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杨兆龙.杨兆龙法学文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3〕 陈景良.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14〕 (瑞士)莉蒂亚·R·芭斯塔.宪政民主的反思〔A〕.见刘海年,李林,托马斯·弗莱纳.人权与宪政〔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15〕 文正邦.走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转自周叶中.宪法至上:中国法治之路的灵魂〔A〕.法学评论,1995,(6).
〔16〕 仇加勉.宪政与法治〔A〕.社会科学家,1995,(1).
〔17〕 莫纪宏.政府与公民宪法必读〔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
〔18〕 李龙,周叶中.宪法学基本范畴简论〔A〕.中国法学,1996,(6).
〔19〕 陈端洪.对峙—从行政诉讼看中国的宪政出路〔A〕.见罗豪才.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0〕 佟德志.自由立宪与民主理论的创新—美国改革时代的宪政文化研究〔A〕.见马德普.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一辑)〔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1〕 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2〕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23〕 (美)丹尼斯·朗.权力论〔M〕.陆震纶、郑明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4〕 张庆福.宪法与宪政〔A〕.见许崇德.宪法与民主政治〔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4.
〔25〕 郭道晖.法的时代精神〔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
〔26〕 童之伟.法权与宪政〔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27〕 李文汇.论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协调发展的宪政基础〔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6).
〔28〕 程燎原,王人博.赢得神圣〔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29〕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建、范亚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0〕 (美)托马斯·雅诺斯.公民与文明社会〔M〕.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31〕 陆德山.认识权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2〕 王丽萍.联邦制与世界秩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3〕 董礼胜.欧盟成员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34〕 张贤明.论政治责任:民主理论的一个视角〔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35〕 谢晖.法学范畴的矛盾辩思〔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36〕 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7〕 (美)J·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现代社会哲学〔M〕.王守昌,戴栩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38〕 蒋先福.契约文明:法治文明的源与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9〕 谢维雁.程序与宪政〔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40〕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M〕.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