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峡工程10年实践中,人们对三峡工程的认识逐步加深,6个方面的观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长江防洪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建设完整的防洪体系;三峡工程是一项改善长江水环境的生态环保工程;移民工程是世纪难题,也是扶贫工程;电力分配:从需要“三峡电能”,到需要“三峡优质电能”;工程投资:从国力能否承受,到选择合适的筹资渠道;千年大计,质量是三峡工程的生命
关键词:防洪体系 环境保护 移民
公元2002年11月6日,三峡工程建设里程碑上又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上午9点50分,导流明渠截流成功。这标志着三峡工程建设已度过了最为艰巨、最为关键的二期工程,顺利转入三期工程建设。
从这一天起,导流明渠的历史使命宣告完成,正式告别长江,让位给即将崛起的三峡右岸大坝,这是三峡工程建设历程中的又一次巨变。
其实,三峡工程的巨变时时发生,只不过有的变化借助于仪式,显得隆重而醒目;而更多的变化则如春雨润物,于不知不觉中成长壮大。昔日的中堡岛是何时搬走的?曾经的坛子岭哪一天让人劈成了长江“第四峡”?又是哪一天变成了开启自如的世界巨型船闸?长江主河床巍峨的三峡大坝是什么时候屹立眼前的?……
还有一种变化更让人不易觉察,那就是人们关于三峡工程认识的变化。在三峡工程10年实践中,人们对工程的认识正一步步加深
1 长江防洪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建设完整的防洪体系
建国初期,长江流域屡遭洪灾,在三峡修建水库曾被称为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工程。在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科研和论证,人们充分认识到:三峡工程是开发治理长江的关键性工程,在长江防洪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8年,也就是三峡工程开工建设的第5个年头,长江中下游暴发罕见的特大洪水。在长江抗洪的关键时刻,已建成的径流式水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实行超常蓄水,与长江中游错峰,减少下泻流量2000m3/s,为荆江大堤抢险作出了特殊贡献。面对严竣的汛情,人们倍感三峡工程的重要。同时,人们也意识到:我国防灾能力还很薄弱,长江支流众多,仅靠三峡工程不可能百分之百消除长江水患。合理规划长江中下游分洪区,加固长江中下游堤防同样不能放松,’98年洪水过后,国务院加大了对建设长江防洪体系的投入。
在三峡工程实践中,水利专家不断加深对长江对三峡工程的认识。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认为:长江流域要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防洪体系。长江上游要修更多的水库,同时采取植被保护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淤积。开发长江上游的水力资源,不仅可以解决电能问题,更好地实现“西电东送”的电力发展战略,还能扩大拦蓄洪水能力,并起到减少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的作用。在长江中下游要加固长江堤防,合理规划分洪区,退耕还湖,增加行洪能力;再加上兴建长江防洪的关键性工程——三峡工程,增加长江中下游防洪调度的可靠性和灵活性,避免或减缓因江堤、垸坝溃决而造成的严重社会问题。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长江防洪体系。
以三峡工程为依托,建立完整的长江防洪体系,中国治水事业任重道远,不可能“一库安天下”,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水利人的共识。
2 三峡工程是改善长江水环境的生态环保工程
正如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都会有利有弊,三峡工程建设也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
水患一直是中国的心腹大患。据史料记载,1949年前的两千多年间,平均每两年中国就发生一次大水灾。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仅长江流域频频暴发的特大洪水就令人警醒。“水患本身就是生态失去平衡造成的”,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防洪为第一任务的三峡工程,总体上是一项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环保工程。
三峡工程作为长江防洪体系中的关键工程,在工程全面竣工时,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可由目前的不足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使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2300万亩肥沃耕地和大批城镇得到保护,1500万居民得到更安全的居住和发展环境,还可延长洞庭湖的寿命,为洞庭湖区的根本治理创造条件,并有利于血吸虫病的防治,这是三峡工程最大的环境效益。而三峡水电站将提供的巨大的清洁能源,以发电量相当的燃煤电站相比较,每年可以减少排放上亿吨的有害气体及废水、废渣,这对于改善华东和华中地区的环境,防止酸雨危害和温室效应,将起到重大的积极作用。
对于工程建设可能带来的不良环境影响,三峡工程的决策者和建设者有清醒的认识。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摆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始终坚持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的原则,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工9年来的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因施工采取有力措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已控制到最低限度。
三峡工程开工前,不少环保人士对库区移民搬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表示担心。在三峡库区移民迁建中,环境保护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库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为避免农村移民就地后靠因环境容量有限带来的林木植被遭到破坏,为防止污染严重、生产力落后又没有竞争力的搬迁企业形成新的污染源,1999年国务院对移民政策作出了两个重要调整:一部分移民不再就地后靠,而是迁移到库区以外的地方居住,凡是污染严重的工厂一律关闭。
为了确保三峡库区环境根本好转,国务院批复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已开始实施。该规划明确:到2005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污染环境质量三类标准,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基本得到遏制;到2010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量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二类标准,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我们将看到:蓄水后的长江水质更加“干净”。
为治理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国务院作出规定,从2002年起,从三峡工程建设基金中拿出40亿元专款用于三峡库区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治理。
为了对三峡工程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测,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减轻不利影响的措施,并为今后三峡工程进行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积累数据,由环保、水利、农业、林业、气象、卫生、地矿、地震、交通等部委及中科院、中国三峡总公司、湖北、重庆两省人民政府还共同组建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将为三峡工程环境保护提供权威的决策依据。
由国家有关部委、学术机构共同建立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网”连续5年的跟踪监测资料表明,三峡工程建设中不但没有造成外界某些传闻的“库区生态灾难”,还使一些生态指标趋于好转。
3 移民工程是世纪难题,也是扶贫工程
三峡工程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的22个区县,移民安置总人口达110余万人,在国内外水库移民史上没有先例,移民安置任务十分艰巨,三峡移民因此被称为“世纪难题”。
在解开这道“世纪难题”过程中,数万移民干部和群众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作出了极大的牺牲,使移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到2002年7月,已完成移民64.6万人,百万移民的任务已过半。
10年的移民经验告诉人们:正是三峡工程建设给三峡库区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带动了库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峡移民含泪惜别故土的时候,也是他们走向美好新生活的开始。搬迁过程成了移民的致富过程。统计数据表明,三峡工程开工后的10年,是三峡库区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截止2002年5月,全国各省市、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对三峡工程库区实施对口支援,共为三峡库区引入资金112.3亿元,实施经济合作项目2191个,社会公益类项目到位资金12.5亿元,2000年三峡库区21区县国民生产总值比1993年增加了2.21倍,财政收入增加了1.8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2.2倍,2001年、2002年库区经济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对于那些长期居住在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的库区移民来说,搬迁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增长,还有生活环境的改善。
现居住在涪陵南沱镇连串村71岁老移民高存忠感慨道:祖祖辈辈住在长江边,逢集赶场肩挑背扛,遇上下雨天,少不了摔几个跟头。现在公路通到家门口,上城只需半小时。
而由云阳迁往上海嘉定区华亭镇北新村的48岁移民游之生的想法则是:上海是个机会很多的地方,现在考虑的不是“生存”而是“发展”的问题。
为了促进和保持三峡库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三峡地区的资源优势、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国务院三峡办经过1年多的调研,为库区发展确定了柑桔、草食蓄牧、旅游等产业为三峡地区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并已编制完成了柑橘产业和草食蓄牧业两个规划,这将对推动库区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并为三峡库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电力分配:从需要“三峡电能”,到需要“三峡优质电能”
三峡工程开工前,我国电力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有关省市为能够多分到三峡电力指标而望眼欲穿。按主管三峡工程电量分配的国家计委副主任汪洋的说法:“当时工作重点放在分配给谁、不分配给谁的协调上”,三峡电力电量一度十分抢手。
就在三峡工程开工建设的第二年,从1994年开始,各省市电网供电陆续由缺电转入缓和又转为富余,1996年下半年开始,全国电力供应转入买方市场,到1999年上半年,全国电力富余大约在10%左右。1999年,四川政府向国务院递交的一份文件称,由于二滩水电站建成等因素,四川在丰水期不接受三峡电力。三峡电能似乎由“抢手的香饽饽”变成了“烫手的山芋”。
然而,有识之士认为:我国电力市场潜力还远没有开发出来,电力过剩只是相对过剩,应
历史地看待电力需求负增长现象。
不出所料,2000年三峡目标市场用电需求增长迅速,广东、华东和华中电网发电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0%、16%、6%,2000年6月,广东还出现了拉闸限电现象。到
目前为止,三峡目标市场的发电量仍保持在6%以上的增长势头,三峡电能消纳形势出现转机。
根据电力需求形势的变化,国务院对三峡电力电量消纳方案及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了适当调整。三峡电力供电范围由初步设计的八省二市(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调整为(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八省一市,三峡电能不再销往川渝电网。而由于广东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新增送广东300万千瓦直流输电工程。在华中4省中,因江西目前电力富余,“十五”期间三峡电力不送江西。鉴于华中地区径流式水电站容量大,丰水期电量难以消纳,国家计委作出规定:三峡电站丰水期尽量少向华中送电,枯水期则适当多送。
由三峡电力分配的新格局,我们看到:三峡电能消纳改变的不仅是送电区域,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各省市对三峡电能的需求已由过去简单的量的要求
发展到对“高质量电能”的要求,有竞争力的电价是三峡电能消纳的立足点。
三峡电价是否具有竞争力,
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李永安列了一组数据:目前全国平均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0.29元,上海市为0.38元,华东地区平均电价为0.35元,华中地区为0.30元,三峡的电价只有0.25元,在价格上有较大竞争优势。李永安表示有信心将电卖出去。
为适应电力体制改革对有竞争力电价、高质量电能的需求,中国三峡总公司决策者已开始酝酿一系列的对策。如:通过提高三峡电厂管理水平来降低生产运行成本;通过加强三峡工程建设成本控制来提高三峡电价竞争力;采取工程措施,优化水库调度,增加调节库容,以适应电力系统运行需要的灵活性;为改变水电站受天然来水的
影响,全年发电出力不均匀的缺陷,中国三峡总公司还考虑通过股份公司进行资本运作,按优势互补的原则收购水电及其它类型的合适电源资产,改善电源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
工程投资:从国力能否承受,到选择合适的筹资渠道
三峡工程处于论证阶段时,反对者的理由之一是:三峡工程投资太大,国力无法承受。因为三峡工程占用资金太多,会影响到其它水电站上马。
按1993年国家批准的三峡工程静态投资为900.5亿元,计入物价上涨、施工期贷款利息等动态因素,三峡工程动态投资为2039亿元。这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国
经济实力,似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三峡工程实践中,我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和体制创新的成果,使三峡资金难题不攻自破。如三峡工程投资较少的1995年,70亿元的投资仅占当时国家基本建设总投资额的1%多一点,占当时全国能源投资的10%。就是在三峡工程投资的最高峰的2002年,其120亿元的总投资与全国3万亿元左右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比,与2001年我国超过9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仍是很小的份额。实践证明,我国经济实力足可以支撑三峡工程这样的大规模建设;而且大量数据表明,三峡工程作为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改善投资环境,提供了强大的物资基础。
三峡工程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由中国三峡总公司负责建设过程的资金筹集及今后的返本付息。在资金筹集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包括三峡基金、葛洲坝电厂发电收入、开发银行贷款、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发行
企业债券、利用出口信贷等多元化的筹资格局。在选择筹资渠道时,作为业主的中国三峡总公司考虑的不仅是如何足额满足三峡工程建设资金的需要,还要有利于降低三峡工程融资成本,有利于三峡总公司未来的发展。
尽管中国三峡总公司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
交通银行得到了二期工程110亿元的授信额度,到二期工程将结束时,还剩余约17亿的商业银行贷款额度没有使用,中国三峡总公司选择了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利率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如果仅就筹资而言,债务融资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可以利用财务杠杆作用提高企业价值。但是,为了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适应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在工程即将发挥效益时,中国三峡总公司及时地进行改制重组工作,2002年9月29日由中国三峡总公司等6家单位共同发起,三峡总公司控股的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宣告创立,这标志着中国三峡总公司从三峡工程的项目法人,逐步转变成为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和其它重大决策权的国有投资主体。这不仅意味着三峡工程资金筹集又有了新的渠道,更有利于加快三峡总公司发展,提高滚动开发的能力,实现“建设三峡,开发长江”的宏伟战略目标。
6 千年大计,质量是三峡工程的生命
我国一些基本建设项目,存在重工期、轻质量的做法。虽然也提出了“质量第一”的口号,但在质量和工期发生矛盾时,质量往往让位给工期。
三峡工程是“千年大计,国运所系”,“质量是三峡工程的生命,质量责任重于泰山”党和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工程质量的高度重视,全国人民对三峡工程质量的密切关注,使三峡工程质量意识日益提高。三峡工程建设中,始终坚持进度服从质量,质量
问题一票否决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
三峡工程制定了自己的质量标准体系。三峡工程是世界特大型水电工程,产生了许多工程建设史上的“世界之最”,而这些“世界之最”是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能涵盖的。三峡工程共制定了140个左右的质量检测标准及规程规范,使每一个需要质量检测的项目都有具体的质检标准。为一个工程颁布一整套质量标准体系,这在国内外水电建设史上还没有先例。因为三峡工程的巨大的规模及特殊地位,三峡工程质量标准许多条款都严于国家行业标准。此外,三峡标准还针对三峡工程的需要,补充了许多新规定。有专家指出:三峡工程质量标准代表了我国水电建设的发展水平,是对我国水电施工及金属结构制作安装水平的考验。
三峡工程实践中形成了健全的质量保障体制,由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监督控制、业主项目部统筹协调和管理,质量总监办按专业把关,国务院三峡工程质检专家组进行高层次检查指导,组成了“4 1”的监督机制,有效地进行质量监督和管理。从1993年开工到2002年10月,三峡工程共评定130 629个单元工程,全部合格。
三峡工程建设中,质量意识已深入到每个建设者的心中。“三峡无小事”,决不放过任何质量问题,正成为全体三峡建设者的自觉行动。质量好坏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关系到个人的廉耻。由于三峡工程实行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的质量监督控制体系,“三峡标准”成了衡量工程质量和施工队伍资质的又一个杠杆。
从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走过了10年的历程,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人们对于三峡工程的认识逐步加深,“三峡工程是一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环保、引水等综合效益、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跨世纪宏伟工程,‘功在当代,利及千秋’。它的建设,无疑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的
社会方义现代化建设。”李鹏委员长在导流明渠截流仪式的讲话,将激励着三峡建设者全面完成历史赋予的建好三峡工程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