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能“说说而已”
在重庆市梁平县最偏远艰苦的农村,有一个叫邓平寿的镇党委书记:他下乡从不坐车,靠双脚一村一户地走访;他经常一身灰衣,一双胶鞋,一个黄色帆布包,在田间地头为民解忧;他家里的生活就靠养猪种田、栽桑养蚕维持,和周围农民没有任何区别;他淡泊名利,几次谢绝上级把他调整到县里重要岗位的好意……今年1月,当他因患急性胰腺炎去世后,上万名群众徒步7公里自发为他送行。
这样一位扎根基层、政绩突出、淡泊名利、群众赞誉的好干部的逝去,让人深感痛惜。在邓平寿身上,我们看到了党的优良传统在领导干部身上的体现,也看到了当前领导干部作风改进的方向。邓平寿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民心所想、所向: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能“说说而已”,一定要身体力行。
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个重点。在今年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胡总书记特别强调,切实把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蕴涵深刻,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当前,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着突出的作风问题,已影响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和社会考,试大网站收集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的领导干部消极对待中央的宏观调控措施,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意识不强,为房价升高推波助澜,为国家限制发展产业暗开绿灯。少数一把手独断专行,好大喜功,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不是用在民生领域,而是用来大搞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一些地方贪图享乐、铺张浪费的情况比较严重,建了不少豪华办公楼、剧院、博物馆、体育馆,给群众背上沉重负担。还有一些干部腐化堕落,大吃大喝,沉溺声色,在腐败泥潭中越陷越深。
这些不正之风尽管只发生在少数领导干部身上,但影响却很坏,不仅影响了党的形象,也带坏了干部队伍。如果不及时纠正,势必给我们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锲而不舍,绝不能再出现“虚”功“虚”做、“说说而已”的情况。各级党委都要把加强作风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与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真正结合起来,使领导干部作风在短期内有一个新的改进。
首先,要突出重点。在不同历史时期,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胡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审议时提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当前,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就是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三个意识”为切入点,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
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应成为当前各级领导班子思考、学习和工作的重点。这些年,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这本是好事,但也滋长了部分领导干部好大喜功的不良风气。一些地方超前建设,追求一步到位,大肆考试,大网站收集兴建豪华气派的楼堂馆所。如果把这些钱投到廉租房建设、低保救助等民生问题上,不知可以解决多少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化解多少遗留的历史难题!这种骄奢淫逸、忽视民生、大肆浪费的风气,与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的执政理念背道而驰,如果任其蔓延,势必会使我们丧失革除积弊、实现转型的良好时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部署。
其次,要抓住制度这个根本。作风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很大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它更多地和思想水平、道德品质、修养、个性等联系在一起,具有界定模糊、难以量化、往往并不触及法律等特点,如果没有制度的规范、保障、引导和约束,结果必然是热闹一阵,然后不了了之。没有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是不少地方的领导作风建设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还要引入群众评价体系。领导干部的作风情况,群众最清楚。但可惜的是,由于渠道不畅,群众的看法很难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或者,即使反映上去了,也石沉大海。这就让我们反思,为什么最有发言权的反而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为什么我们一再丧失在出现苗头时挽救干部的机会?为什么一些真诚反映问题的群众却落得屡遭报复的凄凉下场?归根结底,是我们缺乏保障群众监督权利的制度体系。
前不久,中组部要求,要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状况的日常考核和了解,并作为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作风不好的不能进班子。广东省委也决定,将领导干部作风纳入巡视范围,巡视组要广泛听取一般干部和群众的意见,特别是一些不同的声音,以去伪存真。这些好的办法和规定,一旦和群众评价体系相结合,定会取得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