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日,欧盟由15国一举扩大到25国,人口由3.7亿增至4.8亿;地域面积由328万余平方公里增至393万多平方公里;按欧盟委员会经济和财政总司的统计,2002年“大欧盟”(包括中东欧10个候选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90,800亿美元增加到101,000亿美元。这样一个在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方面都堪与美国匹敌的超国家集团,它的国际地位如何?对国际格局和国际事务将产生何种影响?这是本文想要说明的。
一、“大欧盟”的强点
半个多世纪以来,欧洲在联合方面走过一条充满曲折、矛盾、争论而最终达到让步、妥协、共赢的漫长道路,从中可以看出欧洲联合的求实、理性和坚定。与世界其他地区众多类似组织相比无论从联合的深度和广度,还是从地位和影响看,欧盟都是最成功的。
在经济领域,“大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美国不相上下。如果考虑到过去一年中欧元大大升值这一因素,2003年“大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将明显超过美国。在2001年6.2万亿美元的世界贸易总额中,欧盟15国占到35.9%(不包括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东盟和中日韩占23.8%;以美国为首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占19.1%;拉美一体化组织占5.2%;加勒比海联盟占3.9%;海湾合作组织占2.6%;南部非洲合作组织占0.6%。今日“大欧盟”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约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两倍。
在联合的深度方面,早在1958-1968年间,当时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之间已经逐步取消了工业品关税,实行农产品关税同盟,统一农业政策和农产品价格,设立共同的农业基金对农业实行统一的补贴。1993年1月,欧盟启动内部大市场在成员国之间实行人员、物资、资本和服务自由流通。1999年1月,欧盟中的11个成员国率先放弃了货币主权,共同采用统一的货币欧元,2001年又增加了希腊。这么多主权国家自愿放弃本国的货币发行权,把这一核心主权交给它们信赖的超国家组织,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迄今为止,尚没有任何一个同类组织像欧盟那样拥有共同的决策机构、共同的执行机构、共同的议会、共同的中央银行,同时欧盟还在努力推进共同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并着手组建快速反应部队。现在,欧盟宪法草案又获得通过,欧盟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已迈出了最坚实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大欧盟”的影响
对欧盟影响力存在着不同看法。美国主流观点认为欧盟“无足轻重”。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欧洲问题专家约翰·纽豪斯声称,“在可预见的将来,欧洲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欧洲与美国关系的性质及其密切程度”。美国著名的“新保守派理论家”罗伯特·卡根把美国比作“来自火星的战神”,把欧洲贬称为“来自金星的爱神”。意思是说.美国是果敢的,有行动能力;而欧洲是软弱的,缺乏行动能力。为了证明欧洲确实“软弱”,美国不惜在几十年坚定相随的盟友之间大肆挑拨离间,拼凑亲美派,打压疏美派。最突出的例子是对伊拉克动武问题。一年多过去了,是以美国为主的“战争派”影响扩大了,还是以德法为代表的“主和派”影响增加了?看看主战派头面人物们的处境就明白了。布什口里衔着伊拉克这块烫山芋,既无法吞下去,又舍不得吐出来,大选之年,其尴尬可想而知。布莱尔因为大力支持布什对伊动武,其国内民意支持率已降至最低点,可能只有布什才能理解他的苦恼。西班牙的阿斯纳尔则因追随美国的伊拉克政策而被选民撵下了台;西新政府不顾美英的劝告和压力,决心从伊拉克撤军。意大利政府内也出现了不同声音,内阁部长公开承认“发动伊拉克战争是个错误”。波兰的米勒政府是美国在中东欧的“领头羊”,曾作为“新欧洲”的“代言人”被美国政府看好,在欧洲联合及伊拉克问题上与法德唱对台戏结果是处境艰难进退维谷。如此种种,说明人心向背比炫耀武力更有力量。
与武力超强的美国相比,“大欧盟”的影响力恰恰在人心方面占有优势。以发展援助为例,2002年欧盟15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发展援助金额达252.78亿美元(不包括欧盟提供的此类援助),占当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总额的53%。同年,美国却只提供了99.55亿美元的对外援助,而且相当一部分是军援,是美国清仓物资。这就使欧盟赢得了发展中国家的好感。
再来看看欧元。美国掌权者们并不担心欧盟有朝一日会像前苏联那样成为军事巨人,挑战美国的军事超强地位,却非常害怕欧元在金融领域与美元分庭抗礼。可以说,这在某种程度已成现实,而非杞人忧天。几年来,欧元在欧盟12个成员国中已是法定的流通货币;在其他成员国中相当于第二种货币被接受;几个没有加人欧盟的西欧小国索性把欧元作为为本国的流通货币;绝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和独联体国家用欧元取代了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部分拉美国家、地中海沿岸国家甚至个别太平洋岛国把本国货币与欧元挂钩。由于美元地位不稳,波动过大,欧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正在稳步上升。短短几年,欧元已成为坚挺的国际货币。无论美国政府采取“强势”美元战略还是“放手”让美元大幅贬值,都未能动摇欧元的地位。
即使是在滞后的外交与安全领域,欧盟的政策也不同于美国。它放弃了强权政治,转而耐心地利用多边国际机构或者直接与对象国展开长期的对话、谈判,最终达到接近、影响、融合甚至“改造”对方的目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大量事实表明,西欧各国无论是处理西欧国家间的内部关系,还是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更多是采取和平解决的办法。欧洲人把它称为“文明大国的处事原则”。美国鹰派政客们则鄙夷地称欧洲的做法是“浪费时间”,“会坐失良机”。但事实却作出了响亮的回答。在科索沃,自以为强大无比的美国感到分身乏术,请求欧盟出来主导;在以巴冲突中,美国曾长期排挤欧盟,到头来又不得不拉着欧盟和俄罗斯,设法寻求解决方案;在美国对伊朗和朝鲜实行强硬政策时,欧盟不仅不附和美国,反而加大工作力度,开辟接触渠道为推动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而努力。在美国单边主义肆虐、级武主义横行的今天,这种比较温和的外交和安全理念为欧盟赢得了朋友和伙伴。
三、“大欧盟”的弊病
“大欧盟”的弊病是“遗传”下来的,只是随着欧盟东扩的完成,弊病更加重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欧盟的决策机制
问题。欧盟的决策机制是首脑会议和欧盟理事会。首脑会议实行共议制,如果在某个问题上一时无法取得共识,则推迟到下次首脑会议再议。欧盟理事会则按成员国人口比例分配投票权:德英法意各29票,西班牙27票,荷兰13票,希腊、比利时和葡萄牙各12票,瑞典和奥地利各10票,丹麦、芬兰和爱尔兰各7票,卢森堡4票,共237票。欧盟的决策过程原本就是各成员国利益协调的艰难过程,不时会出现理事会通过了,首脑会议通不过,首脑会议通过了,又被全民公决否定的局面。现在欧盟由15国扩大到25国,决策难度更大了。为避免决策机构因臃肿而瘫痪,经过艰苦的谈判,在尼斯条约中达成一致:德英法意仍各保持29票,西班牙和波兰各27票,罗马尼亚14票,荷兰13票,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和葡萄牙各12票,瑞典和奥地利各10票,丹麦、斯洛伐克、芬兰、爱尔兰和立陶宛各7票,拉脱维亚、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塞浦路斯和卢森堡各4票,马耳他3票,共345票。
政治家们设想,一旦就某个议案无法达成一致,可进人投票程序。在345票中如能获得255票支持,并且代表了其中14个成员国及欧盟62%以上人口,即算通过。
这项规定虽然降低了大国操纵的几率,但也使德国感到不公平。德国总理施罗德就抱怨拥有8,250万人口的德国在欧盟理事会中只有29票,而西班牙和波兰两国人口之和仅为7,820万,但两国的票数合起来却是54票。为解决这个问题,欧盟宪法草案提议,凡提案在欧盟理事会中得到14个成员国支持,而且支持票又能代表欧盟60%人口的,即视为通过。不料,这一建议遭到西班牙和波兰的坚决反对,致使宪法草案讨论暂时搁浅。此外,对欧盟委员会(欧盟的执行机构)的大小和席位分配、对欧盟议会席位多少和分配也都存在着争议。
二是利益分配问题。为应对日益增长的各项开支,今年初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今后十年的年度预算框架,预计预算额将从
目前的1,000亿欧元增加到2013年的1,430亿欧元,即占到欧盟生产总值的1.15%。这一建议遭到净摊款国的反对,它们要求预算仍应保持在占欧盟生产总值1%的水平上。净摊款国认为它们目前的财政负担已经太重了。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资料,2002年欧盟成员国向欧盟预算提供资金的数额分别是:德国 50.68亿欧元,英国29.03亿欧元,意大利28.85亿欧元,荷兰21.88亿欧元,法国21.84亿欧元,瑞典7.47亿欧元,比利时2.56亿欧元,奥地利2.26亿欧元,丹麦1.65亿欧元,卢森堡0.49亿欧元,芬兰0.06亿欧元。这11国中,英国从1984年以来每年从欧盟争回的返还款都有4O-50亿欧元,因而英国事实上是一个净受惠国;意大利名义上是第三大冷摊款国,但它每年从欧盟获得巨额地区补贴,两项相抵,大体相当;法国虽是第五大净摊款国,但它同时又是欧盟中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每年从欧盟拿到农业补贴最多,实际负担不重。负担最重的是荷兰。它的负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51%;其次是瑞典,净摊款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29%;卢森堡的负担占0.25%。
在欧盟原来的15个成员国中,西、希、葡和爱四国是纯粹的受惠国,它们每年得到的净补贴金额及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是:西班牙88.71亿欧元,占1.29%;希腊33.88亿欧元,占2.39%;葡萄牙26.92亿欧元,占2.14%;爱尔兰15.77亿欧元占1.5%。现在欧盟又接纳了10个新成员,而且都是欠发达国家,是净受惠国。根据欧盟统计局和德国联邦财政部的估算,2004-2006年,这10个新成员从欧盟获得的各项补贴总额分别是:波兰124.55亿欧元,匈牙利3O.95亿欧元,捷克24.61亿欧元,斯洛伐克16.11亿欧元,立陶宛15.03亿欧元,拉脱维亚11.41亿欧元,爱沙尼亚6.8亿欧元,斯洛文尼亚44.26亿欧元,塞浦路斯1.07亿欧元,马耳他0.85亿欧元,合计235.65亿欧元。这笔巨额资金的来源无非是两个,一是富国掏腰包,二是削减原来净受惠国的受益金额。无论哪一种,都要经历痛苦的讨价还价过程。
三是欧盟的团结问题。这方面问题不少。英国是西欧的三强之一,但是,无论是撒切尔的保守党政府,还是布莱尔的工党政府,都对欧洲的联合自强不热心,甚至常常成为掣肘力量;西班牙和波兰为在欧盟中争得更多发言权,与欧盟的“发动机”德法顶牛,导致欧盟宪法草案一度搁浅;富国和穷国在
经济利益分配上有分歧;大国和小国在权力分配上时常争吵。更为严重的是,西方的盟主美国不愿见到欧盟
影响的扩大,竭尽挑拨离间之能事,防止欧盟形成一支独立自主的强大力量。布什拉英西意、压德法比的做法以及拉姆斯菲尔德划分“新欧洲”和“老欧洲”的言论都证明了美国的这种意图。
四、“大欧盟”的前途
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欧洲只有加强联合才有出路。半个多世纪以来,欧洲走过的曲折道路证明,无论是单极世界、两极世界,还是多极世界,没有欧洲的联合,就没有欧洲的发言权,更不会有法国或德国单枪匹马闯世界的空间。欧洲只有深化联合,才能有效地维护欧洲的切身利益。
然而,由于欧盟成员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政治利益不尽相同,联合意愿有强有弱,各国在联合速度、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以经济
发展水平为例,如果将欧盟15个老成员国的人均收人平均数设定为100,那么,新人盟的拉脱维亚约为35,爱沙尼亚和立陶宛为40,即使是最富裕的斯洛文尼亚和塞浦路斯也分别只有73和74。叫15个老成员国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以财政状况为例,2004年,意大利的公共债务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06.1%,比利时占101%;而爱尔兰的债务仅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3.8%,卢森堡更是少到4.1%。因此,要想使这些成员国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极难的事。关于政治差别,法、德、比利时等国希望把欧洲建成能够与美国平起平坐的政治联盟,英、西和波兰则把忠于美国的跨大西洋关系置于首位,设法使欧盟停留在经济共同体状态,弥合不易!
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欧盟继续前进,欧洲的有识之士先后提出过多种解决方案,如“多速度”、“多层次”、“先行集团”或“核心欧洲”等等。其实,无论哪一种解决办法,到头来都是“快慢班”的形式,这是滞后成员所不愿意接受的。笔者认为,若想克服欧盟“大而散”的状态,“快慢班”的形式是难以避免的,而且也是早有先例的。例如,英国就没有加入大多数欧盟成员国达成的“申根协定”,即第三国公民如果得到“申根协定”一个签字国的签证,便可自由进入其他签字国,无需加办其他签证手续。再如,英国、丹麦和瑞典王国没有用欧元取代本国货币,因而不属于欧元区,但并未影响它们的欧盟成员资格。欧盟老成员的劳动市场暂不对新成员国开放,也说明新老成员国之间存在着不同待遇。当然,不在其中也就没有相关的决策参与权。
在展望“大欧盟”的未来时,可以作这样的判断:“大欧盟”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影响将进一步扩大。其道路是:在争论中妥协,在妥协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