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每个朝代的状元中都不乏杰出人物。五代历史短暂、战乱频仍,此期状元大多不得伸展其志,且相关资料散佚殆尽,然细读仅存的少数状元传记,其中仍不乏佼佼者,后汉状元王溥、王朴,南唐状元乐史,其立身行事便多有值得称道,乃至可供今人借鉴、效法之处,堪称“五代三大状元”。
关键词 五代 三大状元 王溥 王朴 乐史
中国的科举考试自隋至清实行了1300年,其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曾经有个时期,鉴于清末科举考试中出现的种种腐败现象,国内有些学者、名人完全否定古代的科举考试,说科举考试不出人才,甚至毁灭人才。这种认识至少是偏颇的。笔者研究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及其所产生的状元已十有余年,发现每个朝代光是状元中就有不少人才,有的甚至是杰出人才。即令是为时甚短的五代亦不例外。尽管那还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千余年历史的风风雨雨,并未能掩盖其时状元中真正有作为者的光辉。
据《文献通考·选举考》、《玉芝堂谈荟》、《登科记考》、《十国春秋》、《江南余载》诸书的记载及笔者的推估,五代时期,约共出状元121人①,由于此期历史短暂,战乱频仍,这些状元大多无法施展其才智而被滚滚的历史长河所湮没,《登科记考》所考证出的中原5朝状元不过十来人,《十国春秋》所载周边各国状元更是仅存孑遗。参之以它书,反复搜求,能找到姓名的只有32人,其中除了其状元身份与夺魁年份而外,还能多少找到一些生平资料的又只占一半。尽管如此,认真研读这为数甚少的五代状元资料,发现其中依然不乏杰出人物 。笔者认为完全可以挑选出“五代三大状元”,这3人应是:后汉乾祐元年(948年)状元王溥、乾祐三年(950年)夺魁的王朴,宋建隆三年(962年)②南唐状元乐史。他们的业绩透过重重历史迷雾流传下来,不仅值得称道,而且颇有可供今人借鉴、效法之处。
一、政事、文章皆卓有成就的王溥
《宋史》卷二四九有《王溥传》,参之以新旧《五代史》、《续资治通鉴》及《四库全书》本《山西通志》等书的相关记载,可得其生平事迹如下。
王溥(922——982年)字齐物,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王祚,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北宋4朝,晚年以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
王溥自幼好学,手不释卷。乾祐元年(948年)户部侍郎王仁裕知贡举,取进士23人,以王溥为榜首。
王溥及第后即颇受重用,超授秘书郎。后被天雄军节度使、邺都留守、枢密使郭威辟为从事,每为郭威出谋划策,甚被信任。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灭后汉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授王溥为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次年三月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加户部侍郎,改端明殿学士。
显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病重,临终前大赦天下、大封群臣,特拜王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宣麻之后,长吁一口气,对群臣说:“吾无忧矣!”此时王溥及第尚不足6年。
至世宗柴荣朝,屡出良策,亦倍受宠眷。
入宋之初,仍为宰辅,且自右仆射、平章事、监修国史、参知枢密院事加司空。乾德二年(964年)再三求退,罢相,加太子太保。五年(967年)晋太子太傅,开宝二年(969年)迁太子太师。谢恩时,太祖对群臣说:“王溥十年为相,三迁一品,福履之盛,近世未见其比。”
太宗即位,封祁国公。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八月卒,享年61岁。辍朝2日,赠侍中、諡文献。
王溥生性宽厚,事父至孝,身为宰相,家居时每当宾客趋侍于父亲左右。为人儒雅,好接引后进,所荐之人每至高位。颇善于理财,所至皆有田宅,家累万金。
甚为难得的是,他既能在帮郭威夺取并巩固政权、辅佐柴荣成就帝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且官至宰相,完全可算个颇有作为的政治家,又能始终好学不倦,且著述甚丰,是甚有影响的历史学家与文学家。曾集唐人苏冕所撰《会要》及杨绍复所撰《续会要》,补其缺漏,撰成《唐会要》100卷;又采集后梁至后周史料,编成《五代会要》30卷,为史书断代而为“会要”之体开了先河。而且这两部《会要》史料丰赡,成了后世治史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中国历史书籍目录学》第五章第四节称:“会要中以《唐会要》、《五代会要》、《宋会要》、《宋会要辑稿》史料价值最高,这些书出正史之前,有正史所未载之史实。可与正史参照使用,可视为第一手史料。”而宋以后编会要都是“由于王溥编撰两会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其姓名及两部《会要》均被《辞源》等工具书收为词条。另有《周世宗实录》40卷、《文集》20卷。因此,名载《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可以说,这位状元较充分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堪称乱世中的英豪。
二、博学多才、业绩甚丰的王朴
综合新、旧《五代史》《王朴传》及《周书·世宗纪》及当今一些工具书的相关记载我们可以了解王朴其人。
王朴(905——959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其父王序,在王朴显贵后赠右谏议大夫。王朴自幼警敏好学,长于文,乾祐三年(950年),礼部侍郎司徒诩知贡举,取进士17人,以王朴居首。
王朴及第后,初授校书郎。曾依附枢密使杨邠,寓居其邸。不久,见大臣之间关系紧张,估计会生祸乱,杨邠也不是可以长久依靠的人,遂坚请东归故里。后杨邠果然被杀,门下士多受累被害,独王朴安然家居。
郭威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王朴被澶州节度使柴荣辟为记室。柴荣调任开封尹,王朴拜右拾遗,充开封府判官。
显德元年(954年)正月,柴荣继位,授比部郎中,赐紫。次年夏,世宗柴荣命朝中文士20余人各撰策论1篇,王朴献《平边策》,主张在改善内政的前提下,再先取南唐、岭南、巴蜀,然后它图。世宗甚为欣赏,迁左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事。十二月,拜左散骑常侍,充端明殿学士,仍权知开封府。
三年(956年),世宗下诏亲征淮南,以王朴为东京副留守。九月,世宗还京,改户部侍郎兼枢密副使。未几,迁枢密使、检校太保。
次年冬,世宗再次亲征淮南,以王朴为东京留守,“总庶务,悉以便宜制之”。在他的管理下,京师秩序井然,而且街道也得以开拓改造,面目一新。
六年(959年)三月,奉命巡视汴口,兼建造斗门(堤堰上所设渲泄暴涨洪水的闸门),他不超过1个时辰便完成任务返回朝廷。当日,路过前司空李谷府第,正交谈之间,突然发病歪倒于座,被抬回家,次日即卒,享年55岁③。世宗得知,甚为惊愕,立即赶往其家吊唁,在灵前以玉钺卓地,再三恸哭,并下令赙礼尽量从优,赠侍中。
王朴生性敏锐,且为人刚直,每于稠人广座中正色高谈,无人敢触其锋。因此,朝臣皆服其机敏善辩,心存敬畏,不敢亲近。世宗则始终十分信任他。
其明敏多智,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他当官之后,不仅处理有关政务举重若轻,经常献些可行之策,而且对于阴阳、历法,乃至乐律也都十分精通。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他以左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事,奉命校定国家历法。他削去近世笼罩于天命观之下的流俗不经之学,总结历代的历法研究成果,制成了一部《大周钦天历》。
六年(959年),又以枢密使、检校太保的身份奉命考订乐律,他认为以十二律吕(古代音律有阳律、阴律各六,合为十二律)互相证音难得其真,就采用汉代京房的“率准”,用13根9尺长的弦,依率管的长短设柱,以七声为均,终于将乐律改造得十分和谐、优美。
他还主持过仪礼的制定与刑律的修改。史称,在他的努力下,“百废俱兴”。
由于他生性果敢刚直而博洽多闻,又颇被世宗信任,因此他所作的这些事当时没有人敢提出诘难;事后很长时间,也没有人再有能力在他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修改。
世宗征伐南唐,王朴留守京师。他主持拓宽京城的街道,使之宏伟壮阔,北宋建立之后的许多年,汴京的规模依然是他经划的样子。这说明他对建筑、城市规划的研究亦有独到之处。他所改定的历法、乐律至北宋初亦皆沿用未变。
他也懂军事,其用兵的谋略,不光是针对一时,甚至连当时各个割据政权的兴灭次第都作了相当精确的预测。他说南唐可先取,而北汉当最后灭亡。其预测,后周世宗用兵的结果印证了一部分,而北宋时平定四方,则几乎全部验证了。这使人们不得不佩服。
总之,王朴不仅在政事上辅佐世宗甚为得力,庶务之外,取三关、下淮南皆所谋划,而且还制礼作乐、考订声律、校正历法、修订刑律,确实可谓百废俱起。所撰有《大周钦天历》、《律准》等,并行于世,所以《中国历史人物辞典》称他为天文学家。
正因为如此,才使宋太祖在当了皇帝之后仍然对他的遗像下拜,宋太宗每对臣下称道王朴有“上辅之器”,欧阳修也对他多所赞许。
这位状元享年不永,而人生价值甚高。
三、著作等身的乐史
《宋史》有《乐史传》,《十国春秋》、《陆氏南唐书》、 《马氏南唐书》、《续资治通鉴》及现在的许多人物辞典上均有相关记载。稍加综合便可弄清其立身行事。
乐史(930——1007年),字子正,抚州宜黄(今江西宜黄县)人。自幼好学,博学多才,然应进士试屡举不第。宋建隆三年(962年),后主嗣位后的首次考试④,以乔匡舜为知贡举,乐史再次参加角逐。该科共取进士5名,乐史终于被取,且列名榜首⑤。此榜所取皆久滞名场者,时称得人,而少年轻薄子则嘲之为陈橘皮榜(意即年久者为上)。
乐史及第后,镇守临川的齐王景达奏授秘书郎。南唐亡国后入宋,任平原主簿。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闰三月,与颜明远、刘昌言、张观等以现任官参加进士试中的锁厅试,文、赋均已合格,太宗为控制科第名额而未放及第,特授近郡掌书记。乐史得佐武成军,随即仍放及第。稍后,因上书言事,擢著作佐郎,知陵州(治今四川仁寿县)。
他勤于著述,在南唐时即有《江南登科记》、《唐孝弟录》15卷、《孝弟录》20卷。
在知陵州任上,因献《金明池赋》召为三馆(史馆、怡文馆、集贤院)编修。雍熙三年(986年)又献所著《贡举事》30卷、《登科记》30卷、《题解》20卷、《唐登科文选》50卷、《孝弟录》20卷、《续卓异记》3卷,太宗颇嘉赏他这种勤奋精神,迁著作郎、直史馆。继转太常博士,知舒州(治今安徽潜山县),迁水部员外郎。淳化四年(993年),知黄州(治今湖北黄州市),又献《广孝传》50卷、《总仙记》141卷,太宗诏密阁誊写进呈。
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迁职方员外郎。再献《广孝新书》50卷、《上清文苑》40卷。人讥其好著述,博而寡要。出知商州(治今陕西商县)。以年老多病,分司西京(今河南洛阳市)。旋即,仍复旧职, 出掌西京磨勘司,赐金紫。他在西京一呆多年,颇欣赏其山水之胜,遂定居于彼,倘佯于亭榭竹树间,甚感优游自得。景德四年(1007年)卒,享年78岁。
乐史夺魁时33岁。虽然一辈子没有做过像样的官,但他在那个动荡不安年代,能潜心著述,留下了等身的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不少财富,其执着精神是极为可嘉的。
其200卷的地理巨著《太平寰宇记》,为著名的地理总志,历述北宋初期各州、军的地理沿革及户口、人物、土产、风俗、古迹等,对宋以前周边各少数民族及与中国有往来的海外诸国亦多所记叙,资料翔实、考证精核,为后世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之一,历来受到重视。《中国方志大辞典》称:该著为“著名的地理总志。新增姓氏、人物、艺文、土产等项,其体例为后来方志所沿用。所载唐以前地志佚文,可补史籍缺略,所记宋代史实,是研究宋史的珍贵资料。”“盖地理之书,记载至是书而始详,体例亦自是书而大变”,对后世方志著述影响十分深远,因此,它被《辞源》列为词条。《中国地方志辞典》、《中国方志大辞典》都视之为杰出的方志学家。
他还是宋代传奇的代表作家。所著有《杨太真外传》2卷、《绿珠传》1卷,为日渐衰落的宋代传奇增添了亮色。
掌故类的《广卓异记》20卷,被《四库全书》收入《子部·小说家类》,纪昀《提要》虽批评它“博而寡要”,却也肯定它“其用力不可谓不勤”。
《中国丛书综录》载有所著《柘枝谱》1卷,属《艺术类·舞门》。
其它见于载籍的还有:《宋齐丘文传》13卷、《李白别集》10卷、《颜商实录》20卷、《坐知天下记》40卷、《总记传》130卷、《诸仙传》25卷、《神仙宫殿窟宅记》10卷、《杏园集》10卷、《掌上华夷园》1卷。
另有传记小说《许迈传》、《滕王外传》各1卷,今已不传。
以上所列共27种,948卷。自夺魁到78岁去世,45年间,平均每年写书21.07卷!这是需要毅力的,因此,其名被列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历史人物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等大型工具书中。
而且,从书名来看,其涉及面颇广,计有:地理、历史、人物、小说、散文、戏剧、舞蹈、伦理、建筑、神话传说等10大类。尽管不是所有的书都有价值,但他这种勤奋精神令人不得不佩服。
也许,作为学者型、作家型状元,丰硕的著述与亨通的官运不可兼得。乐史选择了前者,应该说,从人生的价值着眼,这种选择是明智的。他没有追求世俗的荣华,而追求的是著书立说,为大千世界留下一笔精神遗产。正因为这种选择的明智,才使他垂名后世、死而不朽。也正因为他著作等身,不少典籍载有这样一种传说:他母亲生下他之前,曾梦见一个异人送她一颗五色珠。古人以五色珠代表文采,所以乐史长大之后便勤奋好学且文才出众。
这3位状元不仅是五代状元中的佼佼者,就是跟其它各个朝代的名状元相比亦毫不逊色。
注释
①其中,中原5朝47人;南唐19人;吴约15人、前蜀约10人、 后蜀约10人、南汉约20人,笔者将另文公布相关考证。
②此时南唐奉宋正朔,但依然独立举行科举考试。
③《新五代史》卷三一《王朴传》谓王朴卒年54岁,《旧五代史·王朴传》说是45岁,此从《中国历史人物辞典》。
④⑤:详细考证见拙文《南唐贡举考略》,载《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
参考书目
元·马端临撰 《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
明·徐应秋撰 《玉芝堂谈荟》,《笔记小说大观》本,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清·徐松撰 《登科记考》 ,中华书局,1984。
宋·薛居正等撰 《旧五代史》,《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1994年第10次印刷(下同)。
宋·欧阳修等撰 《新五代史》,《二十五史》本。
宋·王溥撰《五代会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据文渊阁本影印。
元·脱脱等撰 《宋史》,中华书局,1977。
清·吴任臣撰 《十国春秋》,中华书局,1983。
宋·陆游撰 《南唐书》,《四部丛刊续编》本,上海书店1984年据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重印(下同)。
宋·马令撰 《南唐书》,《四部丛刊续编》本。
宋·李焘撰 清·黄以周等辑补 《续资治通鉴长编》(附拾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清·毕沅撰 《续资治通鉴》,岳麓书社,1992。
朱玉龙编著 《五代十国方镇年表》,中华书局,1997。
傅璇琮 张忱石 许逸民编撰 《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中华书局,1982。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 《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修订第1版,1980.3,2次印刷。
《中国方志大辞典》编委会编 《中国方志大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黄苇主编 《中国地方志辞典》,黄山书社,1986。
宋·郑文宝撰 《江南余载》,《说库》(王文濡辑)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据文明书局石印本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