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试考题没想像中难,有些题目像脑筋急转弯。”昨天下午5时,浙江工业大学生环学院的大四女生小齐走出下沙考点。
小齐报考的浙江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下属的食品检验的市地级岗位,虽然与报考热门程度与全国残联等职位相比,竞争难度算是中等,该岗位只招1人,约300人报考。
上午开考的是行政能力测试,考题内容都有关社会热点,有道题就考的是,奥运会开幕式“和”字的渊源,还有时下最受关注的金融危机、改革开放30年等热点,问次贷危机的“次“指什么。有些数字题还有点脑筋急转弯的味道,如问一年中数字排序不同的日子有多少等。
和小齐一起等公共汽车的考生七嘴八舌地说,感觉题量大,时间不够。一位女生说:“上午两小时内要做完140道选择题,还要涂机读卡,我是连蒙带猜。”
采访中发现,大约6成考生来不及把题目做完——上午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140道题中,常识题有25道,言语理解40道,判断推理35道,数量关系20道,资料分析20道。这次题型顺序做了一些变动,比如把“数量关系”从前面调到了倒数第二大题的位置,有些考生感到不适应,没能完成全部考题。
下午的申论题主要涉及12个材料,考3道题,第1、2题是必做的,分别是粮食危机问题、企业优化转型问题,要求对材料总结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观点分析,给出对策,进行评述。
这时,一旁等车的杭州某区工商局的一位工作人员不由插进来说:他是5年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他的体会是考公关键在于打破常规思维。考公题目涉及的范围很广,且开始由文科向理科倾斜。他印象最深的是当年有道题是“一只小鸟双脚站在电线杆上,为何不触电”,对文科考生来说,这类物理题还是有点难的。
昨天考的两门满分各100分,但记者采访的考生大都觉得,最多能考四五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