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村水利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午,汪恕诚部长做了一个非常重要、十分深刻的报告,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明年和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按照会议安排,我就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加快的改革与发展谈几点认识。
一、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更新和完善发展观念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国外经济发展经验,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表明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反映了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必然趋势。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也是改革与发展所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必须树立六个观念:一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确保饮水安全、安全和用水安全;二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在建设中避免和减少人类活动对水和自然的侵害;三是节约资源的观念。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树立节水意识,完善节水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是保护环境的观念。水是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最基本要素,要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正确处理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维系河流健康生命;五是统筹发展的观念。根据流域、区域、城乡和东中西部发展对的不同需求,统筹考虑水资源条件、经济和生产力布局,科学确定发展目标、速度、规模和水平,促进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六是改革创新的观念。深化改革,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健全法制,强化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依法行政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98’大水以来,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部党组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工作的实际出发,在系统总结多年治水实践的基础上,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出了从传统向现代、可持续发展转变的治水新思路。近几年的实践表明,这一治水思路贯彻了中央工作方针,是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的直接体现。
几年来,各级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改革与发展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一是投入大幅度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98年以来,中央共投入建设资金2400多亿元,年均投入300亿元以上。长江干堤加固等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取得重大进展,南水北调和治淮建设全面启动,农村人饮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骨干枢纽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二是改革不断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流域管理体制改革、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农村改革、水价改革全面推进;三是依法治水力度进一步加大。水法规体系和水行政执法体系逐步健全,科学、民主、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四是水资源管理得到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张掖等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黑河、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引江济太、引岳济淀、扎龙湿地补水等取得显著成效;五是规划和前期工作取得新的突破。水资源综合规划、规划、发展“十一五”规划、专项规划取得重要成果,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步伐加快。
但是,从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的要求来看,水资源承载能力下降,饮水安全问题十分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江河标准偏低,综合减灾体系尚不完善,频繁的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水环境的总体状况尚未得到根本好转;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改革与发展自身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认识还不尽一致,贯彻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及安全隐患等问题较为突出,公益性工程良性运行维护补偿政策尚未到位;发展中的体制性和机制性约束尚未消除,的社会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亟待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较低,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水库移民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基层水管单位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亟待改善。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中央对工作高度重视,将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位置,国家由积极的财政政策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后,仍将继续保持较大的中央投资力度,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迎难而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解决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快的改革与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发展目标和任务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的改革与发展,总的来说,就是要把握一条主线,突出三个抓手,明确五个目标,构建六大体系。
把握一条主线。就是要在工作中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中央工作方针,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着力解决好改革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突出三个抓手。一是加快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解决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的水问题,才能提高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推进传统向现代、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二是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建立水资源和涉水事务统一管理体制,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机制,才能完善依法行政、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水行政管理体系;三是强化管理。管理是提高效益的基础,也是保证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强化管理,才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才能使工程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才能提高管理部门驾驭工作的能力。
明确五个目标。一是保障饮水安全。把保障饮水安全、保护人的健康生命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和突出重点,提高城乡供障能力,改善供水水质,保护饮用水源,切实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二是保障安全。以大江大河治理为重点,提高重要保护区、重要城市和重要地区的减灾能力,将洪涝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三是保障粮食安全。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提高灌排能力和农业用水效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四是保障经济用水安全。以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重点,满足经济总量增长、产业调整和重大战略布局对水的需求;五是保障生态用水安全。以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为重点,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维系河流健康生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构建六大体系。一是减灾保障体系。坚持给洪水以出路的原则,通过河道整治、堤防加固、控制性枢纽、蓄滞洪区建设等工程措施,结合洪水风险管理、洪水预警预报、调度指挥等非工程措施,构建较为完善的江河综合减灾体系;二是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的原则,通过大力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通过兴建南水北调等跨流域和区域调程,形成四横三纵、东西互补、南北互济的全国水资源配置格局,结合骨干水源工程、各类蓄引提工程建设及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提高供障能力,构建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三是农村保障体系。坚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与改善生活条件同步推进的原则,通过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结合人畜饮水、节水灌溉、雨水集蓄、牧区、农村水电等小型设施建设,发展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农村保障体系;四是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原则,通过严格的水功能区划管理,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和水质监测,加强对重要水源地和地下水的保护,逐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结合水污染治理,加大中水回用力度,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构建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五是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坚持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坡改梯、淤地坝、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结合退耕还林和封禁保护,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对重点水土流失区和生态脆弱流域进行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六是现代化保障体系。坚持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的原则,通过建立水文水资源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监测和管理信息系统,结合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传统向现代转变,构建现代化保障体系。
四、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加快的改革与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的改革与发展,要着力做好六项工作。
第一,抓好规划的制定和前期工作,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框架。一是制定好发展“十一五”规划。总结“十五”计划完成情况,分析发展面临形势,明确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布局、重点和措施,为“十一五”改革与发展提供规划依据;二是编制好水资源综合规划。在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做好水资源配置工作,根据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状况,科学制定主要江河水资源分配方案,为建立国家水权制度、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水资源提供规划支撑;三是做好规划的审查报批工作。尽快形成全国和流域规划成果,为完善综合减灾体系、确立洪水管理制度提供规划基础;四是加快重要流域、区域规划及专项规划的编制,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抓好各项规划的实施;五是加快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为实现规划目标和保持稳定的建设规模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一是加快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建设的首要任务,重点解决农村群众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及血吸虫病区等水质不达标和局部地区的饮水困难问题;二是加快以治淮为重点的工程建设。加强蓄滞洪区建设,实施重点河段的堤防建设、河势控制和清淤疏浚,加大重点海堤建设力度,加强重要跨界河流整治及国土防护,重视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三是加快南水北调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搞好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建设甘肃引洮等一批区域性调程,积极开发利用雨洪资源和非常规水资源;四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在水土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新建一批大型灌区,对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加强牧区建设;五是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重点枢纽建设。尽快完成第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第二批除险加固任务。按照水库建设规划,加强新建水库的论证和审批工作,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新建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妥善处理水库移民安置、征地补偿和后期扶持等问题;六是加快和生态治理。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搞好黄河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继续实施塔里木河、黑河、首都水资源综合治理;七是加强农村水电和电气化建设。加快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步伐,实施光明工程,解决偏远地区群众用电困难;八是加快信息化建设。继续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信息网络建设,加强重点流域、区域、城市及骨干工程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建设要注重向西部地区倾斜,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援藏、定点扶贫和血防等工作。
第三,加快各项改革,理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行流域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加快区域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对涉水事务实行统一管理;二是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投资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切实加强资金管理;三是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规范建设市场,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制和合同管理制,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加快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建立工程管理和维护的投入机制,落实管护经费,推进管养分离,精简管理机构,加强经营管理,确保工程的良性运行和效益的发挥;四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水行政主管部门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制度,探索准公益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完善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体制;五是推进农村改革。大力推行灌区管理体制改革,鼓励用水户参与或直接管理。对农村小型设施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六是推进水价改革。建立有利于节水的水价形成机制,全面推行阶梯式水价,对不同水源和不同类型用水实行差别水价。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和生态环境恶化地区,要逐步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
第四,强化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一是建立洪水管理制度。开展洪水风险分析评价,建立国家洪水影响评价制度,完善蓄滞洪区管理制度,提高蓄滞洪区管理运用调度能力;二是建立国家水权管理制度。抓紧制定国家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实现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管理,建立水权转让制度,培育水市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三是建立水资源节约制度。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在农业节水方面,建立先进的灌溉用水制度和城市、工业补偿农业节水机制,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和效益。在城市和工业节水方面,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推广节水技术和器具,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四是建立水资源保护制度。完善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确定水域纳污能力,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入河排污口登记及审批制度,加强重要水功能区和重要入河排污口的监控。
第五,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制保障。抓紧完善《水法》、《法》的配套法规,研究制订建设的征地补偿、移民安置、生态保护等政策措施,争取尽早出台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新的大中型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加强水政执法体系建设,规范水事行为,提高执法能力。深化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水平。
在此,我想再重点强调一下移民和生态问题。当前,移民和生态问题已成为事关可持续发展的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在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移民安置和生态保护。根据移民安置环境容量,科学确定移民安置方案,打足移民安置投资概算,保障移民合法权益。要完善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妥善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移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要高度重视工程对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把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作为工作的重要理念,新建工程要认真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已建工程对生态环境具有不利影响的,要在科学论证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第六,加强科技创新和队伍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攻关,抓好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加强队伍建设、思想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培养高素质,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把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的改革与发展,是各级部门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加快的改革与发展,开创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