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考试的作答并非像行测考试那样,只要在给定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即可,而是需要考生有条有理的针对提问清晰作答。许多考生在申论考试中常常会出现审题不清而导致答错、答偏的情况,这无疑会严重影响最终的成绩。没有实力通过考试和有实力但错失考试胜利在结果上是相同的,但对于考生来说显然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所以审清题目在申论考试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那么审题的具体方法有哪些呢?基本方法是咬文嚼字、断章取义、纵横联系、反复审视、深入思索,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手段、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用尽一切办法准确****题目的真正含义。基本要领在于联系上下文,弄清题目的表述文句所处的语言环境,在整体环境中理解题意;对题目的文句进行拆解式分析,拆字、断句,仔细推敲,多看几遍,深思、细察、慎行——慎重下笔。具体的方法可参照八股文审题六法:顶、面、心、背、足、影。
一、看顶法。即审视题目上文。作为题目的文句,多数都是有来历的,如有的出在给定资料中,有的出在经典中,即便没有直接来历,也有间接的依据,如依据理论、文件或是伟人、领导人的名言、论断。要弄清题意、搞准作答要求,就要查一下题目的来历,看清楚原文原话是什么,在作为试题的语句前面,还有哪些话,是怎么说的,是什么意思,跟题目这句话合起来,又是什么意思。如果实在找不到原文出处,那就要查看试题语句的前面、顶上还有什么话,联系它的上文,来认识题目的准确含义。
二、看面法。面就是题目的正面,即题目字面的表述,要从文本本体上认识题目的正面意义,它表面上是这么写的,那么按照这个写法,题目是什么意思?如果从正面就能把握题目的含义,就可从正面落笔,就题意阐发开去。
三、看心法。心即是题目的核心与实质,就是出题者为什么出这道题、为什么这样说,要看清命题的用意何在,才能准确下笔。例如前述“刑赏忠厚之至论”的题意,苏轼根据题目的来源出处《尚书·大禹谟》的注释“刑疑付轻,赏疑从重”,通过联系上下文,认真揣摩,把握到题意的关键在“疑”,拈出一个“疑”字,论述可赏可不赏、可罚可不罚的情况,怎样做才算“刑赏忠厚”。看到了题目的“心”在“疑”,不仅作答准确,也比其他只从正面论述“忠厚”的考生立意深刻。
四、看背法。所谓背,就是题目的反面,要从事理逻辑出发,推究题目字面含义的反面观点,例如从自律的反面是他律,推出行业自律之外的解决之道、即行业自律的反面就是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
五、看足法。“足”与“顶”相对,是题目文句的下文,既指在原文出处中的下文,又指在题目文本中的下文。通过上、下文的联系贯通,构成题目所处的完整语境,把题目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相关文句联成一个整体来考察,确实弄准题目的真正含义。看顶和看足,一个是看上文,一个是看下文,两者合起来就是看题目的上下文。例如《刑赏忠厚之至论》这个题目,要准确把握题意,必须全面联系考察原文,弄清什么是“忠厚之至”才可以立意、进而下笔;而原文《尚书·大禹谟》孔安国注原文的全句是“刑疑付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有这两个“疑”作为前提,才算是“忠厚之至”,如果不了解这两个“疑”字前提,一味去从正面阐释“忠厚”,必定难以准确切合题意。
六、看影法。影子总是落在事物本体的一侧,题目的“影”就是它的侧面,审题不仅要有纵的联系,看清它的上下文;还要有横的联系,看清题目的侧面,组织对题目本体的完整认识,进一步还要考察与题目相关的方面,变换考虑问题的角度,凡对作答问题有价值的事物,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实际中的,都要尽力观察到、考虑到,不留视野和思维上的死角,这才能完整理解题意。例如,试题如果以彭宇案为题,除了题面上的信息外,还要广泛地放开思路,旁及其他,全面思考问题,决定作答要从哪一方面、哪一角度立意。可从彭宇扶助他人的行为,旁及雷锋精神是否还应提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提倡什么样的公德标准,以此立意,阐发观点;可从彭宇事件的一个侧面,社会应该给予助人为乐者以适当回报,接受扶助者应给予施助者适当回报,以回馈与报恩的“利”来倡导更多见义勇为的“义”;从事件的另一个侧面着眼,可由当地法院“有罪推定”的不公判决导入话题,阐述司法公正应当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弘扬正面价值,鼓励和保护对社会有利的行为;再从其他有关方面、从更高层次把握题意,可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应“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应以彭宇作为“荣”的榜样,在全社会继续提倡助人为乐的良好风尚,以事件中的受助者为“耻”的典型,在全社会鞭挞见利忘义的行为,使其在和谐社会中没有立足之地。按照这样的审题方法,寻找题目的确切含义、潜在思想脉络,从而确定文章的正确主题,可以左右逢源,选择的空间非常宽阔,可使应试者立于不败之地。
审题继以辨体,审准题目、吃准题意,下步才可决定采用什么体裁和形式作答;审题决定构思,为立意做好准备,立意所在往往也就是题目重心,如重心在“他律”,立意就不在自律;重心在“蓝图”——比喻建设规划、工作计划,那立意就要从怎样建设小康浙江着眼,而不在于对未来浙江小康情景的描绘。审题的准确与否,决定了立意——作答的根本方向是对还是错的。要正确立意,就要首先准确审题,通过联系考察题目及其出处原文、全句,联系事物的不同侧面和左右相关事物,完整地把握题意,进而确定一个最接近题意的作答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