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从1988、1993、1998等年份的实践看,领导班子换届年一般都是经济高速增长年。2003年年初,同样也呈现了快速发展的迹象,这一方面是换届之后,地方上各级新班子有快上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因为国民经济已调整多年,前期大量投入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更新等建设已投入使用,发挥了作用;还有因美元贬值,外贸迅猛增长的带动,以及国内比较富裕阶层购车和居民买房等新的消费增长的推动。2003年第1季度经济增长9.9%,比2002年第4季度提高3个百分点,全年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8%以上。
自2002年冬在广东出现“非典”疫病以后,于2003年3月传延至北京,到4月中旬呈突发之势,引起部分居民的恐慌。有关方面囿于陈规,没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疫病继续蔓延至华北一带。在情况紧急关头,党中央采取了断然措施,撤换了卫生部和北京市的主要领导人,成立了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下达了抗击“非典”动员令,群抗群防,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斗,终于战胜了“非典”这个疫魔,世界卫生组织于2003年6月解除了对中国的禁令。
“非典”的突然袭击,虽然主要在北京、广东和华北等地区,前后只有两个多月,但对2003年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旅游业、商业服务业、航空、运输业、建筑业和部分制造业造成了莫大的损失。第2季度的经济增长降到6.2%,好在经济增长的潜力很大,所以第3季度就恢复到7.8%,第4季度发展更快。2003年是1998年以来发展最快的一年,经济形势向好,这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缓解一部分社会问题和实现社会安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4.“非典”的突袭和抗击“非典”,是2003年度发生的一次特殊而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痛定思痛,其中的教训也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正常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因疫情而被打乱,反映了社会管理制度的严重疏漏。,危机期间,为防止疫情向农村地区蔓延而采取了许多特殊措施,虽然抗过一劫,但深层次的问题仍引发了全社会的反思。其中之一是从一个侧面论证了“十六大”指出的,经过20多年的奋斗,我们实现的总体小康目标,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很不平衡的。尤其是在社会事务领域,管理意识落后、管理水平不高已经是多年的事实。所以抗击“非典”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不久,中央就提出要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
5.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发射神舟5号载入飞船。16日凌晨,宇航员杨利伟顺利返回地面。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太空俱乐部的第3个成员,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进了一大步,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这对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6.2003年10月,中国党召开了十六届三中全会。全会充分肯定了十六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是自从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的最重要文献之一。《决定》提出,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总起来说,就是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2002年12月26日党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专门讨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指出“三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3年1月17日中央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把解决三农问题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会议提出了评价农村改革和发展工作的3条标准:(1)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2)是否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3)是否有利于改变农村面貌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年初,国务院就作出决定,今后在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等方面增加的投入都要主要用于农村;上半年安排237亿元国债投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下半年又增加了32.5亿元,并且明确要求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施工要尽可能多用农民工。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中央财政拨款300亿元,用以支持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业部、教育部、民政部等联合发出通知,计划从2003年开始到2010年全国要开展对7000万民工进行岗位培训,并做好民工外出务工的信息指导和组织等服务工作。公安部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的通知,放宽了对农民进城的限制,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到小城镇落户,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做了很多支农助农和扶贫的工作。
但是,中国三农问题成堆,积累的时间太长,已经形成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根深蒂固,“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已经成了路径依赖。虽然新一届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未扭转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2.91,2002年为1:3.11,2003年将扩大为1:3.2。据初步测算,2003年农民平均纯收入将提高4%,仍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城乡差距继续扩大。而且,约占60%的主要靠农业收入的纯农民收入都在平均数以下,其中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收入并没有提高,有的是下降的。1997年以后,这种收入停滞或下降的状况已经连续8年了,这是改革开放以后从来没有的。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有所减轻,但因并没有解决好财政的转移支付等问题,中西部地区的县乡两级财政状况并没有好转,约1/2的县和2/3的乡镇在负债运行,所以农民负担屡有反弹,这些地区的农村干群矛盾紧张,冲突不断,农村社会并不安定。
2003年9-10月,已经长期低迷的粮油市场价格突然上涨,涨价从销区波及产区。10月小麦每吨上涨40-80元,玉米每吨上涨80~100元,粮油平均涨幅在10%~20%。粮油涨价,拉动蔬菜、肉、禽也跟着涨价。这是1997年以来的第一次农产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一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有关部门和农村专家认为,这次涨价是市场调节的自然结果。我国自199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1230万吨的最高水平以后,已经连续5年减产。城市化带来的耕地减少、粮田改种其他经济作物、耕地的抛荒以及粮食库存的锐减,都是促成涨价的因素。不过我国有5亿吨粮食的生产能力,且仍有2亿吨粮食库存保证粮食安全在近几年仍没有问题。所以,粮油价格11月就基本稳定下来。粮油和一些农产品涨点价,对农民增加收人有利,对以后增加农业生产有利,对扩大内需也有利。这点涨幅,对于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来说也是能够承受的,所以政府不必作过大反应(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对失业、下岗和低保人群增加点补贴)。总起来说,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扬,利大于弊。
2.2003年呈现的一个突出的社会矛盾是城市拆迁和农村征地引发的社会冲突。近几年在“加速城镇化”的推动下,特别是最近各省市换届后,新班子上台伊始,要建功立业,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多数都提出了要率先实现现代化,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掀起了大干快上的热潮。目标都集中到城市建设上,要建大城市、特大城市、国际性大都市,要改变城市面貌,扩建改建,大拆大建,急于求成。财力不够,就用“以地生财”等方法,抵偿甚至强行拆迁原有居民的老房子,与原有居民发生了利害冲突,引发拆迁群众上访请愿,或以极端形式表示抗争,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在农村,新一轮“圈地运动”正在各地特别是东部沿海和大中城市郊区展开。据2003年上半年24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完全统计,各种名目的开发区、高新技术区、大学园区有3500多个,占地3。6万平方公里。在土地价格飚升预期的刺激下,一些没有社会责任心的官员和不法商人(包括外商)内外勾结,以各种名目和手段,强占侵夺农民承包的耕地(国家明文规定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占地不同农民商量,只给很少的补偿,又不作安置,失地的农民失去了生产生活的依靠,也就是失业,又无社会最低生活保障,成为游民。近几年,农民上访中,土地问题已占首位。2003年上半年,到国土资源部的来信来访中,反映征地问题的占总量的73%。国家信访局受理土地问题的初信初访共4116件,其中苏、浙、闽、鲁、粤等5省占41%。可见侵占农民耕地问题已成为当前重大的社会问题,涉及约4000万农民,而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大中城市郊区等经济发达地区。这是必须高度重视并要及时采取断然措施加以制止和纠正的。
3.就业形势严峻。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上升,1995年为2.9%,1999年为3.2%,2001年为3.6%,2002年为4%,2003年很可能达到4.5%,登记失业人数将超过700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继续增加,2003年6月底,下岗职工达464万人,而再就业率则逐年下降,1998年为50%,1999年为42%,2000年为35%,2001年为31%。
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增加,20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人口出生高峰,集中在
农村,现在都进入就业年龄的高峰期。加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乡镇
企业不景气,面临转制与提高技术构成,不仅不增加劳动力的吸纳量,反而还减少。1996年全国乡镇
企业从业人员为13508.3万人,2002年减至13287.7万人。又因为1997年以后,我国主要农产品供大于求,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下降,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停滞不前,纷纷进城打工,以增加收入。2002年进城镇务工经商农民达9460万,2003年还是增加的趋势。
2003年是1999年大学扩招本科生毕业的一年,加上大专毕业生,2003年有212万高校毕业生要就业。2002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只有70%,2003年上半年毕业生找工作时又逢上非典肆虐,更是雪上加霜,政府虽然做了很多工作,郊果仍不明显,有不少学校初次就业率都不足50%。到2003年7月,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70万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多,现在又处于社会转型、
经济体制转轨的阶段,结构性失业和技术性失业等多种因素起作用。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测算,2003年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总量为2400万人,而按
经济增长的需求,只能新增就业1000多万个,有1400万岗位的缺口,所以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将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里困扰我们的一个重大的社会
问题。
4.2003年
自然灾害频发,是一个多灾之年。截止到2003年9月底,5级以上地震发生29次,给新疆等地造成严重损失。10月,甘肃省张掖、山丹、民乐又发生地震。各地水旱灾害交替发生,淮河、渭河、汉水、黄河等流域发生洪涝,直到10月中旬,渭河、黄河又发大水,使河南、山东部分县市受灾。各类
自然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5070万公顷,成灾3175.5万公顷,因灾死亡1911人,紧急转移安置631万人,倒塌房屋262万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14亿元。
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率很高。2003年以来,已发生多起重大矿难事故,1~9月份死亡近6万人,约占世界矿难死亡人数的1/3,而我国原煤产量只占世界的20%。造成这种严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管理混乱。2002~2003年河南省煤矿矿长审核考试显示,乡镇煤矿矿长年审合格率只有49%,参加考试的8000多名乡镇煤矿矿长中,高中以上文化的不到10%,部分矿长的考试成绩只有12分,有的连最基本的安全常识都没掌握。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paper.stu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