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点:
1.重视文化知识教育,但过分强化应试;
2.强调统一,但缺乏个性;
3.学生学习勤奋,但指令性负担过重;
4.尊敬师长,但缺乏教学民主。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也包括教育传统。只要我们发扬中国教育的传统优点,克服积弊,吸取世界各国教育的长处,就一定能创造出优质的教育。
中国教育的现状是什么?
1.经过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央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已经到位,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认识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同时中央还认识到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说,中央还确立了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方针政策。
从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基本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都有显著的发展。此外,课程、教材等方面的改革也不断有新的突破。
2.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一批优质学校,他们真心实意地想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办学,自觉抵制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努力探索新的办学模式。他们在课程结构、德育工作、学校管理、教学过程等领域不断有所创新,取得了极其宝贵的经验。这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富于创造,深得社会的赞誉。尽管这样的学校现在为数还不多,他们的改革还会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且尚不彻底,工作进展很艰苦,但是他们真正代表着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3.从中国教育的总体情况来说,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计划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全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校,仍然为“应试”而奋斗,学生依旧为考分而学习。就拿高中设置选修课程来说,在1980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重点高中教学计划》中该项计划就已经被提出来,但至今有几所中学开设了?有的甚至连规定的必修课程都没有开全!
中国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如此之重,许多学生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二点睡觉,一天要学习十几个小时。孩子们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学得这么累、这么苦,价值何在?学生没有自己发展的空间,哪来个性发展?哪来创造性?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首先要有学习结构的改变,即不仅有指令性的学习任务,还应该有指导性的学习任务(至少占1/3),要给他们自己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中国素质教育的进程还远远没有到位,中国学生的片面发展,其后果将是非常可怕的!这样的教育何谈优质?何谈兴国?
评价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搞“应试教育”,中央不愿意,地方不愿意,学校的校长、老师也不愿意,学生和家长更不愿意,但是为什么就是摆脱不掉“应试教育”的束缚?中国的教育改革为何如此艰难?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原因何在?我认为现在阻碍中国教育优质化的主要原因是落后的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教育目标决定评价制度,但是评价制度一旦形成,就具有强烈的导向性,会对教育目标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评价制度的改革重点是高校招生制度。现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都是围绕着高考转的。在中国,实际上指挥教学的是“高考”!
由于高等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伴随出现的升学竞争是正常的,因此这不是形成“应试教育”的根本原因。因为通过这种竞争,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可以使人片面发展。现在是片面择优导致了片面追求。中国现行的高校招生制度的主要弊端是:
1.片面择优,缺乏对学生的全面评价;
2.重知识的记忆性考查,轻创新与实践能力的评价,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3.分数决定一切,一次考试“定终身”;
4.招生权力过于集中,高校和考生都缺乏自主权。
高校招生制度不改革,课程计划、大纲教材、教学过程的改革就不能实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改变学习方式的计划都无法实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在南京师大附中主持了改革高中课程结构的实验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近十多年来,我越来越感到,评价制度不改,其他方面的改革难以落实和深化。改革和完善中国的高校招生制度,对于优化中国的基础教育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高考制度决不仅仅是选拔学生,它对我国的教育制度、人才素质都将产生全面的深刻的影响。中央应该花大力气抓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至少应该像抓课程改革那样抓评价制度的改革。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是关键
结合我国的情况,吸取国外的经验,我对中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有如下建议:
1.建立全面择优的招生体系。单凭一次高考分数录取学生的做法弊端太多。高考是文化考试,这是必要的,但不能是唯一的。评价制度,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择优选才的原则,否则,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就无法落实。德育和体育在评价录取学生的工作中没有地位,文化考核有其局限性。片面择优的招生制度是导致学校、家长只抓文化学习,忽视德育、体育的根本原因,这从根本上阻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及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高校录取学生的条件应该包括三个方面:(1)高中阶段在校的学习成绩,或是高中会考成绩。会考应该实行社会化,由经过国家批准的考试机构承办,每年可举行若干次,至少半年一次。学生可申请多次参考,以成绩最好的一次为准。这也有利于高中课程改革,有效实行学分制。(2)高中阶段的活动表现包括参加社会活动、道德素养、社会服务的表现和能力。自己的特长,在某些方面取得的特殊成绩也是对学生提高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全面导向。(3)高考成绩。
2.高考实行社会化。高考由国家认定的专门考试机构负责承办,学生可直接向考试机构申请考试,考试成绩直接发给学生本人,作为学生申请高校的证明之一。
3.取消全国性统考。首先高考可以分散到省级。中国如此之大,情况如此不平衡,统一试卷实在无此必要。中央决定大原则,具体高考可由省负责进行,这也有利于各省教育改革的推进。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根据各高校介绍及本人条件直接向报考学校提出申请。一个学生可以同时申请若干所学校(5~10所),向其提供有关资料,由各大学自行录取。这样,就不会再产生因填报志愿的原因而被不合理淘汰的现象。
4.关于高考科目,教育部关于“3+X”的方案是可行的。其中“3”是指语、数、外三门必考的基础科目,这是共性;“X”是指由高校根据报考专业和考生特长,可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科中选择两门,属较高要求,是一个变量,反映了个性。“3+X”方案的本质特点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相结合。这样的结构,既对高校选才有利,又使学生的学习负担不至于过重。这样既有利于中学实行新课程计划,又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现在有的省实行的“3+大综合”或“3+大综合+1”方案,不是好方案,背离了教育部“3+X”方案的初衷,不但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又与新课程计划相矛盾,这对学生选择志愿范围限制过大,又令高校选拔学生困难,弊端甚多,不可取。
我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参加教育工作,至今已接近半个世纪,亲身经历了新中国建立后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既看到巨大的进步,也看到了严重的积弊。特别是看到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还是考试分数,是升学率,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此之重,承受的心理压力如此之大,愧疚感就很重。这辈子没能给自己的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快乐的成长环境,心里真不是个滋味。急切盼望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春天能早日到来!
作者系原南京师大附中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