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年,是我国城乡集体建筑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取得重大突破和辉煌成就,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二十年。回顾改革历程,总结改革成就与经验,对于促进集体建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推动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要成就 集体建筑企业在改革中崛起,登上了中国工程建设大舞台 我国集体建筑企业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前三十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几经挫折,发展缓慢,一直处于建筑业拾遗补缺的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经济政策的调整,特别是1984年国家实行“允许集体和个人兴办建筑业”和“民工可以进城”之后,建筑业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城乡集体建筑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迅猛发展,成为建筑业的主体力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7年全国建筑企业发展到95956个,其中国有企业9650个,城镇集体企业29872个,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农村建筑企业51939个,城乡集体企业合计81811个,占建筑企业总数的85 26%;1997年全国建筑企业从业人员3349万人,其中国有企业828 6万人,城镇集体企业1148 2万人,农村建筑企业1372 2万人,城乡集体企业合计2520 4万人,占建筑业从业总人数的75 2%,比1978年增加4 1倍;1997年全国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462 57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完成4526 52亿元,城乡集体企业完成7261 9亿元,占58 27%,比1980年增长56 6倍。1997年全国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2244万平方米,其中国有企业完成18507 3万平方米,城乡集体企业合计完成39859 3万平方米,占64 04%。在建筑业比较发达的一些省份,集体建筑企业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按完成总产值和房屋建筑面积计算,城乡集体企业合计完成数占全省总数的比例,江苏省为90%和93%,浙江省为84 3%和92 4%。尤其令人瞩目的经济特区深圳市,全部新建房屋的70%、高层建筑的60%是城乡集体建筑企业完成的,而在国有企业完成的工程中,也离不开集体建筑企业的合作。 集体建筑企业总体实力明显增强,为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打下了基础 现在,集体建筑企业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国有企业,而且在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工程质量、经济效益诸方面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过去只能盖一些低矮的平房,现在有相当多的企业具备了承建高大难新工程的能力。企业实现利润、上交税费及企业自身积累都赶上或超过了国有企业。1997年全国建筑业实现利 润总额109 92亿元,其中仅城镇集体企业就实现75 56亿元,是国有企业16 69亿元的4 5倍,占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的68 74%;1997年全国建筑业实现利税总额381 58亿元,其中仅城镇集体企业就完成199 57亿元,比国有企业的144 19亿元多55 38亿元,占全行业实现利税总额的52 3%。在没有国家投资的情况下,通过企业自我积累,到1997年城镇集体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净值785 53亿元,比1980年的10 3亿元增长了75倍,家底明显增厚。企业的资质等级大幅度提高,到1997年底,全国集体企业绝大多数都获得了四级以上的企业资质,其中获得一级企业资质的近300家,还涌现出一批颇具实力的企业集团。如浙江省东阳第三建筑公司,原是一个农村建筑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不仅股票上市,而且在1998年9月收购了重庆市一个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开始了面向全国的资本扩张之路。 集体建筑企业广泛吸纳城乡劳动者就业,为社会稳定和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我国曾出现三次大的就业压力,都是主要通过扶持和发展集体经济而缓解的。据统计,安排知青就业的第一个高峰期1979年至1982年,城镇集体建筑企业安排就业107万人,占同期全国各行各业安排就业人数的六分之一。第二、三次就业高峰期,城镇集体建筑企业又安排了948 1万人。农村建筑企业的发展更是为大批农村劳动力解决了就业出路,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1985年,农村建筑企业从业人数首次突破了千万大关,达到1170 17万人,到1997年又增加到1372 2万人。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等建筑业发达的省份,建筑业从业人员占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比例已超过10%;许多市县财政收入的30%和乡镇财政收入的70%来源于建筑业。全国不少乡镇企业都是依靠建筑业起家的;整修水利、兴办工厂、发展教育、修路架桥等造福后代的事业,也都依靠建筑业。山东省桓台县有两个41%长期引人瞩目。一是建筑业从业人员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41%,二是全县人均收入的41%来自建筑业。因以工补农,建筑业的发展又促使它成为我国北方第一个吨粮县。全国由建筑业带动而发展起来的小城镇遍布大江南北,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村建筑企业创造的劳务收入,1992年就达904 1亿元。在这种收入中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仅“七五”期间就达60亿元,河南省林县十万大军下太行,十年带回劳动收入30亿元,有利地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集体建筑企业率先进入市场,推动了全行业改革与发展 建筑业是竞争性行业,也是国家首先进行全行业改革的行业。而集体建筑企业又以其自身性质、地位和特点,较早离开“市长”,进入市场,从而锻炼了在商海中游泳的本领。当国家逐步调整计划与市场关系,出现开放的建筑市场以后,他们“驾轻就熟”,率先挺进,主动降低工程标价,不取远征费,不要搬迁费,以致迫使一些包袱很重的国有建筑企业大声疾呼:我们不在一条起跑线上。早在1985年至1987年全国招投标的工程项目中,三分之二以上被集体建筑企业夺走了。市场经济这所大学校,进一步增强了集体建筑企业的搏击能力,经受了建设规模多次起伏的考验。在治理整顿中,它们不惧政策“倾斜”,任务不足就发展多种经营进行自我调剂,保持“东方不亮西方亮”,较少出现“下岗”待业问题。1990年全国有500万集体建筑企业职工,离开城市和工矿区,回归本乡水利、农村建设工地,又活跃了另一个市场。改革开放初期,河南省漯河东风建筑公司甩开“铁饭碗”,不开“大锅饭”,实行“工人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机制取得成功,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河南省获嘉县育新建筑公司实行资产股份化,河北省藁城建筑公司实行股份合作制,开了产权制度改革的先河,也引起全行业的高度重视。这期间,集体建筑企业进行的集团化以及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基本上都走在了全行业的前面。 集体建筑企业职工物质生活显著改善 随着集体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集体建筑企业的办公环境和职工生活都有较大改善。多数企业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不少企业建成了花园式的办公区和生活区,企业形象与传统的建筑公司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平均工资,1991年达到2216元,比1978年增长2 7倍;1997年比1991年又增长了约4倍。农村建筑企业职工平均收入,1978年为500—700元,1988年为2000—2500元,1992年为4000—5000元,1997年达到8000—10000元。同时,职工的生产劳动条件大大改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更为活跃。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职工思想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城镇知青、普通农民成长为有组织、有觉悟的产业大军。二、基本经验 集体建筑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为稳定我国建筑业乃至推动全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就是: (一)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集体建筑经济 首先要认真总结前三十年发生的两次所有制结构大改组,搞升级过渡,追求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纯越好,“遵国营,排集体”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教训,清理“左”的思想影响,为集体建筑经济争取生存的权力,使它在建筑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次积极落实“政治上一视同仁,经济上平等对待”的政策。巩固和发展集体建筑经济是个不断延续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依据集体建筑经济的性质和特点,紧紧抓住以变官办、官管、官有为民办、民管、民有这个中心,解决归还三权(财产所有权、经营自主权、管理民主权),恢复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的问题,发挥集体建筑经济适应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优势,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到实处。 (二)必须坚持集体建筑企业的不断深化改革 集体建筑经济是以集体建筑企业的形式实现的。抓住集体企业的深化改革,也就抓住了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改革始终是集体建筑企业前进的原动力。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误解: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只能靠党和政府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集体建筑企业的实践表明,非国有企业的发展,既要靠政策,更要靠改革,归根到底要靠改革。集体建筑企业就是由政策拉动发展为体制推动,靠改革才发挥了集体资产集体所有这一生产关系所包涵的潜在优势。集体建筑企业的改革要以转换经营机制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并且要不断进行深化。只有通过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调动广大集体职工自我投资、自我发展、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积极性。 (三)必须坚持集体建筑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探索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既是十五大提出的新命题,也是对过去所有制问题的科学总结。二十年来,对集体建筑经济的实现形式,不仅有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也有劳动者的资本联合;既有集体建筑企业,也有由此派生出来的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在经营方式上,出现了多种内容、不同深度和范围、个人和经营班子的承包制、租赁制等。不拘一格,以“三个有利于”为原则,只要职工群众需要,什么办法都可以试验。广泛的试验,取得了广泛的成功。股份合作制即以合作制为基础,吸收股份制一些做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集体所有制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得到普遍认同,显示出集体建筑经济的无限生机、活力和希望。集体建筑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都极大地调动了集体建筑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 (四)必须坚持不断提高集体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 以劳动密集为特点的广大集体建筑企业,要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要,就必须不断地全面地提高其整体素质。首先是加大推进科技进步的力度,制定科技进步规划,明确科技发展目标,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并开展群众性的技术攻关和合理化建议活动,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其次是实施全方位的人才培训计划,开发智力资源。集体建筑企业中相当多的单位已由人海战术转化为人才战术,启用和招徕能人创新,培养和造就经理人才。集体建筑企业的经营者,已经有相当多的人经过培养和锻炼,具有了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决策水平。凭着“一把瓦刀”创业的历史,即将过去。 (五)必须坚持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 中国集体建筑企业协会及各级地方集协,坚持双向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在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加强行业管理,推动企业深化改革,研究集体经济的一些特殊问题,以及为企业排忧解难、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是集体建筑经济得以发展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1985年,根据主管部门开展初级岗位培训的部署,组织编写了经理、质量安全、财会等五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教材,并组织上百万人参加培训;1987年,围绕“三制改革”,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由主管部门印发各地参考;1989年,提出以提高工程质量为目的的实施集体建筑企业战略转变,由量的扩大转为质的提高,也为主管部门和会员单位所接受;1991年,受建设部委托,完成了集体建筑企业施工员、预算员初级转中级岗位培训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任务,并组织六个培训中心广泛开展了培训工作;同年,制定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实施方案》等六个文件,在集体建筑企业中广泛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对提高集体建筑企业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各级集协在维护集体建筑企业合法权益,收缴工程欠款,减轻企业负担,明晰产权制度,以及宣传、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特别是集体经济的方针政策,以其特有的敏感性和针对性,广泛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活动,得到多方面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各级集协的活动方式,做到了既有独立性,又不越位,而且与主管部门紧密结合,发挥了协会的独特作用。 三、理论思考与前瞻 集体建筑经济所以能够蓬勃兴起,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符合我国生产力水平低而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顺民意,合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特别指出:“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并且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包括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分”。这就为公有制的改革以及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从十五大总的精神看,国有经济要抓大放小,实施战略重组,而公有制中的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则要有一个新发展。这就是说,国有经济的重组,混合经济的出现,不是淹没了集体经济,消灭了集体经济,恰恰相反,是加强了集体经济,增强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对于劳动密集占主导地位的建筑业来说,所有制结构的发展趋势将甚于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集体经济同国有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相比,在建筑业必将有更快的发展。从十五大精神看是如此,从经济上分析也是这样。发展集体建筑经济国家不投资,反而在依法纳税中得到好处;若发展国有建筑经济,国家财政对每个新增职工至少要投资15370元(按1997年统计,国有建筑企业每增加一名职工,国有资产要负担12000—16000元)。试想,如果国有建筑企业少增加100万人,国家就可能节省153 7亿元,如果少增加500万人,国家就可能节省768 5亿元。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天文数字。 现在,集体建筑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正在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它是生产经营的主体,拥有与此相适应的权利。企业的经营决策、发展战略、用人制度、内部分配、机构设置等,都由自己决定,较少受外界干预。当国家调整建设规模后,集体建筑企业立即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转移,随之调整生产和队伍结构,很快就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较少出现经济亏损和职工下岗待业的现象。 在今后一个时期,集体建筑企业在建筑业中的主体地位必将日益显露出来。已经呈现的公有制经济所占比例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例上升,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所占比例下降,集体经济所占比例上升的趋势,符合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导向,将不可逆转。各有关部门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对它的领导只能加强,不可削弱。集体建筑企业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自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国家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一项大战略采取了大力扶持的政策。国家经贸委设置了中小企业司,专司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在组织领导上予以加强;中国四大商业银行设置了中小企业信贷部,以中小企业为对象安排了专项贷款,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国务院从财政中拿出10亿元作为资金建立了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银行配套20亿元科技开发贷款,用于鼓励中小企业创新项目。所有这些,对于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和缓解就业压力两大宏观目标的实现,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以劳动密集为主的建筑业来说,加强对它的领导尤其显得重要和迫切。 在今后一个时期,集体建筑企业要坚持体制创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深化企业的各项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使其成为富有活力的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 在今后一个时期,集体建筑企业要提高发展水平和层次,促进全行业结构升级。建筑业的结构升级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上。就企业结构来讲,集体建筑企业应向规模化和专业化两个方向发展而以专业化为主。小部分企业可改造为具有总承包能力的企业集团,发挥规模效应;大部分企业则应走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的路子,形成一批建筑业中的“单打冠军”,形成一批技术过硬、质量优良、运作规范、恪守合同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形成为大企业配套、分包工程和分包劳务的专业队伍,满足多层次、多形式的市场需求。让大企业强起来壮起来,小企业优起来活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今后一个时期,集体建筑企业要坚持科技兴业,全面提高整体素质,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要加大企业的科技投入,提高装备水平,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化建筑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施工和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要实施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合格的企业家和技术工人队伍。 改革开放二十年,成就瞩目,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集体建筑企业要看到自己的差距,寻找市场定位,满怀信心地迈向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