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学的角度讲,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人之所以是一种高级动物,皆在于劳动。其实,劳动还是整个人类社会得以大存在的基石。马克思说得好,要是不劳动,只要有一个星期象这样,人类社会就会不复存在。那么人为什么要劳动呢?按说绝大部分人是偏好于休闲的。因为人要满足自身的物质的、精神的各种需要,这就要求人要以各种方式取得各种能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物质如粮食、衣物等等;这个各种方式就是劳动。但是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劳动以及对劳动产品如何分配(包括在不同阶级间分配和在当期消费与积累之的分配)才能使人类社会所享有的福利最大并能可持续发展下去?(当然这些问题都是在商品经济产生后才有的)劳动是一个很具体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又呈现出多样性,如果对各种各样的劳动进行没有选择的研究经济学就会无所适从;终于经济家找到了一个共同的东西,他们用价值来称呼它,马克思把它定义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非马克思主义主流经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现代主流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学说,研究三个“W”,即一个经济社会如何生产、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其实质仍在于研究人类的劳动产品。只不过马克思更多把注意力放在了劳动产品的背后,而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注意力放在了劳动产品的前面而已。由于实质的趋同,所以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中的一些原理你同样在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教科书中读到,只不过不是那么直接,要你自己去领悟罢了。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经济学之所以要研究价值在于它要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经济学不是玄学而是致用之学,看似乏味的、抽象的价值理论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人类社会生存的关键。
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象现在这样的。你可以想一下,在一个没有稀缺的世界中,有没有经济学存在的可能。萨缪尔森已经在他的教材中给出了答案:没有。是啊,没有了稀缺性,物品可以随便取,按需分配也就没有必要去研究什么劳动产品的生产、分配进而演化为价值理论的讨论了。也就是说,对价值的研究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而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行为。马克思对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也很简单,他说:“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清楚明了地说明了,对价值的研究的历史范围。
在商品产生以前,也就是在私有制和分工发生以前,自然经济盛行,生产力水平不高,人口也不多(因为医药卫生条件不行所以死亡率很高,人口的增殖很慢)。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的生产和分配排除了交换,人们劳动的结果是产品是物质而不是用于交换的商品。相对于人类当时的需要,自然资源并不显得稀缺。由于产品的不交换,资源的自由取用,也就没有进行价值研究的必要了。
但是当商品出现后,没有经济学的日子就终结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激增,剩余产品的出现,产生了与生产阶级相对应的不生产的阶级,社会生产不象自然经济时代那么简单只要考虑到使用价值的运动规律就行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忽视价值运动规律的后果是可怕的。经济越发达,价值运动规律的作用就越明显;比如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农民更多关注的是使用价值运动的规律胜过关心价值运动的规律,仅管他们也经常感觉到价值运动规律的存在。其实,对价值的研究是一个随经济发展而发展的过程而不绝对地与什么主义相联系。只要经济发展到非对价值运动规律进行研究的水平了,整个人类社会就必然要有一些人从生产中脱离出来专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以把握其规律性,因为这关系到整个人为社会当时的福利问题。
马克思主义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足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自身存在的弊端并对无产阶级给予了太多的观注,并号召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并认为无产者失去的只是枷锁得到的是自由与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我认为马克思并不仅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投身于经济学研究的。其实,马克思所想的不只是无产阶级的解放而更是全人类的解放。他要追求人类社会的大同,他要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只是他追求自由的路径与其他的经济学家不同。而这种自由实质上就是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生产力极度发达、人类生活极度舒适。在这种状况下,价值的研究也就没有了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在最终目的上是一致的,并无太大差异。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笔者的意思是说,经济学对价值的研究始于商口经济产生,终于商品经济结束。在商品经济存在的这个阶段中,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类的生产力,促进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的形态迈进,有着不同思想基础和价值观的经济学家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着价值理论的研究工作。他们之间相互论战有时虽火药味十足但也是人类思维火花的碰撞为后来的经济学子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原始材料和教科书。
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劳动产品,不论经济学的研究发展到什么程度,不论什么高深的模型、不论什么理论都是对劳动产品中的共通物—价值的研究。只是随着知识自身的发展,研究手段的日新月异,表现的方式不同了。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家从马歇尔之后,绝少提及价值,而以价格代之,但是那些东西是劳动产品是无疑的,只要是劳动产品就可以抽象出价值这个东西。只是价值不是以它的原始形态表现出来了,而是以价格、货币、总供给、总需求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变化的形式又有着它们自己的表现规律,但是始终能抽象出一个共同的东西—价值。
在人类从原始社会的无商品经济形态发展到未来高级社会的无商品经济状态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人类发展的一种复归,可以看出商品生产的过渡性。如果能缩短这个过程,对于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还是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都是梦寐以求的。而对价值本身把握的好坏与否就决定了这个过程的长与短。也就是说,经济学的任务是找出了一个最好的价值运动安排方式,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人类社会的经济能以最快速度发展、经济周期能尽可能被熨平、生产以最高效进行、产品的分配以最合理方式进行。这个制度建立起来后,经济学家还要负责对制度运行进行有效监督以便在制度本身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候对制度作出调整,而且这种预警—调整机制要尽可能快,以把损失减到最小和避免在问题堆积如山时再进行调整所带来的高昂的调整成本(交易费用)。
不可否认的是,仅管经济学家的终极目的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每个经济学家的成长环境、社会地位、自身所处的时期的不同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是有差异的。有时观点也许相去甚远。比如,重商主义认为价值来源于贱买贵卖他们视外贸的顺差为国这根本要求本国政府以行政的手段来制造顺差以保证本国经济的发展。重农主义则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但是他们出于自己的目的,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仅仅归结在农业劳动上,而把其它行业都视为“不生产阶级”,一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依赖于农业生产者的发展,对农业产品消费的多少成为调节社会再生产扩大或缩小的关键因素。斯密对价值理论的发展作了重大的贡献,他认为所有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在他的著作中,如何“富国”成为他研究的重点。李嘉图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以分配为重点进行经济学的研究,但他的目的仍在于如何使整个社会的价值增值尽可能地大,使生产力尽发达而不致于因为被不生产的地主阶级占有过多剩余产品导致全社会投资不足致使社会发展受到影响。其实李嘉图并不仅仅是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更是全社会的代言人。他正象本文前面所述是一个负责监督价值运动规律与制度的经济学家,他发现现在这种制度安排已经不利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扩大,就象斯密所说:“一国所获得的财富,如已达到它的地壤、气候和相对于他国而言的位置所允许获得的限度,因而没有再进一步的可能,但尚未退步,那末,在这种状态下,它的劳动工资及资本利润也许都非常低。”这时,李嘉图站了出来,他大声对地主阶级的谷物法不,他告诉地主阶级他们银行存款的急剧上升是以全社会生产力的原地不动甚至下降为代价的。地主阶级的小康是以其它阶级的贫穷换来的。因为谷物法的存在影响了资本的增值也就是价值即人类劳动产品在长期中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如果长此以往,社会只会进入经济衰退。最终李嘉图胜利了。
马克思在另一个时期同样扮演了李嘉图在这里的角色,但是他是不是成功还有待实践来检验。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生产关系不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制度不利于劳动产品的长期增长虽然在短期中每个资本家都是利润最大化的追逐者,资本主义的分配也不合理,工人阶级得到的太少,不利于安定团结会造成社会的动荡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也站了出来,他向全世界说,如果要想人类尽快进入没有稀缺的世界,只有打粹资本主义的墰墰罐罐建立一种全社会按计划生产、分配的制度,这样最有利于价值的增值。
经济学为什么研究价值,因为全社会对价值理论有需要所以经济学家要供给。
参考书:1、《资本论》,马克思,人民出版社,1963年;
2、《从古典
经济学派到马克思》,陈岱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3、《国富论》,亚当·斯密,商务印书馆,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