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美国,高等院校,财政危机
一、美国高等院校财政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政府财政资助减少以及对中学后教育财政资助政策的调整
1.政府不断削减高等教育的拨款
由于经济不景气,联邦和各州财政收入锐减,财政状况出现窘境。2001年,有43个州的财政收入都入不敷出,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弗吉尼亚和华盛顿州都面临10亿美元的财政缺口,许多州都大量削减开支,这意味着对高等教育的资助也将减少。一些迹象表明,政府正试图通过削减高等教育开支在某种程度上平衡短期内预算。
信息经济对劳动力的素质和知识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持续增长。预计到2020年,美国将面临大约1200万至少受过一定程度大学教育的劳动力的缺口,这意味着必须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建立更多的高等院校,而政府的财力有限,远远不能满足高等院校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政府只好“丢车保帅”,重点资助科研实力强的研究型大学。许多地位较低的院校不得不自寻出路。
政府削减对高等教育的财政资助还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公众的注意力已从教育转向直接影响其生活的服务,主要是保健和公共安全。在1986年至1996年间政府的高等教育支出减少了14%,而国民医疗补助项目的开支增加了近两倍,用于罪犯教养改造的开支增加了25%以上。整个90年代,政府高等教育支出的缓慢减少与国民医疗补助项目开支的激增相互交叉。其次,高等教育对于个体的重要价值逐渐为公众所认识,高等教育投资的私人回报显著提高,教育越来越被视为一种私人产品。因此,政府认为高等教育是一项私人投资,应主要由受教育者负担所需费用,而不应由政府大包大揽。一大批立法者强调高等院校的市场责任,认为吸引学生到大学并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是高等院校的份内之事。政府对于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影响了其对高等教育的资助。第三,政府更倾向于对学生个体的直接资助而不是对院校进行资助,如通过提供助学金、贷款和减税等方式进行资助。为了弥补持续增加的开支,高等院校只有通过提高学费来变相利用这些直接的学生补助金和税收优惠政策。第四,各州相继减弱了对公立研究型大学的财政资助,倾向于支持地方和社区大学和学院,以促使其为地方经济服务。这种“地区化”倾向加剧了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距,财政拮据的地区和社区的高等院校因缺乏资金只能勉强维持生存,有的学校不得不关闭。
2.信息经济的挑战
(1)20世纪90年代后期,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信息经济由经济学家的著作和演讲进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成为影响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为了能在信息经济中更具竞争力,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都对其投资类型进行了调整:增加对研究和开发、学生资助的支持;对高中教育给予更大的支持以提高大学的入学率;加强学术项目与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之间的联系等。中学后教育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要求高等院校更具伸缩性、适应性和革新性,对顾客更具亲合力,对社会更负责任,开发更先进的技术,以满足信息经济对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和好的思想观点的巨大需求。信息经济要求高等教育更快发展,但政府的资助毕竟有限,因此,高等教育系统必须具有更大的能产性,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用于高等教育的公共补助金便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有力的杠杆。
(2)中学后教育财政资助政策的调整。为了应对信息经济的到来和窘迫的财政状况,各州都调整了中学后教育财政资助政策。在新的资助体制中州长和立法官员充当本州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资者,他们必须根据本州的投资目标来决定公共资金的运作,拟定一个深思熟虑的投资时间表。州财政重点资助促进本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项目,如激励公众对教育和培训的要求,促进知识和反映公共价值的观念的传播。将高校的业绩与政府的资助挂钩,即只有展现了与州的战略目标相关的成果才能获得州政府的财政资助。各高校为了获得有限的政府资助,不得不展开激烈的竞争,政府在制定预算的过程中将根据反映各高校业绩的数据进行资金分配。
(二)慈善机构对高教领域的捐赠持续减少
过去,私立基金会等慈善机构与高等院校是密不可分的伙伴关系,慈善机构的大量捐赠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财源。但近年来,各基金会纷纷调整其资助计划和项目,对高教的资助逐年减少。 2002年3月,大西洋慈善总会(the Adanfic Philan thropies)宣布将放弃高等教育项目,这标志着基金和大学开始分道扬镳,大西洋慈善总会是近两个世纪以来高等教育项目的主要资助者,其资助目标的转移反映了其它类似慈善的举动:将资助高等教育的资源转移到初等和中等教育、早期儿童的发展以及健康和医疗卫生项目等方面。
在过去的10年中,1/4的捐赠都给了教育事业。2000年,教育领域收到了38亿美元的捐赠,其中一半都捐给了高等教育。然而,尽管本专科教育在2000年收到了13亿美元的捐赠(占总捐赠资金的8%),但这一数目已是十多年来最少的。相比较而言,给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捐赠占总捐赠资金的比例由1990年的3.9%和1999年的 6%增加到2000年的8%。
(三)捐赠投资的收益减少
自1984年以来,各大学将获得的捐赠用于投资的收益在2001年第一次出现缩水。根据对 610所大学所进行的年度调查的数据显示,2/3的捐赠的价值下降了,平均下降3.6%。2001年,美国股市再现熊市,许多主要股票均大量跌价,标准普尔500综合指数下降了14.8%,投资于股市的各大学捐款纷纷贬值。捐赠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学的损失最小,回报率为-1.6%,尽管如此,跟上年相比,这已经是直线下滑了。上年大的捐赠平均增值达29.2%,有些捐赠的增殖率甚至是平均数的两倍。捐赠资产在5亿~10亿美元之间的大学损失最大,平均损失5.2%。捐赠投资收益率的减小,导致大学的财政吃紧,许多大学不得不重新调整预算,紧缩开支。
二、开源节流——高校应对财政危机的措施
(一)调整预算,紧缩开支
来自政府的拨款减少了,民间捐赠转向,捐赠投资大量缩水,高等院校的财政一下子显得捉襟见肘,许多高校不得不重新调整财政预算,削减既定项目,紧缩开支,以暂渡难关。包括加利福尼亚、衣阿华、北卡罗莱纳在内的几个州已被迫调整了其2001~2002年度的预算。一些院校精简教师,砍掉了旅游预算,推迟了设备购买和学校设施建设项目。
经费紧张在社区学院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在北卡罗莱纳州,为节约开支,社区学院不得不削减兼职教师职位。但同时,近几年正值社区学院的入学高峰期,大量学生拥人社区学院。据官方统计,2002年约有16.7万全日制学生进人该州社区学院系统学习,比上一学年度增加了10%,结果,全日制教师不得不额外负责1~2个班级的课程。在佛罗里达州,州议会削减了南佛罗里达大学2001~2002年度2000万美元的预算,该校不得不削减课程数量,为应付增长的入学人数,不得不将附近的电影院租用为教室。
(二)提高学费——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由于资金有限,仅仅靠削减开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广开财源,才能弥补越来越大的资金缺口。各高校便首先拿学生开刀,纷纷提高学费。根据大学董事会对学费和财政资助所作的年度调查显示,2001年私立院校的学费平均上涨了5. 5%,公立学校的学费平均上涨了7.7%(几乎是通货膨胀率的3倍),自1996年以来公立学校学费的上涨幅度首次超过私立院校。在伊利诺、衣阿华和南卡罗莱纳等州的高等院校,学费上涨比例达两位数。
三、高等院校财政危机带来的影响
(一)各高等院校大肆“圈钱”,不断提高学费,必然影响教育机会的公平和公正,损害中低收入家庭的利益
目前几乎每一所院校都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而经济衰退使政府“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无力为高等教育提供足够的财政资助。各高校只好自寻门路,使出各种解数开展“圈钱”竞赛,但只有最大和最著名的公私立大学占有绝对优势,而那些声誉不太好的两年制或四年制学院则只有甘拜下风,勉强维持现状甚至宣布解散,这势必造成院校间严重的两极分化。
各院校寻求财源最直接的途径便是提高学费,使学生成了最终的受害者。不断上涨的学费使来自中低收入家庭、有色人种家庭和少数民族家庭的学生面临更大的困难,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由于不能提供高额的学费,被迫转向那些破落不堪和相对低廉的传统学院,这必将殃及美国所标榜的教育公平、教育机会均等和高比例的入学率。
(二)由于学费上涨,许多大学生不得不从事“勤工俭学”工作,对教育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最近10年,由于学费上涨,联邦奖学金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自1982年以来,每个学生平均获得的奖学金与其学费的比率几乎降了1/ 3.根据2002年的统计,毕业生平均欠下了 16928美元的联邦政府贷学金。许多学生不得不长时间工作以偿付高昂的学费。根据美国教育部“全国中学后教育学生资助调查”(National Post secondary STUDENT Aid Survey)的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全日制学生每周工作25小时以上。这一调查的数据也显示,工作对学生的学业有不良影响。学生工作时间越长,对他们的学习和所受教育质量的负面影响越大。对许多学生来说,这些工作不仅危害到他们的学业,而且对他们参与公众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和其他课外活动也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使基础研究和人文教育受到伤害
由于财政吃紧,许多院校不得不调整专业设置,削减课程数量,推迟科研项目。基础研究和人文教育便首当其冲地成为牺牲者。有限的经费被优先用于应用研究项目和开设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方面。同时,各高校纷纷裁员,削减专职教授和管理人员的数量,冻结和推迟专职教师的招聘,在这方面又是首先拿人文社科专业开刀,许多专职教师人心惶惶,士气低落,这必然影响到人文教育的质量。
(四)财政危机使各高校不得不将学生和产业界视为“上宾”,过分强调效率和收益的“功利主义”行动可能使大学丧失自己的独立性,损及大学的传统价值和终极目标
来自政府公共财政资助的减少使得高等院校,特别是公立高等院校纷纷另谋财源,产业界和学生成了高等教育的主要赞助者。但同时,大学也越来越屈从于顾客——学生、家庭和企业的要求,逐渐丧失了大学的独立性。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许多院校调整了自己的专业设置,开设应用性强、“麦当劳”式的课程,高等院校好比连锁店式经营的饭馆,一些院校被讥为贩卖文凭和学位的“学店”。为了赢得企业的赞助,一些院校不得不与企业签定合同,根据企业的意愿开展科学研究,大学成为“来料加工厂”,而一些基础研究却由于缺乏赞助而倍受冷落。随着学费的上涨,大学对学生的责任居于主要地位,而对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则居于次要地位。美国许多人士担心这种“用户至上主义”的蔓延可能会损害大学对国家、对社会应担负的责任,失去传承学术、维护正义、净化社会、守护良知的传统价值观和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