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效益性
近代社会,科学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教育也与产业相继分离;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作为第一生产力基础的教育与产业的联系出现了空前的紧密。生产力水平越高的地方,两者的结合要求越迫切。在我们看到教育与产业以学校办企业、企业办学校、校企联姻等多种方式合作的同时,更应注意到教育本身就具有产业性。
正视教育的产业属性,是当代中国社会改革给教育理论提出的深刻课题。教育既是一项事业性活动,也是一项产业性活动。教育的产业属性起源于有偿接受教育:把教育作为一项有偿的服务,由受教育者投入适量的“人力成本支付”之后才能获得这种有偿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目前已开始初步具备了教育产业化的条件。
从需求方来看,一是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容量。我们是一个12.36亿人口大国,到2020年将达到16亿,这就决定了教育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和拓展空间。二是党的十五大对教育提出的目标是: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是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新的一届政府也将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这从根本上为教育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教育产业化的形成,还需个人和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四是家庭和个人对教育层次和考试,大网站收集质量的需求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强烈。家庭对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方百计为子女选择一所好学校以争取高考的胜利。
从供给方来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近50年间,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各级各类教育体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间民办教育异军突起,已初步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基础教育到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较为完整的民办教育体系。二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和各级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办学模式单一、办学体制僵化、教育机构冗员严重、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状况。若通过教育产业化手段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方式整合这部分沉淀着的教育资源存量,其教育市场供给的潜力是相当大的。
我国民办教育自1992年以后的迅速发展,正是教育产业性的充分体现。民办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满足了经济的多元化带来的社会对教育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的存量,发挥其效益性,从而推动了教育产业化进程。
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践的结合表明:深刻认识教育产业属性的意义,事关大局。像我国这样一个处在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只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致力于将人口包袱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不可完全寄望于政府对教育大量投资;尤其是在经济转轨时期、政府财政比较薄弱的今天这是不现实的。要达到党的十六大对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只有走内涵发展为主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的道路,发挥教育产业属性的巨大潜能,有意识地引导相当一部分教育机构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才可能带动整个民族人力资本投资高潮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