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当我们静下来理智地分析一下这些事件的背后,不难发现有其发生的必然性。我们希望政府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优质的服务,但这并不必然能够如愿以偿,有时我们发现政府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行政支出膨胀,政府通过税收取得的资金被用于建造楼堂馆所、购买高级进口轿车和高档办公设备而这些支出与公众希望政府做的事并无多大联系。那么在怎样的条件下,一个完全有政府计划来做出的支出安排才能实现效率和公平呢?首先,政府必须具有充分的信息;其次,参与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的所有个人都必须一心为公。但是正如现实中的市场不是理想中的完全竞争市场一样,现实中的政府也不完全具备理想化政府所应满足的条件,这是因为政府存在着以下缺陷:
一、信息失灵。政府与市场一样,都会存在着信息失灵的问题。即使政府计划的制定者精明强干,并且掌握了现代化的管理技能和工具他仍不可能达到无所不知的境地,这首先是因为社会经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资源的种类、产品的类别多得不计其数,每一种产品都存在着许多种技术可能性。在众多的消费者中每个人的偏好各不相同,而且,不论是资源、技术还是公众的偏好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些情况不论是对计划机制还是对市场机制来说都会使了解信息十分困难,而对于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计划机制中信息失灵的特殊原因在于:1.不通过市场交换,消费者(公众)对不同产品的显示偏好难以显示出来。计划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一个必备条件是政府计划者能全面、准确地了解消费者的偏好,了解他们需要怎样的产品和服务,他们对不同产品和服务的相对效用评价是怎样的。在市场机制中,这种偏好通过消费者的自主选择反映出来。而计划体制并不以交换的方法来决定产品生产和消费,人们消费的产品数量和种类由计划决定,消费者无法通过交换来表现他们的愿望和要求。这时计划者就无法观察到消费者究竟需要哪些产品,也无法知道各种不同产品对消费者的重要性如何。2.计划体制中的个人利益作用将使信息的获得受到很大的影响。现实中的政府并不能先验地得到信息,它只是一个“大脑”,其信息完全依赖于它的感觉“细胞”——各基层单位和个人提供。由于在集中计划体制中,基层单位设有独立的行为能力,他们的利益完全由计划所决定,这就使得信息的收集和传递受到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信息的动力不足。由于计划体制中的基层单位缺乏独立的利益,因而也就缺乏收集信息的积极性。这在实际中往往表现为政府对环境的变化表现迟钝、麻木、熟视无睹;(2)信息污染。有效的计划取决于计划者所获得的信息的真实性。然而,基层部门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往往对信息,或者编造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另一方面又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即报喜不报忧。这样,政府计划者得到的信息就会是片面的,失实的。这种信息污染将造成政府信息失灵;(3)信息滞后。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计划者的信息必须是及时的,一旦事过境迁,本来的信息就回转变为不准确的信息。集中计划体制的一个特点就是信息传递链较长,而且层次重叠。由于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从基层单位到计划制定者之间有众多的环节,每一环节不仅起着信息污染的放大器作用,而且还会阻碍信息的传递速度,使信息滞后,造成政府计划与反馈的信息失灵。
二、公共决策中的经济人行为。计划机制实际上是以公共决策代替私人决策。计划机制产生理想结果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参与公共决策和执行过程的所有个人都是一心为公的,他们的行为目标是使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最大化。然而在现实中,计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是具有自身利益和偏好的个人。他们承担公共责任,掌握公共权力,这一事实本身并不必然使之具有追求公共利益的行为为目标。他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像在市场活动中一样具有经济人的行为特征,即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利益。计划体制中的信息失灵部分达到地就是这种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然而,一旦经济人行为在公共决策中发挥作用,导致计划机制失效的原因就不单纯是信息失灵。换言之,即使计划制定者和执行者能够获得实现效率的所有信息,计划机制的运行结果仍然可能是无效率的:1.从计划的制定者来看,他可能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决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以及为谁生产。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计划制定者的行为。一个解释是,计划制定者认为消费者的偏好是不合理的,不理智的,他们所需求的不能真正代表他们自己的利益。因此,不能根据公众的偏好来制定计划,社会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应由社会中的某些精英来决定,因为他们的偏好代表了社会所有成员真正的和长远的利益,而政府计划的制定者则是这些精英的代表。从这一论点来看,计划制定者的目的仍是社会的总体利益。他不按公众的偏好来制定计划并不是因为他追求自身利益,而是认为自己的偏好能够更好地体现社会公众的利益。但是,从经济人的观点来看,计划者不依据广大公众的偏好而是根据他自己的偏好来制定计划,是因为这种偏好代表着他个人的要求、愿望和利益,能够使他得到更多的物质财富,或者更大的功名和权力。2.从计划的执行者来看,如果计划的制定者得到了充分的信息并且按公众的偏好制定计划,这一计划是否能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呢?由于计划的执行者都是具有自身利益的个人,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就可能发生。当计划执行者的利益相冲突时就会出现对策性反应,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计划执行者追求自身利益的表现。在他们能够自主决策的场合,就有可能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利谋取本部门或个人的私利。这些行为都会使计划在执行过程中“走样”,从而无法实现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