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进入了深层次制度改革阶段,中国政府与监管当局积极鼓励国际战略投资者参股中资银行,使引进战略投资者成为中资银行改革重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汇丰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收购上海银行、交通银行的部分股权,恒生银行投资收购兴业银行的部分股权,其他地区性银行也引进了一些国际战略投资者。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的内控与风险管理还比较薄弱,通过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引进国际先进的银行经营模式、管理经验以及有效的内控与风险管理机制等,对于加速中资银行实质性的改革重组有重要意义。
为了正确理解国际战略投资者的作用,有必要将国际战略投资者与财务投资者简单作_区分。财务投资者不是将所投资的银行作为自身业务领域延伸手段,没有在管理、业务、人员等方面进行长期战略合作的打算,而是在投资之前就设定各种退出的机制,一旦达到获利目标或在形势发展不利的情况下,就设法撤出投资。而国际战略投资者却不同,他们本身都是在金融领域运作的大型金融企业,他们寻求战略合作关系,通过长期持有所进入银行(或企业)的股权,以资本合作为基础,在管理、业务、人员、信息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层次的长期合作。战略投资者﹁般要委派代理人有效参与所入股银行的决策,非常注重在银行业务发展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决策中发挥作用。
国际战略投资者对中资银行风险管理变革的作用
国际战略投资者投资于改制中资银行,在提升中资银行内控和风险管理水平方面的作用,目前还不能从实证中得出结论,但从国际经验看,从理论上分析,可以预期在以下五个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通过资本注入提高资本充足率和优化资本结构,将使中资银行抵御风险能力增强。国际战略投资者作为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都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他们通过尽职调查,一旦决定进入某家中资银行,就希望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收购银行股权,该银行的资本金将随之大幅度增加。银行资本金增加意味着银行开展业务的资本实力增长,因为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对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监管资本要求,资本充足率应在8%以上,这也是改制银行上市的基本条件之一;资本结构优化增强了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更好地显示抵御金融风险的资本实力。
通过改善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促进风险管理组织变革。国际战略投资者投资中资银行,为了有效参与所投资银行的战略决策和经营决策,他们就要派遣董事进入银行董事会,派遣高层管理人员进入银行高级管理层。他们希望派遣的董事能在一个规范高效运作的董事会中发挥作用,必然关注董事的选聘程序和董事会成员结构,要求对董事会运作的基本规则和程序进行规范。对内部董事和外部(独立)董事职责的清晰界定,这无疑有利于中资银行建立起规范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这将为中资银行风险管理组织变革奠定制度基础。一个高效规范运作的董事会,不仅负责确立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偏好,同时负责确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这有利于风险管理机构从人员到职能真正独立于业务经营管理层,真正树立风险管理者监督、检查和控制风险的权威性。
通过参与风险管理决策改善风险管理决策机制。国际战略投资者从一开始就非常关注中资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他们把国际知名的财务、审计机构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作为认可银行资产质量真实性的前提。所以,他们对中资银行进行战略投资,也必然全程关注银行的风险管理,派遣管理人员参与中资银行风险管理决策过程。这将有利于引入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决策的制度和程序,改进银行授信中人员管理、职责分工以及责任追究的科学化、制度化建设,使银行业务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程序都受到严密的风险监控,大大完善管理的程序化操作,有效遏制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反程序操作。
参与风险管理和控制将推动中资银行对先进风险控制技术的运用。战略投资者关注银行风险管理决策机制的运行,而风险决策能否得以有效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运用先进的风险控制技术。所以,战略投资者在参与风险管理和控制中将积极推动先进风险控制技术的运用,如运用VAR模型、信用风险定价模型、市场风险定价模型、敞口模型、流动性动态模型、期货期权衍生工具等模型对各种风险进行识别、监测、评估和控制。运用风险控制技术模型,要以相关数据为基础,而数据库建设一直是中资银行的薄弱部分。外资机构在信息系统建设上有成功的经验,通过战略合作,中资银行可以通过直接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金融信息技术,加快数据库建设,从而更好地运用风险控制技术,有效控制银行风险。
通过培训和交流促进我国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成长。国际战略投资者从战略利益出发对中资银行进行股权投资,将更关注投资后银行未来资产质量是否能够持续保持较好状态。一般情况下,中资银行在引进战略投资者之初,双方就在职工培训上达成共识,国际战略投资者对中资银行管理人员和风险经理进行管理和控制风险专业培训,甚至进行高级风险管理人员的交流任用。通过培训和交流,中资银行现有的风险管理者将更快地吸收和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方式和方法,提高识别、衡量和控制各种业务风险的能力,因此,国际战略投资者的进入将大大促进中资银行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成长。
通过传输银行业务发展新理念促进中资银行全员风险管理文化发展。先进银行把管理和控制风险看作是银行所用管理者和员工共同的责任,只是在不同的岗位和环节上,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分工和侧重点有所差别。战略投资者的进入,尤其是战略投资者委派高素质代理人进入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后,相互交融中将产生良好的全员风险管理文化氛围,银行整个管理队伍将通过高级管理层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言行,对全体员工产生特殊的示范作用,各项业务也将在风险得以有效管理和控制下保持健康持续发展。
一些有待逐步解决的限制性因素
我国目前对国际战略投资者进入中资银行仍存在很多限制性因素,主要有下面几点:
中国现行监管法规政策限定单一外资最高持股比例为20%,多家外资战略投资者对一家中资银行持股比例不超过25%的限制,将影响其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外国战略投资者进入中国银行业的主要形式是收购中资银行的股权,一些全球性的大银行在其以往的兼并收购中寻求的都是控制性的股权投资,但对中资银行的投资参股有20%的政策上限,从现在实际发生的外资参股情况看,已非常接近这个上限,如汇丰银行投资持有交通银行19.9%的股权。25%的持股上限更限制了意欲进入同一中资银行的多家外资战略投资者。一些战略投资者认为,只有持股足够大,在董事会与高层管理中才会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对其参股银行的内控、风险管理与新产品业务的开发才能有实质性的帮助,才能促进其市场价值的提高与保障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否则,作为少数股东,战略投资者的影响力必定有限。
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有一个过程,政府干预银行经营的情况依然存在,商业银行的自主审贷能力受到很大制约,这也制约国际战略投资者发挥其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应有作用。所以,外资战略投资者进入中资银行,带来的先进管理和控制风险的技术、方式、方法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吸收应用,仍是有待观察的事。
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文化还很不成熟,现有管理人员固有的行政官员式的管理思维不是挥之即去的。因此,中资银行改革在改制后的较长一段时期,仍将是带着行政官员思维行使职责的管理者掌管着银行决策。中方高层管理者接受规范公司治理下的运作程序,按照规范公司治理要求进行有效的权责分配,并在治理过程中实现权力有效制衡,也需要有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里中外双方高层管理者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磨合,这对占少数的国际战略投资者委派的代表来说,其积极作用的发挥也将构成很大的制约。
中资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仍需时日。银行要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从银行内部讲,关键是商业文化和风险文化的建立。风险文化必须是一个自上而下认同、共享的理念。建立中资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在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念中,融合中国的本土民族文化,这种融合也需要中外双方的管理者在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中通过协调与合作体现出来,并直接对全体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和理念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能说外国战略投资者进入中资银行后对风险管理改善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必须注意的是,还不能对这种作用寄予过高的期望。
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既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和严格的执法行为,又需要各市场参与主体有强烈的市场诚信意识。但是,中国有关维护和保障社会诚信环境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而且既有的法律法规还不能执行到位,这必然使一些市场参与主体设法钻法律空子逃债、废债、赖债,让银行很难管理和控制这种客户的信用风险。所以,即使国际战略投资者进入中资银行,利用先进的管理和控制风险技术,也必须从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这个基础性工作做起。良好社会诚信环境的缺乏将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