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文献书目分析方法,对收录在《亚洲传播手册》中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论文和专著进行描述和分析,就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在研究课题上的区别,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特点,研究成果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情况等问题作了解答;并讨论了国内传播应当加强的地方,特别是加强合作研究。
[关键词] 研究课题 研究特点 核心学术期刊合作研究
自1982年11月全国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提出“系统了解,认真研究,批评吸收,自主创造”的指导方针后,传播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传播学已不再被认为是“伪科学”或“资产阶级的东西”。它已正式被国家教育委员会确认为一级学科。同时,大量有关传播学的译著、编著、专著和论文相继出版。
国外对中国传播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他们研究的情况,至今在国内尚未有过描述和分析。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描述和分析了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的研究,希望能为今后中外有关中国传播的对比研究提供参考。
一、 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书目分析方法,对收录在1998年出版的《亚洲传播手册》中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论文和专著的书目进行描述和分析(不包括香港和台湾)。
《亚洲传播手册》是总部设在新加坡的亚洲媒介信息与传播中心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院联手编辑出版的介绍亚洲各国传播发展的权威参考书。《亚洲传播手册》中的参考书目部分收录了1987年—1997年间有关亚洲传播总体研究和有关13个亚洲国家的传播研究的书目(香港单独排列,还没有列入中国部分)。
《亚洲传播手册》中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参考书目也收录了1987年以前的书目,总数达485条。由于1987年以前的书目的收录主要是填补1993年出版的《亚洲传播手册》中的遗漏,因此这些补漏的书目不列入本研究的分析范围。剔除这些补漏的书目后,本研究分析范围定为1987年—1997年间的384条书目,其中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论文书目有337条,专著、博士和硕士论文书目有47条。
本研究分析单位分别为作者、题目和期刊。作者分析按华人学者、非华人学者、混合及匿名等4项进行分类。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的分类标准是作者的姓名拼写。不论是大陆的汉语拼音拼写方法,还是台湾、香港、新加坡以及其他国家的华人学者姓名拼写方法,一律归类到华人学者类。非华人学者姓名拼写则归类到非华人学者类。混合是指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的合作作者。题目则按以下17类进行归类:新闻、广播电视、电讯、广告、电影、媒体、信息、审查、新技术与媒体、新闻与传播教育、政治传播、媒体与青年、公关、传播理论、传播历史、媒体道德与法律、媒体政策和其他。这些分类主要是参考一些核心学术刊物的栏目而制定的。期刊分析的范围划定在以下几种核心期刊:《报刊学报》、《亚洲广告与营销》、《亚洲传播学报》、《电讯政策》、《亚洲媒介》、《传播学报》和《新闻季刊》。
通过分析作者、题目和期刊,本研究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
1. 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在研究课题上有何区别?
2. 1987年—1997年期间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研究有什么特点?
3. 研究成果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情况如何?
二、 结果
1. 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在研究课题上的区别
在分析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在研究课题上的区别之前,本研究先对作者进行分类。分类的结果是,华人学者有180人,占总数的46.9%;非华人学者有136人,占总数的35.4%;混合有35人,占总数的9.1%;匿名有33人,占总数的8.6%。其中华人学者按大陆和非大陆进行再次分类。大陆类是指从中国大陆出去在国外留学或工作的华人学者。非大陆类是指其他各类华人学者。结果是,有大陆背景的华人学者有98人,占总数的25.5%;没有大陆背景的华人学者有82人,占总数的21.4%。见图一,作者分类。
图一 作者分类华人学者 | 180 | 46.9% |
大陆 | 98 | 25.5% |
非大陆 | 82 | 21.4% |
非华人学者 | 136 | 35.4% |
混合 | 35 | 9.1% |
匿名 | 33 | 8.6% |
总计 | 384 | 100% |
书目中华人学者和非华人学者的论文题目或专著题目,按前述新闻等17类进行分类,其结果由图二所示。
图二华人学者、非华人学者和混合的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 | 华人学者 | 非华人学者 | 混合 | 总计 |
新闻 | 41(58%) | 24(34%) | 6(8%) | 71 |
广播电视 | 24(49%) | 23(47%) | 2(4%) | 49 |
电影 | 16(39%) | 22(54%) | 3(7%) | 41 |
广告 | 15(37.5%) | 15(37.5%) | 10(25%) | 40 |
电讯 | 22(63%) | (28.5%) | 3(8.5%) | 35 |
媒体 | 14(56%) | 8(32%) | 3(12%) | 25 |
新技术与媒体 | 8(61.5%) | 4(30,8%) | 1(7.7%) | 13 |
信息审查 | 2(16.7%) | 10(83.3%) | 0 | 12 |
新闻与传播教育 | 9(75%) | 2(16.7%) | 1(8.3) | 12 |
政治传播 | 4 | 1 | 0 | 5 |
媒体与青年 | 2 | 0 | 3 | 5 |
公关 | 2 | 1 | 1 | 1 |
媒体道德与法律 | 0 | 1 | 1 | 2 |
传播历史 | 1 | 0 | 0 | 1 |
媒体政策 | 0 | 1 | 0 | 1 |
传播理论 | 1 | 0 | 0 | 1 |
其他 | 19 | 14 | 1 | 34 |
总计 | 180 | 136 | 35 | 351 |
图二显示了华人学者和非华人学者研究课题的区别。华人学者的研究课题重点在于新闻、电讯、媒体研究、新技术、新闻与传播教育。具体地说,在71个有关新闻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41个,占总数的58%;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24个,占总数的34%。在35个有关电讯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22个,占总数的63%;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10个,占总数的28.5%。在25个有关媒体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14个,占总数的56%;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8个,占总数的32%。在13个有关新技术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8个,占总数的61.5%;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4个,占总数的30.8%。在12个有关新闻与传播教育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9个,占总数的75%;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2个,占总数的16.7%。
非华人学者的研究课题,其重点则在于电影研究和信息审查。具体地说,在41个有关电影的研究课题中,非华人学者的研究课题有22个,占总数的54%;而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16个,占总数的39%。在12个有关信息审查研究课题中,非华人学者的研究课题有10个,占总数的83.3%;而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2个,占总数的16.7%。
如图二所示,华人学者和非华人学者的共同研究重点在于广播电视研究和广告研究。在49个有关广播电视的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24个,占总数49%;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有23个,占总数47%。在40个有关广告的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和非华人学者分别有15个,各占总数的37.5%。
2. 1987年—1997年期间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特点
1987年至1997年间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的研究按年份逐年分类,其结果由图三所示。
图三 1987年至1997年间研究课题逐年分布情况 研究课题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Total | % |
新闻 | 2 | 5 | 8 | 11 | 12 | 3 | 10 | 12 | 5 | 6 | 1 | 75 | 19.5 |
广播电视 | 3 | 4 | 4 | 2 | 6 | 4 | 6 | 8 | 7 | 12 | 0 | 56 | 14.5 |
电讯 | 2 | 1 | 1 | 2 | 3 | 1 | 5 | 20 | 3 | 7 | 2 | 47 | 12.2 |
广告 | 0 | 3 | 1 | 1 | 4 | 3 | 2 | 8 | 9 | 10 | 3 | 44 | 11.4 |
电影 | 1 | 5 | 1 | 1 | 9 | 6 | 5 | 6 | 5 | 4 | 0 | 43 | 11.1 |
媒体 | 0 | 1 | 3 | 0 | 4 | 2 | 7 | 6 | 5 | 3 | 0 | 31 | 8.1 |
信息审查 | 0 | 0 | 2 | 0 | 1 | 4 | 1 | 1 | 2 | 2 | 2 | 15 | 3.9 |
新技术与媒体 | 0 | 0 | 0 | 0 | 0 | 2 | 1 | 3 | 4 | 3 | 1 | 14 | 3.6 |
新闻与传播教育 | 1 | 1 | 1 | 0 | 2 | 1 | 0 | 2 | 0 | 1 | 0 | 9 | |
政治传播 | 0 | 0 | 1 | 1 | 1 | 1 | 1 | 1 | 0 | 1 | 0 | 7 | |
媒体与青年 | 0 | 0 | 0 | 0 | 2 | 2 | 0 | 0 | 0 | 1 | 0 | 7 | |
公关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0 | 1 | 0 | 3 | |
传播理论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1 | |
传播历史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
媒体道德与法律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1 | |
媒体政策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1 | |
其他 | 0 | 1 | 1 | 3 | 6 | 1 | 6 | 10 | 0 | 4 | 0 | 31 | |
总计 | 9 | 21 | 25 | 21 | 50 | 32 | 44 | 77 | 40 | 56 | 9 | 384 | |
图三显示了1987年至1997年间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特点。主要特点是,国外研究重点在于一些传统领域,如新闻、广播电视、电讯、电影、广告和媒体。这些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几乎每年都有论文或专著出版。而有关新技术与媒体和信息审查的研究则起步晚、进展慢,数量也不多。 几乎被冷落的领域有传播理论、传播历史、媒体道德与法律、媒体政策和公关。在整个研究时段里,有关公关的书目有3条,而传播理论、传播历史、媒体道德与法律和媒体政策分别只有1条。
3.
研究成果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情况
核心学术刊物在本研究中指出的是《新闻季刊》、《传播学报》、《亚洲媒介》、《报刊学报》、《亚洲传播学报》、《电讯政策》和《亚洲广告与营销》。按发表数量来看,《报刊学报》名列前茅,其次是《亚洲广告与营销》。发表在这些核心刊物上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论文只有92篇,占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总数(337)的27%。其中有关新闻和广告研究的论文最多,分别是25篇和27篇,见图四。
图四研究论文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情况 研究课题 | 报刊学报 | 亚洲广告与营销 | 亚洲传播 | 电讯政策 | 亚洲媒介 | 传播 | 新闻季刊 |
新闻 | 15 | 0 | 4 | 0 | 1 | 2 | 3 |
广播电视 | 3 | 0 | 2 | 0 | 3 | 1 | 0 |
广告 | 3 | 21 | 2 | 0 | 1 | 0 | 0 |
电影 | 0 | 0 | 0 | 0 | 1 | 0 | 0 |
电讯 | 0 | 0 | 0 | 4 | 0 | 0 | 0 |
媒体研究 | 2 | 0 | 0 | 1 | 0 | 2 | 0 |
新技术与媒体 | 0 | 0 | 0 | 2 | 0 | 0 | 0 |
信息审查 | 0 | 0 | 0 | 0 | 0 | 0 | 0 |
新闻与传播教育 | 1 | 0 | 0 | 0 | 0 | 0 | 0 |
政治传播 | 3 | 0 | 0 | 0 | 0 | 0 | 0 |
媒体与青年 | 0 | 0 | 2 | 0 | 0 | 0 | 0 |
公关 | 0 | 2 | 0 | 0 | 0 | 0 | 0 |
媒体道德与法律 | 0 | 0 | 0 | 0 | 0 | 0 | 0 |
传播历史 | 0 | 0 | 0 | 0 | 0 | 0 | 0 |
媒体政策 | 1 | 0 | 0 | 0 | 0 | 0 | 0 |
传播理论 | 0 | 0 | 0 | 0 | 0 | 0 | 0 |
其他 | 3 | 3 | 2 | 2 | 0 | 1 | 0 |
总计 | 30 | 26 | 12 | 9 | 6 | 6 | 3 |
三、 讨论
以上结果表明,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的研究近半数是由华人学者所做(46.9%),见图一。其中有大陆背景的华人略多于没有大陆背景的华人(98对82)。而非华人学者也不少(136),占总数的35.4%。从参考书目中的作者分析来看,海外华人学者与大陆学者合作研究并发表论文或合作出版专著的寥寥无几。图一也显示,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合作研究并发表论文或出版专著在数量上很少,只有35条书目,占总数的9.1%。这说明了一个缺少合作的问题。国外华人学者或非华人学者独立研究固然可以提供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但是缺少合作研究不论是缺少国外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之间的合作还是缺少他们与我们国内学者之间的合作,都会出现偏见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中国传播的现实。
本研究的作者分析发现,我们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很少在海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主要原因 在于我们的论文写作尚未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具体表现在写作格式和语言上。同时,我们不够重视述评文献并在其基础上引出研究问题。就写作格式而言,相当一些论文与国际学术刊物的写作要求不接轨。这里不仅是语言问题。国内有些论文分析过于宏观,表述过于笼统,文章结构不符合学术论文规范,没有文献述评,没有交代研究方法,没有注明出处,或没有参考书目。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年青学者的外语水平相当不错,完全可以用外语发表论文或与国外学者合作发表论文。大学和研究机构理应鼓励他们多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介绍中国传播学研究成果。
基于目前我们缺乏科研经费和研究水平尚待提高的情况,我们国内学者应加强与国外学者合作,共同研究中国传播,把中国传播介绍到国外,让国外更准确和更完整地了解中国传播。目前,中国大陆有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他们的成果很少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导致了国外学者对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一种偏见,认为研究太少或科研水平太低。
1987年至1997年间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特点显示,国外研究侧重新闻、广播电视、电讯、电影、广告和媒体等领域的研究,而忽略了其他传播领域的研究,如传播理论、传播历史、媒体道德与法律、媒体政策和公关。这些被忽略的研究领域也是导致国外学者对中国传播研究片面了解的因素之一。这些领域在国内已有一些研究,但是其研究成果尚未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我们应将这些研究成果通过国外学术刊物介绍给国外学者,使得中国传播研究在国外有较全面的介绍。
就研究课题而言,文献中尚未发现有关中外学者对相同课题进行比较研究。比如有关报纸新闻报道的比较研究、电视节目效果研究、广告效果研究等等。可以对比的内容有: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等。通过比较国内学者对中国传播的研究和国外学者对中国传播的研究,中外学者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论文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水平。中国传播研究起步很晚,还有许多方面或领域值得研究或许多研究结果值得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让更多的学者、决策者以及其他有关人员或部门全面了解中国传播状说。同时,中国在国际上日益上升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兴趣都要求有更多的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论文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因此,国内学者要努力争取在核心刊物上多发表论文。
四、 结论
国外华人学者之间,国外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之间,尤其是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之间,应加强合作研究。独立研究固然必要,但是难免会有偏见或片面。而全面和准确地研究或了解中国传播,则需要中外学者之间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和竭诚合作。全面的文献书目介绍及其可得性是一种互通有无的途径。通过文献书目的介绍,中外学者在选题时对中国传播研究的现状会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要与国外学者合作,我们国内学者要尽快在研究方法和运作方面与国际接轨。同时,我们要力争把我们的研究成果通过国际核心学术刊物介绍到国外,让国外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中国传播及其研究。
注释:
Anura Goonasekera & Duncan Holaday (Eds.) (1998). Asian Communication Handbook.Singapore:Asian Media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entre and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mran Kaur, “Bibiographic Series.”In Anura Goonasekera & Duncan Holaday (Eds.). (1998). Asian Communication Handbook. Singapore: Asian Media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enter and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Nanyang T 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参考的核心刊物为:
《传播学报》(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亚洲传播学报》(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新闻季刊》(Journalism Quarterly)
《亚洲媒介》(Media Asia)
《报刊学者》(Gazette)
《亚洲广告与营销》(Asian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
《电讯政策》(Telecommunication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