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理解和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首要根本问题。
我们可形象地用植物生理学原理来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意义:植物的根专门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矿物等养分,再通过植物的木质部(即树干)输送到植物的叶子和果实上,供光合作用产出有机物质。与此同时,一部分有机物质必须通过韧皮部(即树皮)迅速输送到根部,使根不断往深处生长,以获得更多营养,如此往复循环,植物就不断长大,根深叶茂,果实累累。如果将城市比做叶子和果实,那么,农村就是植物的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给根部输送更多的营养,让根扎得深一些,根系发达了,不仅吸收到地下深处更多营养,使叶子和果实更多更大更好,而且可以抗旱、防倒伏等,降低风险。同样,农村建设好了,就必然为城市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城市以及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再进一步带动农村的发展,从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农村为城市提供粮食、肉、蛋、奶,以及棉花、木材等战略物资,农作物和森林不仅保护环境,还为城镇居民提供氧气,还要把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为解决未来能源问题提供支撑等等,农村是城市的命脉!
二、用科学的方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科学的方法。
大量实践证明,先试点,再示范推广,是我国农村工作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我国幅员辽阔,广大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等千差万别,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选择当地最有代表性的村子为试点,让试点村的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进而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团支部的生力军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青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应以此为契机,激活农村团的工作,带领广大农村青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中大显身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当前效应和长远目标的协调统一。农民是最注重实际效果的,如果没有当前效应,会让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失去信心;如果不追求长远目标,就不能完全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
三、科学地选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有效地选准突破口是关键。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同时又尽量少花钱、甚至不花钱、风险小的事情抓起,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大的突破口。目前,外出打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信息,加大“阳光工程”实施,提高农民进城务工的技能等。同时要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尽量让农副产品卖个好价钱等,这些都是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办法。
2)节约不合理开支。农民除了正常的生产支出外,上学、盖房、结婚、养老、医疗等是农民的主要消费渠道。可通过改善农民的消费素质,来实现节支的目标,有关政府部门和学校要向农村学生提供实用的考学就业信息、优先提供勤工助学机会等,节约农村家庭开支。通过为农民提供科学、抗震、节能的农村住宅(含厕所)图纸,在节约盖房费用的同时,提高农村住宅的实用性和舒适性,切实改变农村住宅没有设计、浪费严重的现实。同时,通过移风易俗,引导农民进行科学文明的婚丧嫁娶,节约不合理开支,用于扩大再生产。
3)清洁村容村貌。采取干部带头包村、党团员义务打扫、城市居民定期协助等形式,开展清洁村容村貌活动。
4)发展庭院经济。针对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里剩下“38(妇女) 61(儿童)”部队这一实际,将妇女们组织起来,由国家出台鼓励庭院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以手工艺品等为主的外向型庭院经济。
5)普及营养和卫生知识。在家庭妇女中普及营养和卫生知识,推广科学的烹饪技术,注重营养,逐步改变农村不科学的饮食习惯,提高膳食营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减少药费支出。举办全国或地区性农家菜烹饪以及营养知识竞赛,挖掘传统的民间菜肴,丰富城乡居民生活。
6)活跃文化生活。针对农时变化,发动组织乡土艺术人才,编排乡土气息浓厚的文艺节目,举办乡村歌手大赛、书法大赛等,在全国农村形成浓厚的乡土艺术气氛。开展篮球、羽毛球等适合农民的全国性和地区性的体育比赛,活跃文化生活。这些活动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7)瞄准农民工,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农民工既是城市建筑业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在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工作的同时,应该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就近到城镇工地等民工集中的地方开展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和推广活动,用工单位提供场地,有条件的可组织民工到附近农业科研院所参观学习,为他们组织联系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加速农业科技推广。
8)开展“城乡一对一帮扶”活动。组织机关、团体、企业、学校、街道等开展“城乡一对一帮扶”活动,动员城市力量,一个单位联系一个村子,采取多种形式互动,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密切城乡居民关系。
四、建立“三农工作站”,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村党支部、村委会。建议在各地开展的“一村一名大学生”等活动基础上,在农村尝试建立“三农工作站”,将其作为一个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的措施,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一大批有志“三农”事业的大学生、机关干部等,自愿到“三农工作站”开展短期服务,将城市的知识、经验、观念等带到农村,协助地方政府科学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证中央的政策落到实处。同时为党和国家锻炼一批热爱“三农”、了解“三农”、具有“三农”工作经验的优秀干部,从干部制度上确保这一工作长期坚持下去。“三农工作站”注重专业的合理分配和集成,其任务分为“规定”和“自选”两部分,“规定”部分包括对当地农村情况全面、深入的调查,提出有分析、有见地的调查报告,上报中央有关部门参考。同时收集、传播农民急需的各种信息,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以及文体活动等。“自选”部分不限。“三农工作站”工作人员期限以两年为宜,工作期间原单位工资、奖金照发,并在就业、报考公务员、晋级等方面加分优先等,并通过立法使之形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