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目标。同时,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对这一阶段人的全面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对历史上人的发展状况进行反思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现实进行考察,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的策略体系。
[关键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自觉 现代理性主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中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①]的宏伟战略。如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努力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和现实发展道路。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人的全面发展定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它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进程中的初始阶段。大致相当于从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它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断巩固,各种具体制度日益完善,生产力稳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逐步凸现,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表现出水平上的相对落后性和不平衡性,这些因素势必导致人的全面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因此,在这种宏观的背景下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有难得机遇,又面临重大挑战。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人们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宣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后来在《资本论》中,进一步将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形式阐述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③]。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大社会形态”,即人的发展依次经历“人的依赖关系” 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 形态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形态[④]。作为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最直接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内在必然的一致性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变为现实可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其发展的特殊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定位?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讲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即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的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人的需要、活动、能力、素质、个性等的全面发展。初级阶段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优秀历史积淀与时代特征融合的结晶。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需要对人的发展的历史底蕴进行扬弃,折射出特定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历史演变的客观趋势和历史主体内在要求的统一。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体现文明的传承,又要体现时代主体的价值诉求;既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又要反映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这一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理想与现实理想的统一。马克思始终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但是,最高理想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实现程度,这也就表现为不同阶段的具体理想或现实理想。最高理想是现实理想的导向,现实理想是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着特定的内涵,并具有实务操作层面的过程体现。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必然与主体使然的统一。人类历史的演变有着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而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社会历史规律不是外在于主体的纯粹自然过程,它本身就是主体的活动规律。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主体把握历史发展必然性基础上的一种自觉选择和追求。
再次,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全面发展和类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个体的全面发展作为类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⑤] ,可见个体的全面发展是类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而类的全面发展又为个体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总之,类与个体的全面发展表现为曲折前进的辩证特性。
最后,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然、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自然的物质条件,有赖于社会各要素的发展,而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显现出复杂多样的联系。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然、社会可持续的、协调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需要对这个问题上的种种认知误区加以澄清。
第一是“割裂论”,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谈人的全面发展没有现实性,理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而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割裂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逻辑联系。其实,“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⑥]
第二是“自然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只要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人的全面发展自然就会实现。这种观点,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主体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必然到自由的能动实现的过程。
第三是“速成论”,认为只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很快就会实现,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第四是“狭义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的均衡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意味着社会分工的消除等。这些都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片面的简单化的理解。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首先有必要对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的历史境况进行简略回顾。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造就了今天中国人发展的整体面貌。传统社会中,自然—历史—社会所建构的三维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中华民族稳定的人格框架、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其特点是:一方面,在看待人与社会、自然上具有整体观念,强调“天人合一”,突出人与社会、自然的统一性;有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⑦]的奋斗精神和勤劳勇敢、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美品德;民本思想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封建伦理纲常思想浓厚,等级观念、重义轻利、明哲保身、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观念的根深蒂固。传统文化的负面严重地影响着人的发展。步入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逐步瓦解,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经历了剧烈的冲突和不断的碰撞融合,构成了传统—近代—东方—西方四位一体的文化环境,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古今中外文化共同塑造的特点,人的发展轨迹发生重大转折,人的现代化雏形开始逐渐形成。
再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状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计划经济时代,受当时国际国内复杂背景和体制的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仍然被定位在革命之上,认为人性主要是阶级性与政治性,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以政治挂帅和阶级斗争为主的全面发展。这显然是欠合理的。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后,由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了科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出从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促进人的需要发展出发,通过不断调整以生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促进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整个社会系统发展的互动性日益突出。第三个阶段,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如何现实地解决这个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日趋紧迫。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从价值目标到具体行动纲领的关键性转变,相信对于新时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人的全面发展经历的历史阶段看,现实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带有历史阶段性,表现出强烈阶段性特点。至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步入第三个历史时期,人的全面发展依然表现出历时性特征。人的全面发展轨迹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化了人与人的依赖关系;改革开放以后,以物的依赖性为特点的人的发展形态凸现,单向度人的发展在一些领域加速蔓延。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基本上呈现不平衡、低水平以及需要文化自觉的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中国的发展史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出地域、群体、内容的不平衡以及总体水平上的不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也经历了认识肤浅,片面到认识深刻、全面,引起文化自觉的过程。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出复杂多样性特征。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始终处于动态之中,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出不同模型。无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还是现实实践均体现出探索性、不成熟性。
第四、人的全面发展集中体现在人的需要、素质、社会关系的发展上,正处于总体上满足生存需要向享受和发展需要过渡阶段。但一些人物欲膨胀,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如何实现人的需要合理全面发展的问题日渐突出。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策略研究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努力探寻现实中如何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建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的策略体系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要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与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有机结合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应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的现代化。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维度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过程中,要始终立足现实时代特征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着重建设人的全面发展的心理养成。心理养成作为大的范畴,体现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之中。在哲学层面上,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政治层面上,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行为层面上,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的情感特征、意志类型、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在具体构建人的全面发展的心理养成过程中,要坚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结合,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理性主义曾经是近现代文明进程的核心价值取向,在历史实践的过程中,工具理性主义与价值理性主义都无法克服现代文明的弊端。在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应当贯彻现代理性主义发展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创建法治化、契约化社会情境,坚持理性、科学原则,突出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体现现代人的自由、平等、民主、和谐。
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还必须实现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的评价相统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现实的,其间交织着人的时代性转换,人的空间性扩展,人自身的文化价值整合。现实与理想间的落差,导致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中众多新矛盾的产生。因此,在评价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应保持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之间的恰当张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诉求与历史要求的完美结合。
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要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的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在科学理性的张扬与科学精神的实践上,而且体现在对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上,科学与人文的分离源于人的发展需要,科学与人文在新的历史高度上的汇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真善美渗透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中。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于一种终极性关怀,而且是一种具体的现实关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正是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的有机统一。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维度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质和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的现代化情境下的全面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1、人的现代价值观念、民主法律观念、信息观念与人才观念等的确立;2、行为方式上自主性、创造性、高效性的凸现;3、建立与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4、实现融于现代社会组织形态(机构、制度)的人的社会关系的现代转换。
人的
现代化是
社会现代化的动力和归宿。人的全面
发展离不开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是以社会现代化的实现为前提,同时,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社会现代化的实现,是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不断完善和综合素质水平日趋提高的过程,从深层次上看也是以人的本质力量——劳动能力充分展示为核心的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愈来愈依赖于人的能力素质提高,愈来愈对人的素质培养、能力建设提高要求。在二十一世纪,将是知识
经济型社会,能力型社会,能力素质与利益、理性、自立共同成为现代人发展的核心理念。文化价值观、社会发展观的变革势在必行。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发挥
教育在人的现代化塑造、人才培养方面的奠基性作用,始终不渝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在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其次我们从文化价值视角
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策略。
文化作为复杂系统,表现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价值文化三维立体模式;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复杂多样的关系。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必须实现价值理念、制度建制、行为方式的统一。
从价值文化角度看,人是文化价值的体现。作为文化系统深层次的价值理念,在
内容上,体现着纵向上的文化积淀和横向上的不同文化的整合。在性质上,内部不同价值观念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
影响有着质的差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实现人的价值理念的全面协调、与
时代同行,在文化伦理层面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价值理念的文化资源主要是传统与近现代价值文化,西方与
中国本土价值文化。在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前提下,要努力实现古今中外优秀价值文化的融合,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在此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价值理念上人的全面发展的自觉,有利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形成互动。
制度文化是人的社会关系的现实体现和规约。从发生学角度看,人在制度的创新、运作、变革方面处于主导地位,但制度文化限定、规范、塑造着人的活动、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个性,构成人的发展的现实空间。在制度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以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趣。充分肯定和体现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满足和发展个人的正常合法权益,促进和保护人的权利的实现。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的、充分的、和谐的。因此,要实现制度所反映的各种价值取向的协调,如:正确处理自由、平等、公平、安全、效率之间的关系等。而且要“促进制度文化各个层次(根本制度、具体制度、特殊制度)、各个类型(经济、
政治、文化制度等)、各个形式(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等的彼此贯通,协调运作。” [⑧]制度文化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纽带作用,它将物质文化与价值文化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
物质文化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离开物质文化高度发达,人的全面发展是绝不可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没有生产力的相对充分发展,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次,要使物质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尽可能体现公平,让尽可能多的人享有物质文化建设的成果,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的层次。在物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走新型
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
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上,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从现实社会系统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具体策略。
人作为复杂的存在物,人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复杂的社会系统。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协调,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系统运作与之相协调。
从社会系统运行状态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形成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系统始终是一个特定的、具体的、现实的集合体。社会系统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载体。从性质和结构上,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于社会系统的开放性、闭合性。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环境要素与经济规模、对外开放等社会环境因素构成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统一体。社会主体在社会系统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需要与之相适应,主体系统与环境系统的良性互动将促进与体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现实
问题的解决与人的全面发展维度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人的全面发展具体体现于人的现实生存状态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协调,使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理念渗透于社会的发展战略,体现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归宿。人的全面发展也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依托,逐渐渗透于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发展理念的社会实现中。党和政府以及其它社会组织的政策的制定执行、行为表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意蕴,在发展中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从社会系统的具体要素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是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直接契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建立起真正普遍性的广泛社会联系。市场经济是理性化经济,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形成具有自主性、自由自觉性、自立性、自律性和主体自我意识的个人。当然,市场经济本身对人的全面发展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该发展人的主体性,努力自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社会改革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改革的实质就是使人的社会关系适应现实生产力的发展。在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突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社会关系特点,体现人的实际发展水平,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社会改革本身不能消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只能创设有利于这些矛盾在其中运动的体制形式,从而使社会改革中的主体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上衡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上讲人仍处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但是,“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别地区人的发展带有“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的特点。从社会发展形态看,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发展阶段介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阶段和“自由个性”阶段[⑨],人的发展表现出两个阶段交叉特征,即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阶段.初级阶段的社会改革调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三是全球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全球化从本质上讲,是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不同地域文明相融合共发展的过程。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主动适应全球化潮流,促使国人逐步具有了“世界性公民”的品质。全球化的推进扩展了国人的交往范围,延伸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新的机遇。同时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全球化在各领域的推进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在广泛借鉴西方文明成果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必须自觉防止人的发展方向的迷失。
四是信息时代到来与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的
历史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文明作为一种全新文化范式,正在将人的发展带入一个崭新时代。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虚拟世界的形成。在虚拟世界中,形成发展的新空间,人的活动符号化,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预见和选择能力大为增强,自由时间与空间日益扩大,人的发展正超越现实物质层次的满足向自由个性全面发展层次迈进。深入探寻信息时代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总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历史语境中,追求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和客观趋势。在我国社会转型加速,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只要努力创建现代理性主义的社会文化情境,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逐渐推进人的现代化进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必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袁贵仁: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5].韩庆祥: 《建构能力社会--21世纪中国人的发展前景》,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6].袁贵仁 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版
[7].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8].郝立新:《马克思主义
哲学研究述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刘相、魏焕信:《社会协调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全面发展思想研究》,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版。
[10].吴向东: 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 , 《哲学原理》, 2004 年第12期.
[11].丰子义: 全球化与人的全面发展, 《哲学原理》, 2004 年第12期
[12].《哲学原理.人学探讨》, 2004年第9期,2003年第10期
[①]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649页
[④]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2—10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⑥]江泽民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01年07月02日
[⑦] 参见《易经.乾卦》 青海人民出版社 第4页
[⑧]吴向东 《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 哲学原理 2004 年第12期
[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