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韦氏词典》(第9版)“high technology”辞条中的解释,即“high technology: scientific technology involving the production or use of advanced or sophisticated devices esp. In the field of electronics and computers”。有的学者将其译为“使用或包含尖端方法或仪器的用途的技术”,似有些不妥。我国和日本也曾经一度使用过“尖端技术”一词。参见赵震江(主编):《科技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修订第1版,第418页;又参见李京文:《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90页。
[③] 20世纪70年代起,高技术一词频繁出现在各国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领域,但是各国学者们却对此认识不一。美国未来研究所的R. Johansen认为,高技术是指该技术在社会和市场中具有引导性的前沿应用。日本有的学者认为,高技术是以当代尖端技术和未来技术为基础的“技术群”,它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电子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等。
我国著名学者朱光亚先生认为,高技术是指以最新的科学发现创造为基础,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技术群。我国国防科工委在征询76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将高度技术定义为:其基本原理及概念建立在综合科学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并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的新技术群,一般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6大技术群体。读者不难发现,我国学者实际上已经将“high technology”转变为“high-new technology”(高新技术)。我国1986年《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7个领域。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提出高科技产品各录(1988-1995)。这些都为我们认识当今高技术、高技术产品、高技术产业提供了一些指导性意见。
[④] 199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关村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改为中关村科学技术园区。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国函〔1988〕74号文件批准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该条例第2条第1款规定,“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在北京市海淀区划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建立外向型、开放型的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此后,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具体规划之下,中关村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逐步形成和发展为中国新经济的代表性科技园区。
[⑤] 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北京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北京市1997年经济运行分析及1998年经济展望》,载景体华(主编):《1998年经济蓝皮书——北京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⑥] 李京文:《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236页。特别参见其中的详细附表。
[⑦] 1996年OECD估计其主要成员国的知识经济已占GDP的50%以上。参见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杨宏进、薛润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⑧] 〔美〕达尔·尼夫(主编):《知识经济》,樊春良、冷良等译,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⑨]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尽管到19世纪中叶,中国已有的铜制农具约三、四千年,铁制农具约二千五百年,“百炼铜”已出现二千年,“灌铜”已出现一千八百年,并有数千年的丝织史和六百年的棉纺史,但却没有通过“工业化”这道门槛。“历史地看,中国古代经济的确没有呈现走向‘机器大工业’的自然趋势”。因此,尽管我们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却没有成功地发动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缺乏大工业传统,成为英国学者提出的令世人捉摸不透的“李约瑟之谜”。参见李志宁:《大工业与中国——至20世纪50年代》,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