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产生与律历有密切关系。律与历观测对象不同。《史记》八书律与历分立。因同样为制定历法所依据,故《汉书》将之合而为一。
“律居阴治阳”。《虞书》说:“叶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汉书》说:“虞书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黄帝命伶伦造律吕,即指用“律管飞灰”方法测地气,定音律。司马迁说“六律为万物根本”,其重要性可知。汉代邓平造太初历,洛下闳据律起历,与邓平所测结果完全一致。可惜此法后代失传。
“历居阳治阴”。《尧典》说:“历象日月星辰”。《晋志·律历中》说;“以系顺两仪,纪纲万物”,“观象设卦,扐闰成爻,历数之源存乎此者也。”这说明历法与两仪卦爻是相通的。
律“为万物根本”,历“以系顺两仪,纪纲万物”,说明律历的重要性。 ·
中国历法具有多层意义,这一点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历法迥然有别。《系辞》记述伏羲始作八卦的九句话,包括“天、地、人”三才的内容,不仅是说明观象画卦的依据,而且也概括了古人治历明时的方法。按一般理解,历法是纪时工具,易经是卜筮之书,两者观测对象与功用并不完全相同。高平子说中国历法是“阴阳干支三合历”。如果不是根据伏羲三才九句话制历,就不会有这种深具特色的历法。“历象日月星辰”(尧典),“历,象也”(说文),“天之历数在汝躬”(论语),“是故易者象也”(系辞下),“设卦观象”(系辞上),“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系辞上),“日月为易”(参同契),观察三才之象以治历画卦,两者的方法是相同的,功用也是相似的。 卜筮如果离开历法就无法进行。
中国阴阳干支三合历包括回归年,合朔月,太阳日,且自殷周以来均用干支纪日(事实上阴阳家全用干支纪时日月年),并遵循《尧典》所说“菁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原则调整时序。阳历根据回归年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阴阳合历根据日月星辰运行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干支运气运历则根据十干以象日,十二支以象月,天地五运六气相合而化生万物(人身与物象),三者取象有同有异,但数据与功用则有很大差别。太阳历每岁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五小时四十八分)。太阴历每月长二十九日又十二小时四十四分,每年长为三百五十四日或三百五十五日,两者相差约十一日,故须置闰以调整节候。干支则取三百六十日为常数而制定。《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对三者的功用有明确的区分。其中记载黄帝对人身应天地的根据提出疑问,歧伯回答说:“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余气而盈闰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归余於终,而天度毕矣。帝曰:余以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歧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上文说明,中国历中阳历和阴阳合历是用以正天度以制日月之行的,干支运气历是用以明气数以纪化生之用的。
由此可知,中国历法的功用除阳历与阴阳合历用以正天度,纪岁时之外,还用三百六十日法的干支运气历,来明气数,纪化生。这种历法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于《黄帝内经》与阴阳家的术数书之中。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三易八卦相同,但所依据历法不同,连山为伏羲先天易,纯用太阳历。《礼记》载孔子观夏道得夏时,就是得“夏正”廿四节气七十二候,也即连山历法。观殷道得“坤乾”,就是得五运六气的归藏历法,即干支运气历,也即黄帝归藏易或中天易。太卜职掌卜筮,国家大政须三易合参,以定进退。《洪范》稽疑,谋及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三种卜法依
据不同历法,结论或同或异,故须三易皆卜以从多数。三易可能类似六壬、遁甲、太乙三式占法。近人伍创禅认为黄帝以宣夜为归藏,实即中天易。按宣(昼)为阳,夜为阴,即《系辞上》所说:“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张衡《灵宪》说:“日宣明於昼,纳明於夜”即指此,以干支纪五运六气、年月日时。郑玄说:“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於其中也,故以藏用为主,推之应有中天易存在。”《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说:“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按六气:初气阴
厥(风木),二气少阴(君火),三气太阴(湿土),四气少阳(相火),五气阳明(燥金),六气太阳(寒水)。又《至真要大论》:“太阳司天,其化以寒。”寒府即寒水。寒水为六气之终,于时为十月亥十一月子,于节气为立冬小雪至大雪冬至,也即万物归藏之会。这样归藏易所本为干支运气历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讲用不讲体,八卦中不用乾坤两纯阳纯阴的本体卦,而只用六子卦,以合六气之义,以纪天地合气所化生的人身物象,这应也就是中天易的本来意义。连山易归藏易历来极多争论,如果与中国阴阳干支三合历配合起来看,就较容易明白。干宝《周礼》注弓[归藏十二月辟卦:复子、临丑、泰寅,大壮卯、夬辰、乾巳、姤午、遁未、否申、观酉、剥戌、坤亥。十二月辟卦是律历与易经合而为一的最佳证明。近人尚秉和说是“全易的根本”,最为的论。月卦以乾坤十二爻配十二月十二辰,表天地合气始终于亥子之会,也就是万物生长收藏始坤终坤之义。这是干支运气历产生的依据。孔子之宋观殷道得“坤乾”,就是得这种历法。归藏的意思就是天地人三元,天元藏人元之用于地元(支)之中,也即天干藏于地支之内以主生杀之机的意思。如子宫藏癸水,丑宫藏癸已辛之类,至亥(坤)子(复)月,万物皆归藏于壬癸寒水之中。然亥月除藏当令壬水之外,甲木已得气长生。亥月坤位,万物终坤始坤,这就是归藏寓意之所在。清代易学家焦循《易图略》说:“以始坤终坤而目之为归藏,与五运六气之说相为表里,后世谶纬术数家多本之。”据《经义考》所说,归藏易卦名与周易有若干差别,且六十四卦缺四卦。其实归藏经卦八,其用六;别卦六十四,其用六十,并没有缺四卦这回事。倘如此,归藏易便与内经干支运气历完全符合。
中国古人治历方法虽大体依据三才之象,但三易各有所侧重。八节、廿四节气、七十二候以回归年为中心,物候也以太阳周期为准。黄帝臣容成综六术作调历,依据日、月、星、地、干支加上算数,可说是最完备的一种历法。后人不明白,单纯用以测天度,就扦格不通了。汉代洛下闳“转浑天于地中”,以律起历,最具特色。唐僧一行以易数造大衍历,据易起厉,充分说明历易相通。《黄帝内经》以五运六气说明人体生理病理与天地相应的规律,视人身为小天地,事实上就是一种生化历。
由上可知,
中国阴阳干支三合历,其观测创制的依据与功能,同其他民族的历法根本不同,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历法,不能用格勒哥里历来衡量,更没有理由否定其价值。
华夏是一个农业发达最早的民族。早在远古,对自然界的观测就已达到十分精细的水平;对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最能体察入微。也正因此,才能产生天、地、人“三才一贯”的思想,“顺天应人”与“则天而治”的思想,总之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上古置官多以四时五行为名。太暤氏以龙名师官,黄帝以云名师与官,少暤以鸟名官,周官以天地四季名官,唐宋以后司天官属以四时分,如春官正,夏官正。明太祖设四辅官以四季为名。古代国家大政,君王起居,人民生活,无不按不同月令不同天象行事。周易观卦时间在八月酉,万物成熟可观,故象辞说:“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设教”。复卦时间在十一月子,故象辞说:“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以上这些完全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衣代表天,裳代表地,各绣六种图案,象征乾坤各六爻以代表十二月十二辰,这十分清楚地体现了“则天而治”的思想。
《国语》记载范蠡谏越王说:“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弗起,弗为之始。”这几句话概括了古代政治家天地人合参的行事准则,而这一准则离开了律历与易经就难以理解。
易经本是象数之学,义理随象数而产生,象数随时空而变化。它是一门研究万象如何在宇宙时空变换中运动的古老学问。时间与空间方位,是理解易经象数的关键。不理解象数的意义,不分辩时空与五行,就无法理解河图洛书,也不可能真正理解易经易象。必须指出时空与象数,其意义都是在观察三才之象中发现和确定的,具有客观性。这是律历与易经的基本概念,是两者的精髓与实质所在。律历与易经所揭示的定则是:由天地合气而化生的万物,人体乃至一切人文现象,都与宇宙时空变换同步,具有一定的时空模式,而宇宙时空模式的变换,则是经由日、月、星、地运行周期的变化而体现出来的。这一宇宙时空模式,在现代完全有可能在自然界生物体的生化过程,特别是人体生化过程中得到验证,从而赋予科学的意义。
数学是随着古人测天量地的活动而发展起来的。数字在理解易经中有重要意义。十个基本数字被视为天、地之数。一至五为五行生数,六至十为五行成数,每个数字都有具体意义,代表某一时空与物象。十干,十二支,十二月,二十八宿,五日一候,三候‘气,廿四节气,七十二候,六十花甲,三百六十日,五年一小运,十年一大运,等等,只有理解这些数字的含义,才能理解易经象数的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透彻理解须要克服许多障碍。我认为,以天人合一思想为线索,可以做到“一以贯之”,从而把它的端绪寻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