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场有时会“失灵”,经济需要政府的干预。微观经济在不完全竞争、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因此政府的微观经济职能就在于解决这些无法通过市场调节解决的问题。合理运用法律手段和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不完全竞争、外部性、信息不对称、法律、产权
一 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
按照经济体系的类型分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计划指令型经济和混合型经济。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资源配置的方式的不同。纯粹市场经济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来配置资源,计划指令型经济靠政府的行政指令配置资源,混合型经济则两者兼而有之。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的都是混合型经济,即市场和计划相结合的经济形式。
经济学从亚当·斯密开始,就有不少经济学家在强调市场的作用,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的神奇力量。的确,在完全竞争[1]条件下,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价格机制的作用,可以对供给和需求进行近乎完美的调节,经济学家对市场的赞美不无道理。
然而,现在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都重视政府对经济的作用,他们的分歧不在于要不要政府干预,而在于干预的程度和方式。为什么呢?因为市场不是全能的,市场有时候会“失灵”。上面已经说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的调节能力是近乎完美的。但是事实上常常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寡头、垄断竞争——尤其是后两者,因为完全垄断在许多国家属于非法——的情况十分普遍。不完全竞争市场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同时,进一步研究发现,即便是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市场失灵还是存在的。这就涉及到外部性问题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委托人-代理人问题等,这些在下面将一一述及。
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凯恩斯革命使得政府的宏观经济职能突显,使人们意识到没有政府的宏观干预,经济可能偶尔会变得很糟。后继的宏观经济学家致力于为政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施行提供理论基础,以解决稳定和增长的问题。政府宏观经济职能问题十分复杂,但是不在本文所要探讨的范围之内。
二 微观经济的具体问题
a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问题
当个别出售者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某一行业的产品价格的能力时,该行业就处于不完全竞争之中。[2]在完全竞争市场,由于厂商规模很小,所以面对的是一条完全水平的价格线。如图(1),某行业的总供求均衡点E的价格水品决定了行业内单个生产者的价格水平。也就是说单个生产者为了能出售更多,不需要降低产品价格,因为市场需求是如此之大,它的产量又是如此有限,不管生产多少都能以价格P出售。在这里,价格是与产量无关的一个外部变量。而在垄断市场里,情况就不同了。垄断者面对的是一条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DD,如图(2),这成了它减少供给的动力,当它把原来的SS供给曲线向上移到S’S’的位置时,价格的大幅增加足以抵消产量的少许减少,总利润明显增加了,但是社会的总体福利却降低了。从这里的分析不难看出,垄断者有着强烈地提高价格降低产量的愿望以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在寡头、垄断竞争的情况下也是一样的,因此不完全竞争会造成经济的非效率。
b 外部性问题
所谓外部性就是指“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3]外部性有正负之分。比如说工厂把污水排放到河里导致鱼的绝迹,把未经处理的废气排放到空气中导致空气污染等是负的外部性效应。而比如我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了花花草草则给我的邻居们带来了正的外部性效应。我们这里讨论的外部性都是指负的外部性。为什么厂商会给社会带来额外的成本,为什么厂商不能自觉的消灭其负的外部性效应呢?关键在于厂商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如图(3),MC线表示控污的边际成本线,MSB表示控污的社会边际效用线,MPB表示控污的私人效用线。MPB线明显位于MSB线以下是因为控污的社会效用显然要比对厂商的私人效用大得多。MPB线与MC线的交点I代表厂商同意的控污量Q1,超过或低于这个量对它来说都是非效率的。然而社会总效率要求的控污量Q2却远远大于Q1。这个时候纯粹市场的调节作用失效了,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整个社会经济就会陷于非效率。
c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中的一方具有另一方没有的信息。卖主总是比买主更了解自己产品的质量。信息不对称的一个经典例子就是“柠檬”[4]市场的例子。在二手车市场,低质量的车往往会把高质量的车驱逐出去。下面重点论述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另外三个问题: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委托人-代理人问题。
当为风险投保之后,投保的一方会期待更大的风险,不注意防止可能导致损失的事件,这就是所谓道德风险。[5]例如仓库的所有者投了火灾险,保险和约便使其降低了防止火灾的动机,使得火灾更容易发生。如果保险赔偿金超过仓库的价值,所有者甚至有可能自己纵火以求赔偿。一个类似的例子是“搜寻理论”告诉我们,失业保险系统提供的津贴将降低失业者寻找工作的动机的迫切程度,这会延长找工作(搜寻)的时间并使得自然失业率增加。
所谓逆向选择,即购买保险以防范风险的人可能比普通人面临更大的风险。[6]逆向选择接着会带来逆淘汰的问题。高风险人群购买保险导致保险公司提高保费,这使得风险相对较低人的觉得不划算而做出不购买的选择,这将再次提高高风险人群的比例,迫使保费再次上升,如此循环下去。
委托人-代理人问题是指如果委托人知道代理人掌握的情况时,委托人作出的决策与代理人作出的决策不一致,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7]比如经纪人可能会在客户的帐户上频繁买卖,为的只是获得手续费。
三 政府干预微观
经济的边界与方式
市场经济不是全能的,因而需要政府干预。有人说,读懂一个
理论的标志,就是发现了它的边界[8]。套过来说,我们理解政府经济学的标志就是发现了政府经济干预的边界。然而政府干预经济的边界
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可见对边界的界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据以上所说,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一点端倪。
以前国内的经济学教科书讲到政府经济职能的时候往往夸大政府的作用,因而也过分扩大干预的边界。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模式的
影响,常常认为政府可以且应该调整市场上产品的价格,以及为厂商规定产量。这在我看来是不可取的。市场在这方面本来表现得非常好,即使偶尔发生经济波动也不是因为市场在调节价格、供求关系方面丧失能力,政府横插一手反而会弄得更糟。
我认为政府微观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一、防止垄断;二、防止负的外部性效应;三、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合理运用
法律手段,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法律手段在防止垄断方面表现的非常好,比如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意在防止某个行业形成托拉斯组织[9],以此来解决完全垄断的问题,施行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另外经济学家和法学家们正致力于设计新的法律制度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如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10]
在解决经济的外部性效应方面,现在比较流行的理论是科斯定理。科斯认为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外部性效应可以通过当事人双方的协商来解决。河里的鱼在不属于哪一个人的情况下,没有人会向排放污水的工厂索赔,因此工厂也没有限制排放的趋势。这就是产权不明晰导致的结果。除此之外,美国政府现在还通过出售一种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对排污进行收费,提高了排污的成本,实际上就是提高了控污的边际效用。排污许可证把图(3)中的MPB线上移到与PSB相当的位置,这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选择的控污量必定与E点的控污量相等。这些外国经验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注释:[1]完全竞争是指所有的物品和劳务都有一个价格并在市场上交易。它也意味着没有一家
企业或一位消费者足以影响整个市场的价格。见【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第28页。
[2]同上书,第128页
[3]同上书,第28页
[4]柠檬,美国俚语中没有价值的东西,次品。
[5]【美】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
金融学》,第28页
[6]同上书,第29页
[7]同上书,第29页,30页
[8]盛洪,《治大国若烹小鲜——关于政府的制度经济学》,第14页
[9]某些国家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上有密切关系的企业的联合组织,垄断的一种形式。
[10]参见【美】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四版》,第545页
其他
参考文献:【美】罗伯特·霍尔,约翰·泰勒,《宏观经济学·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