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的2009年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重申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这个文件不仅细化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而且将扩内需、保增长的发展战略之中的重要一环——挖掘农村内需潜力置于国计民生的全局之中。内需可细分为生产消费内需和生活消费内需。从生产消费内需市场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可操作项目不胜枚举;对生活消费内需市场而言,目前,占全国总人口约2/3的农村,只消耗全国1/3的商品;农村日均人消费仅有5元多,相当于城市的1/6。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电生产国和出口国,家电产品产能巨大。只要将家电下乡活动推广开来,就将拉动家电行业的生产速度增长,家电设备及服务市场需求每年将达到465亿元以上,4年累计将拉动消费9200亿元。
一、农村消费能力的制约因素
从根本上讲,农民的消费能力是由他们的实际收入决定的。受农村目前条件等各种因素影响,农民的消费行为在很多时候都带有投资性,尤其是预期的投入和购物(如生产资料、住宅整修、子女求学等)大都与维护和扩大再生产的需求有关。这种带有投资性质的消费不属于生活消费内需,很难实现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另外,种种不安全的消费因素对农村的消费干扰也令人发指: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的目标市场就盯在农村;问题奶粉、黑心棉被、劣质加工品等大多流向了农村;落后的信息、惑众的谣言等也最容易在农村找到市场。凡此种种,使农民很难放心大胆地消费。
人们消费能力的培育周期就比较长,消费启动也比较慢,再加上以上的诸多不利因素,启动农村消费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经济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人们的消费需求一旦形成,就会对市场发出可预期的、比较持久和稳定的信号,这个信号正是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最重要基础之一。因此,我们应该迎难而上,在启动、扩大农村消费上下工夫、用气力。
二、农村消费环境现状
农村的消费环境建设, “十五”以来,我国农村的消费流通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仍然滞后,而且单靠农民的力量很难把农村销售链条和采购链条连通起来;近几年,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发展最快时期,但农村却仍处在起步阶段。社会保障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的滞后,强化了农民的储蓄倾向,进而导致消费倾向下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使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但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的先天不足,使其驾驭生产要素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非常脆弱。
三、拉动农村消费的途径
启动农村消费要走科学发展之路。从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看,它也是拉动经济实行平稳较快发展的正确选择。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单单靠农村和农民是力所不能及的,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依靠社会相关部门的共同协调努力,才能更好地向前推进。
首先,要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启动农村消费的各项工作办成使农民真正得实惠的农村民心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坚决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将每一项决策都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充分认可和高度拥护之上,切实提高决策和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提高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政策措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其他带动效应,加快办成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民群众期盼、有利科学发展的大事、实事、好事。
尤其要注意用好用活中央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进一步从多方面加大惠农力度,在“多予少取”上做好文章。这几年,中央不断加强“三农”工作,把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在制度、政策和投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这对于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减轻农民负担,促进最终消费增长起到了不可否定的重要作用。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解决农民增收的任务仍然很艰巨,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民就业。解决这一问题要内外结合、多措并举,既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的转移渠道,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的机会。
二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深化各项改革,推进制度创新。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抓住时机推出更多有利于发展的改革措施,以深化改革消除制约社会需求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努力在农村改革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的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的制度保证。启动农村消费最终离不开市场机制体制的作用,但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目前的投资扩张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这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不能因此就认为这是对市场经济的否定、是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的否定。要看到在当前的情况下,走好启动农村消费这盘棋,政府与市场各有其责,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都能从各自的优势出发,在最有效的领域发挥作用。
三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我国目前的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明显。城市日新月异,有的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农村发展却仍然处在比较艰难的起步阶段。城乡的各项差别,尤其消费差距十分显著。当前改变这种状况正当其时。增加农村各项建设投入,不仅能直接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还有40%的投入将转化为消费,可谓一举两得。
要逐步破除造成城乡分割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开放统一、生产要素有序流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小城镇与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领域。引导更多企业进入小城镇,努力使小城镇成为城乡配合的节点和农民走向城市的中转站。同时,把改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作为切入点,由点到面地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