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 2)变内阁为御用,阻止国民党组织责任内阁 3)加 强北洋军, 削弱南方革命军队,武力镇压二次革命 4)强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 5)解散国民党 6)解 散国会 7)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8)修改《大总统选举法》。
【例二】第二次世界界大战,采用第一种方法,可抓住以下5 条主要线索: 1)时间、原因、性质 2) 概况(以图为主,主要战场,重大战役)(以叙述为主,大战的爆发、扩大、转折、结束各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 3)法西斯军事集团形成和瓦解 4)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和各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5)重要国际会议及文献 。
第二种方法,设计大事一览表,图文结合掌握:时间(1939年9 月1日—1945年9月9日),战场(欧洲战场 、北非战场、苏德战场、 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
*掌握历史概念 1)课本明确界定的(知识性的),如“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 债务。“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 放社会主义生产力 2)从对知识的表述概括的(理论性的), 如“世界现代史”: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曲折前进,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 平与发展。 3)与课本表述密切相关的,如, “民族融合”:首先以民族杂居,丧失地域这个第一特征开始 。其次,由于杂居,逐渐形成共同经济生活。第三,形成共同语言,文化、风俗逐步趋向一致。第四,各族互 相通婚,各族体征差别消失。最后,民族意识逐步消失。
2.充分运用教材提高学科能力。
*归纳、概括:
【例】世界近现代史的七对主要矛盾: 1 )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 2)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和资 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如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3)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三世界 国家同宗主国、发达国家间的矛盾。如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第三世界反帝、反殖、反霸,争取建立国际 经济新秩序的斗争。4)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如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 ;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当代美国与欧共体、日本之间的竞争等。 5)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 的矛盾。 如帝国主义对苏俄的武装干涉;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政策等。 6 )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如南 斯拉夫、中国、阿尔巴尼亚与苏联的关系。7)民族独立国家间的矛盾。如新兴独立国家间边界、种族、 宗教 等原因引起的战争。
*比较能力
【例】试比较秦朝和隋朝历史的异同
相同: 1)都是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建立起统一政权 2)都建立过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一些制度 3)都修 建过著名的大规模工程 4)都曾大规模用兵 5)都出现过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6)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7)都历时短暂 8)随后都出现较稳定、强盛、长期的王朝。
相异:秦朝,统一于春秋战国长达500年兼并战争的基础之上。 封建制度确立,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向南 方拓展疆域。隋朝,统一于北方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封建统治制度进一步完善,封建经济趋 向繁荣。对高丽战争。
结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多因滥用民力、好大喜功、穷奢极欲而短命。短命王朝在历史进程中发挥承 前启后作用。
*分析能力
(A)分析历史背景
【例】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 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这种要求,首先反映在思想文化上要打破封建的束缚,新文化运动就这样应运 而生了。”
结合教材分析:
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军阀割据混战——先进分子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政治);
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经济);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 知识分子不能容忍(文化)。
(B)分析原因
【例】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外因:盛即衰始的客观规律。
内因:
1)经济方面:均田制瓦解,战乱和割据破坏社会经济。
2)政治方面:(内政是决定国家强弱的根本要素)
政治腐败,表现:任用李林甫、杨国忠,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矛盾主要方面:唐玄宗。
影响: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根本原因:节度史拥兵自重。
直接原因:朝廷政治腐败。
性质: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影响:削弱中央统治,破坏社会经济。藩镇割据。
(C)分析历史意义
*评价能力
*史论结合的能力
*关注当代社会现象 如历史上的巴尔干现象
*总结心得体会 如古代中国统一与分裂局面交替出现。 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加强的特点。
3.形成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思路。
(1)经济部分
1)要清楚有关的概念。如:赋役、自然经济、资本原始积累、 世界市场等。
2)要完整叙述史实。如鸦片输入、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1929~1933年经济危机等。
3)分析经济发展、停滞、倒退的原因:价值规律、市场机制、 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性 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其它:政治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灾害、政策得失、人口资源。
4)重点掌握经济政策。
A经济政策的内含,往往既发展生产力,又调整生产关系。
B联系共时性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容, 分析政策提出的原因和目的。
C联系续时性的其它同类型经济政策,分析政策的发展变化。
D评价政策的得失,以史为鉴。
5)评价一位经济学家。如王安石。
6)评述复杂的经济现象。
(2)文化部分
1)分析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A共时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社会分配、社会关系、统治者的思想意识是深层 、根本原因。B 续时性的继承和积淀是产生的历史依据。C优秀人物的奋斗和贡献是内在因素。
2)明确文化现象的内含。可以抽象为一种精神, 也可以在不同领域以具体方式表现出来,内容是多元的 ,可以从形式和内容、局部和全部的角度归纳总结。
3)评价历史地位。A强调特定的历史环境,B 与社会多层面联系形成多种角度,如政治、经济、阶级、民 族等。C进行历史的(继承、 发展、演变)和地区的(地区、国家、世界)比较。D作出结论。
4)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即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体意识, 就是民族的独立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我国历代人 民继承文化遗产或吸收外来文化都是有取舍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和自己的文化传统。【例】 概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衰落,简要评价其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
1)孔子在诸侯争霸的时代,创立儒学,“仁”, 指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是孔子政治观和社会观的核 心。
“礼”是为实现“仁”而制定的制度和行为准则。在强化统治的同时,关注到普通人民,体现出适应当时 社会人与人关系中需要的新精神。
2)孟子以“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泛爱众”, 明确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并提出具体实行办法 ,完成了儒学从理论开创发展为施政纲领的任务。
3)汉武帝采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 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此后,社会上逐渐形成一个崇奉儒家学说的显贵高官阶层, 他们适应统治阶级需要,从儒学中演绎出 各种应时的流派,如内儒外佛的魏晋玄学;以儒家经学为基础,兼收佛、道思想形成的宋代理学,至明、清仍 占统治地位。
5)洋务派“中学为体”的理论、 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学思想结合的变法理论。
6)经过维新派与顽固派思想论战,革命派与立宪派论战后, 北洋军阀仍以复古尊孔来巩固统治。
7)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学被地主阶级奉为封建意识形态的核心,用它巩固统治地位,发展封建文化 ,用它禁锢人的头脑,扼杀朝气,摧残民主思想的萌芽,阻止近代科学文化发展。
儒学的发展与封建政治及哲学思想的变化紧密相连,不仅对封建社会的巩固、发展、延续起重要作用,对 封建史学、文学、艺术的发展,也有深刻影响。
儒学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发展,而在亚洲现代化推进中又起积极作用。
儒学深深地渗透在中华民族意识之中,我们应予以扬弃和发展。
(3)评价历史人物
1 )特定的历史环境(相似的个人行为在不同环境中产生不同作用);
2)主要业绩;
3)作用;
4)社会制约性(历史或阶级局限);
5)理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不能忽视也不能夸大, 既注重个人的品德、性情,更注重其对社会发展的 影响。
4.应试须知
(1)必须认真阅读《考试说明》:题例反映命题特点及趋势; 每年知识点均有增删。
(2)审题时注意关键词语。
(3)理论运用要准确。
(4)掌握解题技巧
*最佳选择题
结构特点:
1)题干中在求答词或词组前后有程度副词或形容词“最”、 “比较”、“主要”、“重要”、“突出” 等,多数还重叠使用构成“最重要”、“较全面”等,明确限定试题指向。
2)备选项内容与题干要求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 往往隐含着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解题过程是史 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过程。解题关键往往是运用什么理论观点指导确定“最佳”标准,建立史与论的最佳关系, 正确阐释历史。可用优选法逐个对备选项分析对比。最后可检验,是否符合马克思史学原理。
*开放型试题
题型特点:
1)提供开放性历史主体知识和相关材料(99.42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两种看法)。
2)设置开放性命题指向“按照自己的理解”、 “考查独立思考能力”、强调“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 分”。
3)规定开放性评分说明。
4)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部由考生独立完成。
5)论证方式也是开放的。
解题方法,相当于写论说文。
(5)切忌死记硬背和定式思维
【例一】(98.34)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B推行“遏制共 产主义”政策 C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 D帮助西欧经济复兴(答案B)
本题以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从深层次阐释历史现 象的能力。
注意题干的“美国提出……”,这就强调了美国的行为主体意识。而不是“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 不仅“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实施‘遏制’政策的又一个重要步骤”(课本有表述),而且,战后初期美国的 根本利益所在就是“遏制主义”,稳定欧洲资本主义制度也是为之服务的。不少考生不仔细审题,凭死记 教材“实现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是美国利益所在”,选A,错误。
【例二】(95.16)在意大利统一得以完成的多种原因中, 占主导地位的是 A撒丁王国所起的领导作用
B撒丁王国联合法国共同对奥地利作战 C中部摩地纳等地人民起义 D加里波第“红衫军”远征两西西里王国 的胜利(答案A)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正确答案,课本并无明确 表述,考生需全面正确理解教材,并承认在当时具体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是剥削阶级统治的撒丁王国,而不 是人民起义。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王右加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