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面临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于中央银行不能很好的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具有内生性,并不是完全外生的,中央银行只能控制基础货币,而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另外一个因素——货币乘数具有内生性,它受公众持有的现金比率和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结果,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失效,引起了我国物价水平的周期性波动。同时,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却采用了通货膨胀定标的货币政策,从结果上来看,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从2007年初开始,央行连续10次提高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累计提高了5.5个百分点,加上10月23日开始面向各类金融机构推出的特种存款,央行“锁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资金在2万亿元以上。另外,央行票据全年净发行当超过万亿元之上。不仅如此,截至2007年12月中,央行一年内连续6次提高了存贷款利率,使得银行利率几乎翻了一番。但是,货币政策的效果却不明显,2007年CPI全年上涨4.8%,其中12月上涨6.5%,2008年1月至5月CPI平均达到了8%以上,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对此,笔者认为我国需要寻求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使货币政策充分发挥效力。根据我国具体国情,适合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通货膨胀率,它直接关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中央银行制定并公布宣布要达到的目标通货膨胀率,灵活的运用各种政策手段以配合这一目标的实现。即以确定的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如果预测的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则采取紧缩政策,把可能高于目标的通货膨胀降至目标区间内;反之,则采取扩张政策。据此,有效的通货膨胀预测是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对通货膨胀的预测值与目标值的比较,以此来采取相机的政策把通货膨胀稳定在目标区间。
二、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通过对我国近十五年间的CPI指数变动规律的观察,从影响我国通货膨胀走势的众多因素中提取:GDP﹑居民消费水平﹑职工工资﹑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M0和外汇储备增长率八个与CPI变化关系较为明显的因素运用回归分析,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并对有效预测通货膨胀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资料来源: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利用eviews对拟采用的8个影响因素针对CPI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别设为S1-S8,CPI定义为S9。首先,考虑到多元分析的自变量较多,可能会产生多重共线性的情况,对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S1和S3、S5,S4和S5、S8均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线性回归时会出现多重共线性。接着,对所有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虽然解释度较高(0.9836),F值也非常显著(相应的P=0.000007),但是部分系数如S2、S5等不够显著,D-W=2.6158,正如以上分析,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最后,我们去掉相应的不显著变量(可能是一些无关的因素或者是多重共线的变量),考虑到某些价格数据如M0等可能历史数据对本期有影响,还有考虑到CPI本身可能出现的自相关性,经过反复的试探,得出下面的回归:
经过修正,可以看出,各系数t值都非常的显著,对应的P值也足够的小,调整R平方为0.995145,模型解释力度较好;AIC和SC的值也大大减少,进一步应证了回归效果; D-W=1.9391,基本不存在自相关。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表和我们的经济学常识相联系,可以知道,居民消费水平(S2)和职工工资(S3)上涨一般是发生在物价上涨之后,当期的消费水平和工资上涨对CPI不构成影响;工业出厂品价格(S5)和原材料价格的相关关系非常密切(0.9645),所以用原材料价格可以代表他们的共同影响;我们目前经济主要的增长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所以固定资产投资(S8)与GDP的增长率(S1)相关性较强;S7的系数不显著则可能是由于外汇储备本身就对CPI影响不大。
同时,考虑到是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查临界表可知,1%,5%的临界值为-3.75和-3.33,此时ADF=-4.3509,小于两个临界值,在1%的水平下显著,残差序列平稳,CPI序列与相关影响因素是协整的,此回归分析是有意义的。所以,回归的方程如下:
S9=-10.2074+0.8240*S1 - 0.2362*S4 + 0.0628*S6+ 0.15989*S6(-1) + 0.2223*S9(-1)。
三、结论 通过以上eviews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可以作出如下解释: S1是GDP,S6 是M0,都是实际的经济运行的数据,说明经济繁荣和通货的流动加大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动力;S4的系数是负的,S4是原材料价格指数,就是原材料价格的增长速度,而CPI是物价指数,是一般物价的增长速度,我们可以理解为原材料价格增速变快引起一般物价的增长变慢,就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幅度是大于一般物价上涨的(CPI是个综合指数);至于滞后项,可以解释为前期因素的滞后影响,是经济运行的时滞效应,即CPI有自身的传递作用,本期增速和上期有密切关系,同时M0的流通也有滞后效应;至于截距项,在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中意义不大,可以忽略。
所以,我国影响通货膨胀因素主要是:GDP﹑M0和原材料价格指数。要建立有效的模型预测我国通货膨胀率,就必须对GDP、M0和原材料价格指数增长变化进行动态跟踪,而且,我国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程度的周期性,在构建通货膨胀的预测框架时,须纳入周期性因素。总之,通过建立通货膨胀预测机制,跟踪通货膨胀各主要影响因素,事前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测,当通货膨胀预测值超过通货膨胀目标值时,采取紧缩性政策,使之回归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以此稳定我国物价水平,防止通货膨胀的频繁波动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参考文献:
[1]李扬:完善有效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体制机制[J].中国金融,2008,(1)
[2]周卫辉:关于我国通货膨胀诱因的实证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7)
[3]王颖: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5,(6)
[4]张石:我国货币政策名义锚适用性研究[J].现代商业,2008,(2)
[5]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1,(8)
[6]曹华:通货膨胀目标制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
[7]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 [Z].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