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中国在改革前是一个发展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
但中国自1978年以来,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5.92倍,平均年增长率是9.8%,世界领先(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6.5%),外汇储备14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全国城镇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6.2%(以不变物价计),1997年达5160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为5.5%,1997年达2090元。1
中国像一些其他发展中国家在60年代和70年代一样地达成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大幅度改进。
v英国《金融时报》12月29日文:
“一个新的经济强国正在亚洲崛起,这个经济强国有着强大的现在,而且有着更加重要的未来。适应中国的崛起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严峻的挑战之一。”2
“中国的崛起预示着全球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将发生重大转变。其程度不亚于工业革命和随后的美国崛起带来的变化。”3
可是这惊人的成果来之不易,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中国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功是有一系列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中国实施的渐进式改革取得的成功,为什么渐进式改革在中国能取得成功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在实行计划经济时期没有能够实现“福特主义的大转变”这给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奠定了基础。
一、福特主义的工业体系
福特模式是人类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其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在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福特”模式在战后主导整个世界,美国经济居于领导地位。工业“福特”模式被认为是全球工业的模式和其他国家的目标。4
在二十世纪的大半时期里,福特式的生产方式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领导地位,领导了将近七十五年。5
就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和世界经济环境都发生了许多变化。缺乏柔性的“福特主义体系”正面临危机。
从二十世纪八十“福特”模式经历许多危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美国经济的主导地位受到其欧洲和亚洲竞争对手的挑战。1960年世界汽车总量的57﹪由美国公司生产,到1970年其产量下降到36﹪。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未,世界上前十位的一体化公司都是美国的;而在1987年,有70﹪是日本的。1992年世界GDP份额中:欧洲占28﹪,美国占24﹪,日本占13﹪。6
危机的主要原因全球经济组织的历史性转变,这种转变是从生产者推动生产的体系转变为需求拉动生产的体系。这种体系的转变需要一种具有灵活柔性的生产模式与之相适应,而美国“福特”模式恰好是一种不具有柔性的工业生产模式。
注:
1. 李铁映:《伟大的实践,成功的经验》,中国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11—12页
2. The U.K.:Finance Times dec29.2003英国:《金融时报》2003年12月29日
3. The U.K.:Finance Times dec29.2003英国:《金融时报》2003年12月29日
4. Constance Lever Tracy: Cited NOTES, INTR9019,Session3.A Multicentred World
5. Constance Lever Tracy: Cited NOTES, INTR9019,Session3.A Multicentred World
6. Constance Lever Tracy: Cited NOTES, INTR9019,Session3.A Multicentred World
二、中国的实践与思想解放
改革是从实际的需要和思想解放而启动的。30年激进的社会主义,照搬前苏联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频繁的政治运动,使中国经济已濒临崩溃的边缘,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但要改革就必须先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思想解放的开端。可是,思想解放也经历了一段演进的过程。在改革的过程中,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渐被认识,思路也随着改变了,经济市场化便成为改革的中心。
随着市场化的推广,中国经济发展又遭遇到所有制影响生产效率的问题。经过实践的证明和理论的印证,1997年党的十五大指出,中国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就承认了私有经济的地位和劳动力以外的生产要素的贡献。使得改革逐渐全面化。这一从市场化到所有制和分配制的多元化的思想演进,在某种意义上是逐步总结实践的经验而得来的,它正是把市场化改革和中国地方特色结合取得的成果。
三、渐进、试点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民的收入水平低,人均收入只有世界人均国民总收入的15.3%(在133个国家中,有91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高于中国),各地差异甚大,行政层次多,加以计划经济体制之复杂深入和条条块块的牵连,几乎不可能制定出一个总的、详细的改革蓝图,在各部门、各地方同时进行改革。而且如上所述,对于市场经济、多元所有制和分配制的目标是逐渐被认识和被接受的,在改革伊始这是很难被接受的。加以人均收入过低,难以承受“休克疗法”的冲击。还有因为缺乏专才(多年的要“红”,不要“专”),教育水平过低,不能大规模地实行改革。因此,渐进式的改革乃成为必要,也是明智的选择。
中国的改革被认为没有前车可鉴,因此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而许多改革都是从试点开始,如成果甚好,便再推广,企业改革和开发区 的建立是明显的例子。这是很谨慎的做法,可是往往“试点”的改革是在给予优惠条件下进行的。它的成功是否是真的成功,值得怀疑。而优惠条件推广了,便削弱了优惠的作用。国家财政的损失也可能太大。试点是一种归纳法,摸石过河,也是很现实的“经验主义”。但有些改革措施,如果事先能作些深入透彻的经济分析和预测,可能会更合理,不至因为发生事前未料及的差错而朝令夕改。这好像下棋一样,棋艺高超的人能看出下面很多步的棋子动作。
全面地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到市场经济体制固然前例甚少,但个别部门经济政策在市场经济国家长期积累下的经验,以及由这些经验而理出的规律,还是有参考的价值,可以帮助避免走不必要的岔路。
中国地方存在着许多自主权。比如企业自己有一些折旧等留存资金,而在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是没有的。这样培养了中国企业自身管理的能力。即便在1972年的时候中国县一级的国有企业都可以留有60%的利润。7
可是因为多年知识的封闭,熟悉市场经济运行的理论和实际的人在改革之初并不太多。很多决策是根据领导人的主观意志作出的。同时,因为意识形态的限制,市场经济的理论与经验,也很难被接受。在一段时间,改革可说是多摸石试过之勇,少分析规划之谋。
中国的集体所有制,对中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文革”期间,集体所有制增长是国有企业增长的2倍。从1996-1977年在企业自己手上控制的资金,从15%增长到36%。中国地方有组织协调的专家。
7. Constance Lever Tracy:Notes in Lecture,2004.2.21Beijing
在中国的改革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循序渐时的探索式的改革之路,是一种渐变,
而前苏联是一下子变为资本主义。8
摸着石头过河”首先需要有“石头”,而中国地方所控制的力量就是开始的石头,而苏联沿着福特主义的道路已走得太远,它们已无石头可摸,所以他们“渐变”与“转变”却无所谓。9
没有完成大“福特主义”的转变正式给这个国家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会。
四、改革的进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可分为下面四个阶段。它的先后次序显示了改革的程序。其中的改革除了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是农民先发动的外,其余似乎大都是由上而下试点进行的。
第一阶段为1978-1984年。在此期间最重要的是在几个地区的农村开始,然后迅速推广到全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授予农民土地使用权,结束了集体农业对生产力的束缚,农民可按比优势和市场需求生产多种作物。同时减少计划统购统派的范围,放开农产品市场与部分价格。农村经济得以复活,农民收入增加,重享家庭生活,不须集体劳动,集体吃饭,安定了农村
社会。
在城市中,
企业改革开始试点,下放给企业有限的权利,利润可以留成,最后扩大为全部利润用于支付各种税收后,企业构成自留。这些措施对提高企业管理和职工的积极性起了一定作用。
第二阶段是非曲直984-1991年。在这期间前半段(1984-1988) 可说是“冒进”的改革,随后是改革的短期停顿,甚至倒退(1989-1991)。总的来看,此阶段改革的主要
内容是物价改革,企业实行承包制,财政权下放地方和乡镇企业的兴起。
在此时期一个惊人的经济
发展则是乡镇企业的兴起。由于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农产品及农民收入大增,购买力增加,同时农村明显地出现了剩余劳动力(计划经济体制下是“隐形的”剩劳动力),国有
工业又有力所不及之处,原有的社队企业便利用市场空隙发展为乡镇企业。除大部分是加工工业外,也有建筑、运输、商业、餐饮、服务等业。大大增加了农村的收和就业,也减少了城市化的压力。一开始任何人也没有想到乡镇企业会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引擎。但经过乡镇企业经过从粗犷型向集约型转变后最终成为中国改革的重要力量。
1993年中国制成品的1/3来自农村的非国有企业,10%来自于私有企业(农村)。农村私有制与乡镇企业的边界相对模糊。有许多挂羊头卖狗肉的乡镇企业。中国一开始在发展一种当地水平人。“资本主义”,但许多地方发展的受益者都是主地的少数人,出现了一开始的“两极分化”、“爆发户”,但在一些地方(如广东的一些地方),就有乡镇企业发展成为地方的人教、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0
第三阶段是1992-1997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再度确认了市场经济,着重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并进一步对外开放,开始进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试点。乡镇企业于对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突破了“治理整顿”对它们的歧视,摆脱了“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局限,再度快速发展。经过治理整顿的淘劣存优的选择,开始从单纯追求数量的发展,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经营,逐步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
8.Constance Lever Tracy:Notes in Lecture,2004.2.21Beijing
9.Constance Lever Tracy:Notes in Lecture,2004.2.21Beijing
10.Constance Lever Tracy:Notes in Lecture,2004.2.21Beijing
营轨道上来,并与科研单位结成联合体。到1996年底全国乡镇企业总投入量中,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技术改造约占60%以上。
1996-2003中国出口从$150bn→$325bn主要是由乡镇企业的产品实现的。11
乡镇企业又吸收了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到1996年底,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30%。12
第四阶段是从1997年中共十五大开始。主要的改革是所有制和分配制的多元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公有制可以多种形式表达,包括股份制和集体所有制。(2)非公有经济与公有经济可以并存,公平竞争。私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之一。(3)多元化的分配制度,承认劳动力以外的生产要素可参加收入的分配。(4)大中型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兼并与集团化。(5)国有小企业可以合并、出售、租赁或采用股份合作制。(6)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医疗、失业),国家、企业和个人分别出资,以减少国有企业的负担。(7)支持再就业。(8)进行住房改革以减少企业的负担,并使住房市场化,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这一系列围绕国有企业改革的各项措施如能实行成功,将所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推上一个新台阶。从而更接近市场经济。
结论:
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不彻底”,没有完成“福特主义”的大转变。给中国发展一种新的工业化模式一个一个重要的基础。20年后,改革、开放和发展已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所遗留下来的短缺经济,人民消费的扩增,市场供应充足,但同时也要求中国竞争能力的提高,物资使用的节约,资本利用的合理,劳动力生产率的提升,管理与市场销售效率的改善等。加以参加国际经济循环,不免要受到国外市场经济变动的
影响,如亚洲
金融风暴对中国出口的影响,都需要有一个应变的机制和策略,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封闭式经济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所有制改革已迈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出,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目前中国正在继续从各方面进一步深改革,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制度。
参考资料:
1、 李铁映:《伟大的实践,成功的经验》,中国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2、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世界发展报告),1997
3、 史万里、李玉珠、徐柏圆等著:《中国农村改革二十年》,第二十一章,中国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4、 英国:《金融时报》2003年12月29日
5、 Constance Lever Tracy: Cited NOTES, INTR9019,Session3.A Multicentred World
6、 Constance Lever Tracy:Notes in Lecture,2004.2.21Beijing
China’s inability to carry through its own Great Transformation [to a Fordist system] may have given the country the opportunity to develop a new model of industrialization (Rona Tas ,Cited in Lever-Tracy,INTR9019,Session,2001) Discuss
11.Constance Lever Tracy:Notes in Lecture,2004.2.21Beijing
12.史万里、李玉珠、徐柏圆等著:《中国农村改革二十年》,第二十一章,中国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