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化环境中的企业优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信息化波涛汹涌,业务流程重组风起云涌,一场新的企业变革浪潮正在世界范围内酝酿着。这场变革浪潮不只是带来了一些创新的名词,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改变着企业竞争的内涵和形式。只有站在潮头浪尖的企业才能赢得企业竞争的优势。
1.新的经营环境已经改变了企业竞争的基础、内容和形式。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种种变革,包括企业信息化、业务流程重组、组织扁平化、虚拟企业、学习型组织、电子商务等,正在改变着企业竞争的内涵和形式,是企业面对信息化环境的压力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自我调整。
2.当代管理实践的发展与企业信息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工作需要信息技术的帮助,而企业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又必将融合全面质量等管理工作的理念与内涵。信息技术是促使组织结构变革的催化剂。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的企业业务重组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市场反应能力和各部门间协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组织结构的变革势在必行,而信息技术正好为新型组织中的沟通和协调提供了高效的工具,使这种变革顺理成章。纵观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变,包括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高效的业务小组、虚拟企业、知识联盟等等,无不打上了信息技术的烙印。同时,组织结构变革又是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前提,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以一定的组织结构为载体的。
3.商务的电子化促进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率和产品产量在竞争中已不再占绝对优势,供应链管理的价值作用越来越凸显,它能够跨越企业边界,建立一种跨企业协作,以追求和分享市场机会。企业开始集成自身内部的资源,企业的运营模式也从以自我为原动力的“推式”运作转变为以客户需求为原动力的“拉式”运作。这是因为供应链管理覆盖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过程,包括外购、制造分销、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客户服务等。所有这些涉及的资源和环节,使供应链的管理就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信息技术的先进性恰恰为其提供了有效运作的重要条件。
二、企业信息化需要面向企业管理
企业信息化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而信息技术的商业应用价值也在于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管理层面的应用和渗透,其影响必然波及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结构、规划策划、管理制度、协调控制、企业文化等等。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应该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
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从而促进企业管理的优化。然而不少企业对这点认识不足。面对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抵制与阻碍,他们往往是用现代化的手段去重复、模仿传统的业务处理流程,而没有或者不敢去触动所有的管理方式、管理模式,更不用说变革组织结构了。一些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只是从加强数据处理能力、减少差错或节省成本等表面的作用去理解和认识。必须明白,企业信息化应致力于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业。从实质上看,信息技术的挑战是如何认识信息技术对开发普及知识并使之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潜在能力。企业高层管理者面临的主要挑战不在于设计一种更高效的数据处理系统,而在于创造一种能使人们能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的管理环境。
一般来说,为了充分释放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中的价值,顺利地实现管理变革,企业需要经历以下三个转型过程,即重新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为企业引进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构建信息技术结构,为信息技术应用建立良好的框架;将信息系统的功能与整个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达到管理出效益的目的。
三、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基本步骤
1.解决企业基础管理问题。我国企业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信息基础建设,而不是电子商务等内容。在这一阶段企业首先要进行的是企业信息化准备工作,也就是说企业所有的资源是不是已经被信息化或是数字化了。企业信息化不只在于引进系统,而应重在应用,致力于企业资源的数字化处理。有的企业没有建立起标准化的制度和体制,每个部门对同一的资源根据自己的理解数字化,结果出现了同一产品在不同部门中的编码和命名不一致,从而造成了混乱。
2.实现企业一体化的集成管理。企业应确认内部的基础管理是否规范化,基本管理的流程是不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法来实现的,诸如产、供、销的业务是否连贯,财务处理是否规范,与业务处理是否实现一体化,是否具备实时有效的计划和预算等。特别要注意的是电算化和信息化的区别,仅仅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工作只能是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最初级的阶段,不应认为电算化就是对企业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在企业流程信息化过程中,改革传统的业务结构,以业务流为导向优化业务方式,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才是集成化管理的目标。信息化的结果是加速业务的运作,如果不对不合理的流程、规范、标准进行变革,其结果是加剧了不合理,造成投资的浪费。
3.实现对外部资源的利用。通过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实现对企业间的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的有效管理。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在有效管理内部资源的同时,必须更注重外部的工作,跟踪客户的情况,开发市场,密切与供应商的联系,迅速作出对市场变化的第一反应,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从而获得领先的地位。
四、
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
问题 1.要创造性地
应用信息技术。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它需要企业认真思考自身的使命、任务和具体的业务。利用信息系统的目的是获取业务上的竞争优势,需要企业严肃审查自身的机构、人员和管理模式,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选择信息系统。企业信息化不是片面地追求自动化,企业需要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曾经是人们热衷追求的事物,但是随着
社会和
经济的
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自动化已不再像
工业时代那样辉煌了。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需要提高对变化的反应能力,即提高企业的“智商”。企业的“智商”水平取决于企业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供应问题就是
研究如何满足需求的问题,并把需求转化为
科学技术的解决方案。供应问题也不是简单地购买硬件或管理软件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管理软件商业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引进一些管理软件,但要把握“度”,切不可把企业信息化与引进企业管理软件等同起来。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整体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个性化、敏捷化成为企业基本生存战略的今天,企业不应满世界地寻找和购买那些管理软件,以致企业管理屈从于管理软件的膨胀而浪费资源。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工作,企业应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应用信息技术。
2.建立科学的企业信息化的管理组织。在发展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过分强调集中控制或用户控制都会造成不良的结果。企业必须建立对数据库、通信和
计算机应用的管理标准和指南。同时,信息系统又必须适应终端用户的环境,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实现对企业信息化的控制,企业需要处理好系统运行、功能开发、数据库管理、人员培训和系统维护等集中或分散控制问题。总体来说,企业推行信息化应坚持分散控制的理念,当然这并不排斥某些方面的集中控制。借鉴事业部组织结构的管理经验,统一指挥、分散发展,将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在信息经济中,任何企业都需要具有
网络化的思维方式。从企业内部来说,优质、高效与快速响应都要求企业能够突破传统的职能界限,把企业各部门整合到一起,实现以职能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任务或关系为中心的管理转变。
3.企业信息化投资决策的原则。企业信息化管理表面上是一种新型信息管理系统,实质上是一场对企业现有组织结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等管理系统的革命性变革,已经超越了企业本身固有的框架和模式,就像ISO9000一样,是一种基于企业价值链而建立起来的规范的管理体系。企业信息化投资决策应遵循长远性、实用性、效益性、整体性和阶段性的原则。长远性是指要有长远眼光,动态地考虑信息化投资问题,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实用性是指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不要一味求先进;效益性是指要综合地考虑信息化的投资,避免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整体性是指从企业整体出发,综合地提高企业各方面的能力;阶段性强调信息化投资要分批投入,不断积累经验,通过评估来指导下阶段的投资。
企业信息化应以企业自身为主体,不应该由IT厂商越俎代庖。企业信息化要坚持长期规划、小步推进,在应用中发展,不可盲目地求新求大。企业信息化要坚持及时地反思、反馈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前期工作的成果,
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企业信息化要坚持系统化实施,把信息化建设同企业管理变革、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