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成长型中小企业在全部中小企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我国经济增长、劳动力就业和社会稳定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现阶段,劳动密集型和技术、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的产业,仍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优势产业。同时,中小企业保有一定规模后更具有稳定成长的优势,追求规模扩张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小企业寻求发展的首选。但整体来看,中小企业中成长型中小企业比重偏低,真正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的比重更低,整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同时,成长型中小企业地区分布很不平衡,而且东强西弱的地区分布格局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中西部地区发展中小企业的任务十分艰巨。
关键词:中小企业/成长型/企业成长性
一、引言
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离不开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但由于自身实力、发展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等方面的缺陷,中小企业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根据有关学者对美国中小企业的研究,在全部中小企业中,约有68%的企业在第一个5年内倒闭,19%的企业可生存6—10年,只有13%的企业寿命超过10年。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就必须使中小企业具有足够高的成长性,即拥有足够数量的成长型中小企业。
所谓成长型中小企业,是指在较长时期(如5年以上)内,具有持续挖掘未利用资源的能力,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整体扩张的态势,未来发展预期良好的中小企业。关于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判定方法,目前国内外尚没有专门的研究成果。基于此,2000年4月,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同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共同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提出了一种专门评估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方法——GEP 评估法。该评估法以企业实际财务指标为直接依据,建立包括发展状况、获利水平、经济效率、偿债能力和行业成长性5大类指标的综合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二维判断法来科学、规范地对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综合评估。
本文试图通过对样本企业的评估,描述目前我国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基本现状,并简要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实证分析1
(一)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规模分析
1.我国中小企业的整体现状
实际评估结果显示,截至1999年底,我国共有中小型工业企业15.42万家,其中,成长型企业为4.69万家,占全部中小企业的30.42%,占实际评估企业的39.49%.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全部中小型工业企业中,约有3~4成左右的企业具有一定的成长潜能,而6~7成左右企业的发展能力是很弱的(见表1)。
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在成长型企业中,真正具有高成长性和渐进成长能力(“高成长型”和“渐进成长型”档次)的企业不足3.32%,96.68%的企业集中在“缓慢成长”档次。再进一步分析,“缓慢成长”档次内,有12%(5430家)的企业综合成长指数在0.6~0.5之间,而88%(39906家)的企业处在0.5~0.4之间,这意味着在“缓慢成长”档次内,有近9成的企业距离“基本不具有成长性”仅一步之遥。理论上讲,处于“缓慢成长”水平的企业是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但这样的企业也是极不稳定的,较之处于其他成长水平的企业更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从总体上判断,成长型中小企业比重偏低,中小企业整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这一现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命题:如何尽快为中小企业营造一个包括政策扶持在内的、宽松的外部环境。
2.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成长型中小企业在全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999年占全部中小企业总数30%略强的成长型中小企业的销售总额、利润总额和资产总额分别为:14934.31亿元、771.91亿元和15449.92亿元,占全部中小企业的比重分别为39.50%、91.03%和30.24%(见表2)。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999年我国全部中小企业的家数为15.42万家,其中亏损企业有5.54万家,亏损面为35.94%,亏损额高达968.45亿元;盈亏相抵后的实际利润总额为848.07亿元,其中成长型企业的利润总额为771.91亿元,占比高达91.03%,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作用更可见一斑。
成长型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提高。1999年我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人数为4428万人,其中,大型企业为224万人,中、小型企业为4204万人,成长型中小企业为1146万人。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和成长型中小企业单位资产吸纳的劳动力比为1∶24∶22(见表3)。因此,中小企业在解决劳动力就业和稳定社会发展方面是功不可没的。当前,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制定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强化服务职能,这预示着我国中小企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果在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微观机制,宏观政策上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特别是成长型中小企业必将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3.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规模分布
为进一步考察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我们将成长型中小企业按销售收入分为不同档次,可以发现,成长型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20000~10000万元这一档次上,为3911家,约占同档次全部中小企业总数的74.23%;50000~20000万元为1345家,约占总数的63.23%;10000~5000万元为6274家,约占总数的56.08%(见表4)。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1)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保有一定规模更具有稳定成长的优势。从表4可以看出,成长型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年销售收入为1~2亿元的档次,其次为2~5亿元、0.5~1亿元和0.05~0.5亿元的档次。如果不考虑行业的特殊要求,那么,中小企业在发展到一定水平并保有一定规模时,会更具有稳定成长的优势。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是复杂的,或许与保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较之规模过小的企业更具有抗风险能力,较之规模过大的企业更具有灵活经营的特点有关。当然,具体分析个中的原因已超出本课题的研究主题,但这一结论对于业内企业和新进入或拟进入的企业如何获得稳定的成长优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2)不同产业对“稳定成长的规模经营”的要求不同。由于自身特点和资源约束,不同产业、不同资源条件的企业对经营规模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如采掘业主要取决于
自然资源条件,矿物的储藏量大、地质条件好,宜建大型企业,否则宜建中小型企业。在机械制造业中,重型机械和一般机械所要求的规模经营会有很大的差别。从表5可以看出,烟草加工业、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的中小企业,获得稳定成长的规模经营要求较高;木材及竹材采运业、煤炭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等行业的中小企业,获得稳定成长的规模经营要求较低。因此,一般意义上说,考察成长型中小企业行业规模分布特征,研究不同产业中小企业“稳定成长的规模经营”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成长型中小
企业经济效益
分析 1.成长型中小企业与全部中小企业效益状况的比较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明显高于全部中小企业的平均水平,其中,销售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销售利润率分别比全部中小企业的平均水平高出15.87、14.95、17.11、11.41和3.31个百分点,而全员劳动生产率则几乎是全部中小企业平均水平的4倍。
2.成长型中小企业与全部
工业企业效益状况的比较分析
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相比,成长型中小企业同样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表7可以看出,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和销售利润率指标,分别比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高出2.04和1.8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则低1.88个百分点,而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后者的1.72倍。
成长型中小企业较之其他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说是相当不错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成长型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不存在
问题了。相反,1999年高达96.68%的成长型企业集中在“缓慢成长”档次上的现实,充分说明成长型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是不容乐观的。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因为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好而突显的成长型企业经济效益好这一现象,就做出成长型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问题了的判断。
(三)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
从行业分布看,1999年成长型中小企业家数比重在5%以上的行业依次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143家,占8.8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486家,占7.43%)、食品加工业(3379家,占7.22%)、纺织业(3085家,占6.59%)、其他制造业(2698家,占5.75%)和金属制品业(2573家,占5.49%)。行业分布比重在0.5%以下的依次为: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14家,占0.03%)、烟草加工业(66家,占0.14%)、木材及竹材采运业(113家,占0.24%)、黑色金属矿采选业(215家,占0.46%)、化学纤维制造业(224家,占0.48%)。上述状况表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的产业,仍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优势产业,一些规模经营要求高或国家限制
发展的产业,如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和木材及竹材采运业,中小企业逐渐退出的迹象已经显现(见表8)。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各行业内成长型企业的成长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从“高成长型”和“渐进成长”的企业占全部成长型企业的比重来看,食品制造业(6.31%)、有色金属采选业(6.29%)、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5.28%)、非金属矿采选业(5.05%)、家具制造业(4.82%)、食品加工业(4.74%)等19个行业的比重高于3.32%的平均水平(参见表1)。这些行业的成长型企业较之其他行业成长型企业更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能,但成长优势并不是十分明显。
(四)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地区分布
从地区分布来看,1999年成长型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6343家)、山东(4707家)、广东(4659家)、浙江(4525家)、河南(3940家)、河北(2676家)、上海(2578家)等地区,这几个地区的成长型企业约占总体的62.7%;西藏、宁夏、青海、海南、贵州、新疆、陕西、云南、甘肃等9个地区成长型企业约占总体份额不足6%(见表9)。
从地区结构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十分明显。如果以西部地区的水平为1来
计算,那么,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在企业的家数上的差异比约为9∶3∶1;销售额的差异比约为13∶3∶1;利润额的差异比约为20∶4∶1;资产总额的差异比约为7∶2∶1(见表10)。
上述结果表明,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在实力对比和经济效益方面的差距十分显著。预计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将有所缓和,但短期内这种状况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五)简短的结论
以上我们对成长型中小
企业的
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证考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简要的结论:(1)成长型中小企业在整个中小企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在
经济增长、解决劳动力就业和
社会稳定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果在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微观机制,宏观政策上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特别是成长型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各级政府在贯彻实施“扶优限劣”、“分类指导”的政策措施时,应集中有限资源重点扶持这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而带动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2)中小企业保有一定规模更具有稳定成长的优势,追求规模扩张仍将是中小企业寻求发展的首选。这一点与我国处于
工业化中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我们的任务是引导企业走内涵式成长的道路。(3)劳动密集型和技术、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的产业,仍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优势产业。国外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出的某些结论并不一定适用于我国。对于像
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所谓的“夕阳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一定没有发展的空间,这一点对中小企业来说尤其如此。(4)成长型中小企业比重偏低,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比重更低,因此,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尽快为中小企业营造一个包括政策扶持在内的、宽松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提高成长型中小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
问题。(5)成长型中小企业地区分布不平衡,东强西弱的地区分布格局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中西部地区发展中小企业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几点建议1
我们认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一方面有赖于中小企业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观念和体制,不断地进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政府要对中小企业采取切实的扶持政策,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一)努力营造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分工协作体系
对于政府来说,要采取各种措施,特别是旨在打破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的措施,促使大企业改变以往“大而全”的体制。主要措施包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税收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必须转变观念,摒弃自我封闭和自我独立的观念,积极融入社会化生产体系,发展与大企业的配套和协作。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化和
网络化的
时代,中小企业必须抓住
历史的机遇,通过与大企业的合作来谋求自身的发展。对大企业而言附加价值小、或不具规模经济的业务或局部市场,对中小企业而言却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二)中小企业必须进行“二次”制度创新
如果说中小企业所有制多元化和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是中小企业第一次制度创新的话,
目前以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需要进行“二次”制度创新,即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自身的制度创新。(1)要澄清集体企业同地方政府的产权关系,确保集体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蚀。(2)通过实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对集体企业的产权结构进行改造,明晰企业内部的产权边界。(3)对于有发展前途、规模不断扩大的集体企业可以改造为集体经济成分控股的股份公司。对于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来说,要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逐步打破原有的家族企业制度,实行社会化的产权和管理制度。这主要包括:(1)明晰产权。家族企业的产权对外边界是清晰的,但在家族成员之间却仍然很模糊,需要在不同家族成员之间明晰产权。这是家族企业社会化的基础。(2)实行产权的社会化。即把原来的单个业主制企业或合伙制企业改造为规范的公司制。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可以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甚至是对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3)建立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管理的专业化和制衡化。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过程中,私营企业的所有者要特别注意建立监督管理者的机制,把道德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主要措施包括:(1)加快制定《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立法步伐,争取早日出台,为今后中小企业获得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政府实行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奠定基础。(2)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广泛吸纳民间资金的进入,尽快扩大信用担保资金的规模,建立国家和非国有单位共同出资的民营化、商业化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运营体系,提高信用担保资金的使用效率。(3)建立中小企业服务支持体系。主要包括建立中小企业培训制度,帮助中小企业开发和培养人才;通过开展“中小企业产品推介会”等活动,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咨询服务体系。(4)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并尽快制定《反垄断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使中小企业免受垄断企业的侵害。
(四)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西部地区不能再重蹈优先发展大企业的老路,而应该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并采取各种扶持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1)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消除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体制性因素。(2)根据“抓大放小”的方针,尽快完成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同时要积极发展个体私营企业。(3)结合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把国家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尽快建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4)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入世的机遇,大规模地开放服务业,积极引入外部的银行、保险、电信、专业服务等服务业公司,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广泛的服务支持体系。(5)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要克服传统的封闭观念,积极与区外优势企业发展分工协作关系。
参考文献:
1.邓容霖:《中小企业制度与市场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陈佳贵:《
现代大中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3.张永生:《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问题》,国务院发展
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第176号。
4.赵晓:《企业成长
理论与中国工业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5.东方赢:《企业超速成长》,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6.吕国胜:《中小企业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张其仔:《发展中小企业有没有经济上的合理性》,《经济活页文选》1999年第15期。
8.陈乃醒:《中小企业发展与经营》,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9.[美]卡尔·W ·斯特恩等编选:《公司战略透视》(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
10.[德]埃贝哈德·哈默《中产企业:创办、管理、机遇、风险》,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11.[美]布赖恩·布里默:《快速增长的公司》,《国际商业与管理》199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