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社会进步的标志,既反映在思想观念方面,也表现在制度体制上面;既体现在行为过程当中,也凝结在行为结果里边。如果说,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那么,从行为过程来讲,人类文明也必然主要表现为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这里,先就经济文明略作陈述。
一、经济文明的客观性
在提经济文明之前,必须先考察一下“物质文明”这个概念。“物质文明”中的“物质”,是指人们劳动所创造的一切产品。从最早的石器到铜器、铁器,从手工工具到蒸汽机、电动机、电子计算机,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产品,都凝结着人类劳动的汗水,放射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彰显着人类文明的精神。无论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还是从现实的角度考察,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中的文明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用物质文明来评价人类文明的水平、衡量人类进步的状态,是不无道理的。
但是,要用物质文明来概括人类的整个经济行为,特别是用它来评价和衡量人类经济活动的文明状态,就有点勉为其难。因为,人类经济活动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既牵扯到经济的思想、动机、目标、计划,也离不开经济的关系、制度、体制、机制;既要制定切实的发展目标,也要选择科学的实现手段;既要追求一种理想的结果,也要讲究一个合理的过程;既要注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也要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既要提高经济本身的发展水平,也要考虑与之密切相关的政治、文化、社会的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这样复杂的过程,怎么能用物质文明来涵盖?
从历史角度考察,我们今人往往只津津乐道于先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却无法从这些物质的文明中窥见它的产生过程。像令中华民族骄傲的中外驰名的万里长城,现在我们只看见它绵延千里、横贯九州、气势恢弘、雄伟壮丽的外表,却看不见它建造过程中的辛酸情景、残暴场面、苦难历程、血腥历史。对于西欧的发达和文明,世人叹为观止、羡慕不已,但有谁能窥见这些文明在累积过程中的种种残暴、斑斑伤痕、滴滴血泪、声声哀怨。像我们熟悉的西方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圈地运动”和“羊吃人”现象,就是文明演进过程中不堪回首的历史一幕。
从现实角度考察,只强调物质文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的情况下,受利益的驱动、利润的刺激,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往往出现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目的、忽视手段,重视产值、忽视效益,重视数量、忽视质量,重视规模扩大、忽视结构合理,重视利润指标和经济目标、忽视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重视经济发展、忽视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现象。综观近几十年的发展实际,这些现象,无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些地方甚至到了令人惊愕的地步。显然,这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可见,只讲物质文明,无法理解人类的整个经济活动,也难以确保整个经济活动的文明运行,必须把经济文明放在突出地位来讲。
提出经济文明,不是我们的主观臆想,而有其客观的必然性。
经济文明是人性的内在体现。文明,是人类劳动的结果、创造的结晶、智慧的凝结、文化的积累,是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尺、评价社会发展的基准,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人类之所以不断地创造财富、发展文化、推进文明,根本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自身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需要,既是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也是人的基本属性,当然也是文明的基本要义。人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不断增长的各种需要,才不断提升人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生产更多的物质、文化产品;才发明和建立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制度,规范人的行为,以防止因行为失范而损害人的利益;才尽量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进,从而使人类行为在更大的程度上反映人性、符合人性。经济活动是人类的基本行为,是人类政治、文化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说,人类最初的活动从经济活动开始,那么,人类文明之光首先普照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上。因此,经济文明,不应仅仅表现在创造了多少产品或财富,关键是如何生产和创造这些产品和财富,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是否同时有利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文明地生产和创造一切财富,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促进人的文明发展。
经济文明是文明人应有的行为特征。文明根源于人的需要,发端于人的劳动创造,产生于工具的制造,得益于文化的涵养,鼎盛于科学技术的浇灌。从燧木求火到制造石器,从铜器铁器到手工工具,从蒸汽机到电动机,从大机器工业到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类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劳动、创造、发明,改变着自然和社会,也改变着人自身,使自己逐步摆脱愚昧和野蛮,走向智慧和文明。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和新科技革命的爆发,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人类的经济行为日益文明。不仅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那些扼杀人性、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做法逐渐减少;而且十分珍惜自然资源,使那些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动物、植物也进入人类的保护范围。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环境的优化、生态的保护、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加以重视。在发展中国家如我国,虽然还存在着大量的不文明现象,但环境的治理、生态的保护,已摆上议事日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文明的经济行为,既是实现人自身利益的要求,也是现代文明人应有的品质和行为特征。
经济文明是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经济规律是经济运行的根本法则和必然趋势。人类的经济活动要体现人性、满足人的需要,必须遵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市场经济是经济发展文明形态,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文明的必由之路。市场经济,既是开放、自由、平等、公平经济,也是竞争、协作、效益、节约经济,更是协调、秩序、信用、法制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经济规律,就像一个威力无比的魔棒,指挥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不仅左右着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企业要生存发展、国家要繁荣昌盛,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立不败之地,必须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走科学、文明的经济发展之路。那种为了自己生存坑蒙拐骗的做法、为了单纯利润杀鸡取卵的做法、为了暂时“繁荣”竭泽而渔的做法、为了保护局部利益自我封锁的做法,都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不文明行为,必然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惩处。
经济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表现。综观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从人类产生到游牧狩猎,从农耕文明到商业文明,从工业文明到现代文明,社会的每一步发展,文明的每一次跃迁,经济活动始终起着直接的、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人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要不断满足这些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首先必须有经济的发展、物质的繁荣。这就迫使人们必须不断地发明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方式、调整生产关系、改革上层建筑。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保护和解放生产力,提高人类经济活动的文明程度,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这里,文明的行为从经济活动开始,文明的结果体现在经济活动中。没有文明的经济活动,就没有文明的物质;没有物质的不断丰富,就没有政治文明、文化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二、经济文明的特征
人类文明从制造生产工具就开始了,但真正的文明、尤其是经济文明,是与商品经济相伴而生的,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显现出它的基本特征。
交换。人类真正的文明始于交换。交换,既处理了自己的剩余产品,又换回了自己无法生产而又需要的物品,更重要的是直接导致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自然经济自私自利的行为目标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人类经济活动发生了深刻的革命。不仅使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联系了起来,也使个人生产与社会生产统一了起来,实现了经济的社会性;不仅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提高了生产的专业化和劳动生产率,也加强了经济的协作、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不仅使生产者发现了自身的巨大价值,也看到了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意义,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活力;不仅使人性得到了张扬,也使人的能力得以提高,促进了人的发展;不仅推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交换,是经济文明的强大动力。
开放。要交换,就要冲破地域的分割、民族的隔阂、疆界的阻隔、语言的障碍、政治的偏见、文化的封锁,走向开放。开放,使人们放弃封闭、保守、愚昧、落后的思想束缚,接受开放、创新、科学、先进的文化观念,拥有博大的胸怀、开阔的眼界、敏捷的思维、解放的思想;使各种资本、技术、人才、商品自由流动,使各国通过分享国际分工的好处,得到优质的生产条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也可分享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提高生活质量;使各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通过竞争的洗礼和考验,锻炼技能,提升实力。那种自我封闭、孤芳自赏,闭关锁国、盲目排外的做法,必然导致经济的停滞和落后,是与文明经济背道而驰的。开放,是经济文明应有的品性。
效益。效益是经济活动质量和成果的直接表现,是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人类经济活动文明程度的集中反映。人类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要做到这点,最根本的是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一个综合指标,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要提高经济效益,既要加大资本投入、技术投入、人力投入,也要采取先进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更要注重节约,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因此,实现经济文明,就要注重科技的研究、发明和广泛利用,提高生产资料的技术水平;就要注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积极性的发挥;就要重视经济规模的科学性和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就要注重投入产出率,节约资本、劳动和资源。这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才符合文明经济的要求。
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基本形式,是经济繁荣发展、文明进步的根本手段。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到今天的程度,市场经济功不可没,其中最根本的动力又源于竞争。竞争,利用利润原则把生产者创造财富的欲望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又借助等价交换原则,把生产者同消费者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竞争,利用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将资本投向市场最需要的地方,并不断地进行调节,使社会已有的生产条件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安排和利用;竞争,又通过优胜劣汰的原则,将那些竞争力弱、市场不需要的生产者淘汰掉,并使现有企业的生存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也使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更使人们的经济行为更加文明。翻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其经济的繁荣和文明,无不得益于竞争。当然,市场竞争是残酷无情的,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也没有半点的包容和袒护,似乎无“文明”可言?但从发展的角度审视,它的确是人类经济文明不可或缺的形式和阶段。不经过竞争的洗礼,人类文明的曙光就不会出现。
秩序。秩序是一切社会行为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也是经济文明的基本特征。如果说市场经济是经济文明不可或缺的形式和不可逾越的阶段,那么,秩序就是经济文明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比例经济、竞争经济、信用经济、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发挥作用的过程。出于利益的追求、发展的考虑,聪明的生产经营者,决不会以牺牲自己的利益而去违背客观规律的。这样,市场经济规律的充分作用、政府的有效调控和生产经营者的自我约束,就会逐步形成健康、和谐、稳定的经济秩序。这既有利于促进经济的顺利发展,又有利于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充分实现。但如果没有和谐稳定的经济秩序,人人都各行其是,强烈的私欲膨胀、疯狂的利润追求,必然造成囤积居奇、制假贩假、坑蒙拐骗等混乱现象。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必然破坏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损害企业的利益和生存。所以,没有秩序,就没有经济的文明与发展。
信用。信用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者的生产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基本不和别人发生交往关系,因而不存在信用问题。自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出现以后,信用在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才突显出来。尤其是到了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阶段,金融业的繁荣、股份制的发达、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作用,信用成了维系经济秩序持续稳定、保证经济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失去信用的连接和支撑,世界的经济秩序就会混乱不堪,正常的经济活动就会中断,带来的严重后果,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经济的停滞,而是全球经济的危机。所以,经济文明,必然要有完善的信用体系和信用制度。
和谐。和谐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状态。只有在和谐的状态下,才能使世界万物获得基本的生存条件、持久的发展动力,实现永续发展。经济活动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其顺利发展,始终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各个环节的牵制、各个方面的影响,哪种因素、哪个环节、哪个方面出现问题,造成不和谐,都会严重影响经济本身的和谐发展,影响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现代文明经济所要求的和谐,既有生产要素质与量的和谐,也有生产要素结合方式与组织形式的和谐;既有经济规模与经济结构的和谐,也有经济体制与经济机制的和谐;既有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和谐,也有产品、企业、产业的和谐;既有城乡、地区之间的和谐,也有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文化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和谐。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必须真正实现上述诸方面的和谐。这既是经济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
三、经济文明的内涵
经济文明,既是人类经济行为的理性反映和理想追求,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尽管如此,也有确定的内涵。
经济规模与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的一致。规模化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经济文明的主要内容。真正的经济文明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而市场经济又是竞争型经济,无论一个地区,还是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打破独立分散、规模狭小、各自为政的小农经济做法,形成分工严细、协作紧密的规模经济。只有形成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才能合理利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才能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形成合力、增强实力。但在经济结构单一、不合理,经济体系封闭、无活力的情况下,规模的扩大,不仅不能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提升技术水平、增强竞争力,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严重破坏生产力。因此,从本质上讲,文明经济,在追求经济规模扩大的同时,必然讲究经济结构,使经济规模的扩大建立在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必然注意经济体系,使经济规模的扩大建立在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各环节及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充分开放、充满活力的前提下,从而使经济规模的扩大同经济结构科学性、合理性和经济体系的开放性、充满活力一致起来。这才能反映地方、国家的特色和市场的需求变化,真正实现经济文明。
生产总值与经济效益和经济质量的统一。产值特别是国内生产总值,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奋斗目标,也是我们衡量地方发展快慢、评价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但我们必须清楚,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无论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还是政治文化需要,或者提升综合国力,都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追求产值的同时,必须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只有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前提下的产值,才能形成真正的经济实力,才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同时,文明经济还要求,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同经济质量的提升统一起来。没有经济质量的产值,也是没有用的。经济质量,就是生产力的水平和效能,就是经济的竞争力。产值的增加与经济效益和经济质量提升的统一,才是经济文明的最主要内容。
发展速度与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协调。文明经济,首先是一种高速发展的经济。没有发展的速度,就谈不上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改善,更谈不上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要加快发展,在市场经济初始阶段,就意味着资源消费的加大和环境的破坏。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发展的目标是无止境的,而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在人类利用资源的水平还不高、资源利用率还很低的情况下,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必然造成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巨大的浪费,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这样,不仅现代人无法很好地生活,而且会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的后患。因此,要走文明的发展之路,就不能片面追求产值和速度,必须把经济发展的速度,建立在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之上。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经济是基础。发展,首先必须以经济为中心。但这并不是说离开政治、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就可以实现经济的发展。实际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经济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政治和文化发展,离不开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法制的进步、民主的完善、政治运行机制的健全,会为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科技教育的进步、民族精神的凝聚、人们文化需要的满足,可以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持久的智力支持;社会制度的完备、社会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文明、社会风气的优良、社会公共事业的繁荣,能为经济的永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健康、人的文化水平和创造能力的提升、人的道德素养和精神状态的升华,能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所以,经济文明,必然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
四、经济文明的实现途径
人类要逐步消除经济活动中的野蛮行为,不断促进经济文明,需要永不停息地努力。
遵循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加速工业化步伐。工业化,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成就,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经济、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走向更高文明的关键阶段。综观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人类从农耕文明到现代文明,工业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业化,加速了科技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资料、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加速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扩大了生产的规模,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结构的层次和生产力的水平;加速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管理方式的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完全真正的工业化,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实现经济文明,必须遵循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般规律,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速工业化步伐;合理开发、科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确保经济永续发展;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搞好生态建设,走绿色工业化道路。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市场化进程。市场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的最佳形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市场经济所坚持的等价交换原则,既强化了所有者对其财产和利润的关切度,又很好地将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市场经济所推行的竞争法则,既能通过生存压力,促进生产经营者不断提高竞争实力,又能借助优胜劣汰机制,提高整个生产力水平;市场经济所尊奉供求规律,既能通过价格变化,随时调整生产经营者的投资方向,又能利用利率、工资等杠杆,不断协调各种比例关系;市场经济所推崇的法制原则,既维护了经济活动主体的权益、约束了他们的行为,又保持了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秩序和健康发展;市场经济所建立的信用关系,既维持了社会经济交往的正常进行,又推动了社会文明风气的形成和道德风尚的培养。所以,实现经济文明,绝对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当前而言,加快市场经济发展,关键是破除一切妨碍市场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让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充分作用。只有让市场体制和机制充分作用,经济活动主体能从市场经济发展中获得厚利、提升实力,才会主动步入市场经济轨道,从而加速整个社会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大开放力度。文明是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成果。不管它在什么地方产生,由什么人创造,以什么形态存在,都不会改变它自由流动的特性。因为,需要文明、向往文明是人的本性。那种因民族短见、意识形态偏见而引起的对人类文明的无视和排斥,是最愚蠢的做法。新中国的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路线的确立和实施,使我国的对外开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与市场经济国家应有的要求相差较远。我国要推动经济文明,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一方面,通过“引进来”的办法,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服务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则要通过“走出去”的办法,扩大商品出口、拓展劳务输出、加大境外投资力度。总之,要通过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享受国际分工的权利,经受世界竞争的考验,接受人类文明的洗礼,提升我国经济文明的程度和国际竞争的实力。
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经济发展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系统内部各因素、各方面、各环节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链条。其中任何一个因素、方面、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要促进经济文明,必须按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所谓全面,一方面,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和深化改革,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质量,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实现经济内部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现代经济发展中经济与政治和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发展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保证、社会条件和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所谓协调,就是要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和对外开放的协调发展。所谓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