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发布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0年度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笔试大纲中,常识判断部分的变化值得考生予以关注。首先是说明只有一句“主要测查报考者对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知识的运用能力”,没有单独强调法律常识,说明在经历了2007、2008两年法律常识的大洗礼和2009年的“拨乱反正”之后,常识判断重新回归到了2006年之前的考查模式,五花八门无所不包,更加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也更趋向于公平性。其次在考试大纲中,常识判断的位置被破天荒的放在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最后一个部分,这在历次的考试中都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也意味着会有相当一部分的考生由于时间不充裕而放弃掉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常识题目。那么,面对这两点变化,常识判断的备考策略也需要有相应的调整。
第一,无须“硬啃”法律常识
2007、2008两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的题目全部都是法律常识,使得本应该是最简单的一个模块难度大大提升,一时间考生难以适应,头疼不已。但在2009年,法律常识的比重大大减少,25道常识判断中只有7道法律题。从今年的大纲上来看,法律常识仍然不会作为考查重点,相比于去年的题量比重,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考生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翻教材看案例背法条,只需要对比较重要的一些法律部门有简略的了解即可。宪法行政法仍然可能是主要考查内容,最近一两年内新颁布的有重要影响的法律也应该是关注对象,比如《食品安全法》、《刑法修正案七》等,考生可以了解一些相关知识。
第二、热点时事不能放过
“回归”之后的常识判断,时事政治是不可缺少的一块,尤其是最近一两年、两三年之中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时事。这些时事上至党中央国家政府,下至干部百姓,都普遍给予很高的关注,作为常识考查无可厚非。在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就出现了与北京奥运会、汶川地震、神七飞船、CPI、金融危机等重大热点时事相关的考题。作为改革开放的三十周年,2008年还出现了与改革开放有关的题,而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很有可能在这一点上设置题目。对于时政部分,考生其实没有必要刻意专门复习,完全可以利用每天的空余时间多接触新闻、报纸、网络等,了解国内的方针政策和国外的大事小情,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细节点滴重视积累
严格来说,“复习”二字并不适用于常识判断模块,因为除了法律常识尚算有迹可循外,常识题根本就是五花八门天马行空,复习根本无从下手。因此,真正适用于常识判断备考的,应该是“积累”二字。这种积累来自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所接受到的知识都有可能派上用场,比如读过的某一本书、看过的某一条新闻、经历过的某一件事等等等等。同时,积累又绝对是一件欲速则不达的事情,考生切忌心浮气躁盲目求快,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常识也不是一夜间能够灌进脑袋的,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考生需要摆正心态,以平常心面对。
笔者曾经听到一个说法,常识判断只要做上一本“5000题”就可以轻松拿下。在笔者看来,这实在是荒谬至极的事情。首先,绝大多数考生不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上几千道题;其次,常识判断的整体分量不值得下这么大的力气,如果常识都要做上几千道题的话,那言语、数量、判断、资料岂不每一部分都要做上万道题?再次,常识判断可以包罗万象,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不可考,即便考生能将《大英百科全书》和《十万个为什么》倒背如流,也未必能保证百分百的正确率,又何况区区的5000题。
第四、从真题中寻找方向
常识判断要不要做题,当然要,但绝不是什么“5000题”,而是历年国考的真题。虽然常识判断命题的规律性不比其它模块,但在历年真题中仍然有蛛丝马迹可寻。真题中考过的知识点,尤其是重复考过的知识点,说明重要程度较高,可能重复出现。试题的考查范围、考查形式,也都能从真题中找出一些端倪。尤其要反复强调的是,对于错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查缺补漏的功夫要下到。常识题原题重复的可能性较小,但同一种类型题考的方式会比较接近,比如作品与作者的对应关系、特殊年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等。根据以往出题的规律,在积累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所取舍,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