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唐代的茶商和茶叶贸易
茶叶是饮料,茶农生产它,主要是为了出售。生产决定流通,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通常识。出售茶叶在当时是一种为买而卖的商品流通,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简单商品流通。
茶叶主要产于南方的丘陵和山地,平原和湖泽地带的人们以及广大华北地区的居民和边疆高原一带的住户,都需要从江淮以南运茶,可以推想,唐以前已是这样。唐代“舟车相继,所在山积”的茶,充分反映了这一情况。吐蕃所在的西藏地区不产茶,但在那里却有产于淮南(寿州、舒州)、湖州、岳州、绵州、蕲州等地的名茶,那一定是由商人贩运去的。杜牧说,“茶熟之际,四远商人皆将锦绣缯缬、金钗、银钏,人山交易”。①在祁门,贾客“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因为祁茶质地优良,色黄而香,“贾客咸议愈于诸方”。②所以商人们蜂涌而至,争加选购,肩挑、车运、水运,兼而有之,繁忙已极。这些专门经营茶叶生意的商人当然是为了营利。天宝中,刘清真等二十余人在寿州买茶,人致一驮,然后北去。③这些从淮南贩茶北去的人自然是去北国境内销售。白居易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④洛阳商人王可久,“岁鬻茗于江湖间,常获丰利而归”。⑤吕用之的父亲吕璜也以卖茶为生,来往于淮淛间。⑥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⑦中原地区的茶叶贸易一派兴旺。剑南产茶,北商也多来贩易,直至唐末,“西川富强,祗因北路商旅,托其茶利,赡彼军储”。⑧四川地区的茶利,足以弥补唐政府的巨大军费开支。由此可见,当地产茶和茶叶贸易的盛况。唐代曾出现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制度,很有利于茶叶贸易的展开。
马克思说的好,“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的现象,尽管它们在范围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⑨封建社会里的生产和流通不能不打上封建的烙印,
——————————————
① 《樊川文集》卷11《上李太尉论江贼书》,《全唐文》卷751文同。
② 《文苑英华》卷813张途《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全唐文》卷802,文同。
③ 《太平广记》卷24《刘清真》。
④ 《全唐诗》卷435白居易《琵琶行》。
⑤ 《唐阙史》卷下《崔尚书雪冤狱》;《太平广记》卷172《崔碣》。
⑥ 《太平广记》卷290《吕用之》;《全唐文》卷897罗隐《广陵妖乱志》。
⑦ 《全唐诗》卷300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
⑧ 《桂苑笔耕集》卷2《请巡幸江淮表》。参看《通鉴考异》卷24引《续宝运录》记侯昌业上书。
⑨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3.第133页。
封建专制主义强迫全国各地将优质茶进贡朝廷,使这些优质茶不能投入市场进行贸易。对于在各地贸迁有无的茶商,封建政府一方面“准敕条例,免户内差役”。①另一方面,又向他们征收商税,通过税和榷茶,使茶叶的生产和流通严格地为其封建制度服务。这不仅束缚了茶农的生产,而且使茶商的贸易无法获得正常的发展。唐文宗说,“榷茶本率商旅”。②榷税多了,商人为了保持其高额利润,必然要高价出售茶叶,到头来受害最大的还是广大人民。当时已有人指出,“今收税既重,时估必增,流弊于人,先及贫弱”。“价高则市者稀,价贱则市者广”,“榷茶加税,颇失人情”。③然而,这种不景气并未因此有任何改变。各地“方镇设邸阁,居茶取直,因视商人它货横赋之,道路苛扰”。④由此可见。封建统治者的种种措施严重妨碍了商品贸易的正常发展。
人们喝茶的嗜好已经形成便不易去掉,而从事茶叶贸易既是有利可图,社会上便一定有人为此奋斗。大批私茶商贩冒禁深入茶区,贩卖私茶。官府惊呼,“兴贩私茶,群党颇众。”⑤在寿阳,“有货茶盗,斗变难制”。⑥对于众多的私茶贩,大致可以分为二类:
私茶贩中有很多是一般商人,统治阶级称之为“贩茶奸党”,⑦这些商人为了对抗
————————————
① 《文苑英华》卷423《会昌二年4月23日上尊号赦文》。
② 《册府元龟》卷494《山泽》。
③ 《唐会要》卷84《杂税》。
④ 《新唐书》卷182《裴休传》信 .
⑤ 《全唐文》卷967《禁商人盗贩私茶奏》。
⑥ 《文苑英华》卷916路岩《义吕军节度使浑公(侃)神道碑》;《全唐文》卷792。
⑦ 《全唐文》卷967《禁园户盗卖私茶奏》。
官府的迫害,往往结党成群,武装自卫。史书说,“江吴群盗,以所剽物易茶盐,不受者焚其室庐,吏不敢枝梧”。①他们买到了茶叶,“北归本州货卖”。②这些茶叶,没有向官府交税,又因集体武装自卫,沿途没有交纳各种横税,所以。茶叶出售价格较低,深受饮茶人们的欢迎。于是,“正税茶商多被私贩茶人侵夺其利”。③很使封建统治者深感不安。
另一类私茶盐贩是地主富豪。唐文宗说:“江淮富豪大户……私贩茶盐,颇挠文法,州县之弊,莫甚于斯。”④这些人拥有经济上的实力,又和封建官僚勾结,“场铺人吏,皆与通连”。⑤更有甚者,“度支、盐铁、户部三司茶纲,欠负多年”。原因在于“将茶赊卖与人”。⑥封建官僚机构将茶赊卖的对象无疑是富豪大户。这些富豪兴贩茶盐乃是乘人之危,凶狠地向人民榨取钱财。
——————————
① 《新唐书》卷54《食货志》。
② 《樊川文集》卷11《上李太尉论江贼书》,《全唐文》卷751文同。
② 《全唐文》卷743裴休《请革横税私贩奏》。
④ 《全唐文》卷74文宗《追收江淮诸色人经纪本钱敕》。参看《新唐书》卷55《食货志》;《册府元龟》卷507《俸禄》。
⑤ 《册府元龟》卷494《山泽》;《全唐文》卷967《禁园户盗卖私茶奏》;又《禁商人盗贩私茶奏》。
⑥ 《文苑英华》卷422《大中二年册尊号赦书》。
唐政府为了制止方兴未艾的大量私茶贩,武宗即位后,制订了园户私卖茶和贩私茶的处理办法。它规定园户私自卖茶十斤以上、百斤以下的罚钱一百文,并决脊杖二十。私卖茶在一百斤以一L的处罚更要加重。如果犯法三次以上便由地方官收管,“重加徭役,以戒乡闾”。凡贩私茶十斤以上、百斤以下的茶商,是决脊杖十五,“其茶及随身物并没纳”,还将本人押交当地州县收管,“使别营生”。①武宗的这一禁令影响深远,直到宋代还被模仿实行,《国史食货志》说,“自唐武宗始禁民私卖茶,自十斤至三百斤,定纳钱决杖之法,于是令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而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人之”。②不过,禁令虽严,买卖私茶之风并未停息。唐宣宗即位,实施了更严厉的禁令。凡是私自卖茶三次,数目在三百斤以上的一律处死刑。如果是结伙、长途贩运,不论茶叶多少,一律处死,那些被茶商雇用的车夫,运载私茶,连犯三次,达五百斤的,也一律处死。那些旅店主人和经纪牙人介绍进行了四次私茶买卖,贸易额达千斤以上的也都要处死。园户私卖茶百斤以上杖背,先后三次私卖茶便“加重徭”。如果茶农气愤,砍伐了茶树,地方官必须及时进行阻止,否则也要受到惩处。封建国家还派人在各地出茶山口及庐、寿、淮南界进行侦察,号召私商自首,“量加半税”。③经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了,茶农和茶商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五代十国时期,政治上南北分裂,出茶地区基本上是在江南九国境内。各国统治者竞相垄断本国的茶叶贸易。前蜀“与秦王(李茂贞)和亲,稍稍以麻布、茗草给之。……秦王大喜,率强丁及驴马,悉遣人蜀搬取,其来也载青盐、紫草,蜀得其利焉;其去也,载白布、黄茶,秦得粗货矣”。④这是把四川的茶叶输入陕西出卖。马殷在湖南抑买民茶,“在汴、荆、
——————————
① 《册府元龟》卷494《山泽》;《全唐文》卷967《禁园户盗卖私茶奏》;又《禁商人盗贩私茶奏》。
②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乾德二年(954年)八月辛酉条引。
③《新唐书》卷54《食货志》;《文献通考》卷18《征榷》。参看《唐会要》卷84《杂税》;《册府元龟》卷504《关市》。
④ 《鉴戒录》卷4。
襄、唐、郢、复州置回图务,运茶于河南北卖之,以易缯纩、战马而归”。①他每年向中原王朝贡茶由几万斤以至二十五万斤,这是一种变相的官方买卖,史称他“于中原卖茶之利,岁百万计”。②与之相类似,两浙的钱镠向中原进睦州大茶三百一十笼,或是大方茶二万斤,③有时还“差使押茶货往青州回变供军布衫段送纳”。④淮南杨行密也派部下运茶去后梁汴宋地区进行贸易。⑤吴和南唐多次向中原王朝进贡细茶,少则几百斤,多达五十万斤。⑥后来,南唐与赵宋南北对立,也常向宋政府贡纳茶和瓷器。⑦
南北对立的五代十国时期,茶商贸易自然也还是有的。南唐境内的茶叶常常被运到契丹出卖,⑧河北的富商也往往到淮南买茶叶,⑨湖南曾“听民自采茶卖于北客,收其征以赡军”。⑩据说是“岁人万计,由是地大力完”。⑾后汉也曾派人往湘潭买茶,⑿
——————————
① 《资治通鉴》卷266开平二年(908年);马令《南唐书》卷29《楚·马氏传》。参看《新五代史》卷39《王锫传》。
② 《旧五代史》卷133《马殷传》;《册府元龟》卷485《济军》;《资治通鉴》卷266。
③ 《册府元龟》卷197《纳贡献》。
④ 《册府元龟》卷484《经费》。
⑤ 《资治通鉴》卷259乾宁元年(894年)十一月。参看《册府元龟》卷484《残酷》,记燕人在淮南买茶。
⑥ 《旧五代史》卷31《唐庄宗纪》,又卷118《周世宗纪》;《江南野史》卷2《嗣主》。
⑦ 参看《宋会要辑稿·食货》30之7景祐元年(1034年)条;《宋史》卷478《南唐李氏传》。
⑧ 陆游《南唐书》卷]8《契丹传》。
⑨ 《旧五代史》卷107《史弘肇传}。
⑩ 《资治通鉴》卷266开平二年;《新唐书》卷190《刘建锋传》。
⑾ 马令《南唐书》卷29《楚马氏传》。
⑿ 马令《南唐书》卷3《嗣主》保大十二年(954年)条;《江南野史》卷2《嗣主》。
不过,这些商贸往来常常受到地方官吏的掠夺.后晋时,平卢节度使房知温积货数百万,在他死后,其子房彦儒以之进献于目家,其中便有茶叶一千五百斤。①襄阳是南北商人进行茶叶贸易的枢纽地,襄州节度使安从进曾在一年内两次向北方王朝进献茶,每次都有一万斤。②安州的李金全也一次进茶三千斤。没有疑问,这些进献的茶叶都是来自茶商的,官吏们的暴力掠夺行为必然损害正常商贸关系的发展。
六、唐代的税茶和榷商
我国征收茶税始于唐代,但具体时间记载有些歧异,不厌烦琐,撮要开列如下:
《唐会要》卷84《杂税》:“建中元年九月……天下所出竹木茶漆皆什一税之,充常平本钱。” (《事物纪原》卷l《杂税》文同)③
《唐会要》卷87《转运盐铁》“建申四年,度支侍邓赵赞议常平事,竹木茶漆尽税,茶之有税,肇于此矣。”④
——————————————
① 《新五代史》卷46《房知温传》;《册府元龟》卷485《输财》。
②《册府元龟》卷485》济军》。
③ 《旧唐书》卷49《食货志》,又卷12《德宗纪》, 《新唐书》卷9《德宗纪》均作建中三年(782年)九月,《新纪》并称之为“初税……茶”。
④ 参看《宋会要辑稿·食货》30之7《茶法杂录》,嘉祐四年(1059年)二月诏 ,“自唐建中.始有茶禁,上下规利,垂二百年”。
《旧唐书》卷13《德宗纪》, 贞元九年正月 “癸卯,初税茶,岁得钱四十万贯,从盐铁使张滂所奏,茶之有税,自此始也。”①
《山堂考索·后集》卷56《榷茶》:“茶之有税,起于唐之赵赞。茶之有榷,又起于唐之王涯,如王播、裴休皆主榷茶之议者。”②
《续资治鉴长编》卷42,至道三年(977年)五月。王禹稱上疏:“只如茶法,从古无税,唐元和中,以用兵齐、蔡,始建其法,唐史称是岁得钱四十万贯,东师以济,今则数百万矣。”③
我们抛开记载中的个别年月差异,可以肯定,唐德宗建中时,开始对茶叶征收什一税。兴元元年(784年),曾下令停止收茶税,④所以,贞元九年开始的茶税,《新唐书》卷9《德宗纪》称为“复税茶”,⑤自此以后,茶税便不再停止征收了。
王禹偁说,元和中开始征收茶税是错了的,但同时存在类似看法的颇有其人。当宋真宗与辅臣讨论茶利时,“王旦等曰:元和国计茶税,岁不过四十万缗”。⑥其实,自德宗
————————————————
① 《旧唐书》卷49《食货志》;《唐会要》卷84《杂税》,又卷87《转运盐铁》;《册府元龟》卷493《山泽》; 《资治通鉴)卷234文同。但曾巩《元丰类藁》卷49《茶》,“唐正元初,赵赞兴茶税,而张滂继之,什取其一。”夏竦《文庄集》卷l5《平筦榷奏》,也记有不同说法。
② 《事物纪原》卷1《榷茶》:“起于唐建中贞元之间,……一云,正元八年.张滂奏收茶税。……一云穆宗时,王涯始榷茶。”记一事,并列三说,作者并无定
③ 《宋史》卷293《王禹偶传》文同。
④ 《唐大诏令集》卷5《奉天改兴元元年赦》;《册府元龟》卷89《赦宥》;《旧唐书》卷12<德宗纪》。
⑤ 《
文献通考》卷18《征榷》文同,参看《旧唐书》卷123《王绍传》。
⑥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6祥符九年(1016年)二月庚辰条.
贞元以来,每年收入四、五十万贯的茶税乃是通常的情况,①元和时的税茶收入并无明确记载,可能也是四、五十万贯。李珏在穆宗初上疏说,“税茶之事,尤出近年”。②这大概是宋人致误之由。但李珏已指明税茶“在贞元中,不得不尔”。按理是不应该有混乱了。
关于榷与税,章如愚把二者加以区分乃是无可厚非的。榷是专卖,早在汉武帝时,已有“初榷酒”的记载,③ 《旧唐书》卷49《食货志》也说,建中三年(782年),“初榷酒”,没有把当时已经存在的税茶称为榷。同书卷17下《文宗纪》:太和九年(835年)十月,王涯为榷茶使,“茶之有榷税, 自涯始也”。王涯建议税茶的一套办法符合汉代以来专卖的涵义。不过,《旧唐书》的记载仍有混乱,“长庆元年(821年),盐铁使王播增茶税”。已称之为茶税,而记反对王播意见的李珏上疏。“今若榷茶加税,颇失人情”,④则又称为榷茶。其他《唐会要》、《新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书所记唐代税茶之事,也将“榷”与“税”二者混用。宋仁宗的诏书说,“唐自建中,始有茶禁”。⑤这是把税茶也视
——————————————
① 《唐会要》卷84贞元九年之后,“自此每岁得钱四十万贯。”同书卷87,贞元九年,“是岁得缗四十一万。”《陆宣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五条.“近者有司奏请税茶,岁约得五十万贯一
② 《旧唐书》卷173《李珏传》。另外,《册府元龟》卷493《山泽》记王播奏疏,称为“榷茶”。
③ 《汉书》卷6《武帝纪》。
④ 《旧唐书》卷173《李珏传》。另外,《册府元龟》卷493《山泽》记王播奏疏,称为“榷茶”。
⑤ 《宋会要辑稿·食货》卷30之7《茶法杂录》,嘉祐四年(1059年)二月诏;《欧阳文忠公全集》卷s6《通商茶法诏》。
为榷了。但曾巩在《元丰类藁》中却把唐代有关茶叶的征税一律称税而无榷茶之名。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的按语中却说,“嗜茶、榷茶皆始于贞元之间”。唐律不见对“榷”的解释。宋代,“诸称禁物者榷物同,称榷货者谓盐、矾、茶、乳香、酒、曲、铜、铅、锡、鍮石,诸违犯禁物,如被盗诈恐喝及因水火致彰露者,并同首原”。①唐代对矿产的政策与赵宋有所不同,对于茶、酒税的政策是大体一致。由此也可窥见。唐宋人对榷与税之区分已不如汉朝人那样严格讲究了。
唐德宗贞元以后,在“郡国有茶山及商贾以茶为利”之处。设置税场,分三等估计,以征收什一税。②自此经顺宗以至宪宗一直沿袭了这种收税办法。元和时,李巽为盐铁使,“物无虚估,天下粜盐、税茶,其赢六百六十五万缗”。③当时的茶税收入一定不少。各地“州府置茶、盐店收税”,被认为是一种权宜之计,“诸道先所置店及收诸色物钱等,虽非擅加,且异常制”。④元和时对茶盐的临加附加税很快便停止了。
穆宗即位,一年内三次变革茶税。首先,对茶、盐等税。“每贯除旧垫陌外,量抽五十文”。⑤实际已是额外加税。几个月后,茶税钱“亦与纳时估匹段及斛斗”,⑥以粮绢代茶税,在那钱重物轻的
时代,必然是变相加税。再过几个月,盐铁使请求把茶税每百文增加五十文,⑦这个时候,茶税岁收应有较大增加,但史文失载。
————————————
① 《庆元条法事类》卷28《榷货门·榷货总数》。
② 《唐会要》卷87《转运盐铁》,又卷84《杂税》;《旧唐书》卷49《食货志》。
③ 《新唐书》卷54《食货志》。
④ 《全唐文》卷455程异《请勒停置茶盐店》;《旧唐书》卷48作元和十二年;《册府元龟》卷483、《唐会要》卷88均作元和十三年三月奏。
⑤ 《旧唐书》卷16《穆宗纪》;《册府元龟》卷484。
⑥ 《唐大诏令集》卷54《长庆元年正月南郊改元赦》;《全唐文》卷66《南郊改元德音》。
⑦ 《新唐书》卷54《食货志》;《旧唐书》卷173《李珏传》。
唐文宗时,郑注建议, “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直分,命使者主之”。①盐铁转运使王涯也请求改变江淮以南茶法,于是任命王涯为诸道盐铁转运、榷茶使。②他上表请求“使茶山之人,移树官场,旧有贮积,皆使焚弃”。③蛮横地剥夺百姓的茶园,理所当然地要招致人们的拚命反抗,令孤楚请罢榷茶使的奏文说,“岂有令百姓移茶树就官场中栽植,摘茶叶于官场中造作,有同儿戏,不近人情。”④充分反映出拥有茶园的人们被榷茶措施激怒了,那些茶商们“计鬻茶之资,不能当所榷之多”,⑤也表示了很大的不满。震于朝野的反对,王涯的榷茶办法没有通行。令孤楚继续主持茶政后,“纳榷之时,须节级加价”,理由是“商人转卖,必较稍贵,即是钱出万国,利归有司,既无害茶商,又不扰茶户”。⑥增加茶税,伤害最大的自是喜爱饮茶的广大人民。
武宗即位,盐铁转运使崔珙又增加江淮茶税,⑦还恢复了元和时曾被废除的茶商往来各地的关卡税,茶商所经过的州县都征收重税,稍有不顺,乃凭借权势,抢掠车船,使它装载的茶叶露积雨中,这种恶作剧的举动迫使人们转而从事走私贸易。前已指出,武宗和宣
————————————————
① 《旧唐书》卷169《郑注传》。参看《旧唐书》卷172《令狐楚传》。
② 《全唐文》卷69《授王涯充诸道榷茶使制》;《册府元龟》卷510《重敛》,又《交结》;《旧唐书》卷”下《文宗纪》.又卷169《王涯传》。
③ 《唐会要》卷87《盐铁转运总叙》:《旧唐书》卷49《食货志》。
④ 《全唐文》卷541令狐楚《请罢榷茶使奏》;《旧唐书》卷49《食货志》,又卷172《令狐楚传》;《册府元龟》卷494《山泽》。
⑤ 《册府元龟》卷501《重敛》。
⑥ 《全唐文》卷541令狐楚《请罢榷茶使奏》;《旧唐书》卷49《食货志》,又卷172《令狐楚传》;《册府元龟》卷494《山泽》。
⑦ 《新唐书》卷54《食货志》。
宗时,曾一再通过法令,严厉惩罚私茶商贩。还对“庐、寿、淮南(茶),皆加半税”,如此双管齐下,使“天下税茶,增倍贞元”。①即是说。唐末宣、懿之际,全国茶税岁收近百万贯了。②
唐代各地征收茶税的具体情况,现存资料极少,时间又前后参差。饶州浮梁县,宪宗元和时,“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余贯”。③剑南道税茶,文宗太和时,由使司自理,“每年出钱四万贯送省”。④常州税茶,文宗开成时,曾由盐铁场改归州县征收,“比类盐铁场院正额无数,加数倍已上”,⑤于是,便将此数作为茶税正额。唐代,诸道州府都置茶盐店收税,茶商携茶住店,每斤要收塌地钱,所经关口也要收关税,⑥如泗口税场,“茶、盐、绫绢一物以上并税”。⑦文宗以后,全国诸州县山泽矿冶税收“不过七万余缗,不能当一县之茶税”。⑧由此可见,各地茶税的收入很不少。
五代十国时期,同样存在茶税。苏辙说:“五代之际,孟氏窃据蜀土,国用偏狭,始有榷茶之法”。⑨这是说的后蜀税茶。
————————
① 《新唐书》卷54《食货志》。
② 按,《新唐书》卷52《食货志》,“宣宗既复河湟,天下两税,榷酒、茶、盐、钱岁人九百二十二万缗。”其中茶税收人多少,我们无从知道。《宋会要辑稿·食货》30之11《茶法杂录》,记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君臣议论茶法时,王安石说,榷茶获得太少.吴充说:“仁宗朝茶法极弊时,岁犹得九十万余贯,亦不为少。”宋代茶税收入少时,犹有如此巨额,唐代茶税比宋代少,最多时,亦不能过此数。
③ 《元和郡县图志》卷28《江南道》。
④ 《旧唐书》卷187下《庚敬休传》;《册府元龟》卷504《关市》。
⑤ 《册府元龟》卷494《山泽》。
⑥ 《唐会要》卷84《杂税》。
⑦ 《唐会要》卷84《杂税》。
⑧ 《新唐书》卷54《食货志》。
⑨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6元祐元年(1086年)二月癸未;《栾城集》卷36《论蜀茶五害状》。
在楚国,“民间采茶,并抑而买之”。①南唐李氏。“江南诸州,官市茶十分之八,复征其余分,然后给符,听其所往,商人苦之”。②或者是“以茶盐强而征其粟帛,谓之博征”。③王子安《东溪试茶录》说,“旧记建安郡官焙三十有八。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大为民间所苦”。宋淮南转运司说。“庐州舒城县,自伪命以来,纳赡军年额茶七千三百斤”。④这都是说的南唐种种税茶情况。
在华北立国的五代诸国也常征收茶税。后梁在雍州、诃阳、徐州三处设场院税茶。⑤后唐的“省司及诸府置税茶场院,自湖南至京六七处纳税,以致商旅不通”。⑥后汉时,有人建议“于襄州立茶务,收税买茶,足以赡国”。⑦华北诸王朝所在地一般很少产茶,但也同样税茶,乃是由于北方人民大量饮茶,商人从南方贩运去了很多茶,封建官府也对他们进行征税。
宋人潜说友说,“茶税起于唐,利曰益滋,法日益详。县官因以佐大农,宽舆赋,遂为经常之制。国朝初,循唐旧。”⑧事实上,宋初于江淮以南,“惟川峡广南茶,听民自买卖,禁其出境,余悉榷。”⑨后来,由于和辽、金、西夏长期对峙,宋政府在和它们相邻的边境,特设榷场,由官府垄断贸易。其中重要商品之一是便是南北人民都很喜爱的茶叶。
——————————————
① 《旧五代史》卷133《马殷传》;参看《新唐书》卷190《刘建锋传》。
② 《宋史》卷276《樊知古传》。
③ 《资治通鉴》卷293。
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5景祐元年(1034年)十一月己酉条;《宋会要辑稿》《食货》30之7《茶法杂录》。
⑤ 《旧五代史》卷10《梁末帝纪》;《册府元龟》卷494《山泽》。
⑥ 《全唐文》卷112唐明宗《即位赦文》;《册府元龟》卷504《关市》。
⑦ 《册府元龟》卷476《奏议》。
⑧ 《咸淳临安志》卷8《榷货务·都茶场》。
⑨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0天圣元年(1023年)春正月。
七、唐代茶农、茶商的苦痛生活及其反抗斗争
唐代,茶叶生产和销售都获得了普遍的
发展。茶农和一般茶商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
茶叶是摘自茶树的新芽。如果说,唐以前,主要摘自野生茶树,那么,唐代开始,便主要摘自人工栽培的茶树了。经营茶园的人。有小农,有茶园主(地主),①也有官府。②毋庸置疑,茶园主管和官府都是地主。地主不劳动,他们经营茶园的
方法通常是和种植粮食的田庄有区别的,这就是说,根据茶园生产的特点与其采用租佃办法还不如使用雇佣劳动为方便,因此,像陆龟蒙那样收“茶租”的人乃是很罕见的。九陇人张守珪的茶园,“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有一少年,自言无亲族,赁为摘茶,甚勤愿了慧”。③王体野在循州浮山构草堂,“植茶成园,犁田三十亩以供食”,当地素无人居,在他建立茶园后,二十年内,“因野人(指王体野)遂成三百家”。④他们
自然是为这个茶园提供劳动力
————————
① 如陆龟蒙“嗜茶荈,置小园于顾渚山下,岁人茶租十许薄。”(《全唐文》卷80l《甫里先生传》)。
② 参看《全店文》卷96穆宗《登极德音》;《册府元龟》卷90《赦宥》,又卷493《山泽》。
③ 《太平广记》卷37《阳平谪仙》。
④ 《全唐文》卷637李翱《解惑》;《李文公集》卷4。
的。摘茶和制茶都是艰辛的劳动,以摘为例,由于茶树植于丘陵和山地,需要攀登人山或爬树摘芽。袁高描写他在苏南的亲身见闻说:“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氓辍耕农耒,采掇实苦辛,一夫且当役,尽室皆同臻,扪葛上欹壁,蓬头人荒榛,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悲嗟遍空山。草木为不春”。①因为每天上山采茶的时间很早,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李绅一再谈到霍山一带多虎,“每岁釆茶,常遭啖食,人不堪命”。②这些采茶的人力,从唐宋时期的不少茶园来看,都是受雇佣的贫苦人民。③由此可见,他们的遭遇是多么酸辛和可怜。
那时候,采茶有严格的时间限制。陆羽说:“始抽凌露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徐铉说:“荷杖青林下,携筐旭景前。”原注“采茶须在日未出前。”④梅尧臣说:“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人山乘露掇嫩觜,林下不畏虎与蛇”。⑤赵汝砺进一步说明了侵晨摘茶的缘由,“采茶之法,须是侵晨,不可见日,晨则夜露未晞,茶芽肥润,见日则为阳气所薄,使芽之膏腴内耗,至受水而不鲜明”。他又说:“大抵采茶亦须习熟,募夫之际,必择土著及谙晓之人,非特识茶发早晚所在,而于采摘,亦知其指要,盖以指而不以甲,则多温而易损,以甲而不以指,则速断而不柔。故采夫习熟,政为是耳”。⑥可见当时采茶有很多的清规戒律。由于摘茶季节气温已高,新采嫩芽不能大量堆压。以免发热变质。因此,新茶要及时加工,“旋摘旋炒”,劳动是十分紧张的。
——————————————————
① 《唐诗纪事》卷35《袁高》;《全唐诗》卷314袁高《茶山诗》。
② 《全唐诗》卷480,参看《新唐书》卷181《李绅传》。
③ 宋代也有类似情况,《宋会要辑稿》《食货》30之3《茶法杂录》景德三年(1006年)七月三十日.帝曰:“田户采撷。须资人力”,“采摘用力者多是贫民”。同书《食货》30之9《榷易》,景德三年七月,谈到摘茶,“又拥力者众,皆是贫民”。
④ 《全唐诗》卷755徐铉《和门下殷侍郎得新茶二十韵》;白居易说,“渴饮毗陵新到茶”。
⑤ 《宛陵先生集》卷56《次韵和永叔掌新茶杂言》,又卷55《得雷大简自制蒙顶茶》也说“带露摘牙颖”。
⑥ 《北苑别录·采茶》;另外,王子安《东溪试茶录》也详细谈到了日出以前的摘茶情况。
前已指出,唐代种茶有的以茶为副业,也有的以种茶为业,他们生活在山区,即山种茶,仰以为生。《淳熙新安志》卷1《风俗》:“民以茗、漆、纸、木行江西,仰其米自给。”这是就宋代说的,当地在唐代已盛产茶,大致也应存在上述类似情况。“益昌(县)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人。会盐铁官奏重榷筦,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县令何)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①由此可见,种茶的山区小民与种田的小农一样,他们的生活原来便是相当艰苦的。
这里,需要谈谈危害民众很大的贡茶。所谓贡茶是把各地所产最优质上等嫩茶毫无报酬地以进贡的名义交给最高封建统治者一一“皇上”。这一现象至少自六朝以来便已存在,山谦之的《吴兴记》,当地“出御荈”。②这就是进贡的好茶,直到唐代,吴兴仍大量贡茶。中唐时,刘晏每岁转运江淮茶叶进贡,其中便有吴兴茶。③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始于顾渚置茶贡院”,④以直隶于盐铁转运使,每岁由它负责办理贡茶事宜。武宗会昌中,顾渚岁贡茶达一万八千四百斤。⑤湖州(即吴兴)自“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
——————————————————
① 《全唐文》卷795李樵《书何易于》;另外.(宋)吕陶《净德集》卷l《奏置场买茶施行出卖远方不便事状》说,“今川蜀茶园本是百姓两税田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赋税一例折科,役钱一例均出, 自来采茶货卖,以充衣食”。情况与唐代相同。
② 《艺文类聚》卷82《草部》引。
③ 《册府元龟》卷510《希旨》。
④ 《嘉泰吴兴志》卷20《土贡》。参看《太平寰宇记》卷94《江南东道》。
⑤ 《嘉泰吴兴志》卷5《渚》:《唐诗纪事》卷35《袁高》。
工三万人,累月方毕”。①可见吴兴贡茶规模之大和役民之众。雅州蒙山之蒙顶茶很受陆羽称赞,“每岁贡茶,为蜀之最”。②这也说明,四川地区的贡茶并不限于蒙山一处,但蒙顶茶的岁贡数量最多。另外,苏州、蕲州、舒州、申州、吉州等地每年也都有贡茶。③文宗太和七年(833年)正月,诏罢吴、蜀冬贡茶。这并非废除贡茶,只是将制作贡茶由冬日改在立春后,以示惠民罢了。④至于全国各地按时进献茶果,他是念念不忘绝对没有废除的。⑤前面已经谈到,福建在唐昭宗时,已进贡“蜡面茶”,到了十国南唐李璟时,命建州制的乳茶,“号曰京挺”。⑥这是又一种贡茶。楚国马氏向后梁“岁贡茶二十万斤”。⑦可见,五代十国时期,贡茶办法,一直延续了下来。
————————————
① 《元和郡县图志》卷25《江南道》。参看《全唐诗》卷366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
② 《元和郡县图志》卷32《剑南道》。
③ 参看《旧唐书》卷16《穆宗纪》;《元和郡县图志》卷28《江南道》;《太平寰宇记》卷91,卷109.卷125,卷127。
④ 《旧唐书》卷17下《文宗纪》.
⑤ 《旧唐书》卷172《李石传》;《全唐文》卷75《改元开成赦》;《册府元龟》卷9l《赦宥》。
⑥ 马令《南唐书》卷2《嗣主》。
⑦ 《资治通鉴》卷266开平二年(908年):《新唐书》卷190《刘建锋传》。
凡是贡茶,一贯以早为贵。袁高《茶山诗》:“阴岭芽未吐,使者牒已频”。刘禹锡《试茶歌》:“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李郢《茶山贡焙歌》:“陵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帖催,朝饥暮匐谁兴衰,喧阗竞纳不盈掬。……茶成拜表贡天子,万人争瞰春山催,驿骑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①他们谈到贡茶只是描述了官府派人催督的急迫情景,对于茶农和运夫的苦,诗人并没有认真揭示出来。德宗时,袁高为湖州刺史,贡茶三千六百串,他还得意洋洋写诗刻石以传于世。②文宗诏罢吴蜀贡茶后五年,以“湖州进献新茶,不及常年”,特派浙西监军判官王士玟充湖州造茶使,专司贡茶。③卢仝说:“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诽瓃,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④贡茶贵早,茶农和千万劳动人民为此所付出的无偿劳动以及所遭受的凌辱与迫害,在赤印帖催声中淹没着。
————————————————
① 《全唐诗》卷590。
② 《唐诗纪事》卷35《袁高》条,作建中二年。但《十驾斋养新录》卷19《袁高题名》,钱大听在长兴小石山目睹袁高所刻诗石碑,文云:“赋茶山诗.兴元甲子岁三春十日。”则知赋诗吋乃兴元元年(784年),而非建中二年。关于“串”,《茶经》卷上《二之具》,“穿,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穿字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由此可知,袁高所贡三千六百串.即三千六百斤茶。唐人常用串,如,代宗赐汴州刺史茶一千五百串(《全唐文》卷444)。
③ 《册府元龟》卷494《山泽》。
④ 《全唐诗》卷388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总之,茶农每年辛勤劳动,培育了茶树。每逢新春茶芽初发,便被官府逼夺以去,他们的生活遭遇与种田的农民相同。王涯推行榷茶法,强使茶山之人移植根本,并焚弃原先贮存的茶,便不能不大大激怒以茶为业的人们。唐后期,茶农因遭受不堪负荷的剥削,被迫砍伐茶树,毁坏茶园,这样的辛酸事乃是茶农愤怒进行的一种反抗斗争方式。
那些贩卖茶叶的商人,由于不断遭受商税、塌地钱和榷税之苦,无法进行正常的商贸活动。违禁贩茶的商人乃大批涌现,他们结党成群,武装反抗官府。唐武宗时,池州刺州杜牧给宰相上书,谈到了茶商们在长江上下所进行的大量商贸活动。他说,“凡千万辈尽贩私茶,亦有已聚徒党.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白昼人市。杀人取财,多亦纵火唱棹徐去”。这些人“劫得财物,皆是博茶,北归本州货卖,循环往来,终而复始”。他们“得茶之后,出为平人,三二十人,挟持兵杖”。而“江南土人,相为表里,校其多少,十居其半。……村乡聚落,皆有兵杖,公然作贼,十室九亲,江淮所由,屹不敢人其间。”①由此可以充分看到,这些武装起来了的私茶贩已经使得地方官府无能为力.再加上比茶贩数量更多的私盐贩,都是挟持武器,公开对抗官府。②到了唐末,他们便统一汇人了伟大的农民革命的洪流。这是随着茶叶商品
经济的日益发展,在
中国农民战争中,新增加了茶农和茶商这一过去所没有的战斗力量。
————————————
① 《樊川文集》卷11《上李太尉论江贼书》,《全唐文》卷75l文同。② 参看《唐会要》卷88《盐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