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本文从中国风景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总结中国风景资源开发二十多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风景资源的价值及其与人类关系的重新认识: (1)主体与客体的观念; (2)从大环境角度来认识风景资源; (3)景观原始性的重要性; (4)风景资源完整性的重要性。 同时,分析了我国现有风景资源的存在状态: (1)未开发的风景资源; (2)初步开发的风景资源; (3)适度开发的风景资源; (4)过度开发的风景资源。 最后,根据存在的环境影响问题,具体分析了风景资源环境影响的四种形式 (1)掠夺式影响; (2)侵入式影响; (3)干扰式影响; (4)隐形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 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1)规划措施;(2)管理措施;(3)技术措施。
对待自然风景资源的态度,可以说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从对自然的征服到对自然资源的热爱和保护,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中国正处于这一转变过程中,以后的几十年,将是中国保护自然资源的关键时期,风景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如果得不到足够重视,将会造成大范围的破坏。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我国自然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献计献策。
1、对风景资源的重新认识
人类对风景资源的认识决定了处置它的态度。21世纪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风景资源,改变以往视风景资源为征服和利用对象的看法,将它置于地球生态系统的网络之中,冷静分析,科学认识,才能处理好人与风景资源的关系,顺应时代要求,造福于后代。
1.1 主体与客体的观念
认识事物的过程存在主体与客体,主体认识对象,客体为被认识的对象。对于风景资源的认识,不同的角度会产生相反的主体和客体:人们惯常的想法,作为地球的主人,人类当然是主体,其余物体都可以视为可为人利用、服务于人的客体;物化资源行业以市场需求为主体,以木料、水资源、矿产资源为客体;旅游行业以旅游者为主体,风景资源为市场利用的客体。这些认识都无可厚非,但在二十一世纪人口日益增长,资源明显短缺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变换认识中的主客体关系。对于有生命的风景资源,它包含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成为认识关系中的主体元素,而其它外来物(包括人类)都可视为是侵入这一庞大躯体的客体。1999年10月1日,世界旅游组织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通过了《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在论及21世纪旅游的新方向时,专家提议:21世纪以环境资源为对象的旅游业,应超越“观赏环境”的传统境界,走上“侍奉环境”的新方向。这种视风景资源为主人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我认识风景资源本身,避免人类主观性造成认识上的偏差,更有利于减少开发利用时的对风景资源的不尊重,造成破坏性开发。
1.2从大环境角度来认识风景资源
地球环境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任何一处风景资源都是这一整体中的一个点,在能流、物流方面与外界进行着交换,因此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同时,每一点状资源都不会孤立发展,周围环境的变化同样会引起这些点的变化。在城市化发展日益扩大的今天,自然风景资源愈来愈像浮在“地球城市”中的一个个孤岛,甚至有些风景资源内部也有城市化的倾向,这些变化必然引起其内部的环境变化。现在许多风景资源面临植物病虫害、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动植物濒临灭绝等现象,这都与外界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在考察和研究风景资源时,必须从大环境角度来考虑,综合诠释区域风景资源的存在状态,制定全面、合理的管理措施,而不能局限于某一点状风景资源,否则会出现治表不治本的问题,有时问题虽会短时解决,但最终可能会再次在本地或异地出现。
1.3景观原始性的重要性
在风景旅游资源中,包含有纯自然景观,人造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景观、人工模拟、复制的历史景观、造新景观等。这些不同性质的景观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中获得的重视、喜好程度也不同。80年代盛行模仿古典园林;90年代中期曾出现人造景观的高潮;90年代末随着一些人造景观在各地的频繁出现,人们对它们逐渐失去了兴趣;21世纪绿色生命、生态旅游成为热点,人们开始认识到具有个性和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的价值,一些人造景点失去了市场,原始的自然景观,特别是森林景观、山水景观、冰川景观、河溪景观、极地景观都成为21世纪人类最可宝贵的风景资源,它的价值也日益突显。因此,风景资源的管理者只有充分认识景观原始性的重要性,才会更注重自然原始景观的保护,避免为建造没有市场的赝品而破坏有价值的自然风景。
1.4风景资源完整性的重要性
区域风景资源不仅与其周围大环境组成一个整体,其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植物、动物、水体、土壤、气候等,它们共生共存,每一元素都是这一整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另外,整个系统占有的生态空间愈大,组织结构愈复杂,其稳定性就愈强,因此,区域风景资源的组成及生态完整性是其保持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相反,如果因子缺失愈多,无序性就会愈加显著,生存的危机就愈大。所以,在风景资源利用过程中,如果过度开发,常会造成资源完整性的破坏,如动物栖息地的缩减造成动物的灭绝,水体、土壤被污染,气候、土壤的变化又会造成植物的死亡,这些都最终有可能导致资源的衰退、消失。所以,风景资源的完整性是资源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从生物多样性、景观类型多样性及景观视觉吸收力的提高等多方面加强风景资源的完整性。
2、风景资源的存在状态
为了有效地利用、开发和保护我国的风景资源,必须对现有风景资源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其不同的存在状态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家底,减少盲目,合理适度开发。根据风景资源的开发程度,可分为未开发的风景景观资源、初步开发的风景景观资源、适度开发的风景景观资源、开发过度的风景景观资源。
1)未开发的风景资源
这一状态的风景资源有良好的自然系统(如原始森林)。几乎没有任何人造物产生的视觉污染,植被、水体、地形等构成元素都具有较高的视觉价值,但从风景本身和人类审美角度来说,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适当的干预,这就是未开发的风景资源所存在的开发潜力,这一潜力不是商业开发的潜力,而是提高风景视觉和生态质量的潜力。
2)初步开发的风景资源
初步开发的风景资源仍保持较好的自然状态,风景中有了一些基础设施,如道路、铺装地、小体量建筑等,植被也进行了适当改造,开始出现景点、景区。人类的干预在自然环境容量允许范围之内,风景资源具有开发潜力,但这一状态的风景中易于出现视觉污染和生态破坏,主要是由于轻视规划、盲目上马、忽视保持造成的。
3)适度开发的风景资源
这一状态的风景资源具有较高的视觉质量,基础的人工设施已能满足需要,其规模、体量都在控制之下,景区、景点已形成,人工干预的程度已接近环境容量的阀限。因此管理上建设活动和游人数量应控制,不能再扩大规模,出现的视觉污染和生态破坏应及时采取措施。
4)开发过度的风景资源
这一状态的风景区域中有大量的人工设施,破坏性建设已很明显,植被面积明显减少,人工干预的程度已超过环境容量的阀限,森林自然力呈下降趋势,环境质量因商业化、城市化而锐减,此时如想让自然力得到恢复,管理上应非常谨慎,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主要工作。
这是根据风景资源的存在状态进行的分类,我国自然资源保护区根据资源类型和保护方式又可分为三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多样性及景观遗留地为目的;风景名胜区是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风景优美或文化遗产比较集中,可供游览或进行科学文化考察的特定地区;森林公园主要是征对具代表性的森林植被景观而建立。这些自然资源保护区的建立都有双重目的,一是保护这些土地免遭私人开发,保持其共有性;第二就是要保护使其处于自然状态。从80年代开始开发至今,由于开发力度和使用率的不同,我国各类风景资源已出现明显的分级,呈现多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存在大量尚未开发的资源,一些具有特殊资源价值的自然景观还没有被发现、开发;一些自然风景资源已得到初步开发,如广东帽峰山森林公园、杭州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80年代开始开发的一些保护较好的风景区处于适度开发的状态,如黄龙风景名胜区、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而一些风景区已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如九寨沟风景区、泰山风景区、武陵源风景区、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十渡风景区、中岳嵩山、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山顶冻原地带等。因此,从总体上来看,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国内外旅游业呈不断增长的态势,已开发的旅游风景资源,特别是有名的景区已承受较大的负荷,呈现资源衰退之势;同时,各地又在不停地开发新的资源,或加大对已有资源的开发力度和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景区的压力,但这些开发很多都存在盲目性和极强的商业目的,所以新开发的景区难免步大景区的后尘,不断出现资源破坏的现象,这是需要每一位业内人士关注的。
3、外界对风景资源的环境
影响分析 除了
自然因素,如大风大雪、林火、风化侵蚀、雨水冲刷、泥石流等,对自然风景资源的环境影响主要来自人类的活动,从性质上来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对风景资源的不利影响,如毁林造田,建造人工构筑物、修建公路铁路等,都会破坏资源本身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阻挠其生存
发展的自然
规律。另一类影响也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那就是,人类活动对风景资源的正面影响,如风景林改良、植树造林、防病治虫、合理管理、保护风景资源免受破坏等,这种影响有助于自然风景资源的健康发展,同时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来影响它的生存发展,而不是任其自生自灭。
人类活动对风景资源的不利影响(或称负面影响),在
中国二十多年自然风景资源开发实践中是屡见不鲜的,从影响的形式来划分,可分为掠夺式影响、侵占式影响、干扰式影响和隐性影响四种。
1)掠夺式影响是指由于利益驱使,人类从自然资源中无偿获取一部分资源,而对自然风景环境造成的影响,如开山取土采石,偷猎野生动物、伐木、取水、放牧、采矿等。这是一种对自然资源的直接掠夺,长期影响往往会造成资源枯竭,整个生态系统和景观视觉质量都会受到极大影响。
2)侵占式影响是指原本属于风景区的土地等其它资源被外来物所侵占,如毁林、围湖造田、人类活动侵占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建造大型建筑(如重修古建、建宾馆、饭店、私人住宅、商店、寺观庙宇等)、建索道、修道路、架桥梁、架设管线等。侵占式影响通常是一种长期性的、大范围的资源破坏行为,根本改变了土地的利用形式,也是一种最普遍的影响形式,往往造成自然风景区域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如果得不到严格控制,最终会使自然资源的特色衰竭殆尽,消失在城市化的浪潮之中。
3)干扰式影响主要指游人行为对风景资源造成的影响,包括
旅游垃圾、人为破坏植被、人为火灾、攀爬山体、游人排泄、干扰动物活动、大量游人造成地面沉降等,这种个别影响大多不会对风景资源造成太大影响,但长期积累、不断影响,会对景观资源带来较大的生态破坏,同时影响视觉质量。
4)隐性影响主要是指周围大环境对风景资源产生的负面影响,城市化的扩大,
工业污染造成的空气、水源污染、气候变化、酸雨等不断波及风景保护区域,造成自然风景资源保护区内的气候、水源、空气质量发生大范围的根本变化,最终影响植物、动物的生存环境,使自然风景区内的物种生存规律受到干扰,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人类除了会对风景资源产生负面影响,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风景资源产生正面影响。正面影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一个尚处于原始状态的风景区域,如原始森林,如果没有人为干涉,除了
科学考察,那么这片风景区域对欣赏者来说只会产生不安、恐惧心理(猎奇心理除外),因为人在风景空间中,具有对安全性和视觉方向性,如对水、路线、目的地、气候、庇护所、视觉可及性、休息所等信息的需求。只有当人的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才会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欣赏活动才能进行下去。因此对未开发的风景资源,人类必要的影响将有益于对它的了解、保护和利用。第二,采取措施保护风景资源免受侵害,有益于其自身生态的完整性和发展的稳定性。另外,当不利影响产生不良后果以后,可通过人力弥补和改良,如拆除破坏资源的人为物,植树造林、防治病虫害,林相改造、减少游人量、减弱人为侵占或破坏的程度。第三,通过改善风景区内、外的生态环境,促使其气候、温度、水源、空气状况等得以改良,提高风景元素的生存质量。第四,自然风景可在人类能动性的支配下,适当改造,以适宜人的视觉审美需求,这样就提高风景景观视觉质量,也就提高了资源的存在价值。因此,人类对风景资源既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又可以促成正面的影响,负面影响是应当避免的,正面影响是应当鼓励的。
无论是正面影响、主动影响,还是负面影响,被动影响,又都存在一个累积的
问题,即影响累积。它包括横向累积和纵向累积两个方面,横向累积指同一时期风景区域内各个局部的环境影响会累积成整体影响;纵向累积指同一区域或同一因子持续受到影响而产生不断的变化,并渐渐影响到其它区域和其它因子,使影响扩大、深化。累积影响有时是一种不易觉察的影响,需要一段时期才会显现出来,因此,对于负面影响的累积需要特别注意,才会避免由于影响累积对风景资源产生深刻的、大范围的影响,导致很多无法挽救的损失。
4、风景资源的环境
影响管理
在风景资源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从一开始就会涉及到环境影响管理,随着开发不断扩大深入,风景资源会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环境影响管理也就愈显重要。我国风景区建设几十年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
问题,主要原因就是重视了
旅游商业开发,将“
经济”二字排在了首要的位置,忽视环境影响管理,忽视资源的有效保护。虽然,环境影响管理在一些景区初步实施,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如武夷山风景区采取拆除部分人工景点、禁止车辆进入核心景区、游览区与度假休息区分开的办法,使景区环境有了一定的改观,又如九寨沟森林公园改变原来的“沟内游、沟内住”为“沟内游,沟外住”,既保护了生态,又改善了风景视觉质量。
从措施类型分,环境影响管理可分为规划措施、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三种类型是通过不同渠道,
应用不同
方法来解决风景资源环境问题的,并行不悖,需要在实际中综合应用,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较全面地解决我国风景资源开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规划措施
(1)对于拟开发的风景资源,必须进行有效的可行性评价
研究,摸清家底,从资源保护角度出发,制定出合理的开发规划,切忌盲目上马。
(2)开发者大多以商业目的投资风景区,往往希望风景区朝着人工化、城市化的方向
发展,规划者应保持自己的职业责任感,不能完全听从开发者不合理的要求,应从实际出发,引导开发者,作大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协调者,才不至于使规划成为又一个破坏自然环境的方案。
(3)分层次开发。谢凝高教授认为可将风景经济空间分为4个圈层,以保护敏感程度高的区域:a,风景内核心区应禁止经济开发;b,风景内控制区、服务点应限制经济开发;c,风景区外开发区积极开展旅游服务基地建设,发展第三产业。德国施普雷森林自然保护区也曾有过相似的分区规划:a、纯原始状态的核心区;b、尚未开发的自然风景缓冲区;c、已开发利用的旅游度假风景区;d、从城镇到旅游景区之间的过渡,取得了不错的效益。
(4)对于暂无资金开发的风景,可采用征地的办法,将这一区域保护起来,以防挪作它用,甚至侵扰、破坏自然风景。
(5)风景资源宜谨慎地、分散地开发,切忌集中开发,即将各个开发项目分散到景区的各个分区中去,减弱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
(6)针对现在游人量大幅增加,对已有风景资源造成较大压力,出现生态环境破坏的情况,可以采用扩大现有景区和加快新风景区的建设的办法分流游客,保护风景资源免受更大的破坏。
(7)风景区宜规划对环境影响不大的活动项目,如赏景、登山、健行、露营、野步、钓鱼、骑车、划船、滑雪等,减弱游人影响程度,合理利用资源。
2)管理措施
(1)增加财政投入,特别是国家财政,支持风景区环境保护。
(2)加快风景资源管理立法。我国现行管理法规仅有《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和《森林公园管理办法》都难以适应风景区开发的现状和实际中的管理操作,急需设立新法以适应实际情况。
(3)管理体制:变地方管理为国家部委直接管理,做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避免风景资源变成某些地方政府的“赚钱机器”,严重损害风景资源。二战期间,
工业生产曾迫使美国的国家公园打开大门以满足商业目的,采矿业、伐木业、放牧业肆意进入园内,当时国家公园局顶着各种压力,努力抵制。现在看来,当初如果没有严格控制,任其从属于工业生产,最终会资源枯竭殆尽,也就不会有现在这些国家公园。
(4)对于出现了环境破坏的风景区,应减缓开发速度、扩大保护范围、压缩开发项目、提高项目质量。同时,对出现的环境生态破坏或视觉污染应急时处理,以防累积影响不断增加、扩大。
(5)对于已出现资源破坏,需要恢复的景区,第一,可禁止人工物建造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第二,可通过限制进入、限制利用类型(如可观不可进入)、限制游人数量、限制滞留时段和时间等办法;第三,可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改造林相,增加群落层次。这些方法都可以减小自然环境承受的负荷,使其逐步恢复自然力。美国黄石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为了减少对动物的干扰,采用抓阄的办法,每天只限十几名幸运者乘一辆汽车进入。我国九寨沟景区也采用了限制游人数量的办法保护自然风景资源。
3)技术措施
(1)提高我国的导游素质,通过导游的解说词,实地普及环保意识,让越来越多的游人了解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及如何做才是保护环境,如旅游垃圾该如何处理,随意乱涂乱画是对文物景观的破坏等。这一点在国内景区中几乎是一片空白,建议管理者、引导者首先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才会更好地普及。
(2)关于旅游垃圾问题,还可以采用增加游线上的垃圾回收点,加强养护巡查等办法解决。
(3)景区中的汽车尾气、噪声污染等问题,可采用限制车辆、车速、改变
交通路线等办法解决。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就采用在景区内使用环保车的办法,外来车辆都严格禁止进入核心景区,有效防止汽车污染。
(4)风景资源开发过程中,易产生视觉污染,每项建设都应采用视觉模拟和微调来考察模拟景观的效果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决定其建设的可行性。
(5)对于必须建造的功能性建筑,应尽量在色彩、形体上接近自然环境的色彩、形体,体量,愈小愈好。还可采用遮挡、埋入地下、绕道而行等办法隐藏,使不进入观赏视线,以减弱这类建筑在环境中的影响。
(6)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植被这一构成元素,发挥其统一、同化、掩饰、维持环境整体性、提高自然力的作用来改善生态环境,同时遮掩影响视觉质量的物体,因此应尽量保护植被,增加植被面积及更新植被的群落结构。
(7)对于需恢复自然力的景区,可采用退耕还林,拆除人工物的办法扩大植被面积。
5、结语
在
中国当今的
社会的发展阶段下,自然风景资源仍是很重要的经济资源,特别是尚处于贫困中的偏远地区,这一点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但需要我们每个人清醒认识的是,资源的真正价值到底在哪里,哪些资源是真正的“卖点”?是可以成为子孙万代的“卖点”?那就是景观环境的自然性和完整性,而不在于建造了多少高楼大厦、多少亭台楼阁。二十多年的风景资源开发已给了我们太多的警示,面对未开发和已破坏的资源,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冷静、
科学地
分析、解决问题,才会真正带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同丰收。风景资源是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古人说“仁者乐山”,让我们作一个仁爱的绿色主义者吧,共同维护和创造我们美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