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是自然资源管理出现的新思潮,文章在分析这种思潮主客观背景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自然资源转化为自然资源资产必须同时具有稀缺性和所有权明确性两个条件,虑及自然资源特性,只能对部分自然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理论及其量化理论有待于深化和创新;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具有可行性,但目前存在诸多障碍限制了其可操作性;自然资源资产折旧不同于固定资产折旧,具有特殊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流失有待于从各个方面加以推进。
关键词:自然资源 水资源 资产 价值 核算 折旧
1 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形势
近年来,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日趋活跃[1],究其原因,其一,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矛盾更加尖锐化,并最终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促使人们寻求更有效的途径来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其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政府必然渐渐将通过计划管理分配资源模式转化为由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国家作为自然资源所有者的主体,主要起宏观调控和服务的作用,并且要求在经济上实现所有权,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制度,是加强资源管理、实现所有权具体步骤之一;第三,政府的界入和推动,是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加温的助然剂,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仅在1991—1995年间,多次召开会议,1991年召开了“自然资源产业化和资产管理问题”理论研讨会,1992年发表了“实行国有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是摆脱我国资源困境的根本出路”的文献,在1994年“全国国有资源性资产管理暨全国清产核资工作会议”及1995年“国有资源性资产管理全国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重要性。
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为自然资源管理开辟了一条新领域,它对保证经济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地发展必将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尽管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至今还处于“糊涂”状态,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2 关于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2.1 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资产关系问题
明确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资产的关系,无论对于研究还是管理实践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所见甚少。
自然资源概念具有多种,其分类根据研究对象或标准不同存在很多的差异。自然资源通常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总称,联合国出版的文献对其涵义解释为:“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它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从广义上来说,自然资源包括全球中范围内的一切要素,它既包括过去进化阶段中无生命的物理成分,如矿物,又包括地球演化中的产物,如植物、动物、景观要素、地形、水、空气、土壤和化石资源等”。根据自然资源再生情况,通常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和恒定资源。
资产是国家或个人拥有的具有使用价值能够带来收益的有形财产或无形的财产,其主要特征是能够给所有者带来收益。根据资产基本经济用途和存在领域不同,它可以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两大类。自然资源是维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能够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因此,自然资源具有资产的主要特征,它是经营性资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被称为自然资源资产(或自然资产或资源性资产)。
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资产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自然资源资产是由稀缺的自然资源转化而来的,它本身也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转化为自然资源资产具有一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是否具有稀缺性,是否具有明确的所有权,只有既稀缺同时又具有明确所有者的自然资源才可能转化为自然资源资产。稀缺通常指相对需求而言供不应求。例如,水资源转化为水资源资产,它有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水资源丰富地区,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与水资源的矛盾是治涝的矛盾。尽管它具有明确的所有权,但它并不稀缺,而且在水资源使用时当代人与后代人在物质利益上没有冲突,当代人对后代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没有构成剥夺与损害,它不是资产,只有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它才具有资产的特性。水资源转化为水资源资产具有量的界限,在某个限度之内,水资源就是水资源,超出这个限度,水资源转化为水资源资产。目前,资源资产化研究出现了笼统模糊的倾向,不考虑自然资源分异的存在,不分自然资源所处的状态如何,主张一切自然资源都进行资产化,值得注意而且必须加以纠正。自然资源资产化有上述的特定条件,不管自然资源所处形态,全部主张资产化,这在理论上不可能的,在实践上也不具有可操作性。如空气、太阳能是我们最常见的自然资源,不能也不可能进行资产化管理。
因此,对自然资源进行资产化,并非适用于全部的自然资源,而是部分自然资源。有些自然资源从整体上可以划分为自然资源资产,但从局部或者时间上来看,它也可以转化为非自然资源资产。如水资源,根据其时空分布的不同,在缺水地区可以进行资产化,但不能将洪水包括在内,因为洪水它不仅不能给人类带来效益,相反往往伴随着巨大损失,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资产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2.2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理论问题,
研究自然资源资产化,不可能脱离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理论问题,因为它是自然资源经济管理的重点,实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是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要求其所有权在经济上加以体现的必然结果。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理论同固定资产等资产价值理论是不同的,其中最大区别在于固定资产价值仅包括劳动价值和稀缺价值两部分,而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除了包含这两部分之外,还包括生态价值[2],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对某种自然资源而言,生态价值远远超过前两种价值,只不过由于理论计算尚不成熟以及该值巨大,人们难以接受而忽略,这种忽略导致一种极大错误,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在自然资源价值中没有得到体现,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补偿难以实现,因而出现系列自然资源被无偿使用所招致严重后果,如资源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空心化”问题[3]、国民经济虚假增长问题、经济杠杆调节失调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等等问题。目前,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的需求,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只是构建了一些理论框架,纵观目前有关理论研究,探讨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有多种,如效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生态价值论、哲学价值论、价值工程论、资源环境论等,它们从某一局部阐述了相应的价值问题,但都没有很好地从整体上解决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问题。李金昌对自然资源价值探讨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他将西方的效用价值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进行有效地结合[4],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是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理论研究值得关注和重视的进展。
理论上的争论是不可避免的,现实的需求不允许我们进行长期争而不决,我们必须在构筑价值理论的同时来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量化理论,并且尽可能地将其赋之实践。如何对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进行计量,这是实现自然资源价值的前提和基础,现有的一些理论如边际机会成本模型、模糊数学模型[5]、效用—劳动价值结合模型等,它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于解决部分资源本底价值或者资源产品的价值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它们尚不能完全解决所有自然资源价值量化问题,必需进行改进和创新。不同的自然资源由于分布、特征、供求状况等存在差异,他们是否具有统一计算范式,这是价值量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需予以明确回答,完善创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量化理论是资源走向市场的必经之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绩与缺陷并存,现实需求与理论研究相脱节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必须在此方面有所创建,这也是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发展必然趋势。
3 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可行性与操作性问题
对自然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可行性如何,不仅为理论研究工作者所关注,更为管理工作者所重视。尽管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概念尚未完全明确,但资产化管理的目的是清楚的,就是根据自然资源生产的实际,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全过程,按照经济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以确保资源所有者权益不受损害、自然资源保值增值,增加自然资源产权的可交易性。目前,对自然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客观环境渐渐具备,其中最重要是:(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促使自然资源的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行为,不能再完全依靠政府计划分配资源,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政府只是进行宏观调控和服务[6];(2)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为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提供了法律的空间,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国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资源法》等,均有相关的条文,从不同的角度保证有偿使用资源,确保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可以说,对自然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的宏观条件已经具备,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自然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的条件已经成熟,可以加以推广。宏观条件只是提供一种可能性,如果将其运用于实践,还有相当多的制约因素,只有这些因素完全彻底解决,可能性才具有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对部分自然资源开展了资产化管理的实践,主要是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海洋(海岸带)资源、土地资源等,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也不能否认的是在工作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1)包括上文已经论及的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理论及其量化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成为资源资产化管理最大的障碍;(2)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无价”的传统价值观念,阻碍资源资产化管理进程,必须对其进行加以改造,建立新型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需求的资源价值观,这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改造工程;(3)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资源管理模式根深蒂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发挥作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管理模式在短时间范围内难以形成,也难以起到主导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可操作性较差,我们必须围绕着持续利用资源的思想,创造条件,积累经验,以便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可能资产化的自然资源实施资产化管理。
值得强调的是,对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只适用于部分自然资源,而对有一部分自然资源不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这主要决定于自然资源的特性。
4 自然资源资产折旧问题
按照现行的经济运行体制,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是按照不同的折旧率进行折旧,最终得以报废和更新。自然资源资产是否也同固定资产一样存在着折旧问题?如果存在,其折旧方式如何?是否可以沿用资产折旧的理论体系?回答这些问题很重要,因为折旧是经济运行、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涉及到如何对使用消耗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补偿,以便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它在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肯定的是,自然资源资产只是具有资产的特征,必须对其采取相应的折旧方式,但由于同固定资产相比存在着特殊性,其折旧的理论体系、方法存在着很大差异。
仅以水资源资产为例,来阐述自然资源折旧问题。由于水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水资源资产与固定资产中的资产相比有着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资产的内涵不同。固定资产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价值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水资源资产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未打上人类劳动的烙印的价值即生态价值;(2)补偿方式不同。固定资产的补偿是通过折旧方式进行的,它是一个不间断的价值转移过程,到了一定年限,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之中;而水资源资产补偿主要是功能补偿,水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污染等原因,水资源功能不断下降,只要经过人工或自然的净化之后,可以恢复原来的状态,水资源资产得到补偿,特别值得说明的是,河道等具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如果排污没有超过其环境容量,可以完全得到自然净化,不需投入人力和物力;(3)资产的循环途径不同,固定资产在失去使用价值之后,可以用折旧款重新购置;其更新可以通过水的循环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污染的治理恢复原有状态方式来进行,或者通过自然净化的形式进行(指未超过环境容量的水系);(4)资产时空分布不同。固定资产的时空分布受经济现状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固定资产聚集较多,科技成分含量高的固定资产所占比例更高;水资源资产分布受气候、地理条件等众多因素影响,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年际之间、年内之间有很大差别,它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人类只能通过修建各种形式的工程改变水资源资产的时空分布;(5)资产的功能数量不同。对于固定资产而言,其功能相对较单一,对于水资源资产来说,其功能是多样的,如可以用来饮用、灌溉、发电、旅游观光等,并且各种功能之间不存在绝对的排斥现象,甚至可以共存共生[7,8]。
因此,自然资产折旧理论与资产折旧理论存在着很大差异,必须努力建立新的折旧理论体系解决这种问题。
2.5 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流失问题
根据我国宪法第九条、第十条及矿产资源法有关规定,某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具有国有性,即它们属于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以也必然存在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流失问题。
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流失与通常提到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有价证券、无形资产等流失表现形式不同,它主要区别表现在:(1)国有自然资源资产被无价或低价使用,资源所有者没有因资产的付出获得足够的收益;(2)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在数量上或在质量上的下降;(3)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未有效地配置,造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闲置与浪费[9]。
从我国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流失现实来看,我国国有资源资产流失速度惊人!我国拥有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总额3.5万亿元(不含资源性资产),80年代至今大约每年流失500亿元。我国大约有资源性资产128万亿元,每年正以各种形式流失。如由于乱采乱挖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仅10余万采金大军,每年导致数十万两黄金流失;城市建设用地大约有4~5%处于闲置状态,40%利用效率低,其年流失量大约人民币800亿元,仅此项流失就比非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国流失量高出1.6倍,流失极其严重;工业用水超过国际平均水平10多倍,重复利用率仅为20~40%,而发达国家达到75%以上,其流失可略窥一斑……。
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流失最终导致资源所有者所有权的损害和资产的低效利用。资源性资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性资产的有效组合是资源性资产高效利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增长两个转变的关键。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流失直接威胁了上述基础和转变。因此,开展我国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流失是及其必要的。
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至少应该包括:(1)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流失基本理论研究,构建自然资源转化为资源性资产的基本理论,探讨资源性资产实行资产化管理的理论基础,分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流失的机理;(2)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流失价值量测算理论研究,研究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流失价值量测算理论和方法,估算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流失对“绿色”国民经济的影响;(3)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流失治理模式研究,针对各种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流失实际,探寻各种可能的治理模式,提高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流失环境阻力,从更高的角度完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流失治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