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激疑诱趣。数学科系统性强,知识内在联系密切,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发展的。讲授新课之前要紧扣与新知识学习最密切的旧知识加以回忆和复习整理,为新知识找准生长点。本节课从复习长(正)方形的特征和求积公式入手,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主要特征,找出底和相对应的高,这样能抓准本节课新知识的基本生长点,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正确的认知停靠点。
接着教师提出:我们已学过了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请同学们思考,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为主动参与探求新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师生共同参与探究。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后,教师就应及时地将新课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参与新知识建立的过程,促使学生对新知识加以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显示“怎样思考”的信息,提高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观察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数的,并思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是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新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最近发展区之间的问题,以实现知识迁移。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去想问题。本阶段,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加以分析解答,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在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初步完成新知“内化”过程后,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方法、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也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本质规律,从而将对新知识的感性的认识真正提高到理性认识。教师可结合新授的例题,引导学生根据割补后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间的关系,判断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学生很快会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样学习新知识中的难点迎刃而解,实现了新知的迁移和内化。
质疑问难,答疑解惑。学贵知疑,要使学生多思善思,必须先会多问善问。
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可以把握大量的反馈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释疑、解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尤其要鼓励低差学生质疑,耐心地给予解答,及时表扬鼓励,这样有利于兼顾“两头”,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需要教师长期不厌其烦的指导、鼓励,使学生养成提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不断提高思维水平。
分层练习、反馈矫正。学生理解了新知识后,还需要通过练习加深理解,使知识转化成技能,并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设计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意面向全体,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奖励及时强化,加强指导,最后变式提高。
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和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三个基本因素。课堂教学结构虽有其比较稳定的活动程序,但决不是固定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并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教学过程,就要全面考虑教学过程的各因素,使每节课安排的程序成为一个科学有序的组合,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达到在规定时间内使教学任务取得可能范围内的最大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