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旧海关出版物;报告与统计;文本与涵义
[摘 要]中国旧海关留存的卷帙浩繁的海关文献,是近百年社会经济史研究中一项最为完整、系统的统计数据和文字资料。哈佛燕京所藏的海关资料和京华版《中国旧海关史料》所收录的出版物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以季报、年报、十年报告、国内贸易册、月报等为层次,将其宝贵内容作以介绍,弥补以往简单地介绍海关文献之不足,研究者若能利用这一丰富的资源,将会拓宽和深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
One Kind of Underdeveloped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Modern History--
A Review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ritime Customs Publications
Key Words: traditional maritime customs publications; reports and returns, text and denotation
Abstract: A myriad of historical maritime customs publications is the most integrated, and systematic economic statistics and documents during the late imperial China and the Republic. The thesis articulat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tatistical series, as well as reportorial system, based on the collections by Harvard University Library and Jinghua Press. This observation, supplying a brigde of simple introduction to all previous studies, would advance the exploitation of these materials to broaden and deepen the research of modern history.
近代中国海关的基本职能是监管进出口贸易、征收关税、查缉走私、编制进出口统计,同时兼办沿海及内河航务、港务、邮政、检疫、气象、内外债和对外赔款的海关担保与清偿支付,代征厘金、常关税等附加税捐,甚至筹办国际博览会、教育(国文馆、税务专门学校)以及中国政府特派的外交事务等等。为了及时地掌握贸易与口岸地区的情况,从1860年开始海关就按照西方的管理和统计理念,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申报、汇总、出版体制,基本持续到1949年。海关出版物以其编制时间之长,内容之广泛,表达方法之科学、严谨,成为中国近代史最为系统完整的资料。
旧海关的出版物卷帙浩繁,种类众多,一般分为六大集①,每集之下又分为若干系列,规模最为系统庞大的是Statistics Series,按Native Customs Trade Returns第三卷的扉页所示,包括 Shanghai Daily Returns(上海每日贸易册)、Customs Gazette(海关公报)、Returns of Trade(贸易统计)、Report of Trade(贸易报告)、Chjnese Version(中文译本)、Decennial Reports(十年报告)、Native Customs Trade Returns(国内贸易册)7个系统。
五十多年来,口岸商埠和近代中国的研究获得了广泛地拓展,口岸与腹地、沿海与内陆成了透析近代中国的一个视窗,资料整理也取得新的拓展,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提倡、动员编修地方志后,封存于各地档案馆、图书馆的各海关资料有过大致的整理、翻译和汇编。然而,在修志结束后大多没能及时全面地整理出版,这就使得这一套近百年来最系统的贸易统计资料和贸易情形评论成果,始终未能得到方便利用。
————————
* 吴松弟按:本文是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11工程项目《长江三角洲历史地理研究》的子课题《长江三角洲港口体系的变迁》的一部分。谨以此文,对邀请我赴哈佛大学研究访问的哈佛大学东亚系的Peter K.BOl教授,资助我访问的美国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y以及哈佛燕京学社,表达真诚的谢忱,使我有缘见识到藏于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中国旧海关出版物。
①Statistical Series(统计集)、Special Series(特集)、Miscellaneous Series(杂集)、Service Series( 务集)、Office Series(公署集)、Inspectorate Series(税务司集)。
2001年,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海关总署办公厅的合作下,京华出版社影印出版了170巨册的《中国旧海关史料》,为研究全国和各口岸的贸易情形和经济变迁提供了莫大的方便。这套资料主要收集了海关年刊(年度贸易统计和贸易报告)、十年报告,即旧海关出版物中Statistical Series的核心内容。
统计集中各项出版物的名称和内容在数十年间迭有变化,尤其是海关年刊,是历来变化最多的部分,其编排系统颇为复杂。但是,《中国旧海关史料》作为一项如此规模宏大的系列出版物,仅于“前言”列出所收的十余种出版物的名称,至于这些出版物的源流、变迁及内在的脉络,却缺少基本的交代。因此,读者在阅读这些文献时,难免要为旧海关贸易报告和资料记载的复杂性所困扰,如果要明了不同系统的差异以及同一系统内部的源流沿革,又必须仔细阅读系列原件并加以前后对比,而绝大多数的读者又不能方便地获得这些原件.有鉴于此,对于海关贸易报告的编制方法及其内容,郑友揆、张存武、詹庆华、滨下武志都曾分别各有侧重地著文予以介绍[1]①,但是对于统计集的介绍都不完整,对于其中五个系统脉络梳理的也过于粗疏,甚至有一些错误,直接影响到全貌的反映和文本内涵的分析。此外,或因年代久远,或因交流不畅,这些文献综述在国内并没有获得应有的留意。现拟依据哈佛所藏的中国旧海关出版物和《中国旧海关史料》一书收录的资料,向学界比较详尽地作一介绍,以便于利用。为方便论述,以季报、年报、十年报告、国内贸易册、月报、其他六项为序,详其源流和不同时期的差异,并将哈佛所藏和《中国旧海关史料》所收的资料予以比较,在最后附有简明的文本结构图。
一 季报
Quarterly Trade Returns(贸易季册),1869~1931年。属于统计集第2系列,由4个时间上前后连接的部分组成:1.Customs Gazette,1869~1913(海关公报);2.Quarterly Returns of Trade,1914~1919(贸易季册);3.Trade Returns,1920~1923(贸易册);4,Quarterly Returns of Trade,1924~1931(贸易季册)。《中国旧海关史料》未收。
季册的内容以1920年为界,前期的季册仅介绍本季度的贸易状况,文字较少,多为表格,后期的内容越来越多。
试将1869年第四季度季册(最早的季册)和1881年、1899年季册的目录比较如下:
1869年的目录,共分三部分:Part I Quarterly Report of Trade。以各开放港口为单位,用文字和表格介绍本季度的贸易状况。PartⅡ Report of Dues and Duties for the Quarter Ending December 3l,1869。用表格反映本季度的关税收入状况。PartⅢPrecis of Fines and Confiscations for the Quarter Ending December 3l,1869。用表格摘要反映本季度的罚金状况。
1881年季册的PartI、PartⅡ、PartⅢ均同于1869年第四季度的季册,但增加了PartⅣ Notifications和Part V Movements in the Service(有关通告和服务事项的变化)。
1899年季册目录的前面三项均同于1869、1881年,但1881年的第五项替换了第四项,新增 Vessels in the Service作为第五项,以提供进出港口的贸易船只情况。
自1920年起,季册的格式和内容为之一变。
l.季册的名称。1920~1922年这三年的季册,由1919年的Quarterly Returns of Trade改称Trade Returns,中文称“某关民国某年第×季度华洋贸易统计册(中英合璧)”。其中,第四季度季册后面附有英文贸易报告和中文情形论略,故又名Trade Returns and Trade Report,并加入季度和年度名。
2.季册的内容。较1919年有较大的不同。以1921年第四季度的津海关为例,目录中列有:第一节进口各货(第一款:海关进口各货,第二款:常关进口各货;第二节 出口各货(第一款:海关出口土货,第二款:常关出口各货);第三节 复出口货(海关复出口各货);第四节专项(出口茶额)。前三节为各关共同的目录,第四节则视情加入或改变。
第四季度所附的各关“全年贸易册论”,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贸易论略”,分别为英文的 Trade Report for the Year和中文的“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两份中、英文的报告内容基本相同,但中文的内容比英文略微简略一些。此外,有些重要的海关,第四季度所附的除了上述中英文的“贸易情形论略”,还有常关(Native Custom)的英文贸易报告和中文
————————
① 郑、张基本上以介绍年报的编撰为主,其他系统较为忽略;滨下主要是排列各大系统文献的目录;詹氏着重论述海关贸易报告的特点和价值。有关海关统计与报告内容的评价与修正,几乎是每一位利用者的前提工作,例如麦雷、姚贤镐、萧梁林、墨菲等等,此处从略。
“贸易情形论略”,因此共有4份“贸易情形论略”。二是“贸易统计册”,共有5节:分别是税钞、贸易船只、贸易货值、出入内地之货、旅客、专项。
由于增加上述内容,1920~1922年这三年的第四季度的季册,就属于统计集的No.2至No.5,也就是说包罗了三个系列的内容。
自1923年起,贸易季册的名称和内容再次变化。恢复为1919年以前的名称Quarterly Trade Returns,第四季度已没有“全年贸易册论”,即英文Trade Report、中文“贸易情形论略”及其后面的表格。其余方面内容,仍然沿袭以前。这种变化为1924年以后各年的贸易季册所继承。
哈佛燕京图书馆收录了1929年第一季度前的季册,但贸易季册的编撰一直继续到1931年。
二 年刊
年刊由多个系列构成,有些系列又由数种
文献构成,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Returns of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1859~1866。Returns of Trade at the Ports in China Open by Treaty,1867~1881,即年度贸易册,属于统计集第2系列。
1. Returns of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1859~1866。按Native Customs Trade Returns第三卷扉页所列,1859年开始出版年度贸易册,为最早出版的海关出版物。1863年冬赫德接任总税务司职后,努力整顿关务,贸易统计的格式逐渐形成。所以,1860~1866年的年度贸易册,反映了统计格式形成前后过渡时期的特点,这一点在贸易册的
内容上也有所体现。
1859~1864年各关的统计以半年为一册,内容较少,仅洋货进口、土货出口、航运、关税等几项统计。而且1864年前各关在分类、
方法、货物单位、货物价值等方面都没有划一的制度,亦无全国统计。1864年后建立了划一的制度,对外进出口和埠际贸易开始分别记载,运销外洋和埠际之间给予区分,同时分类趋于详细,有了大致的来源和去向,海关贸易统计的格式逐渐形成。
哈佛所收的本期贸易统计共14卷,《
中国旧海关史料》相对要全面一些,但也有不及①。
2.Returns of Trade at the Ports in China Open by Treaty,1867~1881。据郑友揆先生考察,1859~1866年这8年只有各关的贸易统计付印问世,1867年以后总税务司署设专司总辖各关统计,每年的“贸易统计乃分为二册”。自1867年开始,由副税务司(1873年改为造册处,1923年称为统计科)专门负责编纂出版海关统计和报告。这时的贸易统计有两册,第一册为1867年开始出现的“全国贸易和税收辑要”(Abstracts of Trade and Customs Revenue),并回溯到1864年,第二册是分关报告,各关条目有所不同,大体格式如前,类别有所增多。无论是全国统计和分关统计,越往后统计类目和内容越来越详细。至1881年,贸易册的统计格式基本成型,由于金银进出对贸易平衡的重要性,该年开始出现金银进出口价值表。本年的主要目录如下:
第一部分:贸易和税收辑要(Abstract of Trade and Customs Revenue Statistics from 1869~1881)。包括:1.进出口贸易值和国别;2.洋货进口、土货出口、洋货复出口;3.专项统计:鸦片,茶叶,航运,各港税收,洋货直接进口,洋货复出口国外,各港十年来贸易比较,上海港贸易总值和净值;4.附件:各国在内外贸易中的比重、各口岸的转口贸易和人口统计。
第二部分:分港贸易统计(Statistics of the Trade at Each Port),包括牛庄、天津、芝罘、宜昌、汉口、九江、芜湖、镇江、上海、宁波、温州、福州、淡水、打狗、厦门、汕头、广州、琼州、北海19个口岸。
就统计单位而言,1876年是一个重要的统一时期,此前海关两仅行用于税收和浙海关(宁波),上海采用规元,华南为墨西哥银元,华北和长江各埠使用本地两。
此外,自1875年开始,海关开始出版年度贸易的中文版,即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详见于〈四〉)。《中国旧海关史料》收录了1881年以前的 Returns of trade(贸易统计)系列,而没收Reports of trade(贸易报告)。
(二)Reports on Trade at the Treaty Ports for the Year,1864~1881,即年度贸易报告。本系列共17辑(1年l辑),属统计集第4系列,1865~1882年出版,《中国旧海关史料》未收。
————————
① 如与哈佛所藏比较,《中国旧海关史料》中,上海多了1859年和1866年,缺1861年;广州多了1859年和1866年;天津多1860年5~12月和1866年,缺1861年5~12月和1862年;宁波多1863年、1865年和1866年;福州多1862年和1866年;汕头多1862、1863、1865、1866等4年,少1860年7~12月;厦门多1862年和1866年,少1865年;芝罘多1866年;九江多1863年;汉口多1866年,少1865年;镇江多1866年;淡水多1866年,少1865年。此外,哈佛未收入打狗,1863年l0月~1864年12月和1866年。
按Native Customs Trade Returns的第三卷扉页所列,1864年开始出Report of trade的第l卷。各卷书名前后有些微不同。
报告由文字和表格组成,一般写于次年一月底。初期的报告只有几页,后来逐渐增加,到1881年部分大港已多达十余页。反映的内容前后也有变化,最初只报告各约开港口贸易状况和进出口数据,1875年以后增加了全国总状况的报告,以及工作人员的名单等。
1881年的报告由两大部分构成:
一导论,内容包括:1881年对外贸易概貌;洋货进口:对国外的出口;各国在外贸中所占的比重;沿海贸易;复出口;航运;税收。二以牛庄为开端,自北向南依次是天津、芝罘等约开港口贸易报告。附录部分为各地海关工作人员的花名册。
(三)Returns of Trade at the treaty Ports and Trade Report,1882~1919,即年度贸易册和贸易报告①。1年1卷,属于统计集,但前后系列有所不同,1882~1915年属于第3和第4,1916~1919年属于第3至第5,系列的差异反映了内容的增减。
1882年以前,Return of Trade(贸易册)和 Trade Report(贸易报告)分别发表,分属于第3、第4系列。1882年后两个系列合并发表,但各部分仍接续原来的卷数。由于两个系列的卷数不同,故在全套书的书名Return of Trade和Trade Report后注上各自的卷数。例如,1919年的Return of Trade and Trade Report,便全名为Trade Returns(61th Issue)and Trade Report(55th Issue)1919。
由于《中国旧海关史料》1881年以前的
英文年报只收Returns of Trade而不收Reports of Trade系列,而1882~1919年用已经合并的Returns of Trade and Trade Report系列。在缺乏必要说明的情况下,人们容易误认为1881年前后的年刊是一样的。
本系列在1882~1912年间只有英文,1909年部分内容开始有中文译文,到了1913年名目和内容中英文并举,而且中文在前。1913年的书名,增加了中文书名“《中华民国二年通商海关贸易全年总册》(华英合璧)”,这也反映出民初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1882年的《贸易年册和贸易年报》由两部分所组成,第一部分是“中国贸易报告和统计摘要”(Report on the Trade of China and Abstract of Statistics),包括1882年全国贸易总报告和统计辑要;
第二部是“分港贸易报告和贸易统计”(Report and Statistics for Each Port),包括年度贸易报告和年度贸易统计。
1882年海关对贸易报告进行规范,对各港限制篇幅③,但随后年报的内容又重新日渐增多。1885年开始增加“附录”,包括两个方面,1.1884~1885年贸易报告的索引;2.朝鲜贸易统计③。1894~1903年还论述中国的对外贸易总状况。
1904年仍由两部分所组成,但第一部分是邮政工作报告,第二部分是各港口的贸易报告和统计。第二部分第一卷是中国外贸的总报告和北方港口贸易报告,第二卷是南方港口与邮局工作报告。1905~1919年的年报由三个部分所组成:1.中国对外贸易的论述和数据摘要;2.各港口的贸易统计和贸易报告,众多的港口报告被分成5卷,分别是北方港口(牛庄至胶州)、长江沿岸港口(重庆至镇江)、华中港口(上海至温州)、南方沿海港口(三都澳至北海)和边疆海关(龙州至亚东);3.对外贸易
分析,分成进口和出口两卷。其中,1905~1910年还附有邮政报告;1913~1919年为中英合璧本。
除了上述主要内容,1885~1987、1892、1898、1903、1906、1912等年度,还附有Index to Annual Trade Report(年度报告内容索引)。
现将1882年贸易年报的目录举例如下:
第一部分:贸易报告和统计辑要(Report on the Trade of China and Abstract of Statistics),包括:1.1882年全国贸易总报告;2.统计辑要,主要包括近几年的洋土货进出口贸易、海关税收、航运、各港贸易、上海港贸易、贸易国别等。
第二部分:分港贸易报告和贸易统计(Report and Statistics for Each Port)。以广州为例,包括年度贸易报告和年度贸易统计,其中报告包括:航运、进出口、税收;统计总表包括:航运、进出口、复出口、转口、税收,专项表包括贵金属进口、茶叶出口、丝绸、糖出口、主要进出口货品、航运、乘客等9项的十年比较,以及鸦片贸易。
————————
① 此为《中国旧海关史料》所用名,哈佛书目为Return of Trade(24th~61st issue)and Trade Report(18th~55th issue),1882~1919。
② 据前引郑友揆的查证,合并后的贸易报告是原来各关报告的一个简本,当时对各关报告的篇幅有如下的规定:江海关10~15页;津海、江汉、粤海各关8~l0页,其他各关2~4页。
③ 因为中国帮助藩属国朝鲜管理海关,故在1886~1893年间,朝鲜三港的年刊附录在中国报告之后。
总的看来,1882~1919年是海关报告规范革新的重要时段,随着统计手段的更新和贸易内涵的变化,在统计方法、统计度量、文本结构以至表述格式上,均进行了一系列的刷新改良、规范运作,以求
科学、系统、完备、精确。主要表现:
A.在统计范围上:1887年九龙、拱北的设关,得以将一向视为走私之渊薮的华南和港澳之间的帆船贸易进行有效的统计。1902年天津、福州海关开始统计、管理周围50里常关贸易,1904年邻近的常关贸易统计被纳入了历年的海关贸易统计系统中。此外,这一期间增设了一大批海关,在《中英烟台会议条约》以前,全国开设17个海关,此后又陆续增开了25个海关(包括7个分关)。其中的一些海关开设在东北沿边、租借地和西南边境.海关统计实现空间和结构上的扩张,即增设海关和管理常关。
B.在统计方法上:据郑友揆
研究,1904年前海关的统计均按市价(Market Value)记值。按照这一方法,进口货价值包括该货的原价、运费、进口税和相应的销售费用,而出口货价值则不包括离岸前的运费、出口税和相应的管理费。这样,1904年前后进口货价值增加,而出口货价值则减少,以至与实际价值相差25%之多。1904年以后,进口货采用起岸价,出口货采用离岸价。1914年以后,海关将上海、汉口、天津、广州四埠的离岸价印成出口估价单(Export Valuation List)分发各关,作为统计时的
参考,统计上更加准确,但是出于国内物价的变迁,1914年后依然存在着出口估价过低的
问题[2]。
C.在统计格式上: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开放商埠的增多,各个港埠腹地彼此交叉的现象日益严重。在最具典型的珠江三角洲一带,集中了广州、江门、三水、九龙、拱北五关,彼此的腹地互相重叠,难以清晰地划分。为此,自1905年起,海关总税务司将以往的分关贸易统计取消,改为全国统计,列成一个全国进出口货物表。这样,1905年起在总报告中就再也没有记载各商埠间的埠际贸易状况,不过分关的报告或统计还是延续到1919年①。同样,1904年新的关税修正案增加了进口洋货的类目,主要是细分了一直混在一起的杂货类(Sundry Articles),所以统计上增加了“进出口货物类编”,进出口货物分类趋于详细,以进出口货物为单位,记载历年各货进出口的数值,并通过数年的回顾以显示贸易的盛衰和结构的变迁。1912年采用布鲁塞尔国际关税会议的分类标准,进口分类更加细密。
(四)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Chinese Version on Return of Trade and Reports of Trade)。
按Native Customs Trade Returns的第三卷扉页所列,统计集第5系列中Returns of Trade(贸易册)和Report of Trade(贸易报告)的中文译本,分别于1875年、1889年开始出版第l卷。《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最初就是年度贸易册的中文译本的书名,1889年年度贸易报告的中文译本(称贸易论略)出现以后,合并了中文贸易册和贸易论略,但书名不曾改变②。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1878、1880、1881~1891年等年度的总册。《中国旧海关史料》收录了1882~1912年的《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中间遗漏了1885年)。
1878年总册的贸易统计没有文字说明,分项以表格列出。1.税钞货价总款(分别统计全国以及各关的税钞、进出口、贸易船只等)。2.货物花色专款(统计全国及各关进出口的主要货品)。3.船货杂款(统计全国及各关的洋药、茶叶贸易及来往船只吨数)。
1889年的总册开始增加了全国与各港的文字论述(《通商各口华洋贸易情形总论》、《各口贸易论略》)。以上所列1878年总册的各项内容,在1889年的总册中均放在全国部分,而各口部分只有文字论述(《贸易论略》),无任何表格。《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的数据和文字,与英文贸易年册和贸易报告相比,内容大致相同,但有一些细小的差别,主要是为了在叙述和表达上更接近中国传统的阅读习惯。
如前所述,海关年刊历年都以英文发表,自1909年开始有部分中文译文,一直附在全国的 Trade Report后面,虽然称《宣统元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实际只是总册中的全国总论。到了1913年,Return of Trade and Trade Report的各部分才都有英文和中文两个部分,而《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也在该年停刊。据此可见,《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首先是为发表Return of Trade的中文译本而办,Trade Report的中文译本产生之后亦成为总册内容的一部分,这是统计集系列中惟一的中文出版物,1913年总册完成使命停止出版。
————————
① 1905~1919年是一个过渡时期,全国性的进出口货物类编和各港单独的贸易统计同时存在,本期的京华本收集了各港的贸易统计,没有收录进出口货物类编。
② 1878年贸易总册的封面题为: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大清光绪五年岁次巳卯通商海关造册处印,照英文第二十册,摘译汉文第四册。说明该年《总册》来自英文Retums of Trade的第20 册(1859年开始出版Returns of Trade,1年l册,1878年正是第20册,1875年开始中文本,1年l册,1878年是第4册)。
(五) Foreign Trade of China, 1920~ 1931;
The Trade of China, 1932~1948。
1.Foreign Trade of China(中国国际贸易),1920~1931。1921~1932年上海出版,哈佛和《中国旧海关史料》均收录。中英合璧本,共12册,其中1920~1922年属于统计集的第2至5系列,1923~1931年属于第3至5系列。1925年,在英文书名之下开始出现中文书名《中国海关民国××年华洋贸易总册》,1931年又改为《海关中外贸易统计年刊》。
本套书承接1919年的Returns of Trade and Trade Report,但将原来的Part1和Part2合并,改Part3为Part2。各年均分上、下两卷。1920~1924年,上卷名《中华民国××年通商海关华洋贸易全年总册总论》,由“贸易总论”和“华洋贸易提要总册”两部分所组成;下卷名《中华民国××年通商海关进出货品分别产销全年总册》,均是进出口商品的分类统计,除了全国总数,还有各海关的统计。如就出口商品而言,包括运往何处、各关进口净数、各关原货出口。均为全国情况,篇幅只有以前的Return of Trade and Trade Report for the Year的一半。1925年以后上卷改称《报告书及统计辑要》,下卷改称《进出口货物类编》,但各卷的内容并无太大的变化。
正如(三)C所分析的那样,1919年后统计和报告交由各关自行处理。因此,Foreign Trade of China,1920~1931的年度报告中已经没有各关单独的贸易报告;也没有各类进出口、复出口统计、各关的专项统计,代之而起的是进出口货物类编。所以有关各关进出口、复出口、转口的重要统计资料就完全消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8年①。
2.The Trade of China,1932~1948,中文名《海关中外贸易统计年刊》,由Foreign Trade of China改名,为中英合壁本,1936年以前每年2册,以后增至4册。哈佛未收,《中国旧海关史料》收录。
1932年是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编纂海关贸易统计和报告的另一个重要变革的时点,有关各关的内容被汇总精简,平均2页左右,但在统计范围上扩大到整个常关。此外,1932年以后统计单位采用国币元,每海关两合1.558国币元。
1904~1931年的“全国对外贸易及统计辑要”(Repots on the Foreign Trade of China and Abstracts of Statistics),被析分为贸易报告(Report with General Tables of Customs Revenue, Value of Trade,Treasure,and Shipping)和进出口统计辑要(Foreign Trade:Abstract of Import and Export Statistics),增加“国内土货转口统计”(Domestic Trade:Interport Statistics)一项。其中贸易统计由三部分所组成,①海关贸易统计——各项洋货进口列表、土货出口净数列表;②主要进口货物——来源地及输入口岸、销售地及输出口岸;③土货转口统计.
1932年The Trade of China的主要目录:Ⅰ.民国二十一年海关中外贸易报告;II.进口贸易统计辑要;III.进口货物类编,列号货品表,来源地及输入口岸;IV.出口货物类编,货品列号表,运销地及输出口岸;V.国内贸易土货转口统计。
全书首先是“导言”,论述国际和国内的
政治经济概况、白银及
金融问题、海关缉私、税课,以及中国对外贸易情形(包括贸易货值、贸易趋向、洋货进口情形、金银移动与外汇状况、编后附言等方面的情况)。接着再分二卷。第一卷分上册和下册,上册是“贸易报告”,首先是全国性的“导言”,然后便是各关的贸易报告,但内容比较简单;下册是“中国对外贸易:进口货物(总数)国别表”,和“中国对外贸易:出口货物国别表”。第二卷是“国外贸易”,分别是进口分析和出口分析。
由于洋货的埠际贸易未能列入统计,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失,1935年郑友揆受各方委托,经过向海关总署交涉,得以抄录以后几年的中国埠际贸易的详细统计资料②。
到1940年,不再有各分关的贸易报告。1943~1945这三年均未出版The Trade of China。1946年再次出版,因报告中回顾前几年的状况,故中文译本的书名是“民国三十年至三十四年中国贸易概况”。1946年和1947年的The Trade of China均附有简单的分关报告,但1948年又无分关报告。1948年以后,报告停止出版。
————————
① 不过,1920~1922年三年的Return of Trade and Trade Report实际仍未消失,只是没有专书出版,而是附在第 四季度季册的最后部分(详见〈一、季报〉),到1923年以后才最后消失。
② 1951年中国科学院出版郑友揆、韩启桐合编的《中国埠际贸易统计(1936~1940)》。
3.Annual Trade Report and Returns,1923~1928,即海关总署交由各关自行出版的年度贸易报告和贸易册,1924~1929年出版。1923~1924年一年一卷,1925~1928年一年二卷,共10卷。不同港口自为一集,中英合壁,论述全国情形。哈佛图书馆收藏,《中国旧海关史料》未有。
(六)《中国旧海关史料》所收年报的不足。
对于研究近代经济史,尤其是区域
社会经济史而言,本套书中各关的贸易册和贸易报告无疑是最值得重视并且也便于利用的资料。许多研究者可以不阅读该书其他方面的文献,但各关的贸易册和贸易报告资料比较集中,不可不读。尤其是年度贸易报告,不仅通过数据,而且提供详细的文字说明和背景交代,也是年度贸易册所无法取代的。然而,《中国旧海关史料》却未能将有关这方面的重要资料尽数收入。
1.《中国旧海关史料》未收1881年以前的 Reports of Trade(贸易报告)系列,读者无从查阅1881年以前的各关贸易报告。
2.《中国旧海关史料》收录了Returns of Trade at the Treaty Ports and Trade Report.1882~1919,以及1875~1913年的《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所以1882~1919年间的各关的年度贸易册和年度贸易报告基本完备。
3.1919年以后Return of Trade and Trade Report不再由海关总署出版,《中国旧海关史料》也未曾仔细收集。1920~1922年的Return of Trade and Trade Report附在各年的第四季度的季册的最后部分,《中国旧海关史料》未收季报,也没有收集这三年的贸易册和贸易报告。1923~1928年的Annual Trade Report and Returns以不同的港口自为一集,虽然篇幅有限,但仍可视为各关的年度贸易册和贸易报告。但《中国旧海关史料》未收此系列,读者无从查阅此6年各关的年度贸易报告。
诚然,要从卷帙浩繁的中国旧海关资料中,寻找出特别有用的资料,以方便研究者利用分散在各地档案馆的资料,无疑是一件颇为繁琐、功在千秋但又难于尽善尽美的工作,编者的苦心与旨意已经令人钦佩。基于更加完美的考虑,如果能够将1882年以前的Reports on Trade、附于1920~1922年三年的第四季度季册中的Return of Trade and Trade Report,以及1923~1928年的 Annual Trade Report and Returns放入书中,则对近代区域史、经济史和海关史的研究,无疑又可增添了一大批详尽系统的资料,这也是其他文献所无法替代的资料。《中国旧海关史料》未能收入上述资料,未免美中不足。
三 十年报告
Decennial Reports on the Trade, Industries, etc, of the Ports Open to Foreign Commerce, and on the Cond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eaty Port Provinces,简称十年报告,属于统计集的第6系列。始于1882年,10年一期,发行了1882~1931年五期报告。《
中国旧海关史料》全部收入。
1882年总税务司赫德下达第200号令,压缩年度报告
内容,开始着手编撰详细的十年报告。1882~1891年的十年报告尽管勉强如期完成,但与赫德完美的预期还是有着距离,于是,赫德在1890年第524号令中,明确要求十年报告按26个标题项目进行撰写,以弥补年报的不足,每份报告可以扩充到30页,要继承1881年前后新旧两种风格,务必
参考前10年的月报内容,还得广泛征求中外人士的意见①.按照这种想法编纂的报告,在内容上必然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涉及
政治、
经济、军事、
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1892年,赫德在第561号令中说明15项内容可不作要求,但他仍然要求各海关对本省的情况要做说明,而且彼此要互相参照。
1910年,总税务司安格联摒弃了赫德的第524令要求,将前两期对各港综合性的描述,改为注重物质和精神的进步,特别强调报告格式要紧凑简明,叙述简要,不得加以随意评论,对于新开的港口或地区要交待背景并附上地图。第三期十年报告的类目减少为2l项,即贸易与航运、税收、鸦片、货币和
金融、人口、港口设施、灯塔航标、邮政电报、各省行政
————————
① 主要内容包括十年间该省该口岸发生的重大事件、贸易
发展情况、税收增减、鸦片贸易和土烟情况、货币金融波动及物价升降、进出口货值、(人口变化)、(市政建设)、港口
交通变化、助航设施、(气候
自然灾害及事故的防范措施)、(名人到访和官员的升迁)、(科举
考试)、(专门的文化建设事业)、(受
教育比例)、(本省特产及
工业和交通工具)、(民船经营及处境)、(本地钱庄及其运行模式)、(本地邮政运行情况)、海关章程及职员变动、毗邻地区的军事、工业、金融、行政等情况、(宗教及信徒)、(会馆及其章程)、(本地著名官员升降)、(本地刊物)、地方
历史及前景展望(括号中的条目在N。.561中不作要求)。
和省议会、司法、农业、矿山与矿物、制造业、铁路公路、教育、卫生改善和博物馆、移民、物价和工资、饥荒水灾霍乱及传染病、陆海军、当地报刊等。1920年,总税务司的第3082令要求关注:辛亥革命和满清退位,欧战对地方的
影响,银价空前的涨落,贸易的衰退和繁荣,抵制日货,国内纷争,部分收回治外法权,以及十年来国内工业的成长,反映出十年报告的旨趣取向。
梅乐和下发的第五期十年报告,一共有17个栏目:1.贸易(汇兑涨落的影响、国货的销售、抵制外货的情形、人民需要的变迁、贸易
方法的变更);2.航业(汽油船及电船的进展情况、环游事业、轮船及汽船交通状况);3.关税(金单位的施行、关税自主后关税的增加及附加税的征收情形);4.金融(国币和省币的变迁、钞票的流通、造币厂的状况、华侨汇款、金本位、外币、辅币);5.农业(新式农业机器的采用、耕种新法、畜牧事业、肥料、农产掺假对中国贸易的影响);6.工业(货币与工资、工会及罢工、采用新式机器——仿制洋货、改革旧法制造土货的情形);7.矿业(新矿发展情形、运输方法);8.交通(铁路、公路及汽车运输、航空、电报、无线电);9.航行设施(港口及水道、疏浚情形);10.地方行政(省政及市政、收回租界情形、厘金及其他地方税收);11.司法与公安(领事裁判权、会审公廨的取消、
法律和公安);12.军事(海陆军的变迁);13.卫生(
医院、医生、免费种痘及注射、时疫、卫生行政、检疫章程、新式渠道、扩展街区、公共饮水
问题);14.教育(大学及国立学校的增设、取缔宗教课程的影响、共产主义宣传的发现);15.文艺(新闻纸及定期刊物、印刷所的增加、宣传);16.人口(移民、早灾、水灾、人口统计);17.治安(私运、海岸巡防、盗匪)。
每期十年报告均分为两卷,第一卷是北方和长江沿岸各港,第二卷为南方港口。第一卷开始是中国地图,然后是总税务司署要求编制各港口贸易条件和贸易状况十年报告的1737号文件,接着便是各港口的十年报告。报告采用
英文(第五期有中文本),以文字为主,少量统计为辅,有时还附有相当详尽的地图,用以说明海关关区、关键的水道,并显示关区内的山河、交通、城市、村镇。报告详述各关所在省区内十年以来的经济社会变迁状况,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宛如一部区域社会经济百科全书。
在1922~1931年这卷十年报告的卷首,附有当时副税务司班思德(T.B. Banister)撰写的长篇论文《近百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1832~1931》(A History of the External Trade of China,1834~8l,Synopsis of the External Trade of China,1882~31)中英合
璧本,这篇论文以后没有出过单行本,因一般人难以看到这份十年报告,故引用者很少。文中叙述了自东印度公司取消到1931年关税自主期间百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情形,主体部分是一项出色的近代早期贸易史著作①。
四 海关国内贸易册
Native Customs Trade Returns,共三卷,第l卷是Foochow,1903;第2卷是Tientsin,1902;第3卷是Quinqurennial Report and Returns,1902~1906,分别刊载福州、天津和全国各常关20世纪初的贸易报告。前2卷出版于1904年,第3卷出版于1907年,列入统计集的第7系列。哈佛图书馆收入,《
中国旧海关史料》未收。
以上各集,以第三卷
内容最为宝贵。该卷首先是一张题为Native Customs Revenue,1902~1906的表格,列出1902~1906年这4年牛庄、天津、芝罘、胶州、宜昌、沙市、九江、芜湖、上海、宁波、温州、三都澳、福州、厦门、汕头、广州、九龙、三水、梧州、琼州、北海等海关的关税收入。接着,便是各港口的Trade Report and Statistics(贸易报告和统计)。多数港口都既有贸易报告,又有贸易统计,少数港口则只有贸易统计,没有贸易报告。贸易报告简要回顾该港口最近几年的国内贸易状况和贸易条件,贸易统计则一般有Shipping、Value、 Imports、Exports、Revenue等五张表格,列举1902~1906年的数据。由于有关常关的资料和数据极为稀少,这已成为
研究清代常关必不可少的核心资料。
五 月报
郑友揆先生谓:“月报最初刊于1866年,名为‘各通商口岸贸易月报’(Monthly Returns on Trade at the Ports in China Open by Treaty to Foreign Trade),1868年遂改为季报。……及至1931年下期,海关统计采用机算以后,乃复有月报,而季报遂告中止。”据此,月报亦是我国近代海关最早的出版品之一。1931年,随着Monthly Returns of the Foreign Trade of China,以及Shanghai Monthly Returns of Foreign Trade的问世,月报重新出版。
————————
① 共分为4章:
历史背景、广州公行(1834~1842)、五口通商(1843~1858)、近代政府(1859~1871)、联合与
发展(1872~1881)。外贸概要部分为十年概貌和进出口统计总表两节,前一节基本上选自1922年以前的4个十年报告。
哈佛大学图书馆收有早期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一些贸易月报,《中国旧海关史料》不收月报。
(一)Monthly Reports on Trade at the Ports in China Open by Treaty to Foreign Trade,即中国各通商口岸贸易月报。1867年出版,全书共6卷l册。或许由于初期的月报只存在2年,当
时尚没有编排系列号,所以没有列入统计集。
(二)Monthly Returns of the Foreign Trade of China,即中国对外贸易月册,1936~1948年出版,属于统计集中系列8。由于月报原来没有系列号,这一系列号应是30年代重编以后产生的,而以前的“统计集”在30年代以后已变为“统计系列”。全书用中文和
英文出版,共59卷,一月一卷,每年4册,共19册。包括1936、1937、1938、1947年四年的全部册数,以及1946年的第3册、第4册和1948年的l册(1月至5月)。
(三)Monthly Returns of the Foreign Trade of Shanghai,Nov.-Dec.1946,即上海对外贸易月册,属统计集系列9。1946~1947年出版,中英合璧本,自此卷以后停止出版。
六 其他
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其他海关出版物有:
1.Trade Statistics of the Treaty Ports for the Period 1863~1872,即约开港口贸易统计1873年在上海由海关总署出版,为参加该年在维也纳召开的奥匈帝国世界博览会的
中国代表提供资料,共310页,包括所在港口已登记的船舶吨位、进出口价值、商品名称、税收、人口等表格。
2.Medical Reports,1871~1910,即医药报告,列入统计集第2系列,共9册8O卷,1877~1911年由海关总署出版。
七 海关出版物的局限和意义
海关出版物为近代史
研究尤其是
经济史研究提供了大量一手的原始资料,但由于
时代的局限,其统计和报告中仍存在一些缺陷,谨慎地利用能发挥其独到的学术价值。
第一,早期的海关统计仅仅包括有限的口岸及其邻近区域,后来由5个商埠逐渐增多到69个商埠、47个海关。此外,早期的海关报告和领事报告不时出现矛盾的记载,反映出早期统计的不完善,到后期很少出现这种时间上的滞后和错位。这一情况还反映在埠际贸易统计上,主要是口岸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在两个口岸的统计表上是不一致的,原因在于编撰贸易统计时,一个海关的出口货物已经报关,而另一个海关还没有接收到这批货物。
第二,海关的统计,在1904年以前基本上是轮船和洋式帆船,而不包括中国民船,1904年后仍然不包括铁路、公路、航空、邮政等新式
交通方式的进出口贸易。墨菲通过对1912~1926年国联的国际贸易和收支平衡备忘录与美国的国际贸易统计年鉴的比较,得出1870年中国的海关贸易总值是100万海关两,1930年为3000万海关两,增长了30倍,但海关报告中只有20倍的增长,中国贸易在当时的世界份额中低于1.5%。[3](p204)
1934年郑友揆在关于海关报告编撰
方法的论文中,将海关贸易统计编制中存在的
问题列为三类:1.由于走私贸易难以精确统计并缺乏来源和去向,海关这方面的估计并不准确;2.编辑中缺乏详细的货物分类;3.缺乏埠际贸易的统计。其实主要的问题,一方面在于1922年前的货物分类,尤其是出口土货的分类过于简单,或“混杂笼统”,或“粗疏无别”[4](p78);另一方面是估价一直滞后,1904年后基本修正,但随后又没有将物价的上涨及时地反映到出口估价中去。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革新体例的同时没有能够有效地继承优点,各关在早期均致力于关心本区域的背景和变迁,这种关怀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地淡忘了。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海关的贸易统计和贸易报告毕竟为人们提供了近百年来最为完整、系统的统计数据和文字评述,其对近代
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意义绝对不能忽略。就海关贸易统计而言,涉及到100年来洋货和土货的进出口、转口贸易数量的变迁,区域的盛衰,彼此之间关联的更新,贸易条件局部的改良、贸易结构缓慢地升级。在
金融、税收、货币方面,海关的贸易统计和报告涉及到国际、国内的消长与更替,不同种类货品税率的波动,近代关税的
发展历程,同时还展示了航运业的成长历程。就海关贸易报告而言,年报和十年报告在
内容上互相补充,对海关所在区域的贸易、生产、交通、社会状况、地方
政治、文化
教育,以至
影响贸易的诸多潜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因素,都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考察,而这些诸多方面的资料往往为近代中国人所不注意.而且需要指出,由于海关贸易统计和报告中的数据和文字描述,都是各地在海关总税务司署的布置下,按照西方经济制度、贸易制度和海关制度的
科学定义,按照统一的要求和格式定期汇总上报的,除了具有上述内容丰富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其科学性和严谨性。中国早期科学意义上的统计数据和制度名词,相当一部分都是首先出现在海关贸易统计和报告中。总之,无论对于近代口岸的中外贸易、埠际贸易、贸易与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人文关系,还是对于区域的经济
现代化进程和城乡经济发展、文化变迁方面的研究,海关贸易统计和报告都提供了值得重视的第一手资料,必将丰富和拓宽以往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认知和解释。
附录:年刊文本结构
1859~1881
注:年份下标有下划线的时段对应的文本,京华版《中国旧海关史料》未予收录。
参考文献:
[1]郑友揆.我国海关贸易统计编制方法及其内容之沿革考:[J].社会科学杂志,1934,(3);张存武.中国海关出版品简介:1859~1949[J].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0,(9);滨下武志.清末海关财政与开港场市场圈[M].中国经济史研究,汲古书院,1989;詹庆华.中国近代贸易报告述论[J].中国社会经济史究,2003,(2).
[2]陈争平.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Rhoads Murphy:The Outsiders:the Experiences in India and china[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7.
[4]华民.中国海关之实际状况[M].上海:神州国光社,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