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手工业与农村
徐凯希认为晚清末年是湖北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阶段,侧重发展生物技术,大力发展农业教育,成为这一时期湖北农业改良方面的显著特点。①苑朋欣、朱彦华介绍了清末新政时期直隶农田水利事业。②直隶是创办农学堂,发展近代农业教育最早的省份之一。苑朋欣撰文对此做了介绍。③抗战前在华北,以棉花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种植比率呈上升趋势,粮食作物呈下降趋势,抗战爆发后发生了相反的变化趋势。王加华归纳了这一变化,并总结了原因。④民国时期,陕西大规模引进、培育和推广棉麦良种,成效显著。王建军、陈钊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这次改进的成就与经验。⑤王川以四川省档案馆史料为主,论述了民国时期“西康农事试验场”的农业改进活动。⑥唐咸明从制度安排、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以及人口压力和外来因素的影响四个方面分析了近代中国甘蔗种植和制糖业落后的原因。⑦郑林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迁所引发的农业技术需求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的影响。⑧
武力认为近代中国农业经营规模趋向分散,并非是由于小规模经营优于大规模经营,而是由于中国广大的农民处于人口和劳动力过剩所致。⑨唐晓腾、曾绍阳通过对江西省20个村个案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描述了近代历史上的农民流动状态及其成因,指出正常的农民流动能自发地调节人口和土地的紧张关系,从而促进农业生产⑩。吴滔认为19世纪以后,随着抗租事件的增多,业主更愿意选择专门收租机构进行收租,由此导致城居地主和乡民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松散,从而形成了主佃关系的新格局。⑾温锐考察了20世纪初期即苏区革命前赣闽边农村民间传统借贷的状况、运作及其与社会经济关系,认为它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性。⑿徐畅认为高利贷固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但它也维持了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运转。⒀梅德平考察了国民党政府时期合作社组织变迁的历史讨程。⒁黄正林
----------------------------------
① 徐凯希:《晚清末年湖北农业改良述略》,《中国农史》2004年第1期。
② 苑朋欣、朱彦华:《清末新政时期直隶农田水利事业》,《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l期。
③ 苑朋欣:《清末直隶的农业教育》,《历史教学》2004年第2期。
④ 王加华:《抗日战争前后华北作物种植的变化趋势一一以棉花与粮食作物对比为中心》,《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
⑤ 王建军、陈钊:《民国时期陕西棉麦良种改进的成就与经验》,《西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⑥ 王川:《民国时期“西康农事试验场”的设置及其实际成效》,《西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⑦ 唐咸明:《试论近代中国甘蔗种植和制糖业落后之原因》,《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⑧ 郑林:《现代化与三元结构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一一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需求初探》,《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
⑨ 武力:《20世纪30--40年代保定农村土地分散趋势及其原因》,《古今农业》2004年第3期。
⑩ 唐晓腾、曾绍阳:《近代农民流动状况、原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一对江西省20个村实证调查的一项综合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⑾ 吴滔:《清代江南的一田两主制和主佃关系的新格局一一以苏州地区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5期。
⑿ 温锐:《民间传统借贷与农村社会经济一一以20世纪初期(1900---1930)赣闽边区为例》,《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⒀ 徐畅:《高利贷与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关系新论一一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浙、皖三省农村为中心》,《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
⒁ 梅德平:《国民党政府时期农村合作社组织变迁的制度分析》,《民国档案》2004年第2期。
探讨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整合问题。①刘芳分析了20世纪20—30年代江苏农民离村的原因。②
慈鸿飞从农垦、水利、林业诸方面,论述了1912—1949年间西北各地区农业资源的开发。③任泉香、侯甬坚利用地方志文献考察了清至民国陇东森林分布的变迁及林业发展概况。④张天政认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初,宁夏地方当局为增强其经济实力,采取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有利于畜牧业生产的政策措施。⑤李群对苏、浙、皖民国时期畜禽饲养数统计资料进行了整理、校正和分析。⑥从1901年至1935年,在苏北地区先后涌现了77个垦牧类公司,羽离子将其与圈地运动做了对比,认为苏北的圈地垦殖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革命的缩影。⑦苏新留通过对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资料的爬梳,重建了河南省水旱灾害的等级序列,并进行了初步分析。⑧
工商业及市场研究
对于抗战期间中国的工业生产力,过去研究者较少涉猎。汪敬虞从人均生产量、值的角度,对抗战时期中国工业生产和生产力的状况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在文章的最后,他还对当前我国工业生产力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⑨华安合群保寿公司是近代中国为数不多的华商人寿保险公司中成立较早、一度经营较好的一家,杜恂诚对其进行了考察。⑩戴一峰通过对20世纪上半期闽行与侨批局关系演化的个案考察,揭示了两者竞争、合作、利用、借鉴、共生等多重关系,并进而重新检讨了以往学术界在中国近代企业制度变迁研究中的若干理论偏颇。⑾以天津为例,宋美云认为近代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的实践证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经历了一个从简单模仿到逐步完善的过程。⑿郑会欣分析了中国建设银公司在二战前的投资经营活动,认为其在战前短短的几年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⒀巩为为认为“官督商办”向“商办”的过渡并非一蹴而就,企业模式在转变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官助商办”这样的中间形态,并以中国通商银行为例进行了阐述。⒁沪东棉纺织厂区曾是近代上海纺织工业的先行区,罗苏文认为其兴起过程伴随着近代私营工厂模式与中国传统的官营工场模式之间的冲突,以及资本主义的企业制度与转型期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较量、共存、离合。⒂周忍伟对芜湖近代工业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陈述,并分析了其内涵及相关环境。⒃薛毅论述了资源委员会对台湾工矿企业的接管。⒄胡玉海介绍了近代东北铁路修筑权与铁路借款交涉的有关情况。⒅陈志杰认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公营商业数量不多但能力比较强,在承担政府要求的保障供给、稳定市场等方面起关键作用。⒆王海虹论述了近代中外卷烟业商家的广告竞争。⒇赵娟霞以英美烟公司对
----------------------------
① 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整合》,《中国农史》2004年第1期。
② 刘芳:《20世纪20—30年代江苏农民离村原因探析》,《史林》2004年第3期。
③ 慈鸿飞:《1912—1949年西北地区农业资源开发》,《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④ 任泉香、侯甬坚:《清至民国陇东森林分布的变迁及林业发展概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2期。
⑤ 张天政:《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宁夏畜牧业经济述论》,《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
⑥ 李群:《民国时期苏、浙、皖三省畜禽饲养数探讨》,《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
⑦ 羽离子:《两淮垦殖业及工业的发端:近代中国工业革命的缩影》,《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⑧ 苏新留:《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3期。
⑨ 汪敬虞:《中国工业生产力变动初探(1933—1946)》,《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⑩ 杜恂诚:《近代中国的商业性社会保障一一以华安合群保寿公司为中心的考察》,《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⑾ 戴一峰:《传统与现代: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变迁的再思考一一以侨批局与银行关系为中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⑿ 宋美云:《中国近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一一以天津为例》,《文史哲》2004年第3期。
⒀ 郑会欣:《战前中国建设银公司的投资经营活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⒁ 巩为为:《盛宜怀与“官助商办”的中国通商银行》,《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⒂ 罗苏文:《沪东:近代棉纺织厂区的兴起(1878—1928)》,《史林》2004年第2期。
⒃ 周忍伟:《传统城市近代工业发展轨迹和特征一一芜湖近代工业个案研究》,《安徽史学》2004年第1期。
⒄ 薛毅:《资源委员会接管台湾工矿企业略论》,《史学月刊》2004年第10期.
⒅ 胡玉海:《近代东北铁路修筑权与铁路借款的交涉》,《辽宁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⒆ 陈志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公营商业的构成与经》,《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2期。
⒇ 王海虹:《近代中外卷烟业商家广告竞争述论》,《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民族资本烟厂所发起的一系列商标侵权案件为基础,分析了近代知识产权制度在执行时的失效问题。①贾鸿雁认为民国时期,中国的旅游发展以抗战为界,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并呈现出一系列近代化特征。②严亚明论述了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的治理与监管问题。③宋士云分析了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银行有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历史过程。④李丹桂、何新易分析了大生纺织企业与金融资本的关系。⑤张燕萍评述了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的特种矿产统制。⑥杨在军评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公司史研究。⑦严亚明综述了十年来晚清企业制度及其思想的研究。⑧冯小红、光梅红对近20年来中国近代手工业史研究做了回顾和总结。⑨
王庆成利用华北数十州县的方志,特别是利用形成于光绪早期的《青县村图》、《深州村图》中的丰富资料,对晚清时期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做了较详尽的研究并对施坚雅关于中国乡村市场和社会结构的理论、公式提出了质疑。⑩史建云顺着施坚雅的思路,采用同样的规则,对其市场空间模型、密集循环过程、市场社区理论等,设想出了一些不同的可能性,探讨了理论抽象与实证研究的差异.⑾任放总结了施坚雅模式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影响,他认为尽管它存在局限性,但这一模式仍是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可以借鉴的有效资源。⑿黄正林认为近代甘宁青农村市场,在市场构成、专业市场的形成等方面。既有全国农村市场的共性,也有西北区域市场的特性。⒀行龙、张万寿以山西清代、民国各州县地方志资料为基础,通过解剖典型、计量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近代山西集市的数量、分布及其变迁。⒁张彩霞认为山东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后,不仅建立了与海外市场的直接联系,而且扩大了与国内各通商口岸的贸易,使山东内地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整合到了以海洋为纽带的国内国际市场体系中。⒂方书生从时间演进和空间推移的角度,描述了1843年广州开埠后,岭南商埠格局的发展变迁,并比较了各个商埠的开放及其腹地的调整。⒃1948年夏秋,国民政府迫于恶性通货膨胀的压力,采取了严格的限价政策。马军认为这一政策最终导致了抢米风潮发生。⒄张建平分析了近代长沙米市的形成原因。⒅吴松弟、樊如森认为天津港的开埠直接促成了天津港及其腹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带动了腹地产业结构的变迁和贸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牧民的职业结构和收入状况。⒆陈晓鸣则认为九江开埠不仅促使近代江西商路变迁和货流逆转,也导致市场重心的位移与城镇结构变化,同时对外贸易使产业结构得到局部的调整。⒇霍新宾认为抗战时期,粤省政府试图以行政力量和法律手段对粮食的经营及运销实施
-----------------------------------
① 赵娟霞:《从英美烟公司对民族烟厂的侵权案件看近代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失效》,《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② 贾鸿雁:《略论民国时期旅游的近代化》,《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2期。
③ 严亚明:《论洋务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的治理与监管》,《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④ 宋士云:《1912—1926年中国银行商业化探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⑤ 李丹桂、何新易:《南通大生纺织企业与金融资本的关系一一兼与章开沅、田彤先生商榷》,《南通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⑥ 张燕萍:《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特种矿产统制》,《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⑦ 杨在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公司史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⑧ 严亚明:《十年来晚清企业制度及其思想研究综述》,《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⑨ 冯小红、光梅红:《近20年来中国近代手工业史研究述评》,《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⑩ 王庆成:《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⑾ 史建云:《对施坚雅市场理论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⑿ 任放:《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⒀ 黄正林:《近代甘宁青农村市场研究》,《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⒁ 行龙、张万寿:《近代山西集市数量、分布及其变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⒂ 张彩霞:《以海洋为纽带:近代山东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⒃ 方书生:《近代岭南商埠格局的变迁(1843—1939)》,《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2期。
⒄ 马军:《从限价到抢米一一1948年币制改革时期的上海粮情》,《史林》2004年第3期。
⒅ 张建平:《试论近代长沙米市的历史成因》,《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⒆ 吴松弟、樊如森:《天津开埠对腹地经济变迁的影响》,《史学月刊》2004年第1期。
⒇ 陈晓鸣:《九江开埠与近代江西社会经济的变迁》,《史林》2004年第4期。
统一管理,致使市场机制与政府统制行为发生冲突与较量,其结果促使了黑市和腐败的大规模滋生。①
财政、金融与货币
清代财政支出规模经历了三个阶段:咸丰之前的逐渐扩大期、咸丰初年至甲午前夕的迅速扩张期、甲午以后的急剧膨胀期。申学锋、张小莉撰文介绍了这一演变及其原因。②马金华认为外债作为晚清财政的产物,一直影响着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消长,并使得这一关系更为复杂和特殊。③清代及民国时期云南的盐政经历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化,武晓芬分析了这些变化对云南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④林建宇认为盐务稽核所是帝国主义勒索中国经济的工具,但它推行的盐务体制改革业促进了中国盐务管理的近代化。⑤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盐务变革经历了盐统制、盐专卖与恢复征税三个阶段。董振平认为1941年以前的大部分时间内,国民政府的盐税政策比较注重民食,1942年以后其财政功能越来越强化。⑥张立杰在参阅原始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抗战后期国民政府盐政改制的背景、经过、内容。⑦李建国分析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起的大规模食盐运销活动,对当时边区贸易、财政、金融的巨大影响。⑧李铁强从四个方面探讨了1927—1937年湖北田赋问题,他认为湖北省政府整理田赋的种种努力基本归于失败,一方面反映出政府行政能力低下,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传统势力强大。⑨杨华山介绍了晚清裁厘时官方的“裁厘统捐”和商民的“裁厘认捐”方案均告失败的情况。⑩刘增合认为由于鸦片禁政使清廷的财政税收遭到削弱,致使朝野人士在鸦片禁政的高潮时期,对新政事业的各种举措颇有微词,对新政的评价愈来愈趋向低调。⑾
吴景平通过对已刊未刊档案史料的比照阅读,认为从1927年4月至1928年底,上海钱业公会虽然从对国民政府的垫借款、承销债券中获得经济利益,但该时期里其所持态度趋于消极,仅据达成的各项协议文本便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出分析,则失之简单。⑿姜良芹评述了南京国民政府1936年内债整理案,并与1932年内债整理案做了对比。⒀魏浩然、梁川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设立的负面效应。⒁朱荫贵根据中外文资料,对“孤岛”时期上海西商众业公所的上市证券、交易品种、交易从清淡到形成投机狂热的几个阶段、特点和原因,以及外商企业利用投机狂热吸收中国资金的状况等问题进行了探讨。⒂何品考察了中外银钱业联合会的筹建过程,并揭示了近代上海中外银钱业三足鼎立格局中的互动关系。⒃陶水木、邹荣华认为由于操纵了上海的“银拆”和“洋厘”,上海钱业公会在北洋时期对上海自由金融市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金融危机面前,上海钱业公会发挥着重要作用。⒄张天政介绍了上海银行公会为“八一三”时期沪市转入战时金融体制及稳
---------------------------
① 霍新宾:《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一一抗战时期广东国统区粮食市场管理的个案考察》,《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期。
② 申学锋、张小莉:《清代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演变述略》,《学术研究》2004年第7期。
③ 马金华:《晚清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一一以外债为研究中心》,《清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④ 武晓芬:《清代及民国云南盐政变化与地方经济的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⑤ 林建宇:《盐务稽核所与中国盐务近代化》,《中国井矿盐》2004年第]期。
⑥ 董振平:《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盐税政策》,《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3期。
⑦ 张立杰:《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盐政改制》,《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3期。
⑧ 李建国:《陕甘宁边区的食盐运销及对边区的影响》,《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3期。
⑨ 李铁强:《1927—1937年湖北田赋问题述论》,《江汉论坛》2004年第Ⅱ期。
⑩ 杨华山:《论晚清“裁厘统捐”与“裁厘认捐”的尝试及夭折》,《史学月刊》2004年第2期。
⑾ 刘增合:《痛诋与对抗:清末朝野对新政的认知和反应一一以鸦片禁政时期的财政状况为背景》,《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⑿ 吴景平:《上海钱业公会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后的若干内债一一对已刊未刊档案史料的比照阅读》,《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6期。
⒀ 姜良芹:《南京国民政府1936年内债整理案述评》,《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⒁ 魏浩然、梁川:《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设立的负面效应》,《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⒂ 朱荫贵:《“孤岛”时期的上海众业公所》,《民国档案》2004年第1期。
⒃ 何品:《上海中外银钱业联合会筹建述论(1921—1929)》,《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⒄ 陶水木、邹荣华:《上海钱业公会在稳定金融中的作用(1917—1927年)·《历史教学》2004年第1期。
定金融所做的重大贡献①。石涛、张军介绍了1890—1935年上海钱庄的汇划制度。②齐大之探讨了近代中国缺乏统一的交易结算方式,以物易物、以钱易物、早期商业信用几种新旧方式长期并存的原因。③1931—1937年间,由于国家金融势力的进人,以及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立,西北各省的金融业得以较快地发展。李云峰、赵俊介绍了有关情况,并分析了其对西北地方金融的影响。④诸静分析了北洋时期金城银行的铁路放款与投资。⑤董昕撰文介绍了民国时期上海地区领券制的兴废。⑥郑成林考察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上海银行公会参与银行法制建设的种种努力。⑦林星以福州和厦门为例,研究了晚清福建传统金融机构的近代化转型。⑧
刘巍对1927—1936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变量做了数理的和数量的考察与描述。⑨刘巍还对19’27—1936年中国经济增长和与之关系密切因素的动态趋势做了分析;在数量关系的引导下,对货币供求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做了理论分析。⑩吴景平以登记移存外汇资产和收兑金银外币为中心,考察了金圆券政策的失败。⑾
------------------------------
① 张天政:《“八一三”时期的上海银行公会》,《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2期。
② 石涛、张军:《上海钱庄汇划制度探析》,《人文杂志》2004年第2期。
③ 齐大之:《中国近代早期的货款结算》,《新理财》2004年第3期。
④ 李云峰、赵俊:《1931—1937年间西北金融业的恢复和发展》,《民国档案》2004年第l期。
⑤ 诸静:《北洋时期金城银行的铁路放款与投资》,《民国档案》2004年第1期。
⑥ 董昕:《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领券制》,《民国档案》2004年第1期。
⑦ 郑成林:《上海银行公会与银行法制建设述评(1927—1936)》,《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⑧ 林星:《城市金融业的近代化一一以福州和厦门为例》,《福建论坛》2004年第8期。
⑨ 刘巍:《对近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1927—1936)一一兼论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分析方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⑩ 刘巍:《中国的货币供求与经济增长(1927—1936年)》,《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l期。
⑾ 吴景平:《金圆券政策的再研究一一以登记移存外汇资产和收兑金银外币为中心的考察》,《民国档案》2004年第l期。
商人及其他
社会阶层
研究 朱英认为近代
中国同业公会中保留着某些旧式行会的特色。主要是继续采取维护同业垄断利益的非常举措,对官府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性。⑿彭南生考察了近代中国行会到同业公会制度变迁的历程,他的结论是这种变迁是内力与外力相结合的产物、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与自下而上的内在性变迁两种方式交织的结果。⒀彭南生还从组织功能、社会功能,从
经济、
政治等方面,具体
分析了行业组织制度功能的转化。⒁赵炎才以天津商会和苏州商会为中心,从价值取向、思想内涵、具体规范、理想人格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近代商会的伦理道德思想。⒂张芳霖对20世纪以来有关中国近代商人、商会组织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反思。⒃曹莉萍分析了天津商会的重商实践。⒄20世纪30年代初,汉口商会进行了改组,杨宁认为新商会在构成基础、地缘关系与业缘关系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⒅近代工商同业公会作为行业经济组织,继承和创新了会馆、公所的公益精神,在重视传统的业内济贫恤寡活动的同时,更广泛参与社会慈善救济活动,魏文享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⒆
中国近代民营股份
企业体现出浓厚的家族特色,它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资本构成、管理体制和企业精神等三个方面。邹进文分析了这种特色的形成原因及其对企业经营的正负效应。⒇胡波探讨了香山买办对于上:
————————
⑿ 朱英:《近代中国同业公会的传统特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⒀ 彭南生:《近代中国行会到同业公会的制度变迁历程及其方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⒁ 彭南生:《论近代中国行业组织制度功能的转化》,《江苏社会
科学》2004年第5期。
⒂ 赵炎才:《中国近代商会伦理道德思想管窥一一以天津商会和苏州商会为中心》,《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⒃ 张芳霖:《中国近代商人、商会组织研究的
问题意识与阶段性特点》,《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⒄ 曹莉萍:《重商主义和天津商会》,《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⒅ 杨宁:《20世纪so年代汉口商会特点论析》,《华中
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l期。
⒆ 魏文亨:《近代工商同业公会的慈善救济活动》,《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⒇ 邹进文:《论中国近代民营股份企业的家族特色》,《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l期。
海的城市化进程以及上海市民社会和商业社会形成的作用。①在近代上海的买办群体中,早期广东籍买办与江浙籍买办的
教育有差异,江浙籍的第一代买办与后来几代买办的教育有区别,马学强认为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买办所接受的教育对他们产生着深远
影响。②孙毅认为从买办所从事的进出口业务、买办组织、买办合同及买办收入来看,买办是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商人,已初步具有了独立的企业主形态。③张秀莉研究了19世纪上海外商企业中的华董。④陶士和分析了虞洽卿的经营理念与经营谋略。⑤黄鹤群对张謇
发展对外贸易的思想与实践进行了梳理。⑥周春英探讨了近代宁波帮的经营管理思想、企业人才观念和市场竞争意识。⑦董惠民对近代浔商迅速嵋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⑧他还
总结了浔商诚信为本、博施济众、尚文重教、思想开放、反帝爱国的新儒商特征。⑨马方方通过对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的考察,归纳了近代商人人格的特点。⑩曹莉萍认为商人习俗对清末民初的天津社会风俗影响极大,推动了整个天津社会风俗中西兼有、传统与
现代激烈碰撞格局的形成。⑾
杜恂诚主张以动态的眼光来研究中国近代社会阶层排序问题,认为阶层的排序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是与制度因素紧密相关的。⑿上海开埠后,租界当局创建水电煤等近代公用事业,对此上海人有过惧怕抵制,但更多的是刺激羡慕,并最终走向认同.邢建榕研究了这一过程中,华界士绅向西方先进物质文明
学习,努力变被动为主动的心态。⒀孙利霞对比了抗战前成都工人与上海工人,指出由于
工业发展程度和整体社会环境的不同,两地工人虽然处于同样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但在工人运动中的表现却不同。⒁
外贸与华人华侨经济 张思注意到19世纪下半叶天津、烟台两口岸对外贸易的巨大发展是在当地中国商人的控制之下并依凭传统市场
网络的支撑而实现的,与外国商人的努力及内地新式流通运输体系无大关系.并认为以往学者关于洋货未能打人华北内地的看法值得商榷。⒂金志焕叙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进口货物原产国标记条例”从出台到因日本的干预而终于流产的过程。⒃孙宝根考察了晚清海关缉私体制的建构以及缉私工作的成效。⒄他还叙述了20世纪2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收回部分海关主权后,逐步确立了近代中国的海关缉私制度。⒅1933—1937年间,日本浪人军事当局和使领人员的纵容下在中国华北大肆走私,简萍研究了走私的路线、商品以及走私对于中国经济秩序的冲击。⒆吴布林、王培文认为与中美、中英贸易相比,中日贸易对中国国际收支的消极影响时间最长;而就贸易平衡角度而言,中英贸易造成的贸易逆差最大,影响最恶劣。⒇袁欣探析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资本形成之间的关系。[21]羊毛出口所得是我国近代西北地区农
---------------------------
① 胡波:《香山买办与开埠后的上海社会》,《史林》2004年第4期。
② 马学强:《论近代上海买办的教育背景》,《史林》2004年第4期。
③ 孙毅:《论近代买办的企业主形态》,《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④ 张秀莉:《19世纪上海外商企业中的华董》,《史林》2004年第4期。
⑤ 陶士和:《试析虞洽卿的经营理念与经营谋略》,《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⑥ 黄鹤群:《张謇发展对外贸易的思想与实践》,《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⑦ 周春英:《近代宁波帮的经营管理思想与实践》,《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⑧ 董惠民:《近代浔商迅速崛起的原因探析》,《安徽史学》2004年第3期。
⑨ 董惠民:《论近代浔商的新儒商特征》,《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⑩ 马方方:《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的新视角一一近代商人人格特点简析》,《史学月刊》2004年第9期。
⑾ 曹莉萍:《天津商人与清末民初社会习俗变迁》,《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3期。
⑿ 杜恂诚:《试论近代中国社会阶层排序》,《学术月刊》2004年第1期。
⒀ 邢建榕:《水电煤:近代上海公用事业演进及华洋不同心态》,《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
⒁ 孙利霞:《抗战前成都工人与上海工人之比较》,《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期。
⒂ 张思:《19世纪天津、烟台的对外贸易与传统市场网络一一以洋纱洋布的输入与运销为例》,《史林》2004年第4期。
⒃ 金志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进口货物原产国标记条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⒄ 孙宝根:《晚清海关缉私体制述论》,《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⒅ 孙宝根:《论近代中国海关缉私制度的确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⒆ 简萍:《试析1933—1937年间华北走私及其影响和冲击》,《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⒇ 吴布林、王培文:《近代中日贸易与中国的国际收支》,《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21] 袁欣:《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资本形成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牧民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渠占辉考察了影响西北羊毛出口的因素以及羊毛出口贸易对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①许建英归纳了英国和中国新疆间的贸易在杨增新时期的特点和三个阶段,以及英国与俄/苏在对新贸易方面的关系。②仇华飞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政策与中美贸易额的变化消长之间的关系。③杜裕根认为北洋政府的侨资政策不仅继承了晚清积极引进侨资的政策,而且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④
经济政策、城市化与社会变迁
郭大松、泮君玲评述了清末农工商部振兴工商的措施。⑤周群认为晚清湖广督府在1890一1911年汉口市场的发展进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⑥胡勇指出1930年全国工商会议关于失业及工商业救济的议案值得关注。⑦易继苍认为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立法是中国经济法制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⑧黄长义总结了张之洞的工业化思想与武汉早期工业化进程间的关系。⑨王梦庆梳理了阎锡山在山西推行的一套特殊政策对山西建设的促进作用。⑩连浩鋈分析了1930年代广东军阀陈济棠推行工业建设的动机和策略,并勾划出当时广州地区省营、民营工业发展的面貌。⑾杜丽红根据北平市市政部门的档案和工作报告以及有关的法规、社会调查和报刊,大致勾勒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市
交通管理的概况,并对其做一评价。⑿朴敬石考察了救济水灾委员会的特征与民间义赈的关系;从荒政史的角度,进而联系民国史的研究,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来观察国家权力(官赈)与社会势力(义赈)的关系。⒀
赵津、李菁认为虽然城市近代化发展水平高低不同,但中国近代城市崛起的模式大体相同:都是经历了一个因商而兴、由工而盛、工商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⒁周子峰以近代厦门市政建设运动为个案,探讨了民国时期中国城市化之特点。⒂沈松平、张颖讨论了宁波商人对宁波近代市政的贡献。⒃戴鞍钢指出内河航运在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⒄董建波、李学昌对近代江苏常熟市镇状况进行了评估,并指出近代常熟经历了有别于普遍市镇成长的城市化过程。⒅赵春晨梳理了晚清民国时期百余年间广州城市近代化进程的得失。⒆郎友兴分析了南浔的富商即“四象”在南浔近代经济变化与发展中的角色。⒇李建国认为近代西北地区城市发展滞后,主要特征是:城市的封建军事性和政治性十分突出;城市数量少、规模小,且分布不均:城市功能结构单一。[21]蒋国宏总结了南通早期现代化的受挫及其启示。[22]童远忠认为常德自开商埠
---------------------------
① 渠占辉:《近代中国西北地区的羊毛出口贸易》,《南开学报》2004年第3期。
② 许建英:《试论杨增新时期英国和中国新疆间的贸易》,《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5期。③ 仇华飞:《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政策与中美贸易》,《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④ 杜裕根:《北洋政府的侨资政策及其评价》,《华侨华人
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⑤ 郭大松、泮君玲:《清末商部一一农工商部振兴工商措施述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⑥ 周群:《汉口市场发展进程中晚清湖广督府的作用》,《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⑦ 胡勇:《略论一九三0年全国工商会议关于失业及工商业救济的议案》,《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⑧ 易继苍:《中国经济法制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一一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立法》,《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⑨ 黄长义:《张之洞的工业化思想与武汉早期工业化进程》,《江汉论坛》2004年第3期。⑩ 王梦庆:《阎锡山与旧山西的经济架构》,《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4期。
⑾ 连浩鋈:《陈济棠主粤时期(1929—1936年)广州地区的工业发展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⑿ 杜丽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的交通管理》,《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⒀ 朴敬石:《南京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的活动与民间义赈》,《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⒁ 赵津、李菁:《论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历史教学》2004年第7期。
⒂ 周子峰:《近代厦门市政建设运动及其影响(1920---1937)》,《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⒃ 沈松平、张颖:《宁波商人与宁波近代市政》,《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⒄ 戴鞍钢:《内河航运与上海城市发展》,《史林》2004年第4期。
⒅ 董建波、李学昌:《近代江苏常熟市镇状况评估》,《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3期。
⒆ 赵春晨:《晚清民国时期广州城市近代化略论》,《广东社会科》)2004年第2期。
⒇ 郎友兴:《“四象”的兴衰:一个江南市镇经济在近代的际遇与命运》,《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21] 李建国:《论近代西北地区城市的特点及其影响》,《西北民族大学学》)2004年第]期。[22] 蒋国宏:《南通早期现代化的受挫及其启示》,《南通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有利于抵制列强侵略,也有利于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①方旭红、王国平论述了20世纪20、30年代吴江的城镇化趋势,指出吴江城镇化主要得益于新型交通运输业的兴起、工商业的发展、国家和社会两方面的作用,以及报刊的思想引导等.③谭玉秀、范立君分析了清末民初奉天东部城市化发展的具体表现。③彭南生、定光平对南浔和羊楼洞进行对比观照,力图探讨近代市镇的成长模式。④
张东刚的研究表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对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力更加突出。囚邓小东论述了民国时期的乞丐问题,他认为民国时期乞业发达,乞丐在继承传统谋生方式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⑥成积春从人口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滞缓的原因。⑦蔡云辉分析了近代中国城乡关系与城市化发展的低速缓进的原因和后果。⑧姚琦阐述了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及其影响。⑨王荣华反思了国民政府时期对西北的开发。⑩中国红十字会主要的财源有三:捐款、会费、政府补助。张建俅对其进行了分析。⑾
------------------------
① 童远忠:《清末常德自开商埠述论》,《湖南文
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② 方旭红、王国平:《论20世纪20、30年代吴江城镇化趋势》,《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③ 谭玉秀、范立君:《清末民初奉天东部城市化发展初探》,《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5期。
④ 彭南生、定光平:《近代市镇成长道路探析一一南浔与羊楼洞的对比观照》,《江汉论坛》2004年第2期。
⑤ 张东刚:《消费需求变动与近代中国经济增长》,《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⑥ 邓小东:《略论民国时期的乞丐问题》,《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l期。
⑦ 成积春:《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滞缓的人口学思考》,《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⑧ 蔡云辉:《论近代中国城乡关系与城市化发展的低速缓进》,《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2期。
⑨ 姚琦:《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及其影响》,《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⑩ 王荣华:《国民政府时期西北开发的历史反思》,《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⑾ 张建俅:《中国红十字会经费问题浅析(1912—1937)》,《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