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我国园林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但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标志与结晶,而且还对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来临,许多发达国家都对现代园林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
我国园林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但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标志与结晶,而且还对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来临,许多发达国家都对现代园林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
在此大环境下,我们在当前所发布的各种园林绿化规划设计项目的招标文件上都可以看到如下设计要求:以人为本,以绿为主,以生态学为指导,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作为应对措施,我在许多方案文本上大多组合了以下文字:承继传统中华造园之精粹,秉持现代生态造园之理念,追寻当代景观设计之脉动,将最新科技研发成果导入都市园林建设,在展演本土文化及场所精神的同时,营造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人工植物群落,最终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和相和谐的新秩序。然而,当我着手上海北外滩公共开放空间深化方案文稿构思时,却发现以上的文字组合似乎还缺少些什么。
本人以前所供职的设计院的李铮生老师曾将近100年来建筑发展所产生的相应理论概括为“艺术观”、“功能观”和“环境观”。对于环境观他的认知是——环境观包括“功能观”和“艺术观”的合理内核,而且它还有更新、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人们对于事物本源诉求的发展和深化。本人认为相对于园林景观,是否还应增加一个历史观和一个教育观?
现代园林景观的总体特征是采用大手笔的造园形式,强调大色块、大草坪、大水体、大起伏以及林冠线、林缘线的美,表现为简洁、开朗、明快,富有现代气息的多样化绿化形式,园林建设由注重个体美向注重大面积、群体美、自然美的方向发展。但是,这种景观设计手法所营造出来的绿地决对是不可能让人百看不厌的,用现在最时髦的计算机语言来说,中国古典园林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远远超过那些现代园林景观,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在每个园林营造中都使用了多种编码程式,故此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解码程式去加以解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外,我国传统园林最注重园林意境的体现,最讲究情景交融,“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鸣”,“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如此种种,数不胜数。而现代的园林景观场所大多只用了几种固定的编码程式,更有甚者,多个园林景观都用一、二种编码程式来完成,由此导致的结果当然是这些绿地使我们的游客在游园过程中缺少惊喜进而产生疲劳感,而这种视觉疲劳不是光靠“空间突变加上美景突现”就能治愈的。
陈从周教授曾指出中国园林引得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风景洵美故然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园林的历史文化渊源。所以我们建议在现代园林景观营造中导入历史观,园林规划中提倡师法自然,传承历史的原则,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现代园林景观营造对于“功能观”的拿捏可谓炉火纯青,尤其是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的生态环境。
按照现代人的理念,园林除能作为游憩之用,可保护和改善环境外,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效用。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以恢复。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相对于以往所参加过的大大小小城市新建绿地项目,北外滩项目所沉积的历史渊源是这些项目所无法比拟的。有鉴于此,本人认为此项目规划中导入教育观是恰如其分的。
在生态园林
理论中,涉及
教育功能的园林景观有两类。
一类是科普知识型园林景观,它属于生态教育的范畴。生态教育是以生态学为依据,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它体现于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各个方面。生态教育的目标是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调整人的行为,建立环境伦理规范和环境道德观念,教育人正确认识
自然环境的
规律及其价值,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情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为每个人提供机会获得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的知识、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环境行为的新模式。为实现人口增长的节制稳定、资源的综合永续利用、环境资源价值的量化,
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城市建设的生态化打下基础。
另一类是文化环境型园林景观,它是指通过各种手法来使园林绿地有相对应的文化环境氛围,如
历史遗迹和纪念性园林等,它主要是以不同的景观素材,运用其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布局以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和环境氛围。本人认为此种绿地在当前园林建设中处于最薄弱的环节。运用
计算机语言来说,我们在此类园林景观中所包含的教育信息量是相当匮乏的。相比较而言,
中国皇家园林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要多得多,承德避暑山庄在湖区集中了江南各地的名胜,在平原区又营造出了蒙古大草原的景色,在庄园外还建了代表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十二座寺庙,象众星捧月似地罗列四周,孕藏着“移天缩地于君怀”的思想,象征各族和睦与天下太平。另外,苑囿中还可见到平面为折扇扇的庭园建筑,如颐和园的扬仁风和琼华岛上的延南熏等,它们都是借用扇子的造型来表示皇帝需宣扬仁义之风,体恤民心,天下才能太平。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许多园林植物本身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的名花每一种都具有其独特的内在文化,将这些文化在
现代园林建设中予以利用,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文化品位。
上海被西方列强割据,外滩黄浦公园门口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都曾是中华民族屈辱的象征,外滩的重生毕将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图强、日益繁荣昌盛的见证。现在,我们对北外滩进行整建,就是要让全国人民和外国友人看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变化。故此,我们建议将北外滩营造成为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应制定强化绿地教育功能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绿地教育功能的宣传力度,配置完善的步道及解说设施,落实绿地教育功能的管理工作。另外,我们还要突出此绿地的中华文化内涵,最终将北外滩建设成为融市政、文化、运动、休闲和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共开敞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