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世界是如此的令人心旷神怡,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的是一幅幅日新月异的画卷。高科技的发展正引起世界巨大的变革。今天,无论在美国、西欧、日本、东南亚,还是在中国,人们都在谈论着一个共同的话题,这就是“新经济”——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或经济模式已初见端倪。
新经济似乎是一个魔方,它神奇般地创造着巨额的财富,也改变着世界的财富分配规则,使世界财富重新洗牌;新经济还在制造着新的经济英雄,甚至使“一夜暴富”成为现实。
一、新经典源于美国,席卷全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伍。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目前这种“新经济”,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
美国的“新经济”具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经济持续增长
从1991年4月开始复苏至今,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了120多个月,远远超出战后美国经济平均连续增长50个月的期限,成为战后美国第3个最长的经济增长期人自美国经济率先走出90年代初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过日本、德国等主要竞争对手,从而扭转了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七八十年代落后于日本、德国的局面,使美国在全球经济的实力相对有所回升。
(2)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
伴随着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以裁员为其主要内容之一的“企业重组”,美国结构性失业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急剧恶化。美国失业率在1991年上升到6.7%,1992年就业形势仍继续恶化,全年失业率高达7.4%,失业人数多达900多万人。从1993年开始,美国就业状况开始改善,失业率稳步下降,1998年12月降到了4.3%,这是美国30年来的最低水平。
(3)物价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政府过去长期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得以消除
消费物价指数从1992年降至3O后,至今未见反弹,1998年仅为1%。国内生产总值的紧缩价格指数从1990年的4.3%逐步降至1993年以来的2%,1997年第4季度,该指数仅增长了1.5%,全年则为1.8%,是1965年以来的最低点。
(4)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
近10年来,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增强了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1991一1994年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一共增长了近12个百分点,超过了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增幅。在美国劳动生产率较快提高的同时,其单位劳动成本在90年代却增长缓慢,结果,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从而使美国得以在90年代初期相继在半导体和小汽车等领域重新夺回世界第一的位置。
(5)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
由于克林顿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增税减支政策,美国联邦财政赤字由1992年的2892亿美元逐步减少到1996年的1168亿美元,联邦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4.93%下降到1996年的3%以下。1997年美国实际联邦财政赤字仅为226亿美元。1998年2月,美国国会最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财政预算平衡方案,力争到1999年消除联邦财政赤字,而实际上,美国联邦政府在1998年度就已实现了728亿美元的财政盈余。
不仅美国如此,西欧经济也呈现出类似的迹象。长期以来,增长停滞、劳动力使用受限以及难以操纵的政府预算一直困扰着欧洲。令人欣喜的是,如今这里开始展现经济活力。多年的经济发展停滞之后,由11国组成的欧元区的增长率1999年超过3%。失业曾是困扰着欧洲大陆的一大社会问题,如今其失业率也降至10%以下。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其私营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也达到30年来的最佳水平。从赫尔辛基到里斯本,各地的公司都在新信息技术方面进行大力投资。
因此,设在法兰克福的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托马斯·迈尔断定:‘毫无疑问,新经济正在欧元区形成。”他说,知识主导型企业快速增长、电信等市场全面取消管制就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它应该像美国那样提高资本和劳动生产力。”他补充说,“关键是,新经济能否在欧洲站稳脚跟,增长是否有足够后劲,像美国那样引发投资热潮。”巴黎的咨询专家圣艾蒂安估计,如果形成投资热,新经济将迅速壮大,并将取而代之“旧世界”,欧洲有希望迎来新的繁荣年代。
“新经济”在亚洲也露出曙光。虽然两三年前,东亚与东南亚各国与地区普遍地爆发了金融危机,但是现在已经从危机中摆脱了出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无不对新经济充满了乐观的希冀。在两年多的危机之后,大公司的经理人和决策者们都急切地期待着信息技术的扩展、因特网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商务行为能带来巨大的回报。许多董事会上最令人激动的话题就是集个人电脑、智能电话和电子商务为一体的三合一及其对本地区的生产力和消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没有人会认为这些国家的经济能在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但是,亚洲也享有后来者的优势,那就是只需从美国引进那证明行之有效的新经济模式,从而大大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之,新经济源于美国,但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
二、新经济究竟是什么
仿佛春潮一般,在对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到来之时,几乎全世界的经济界人士和企业共同把目光投入到这种经济现象中:发源于美国的新经济。能在如此短的时间被如此多的人们关注与研究,本身就已证明了新经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新经济到底是什么?它是否像潮水一般惊涛骇浪地涌来,又悄无声息地撤去?它是否如泡沫一样,刹那时充斥视野,转瞬间又灰飞烟灭?新经济的出现说明着什么?意味着什么?揭示着什么?人们在探讨、在猜测、在寻找答案。
1.新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关于新经济内涵与实质的探讨,目前是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早宣传“新经济”思想的美国《商业周刊》,在界定这个名词时说:“‘新经济’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已经死亡了,也不意味着我们将不会有另一次衰退,或经济周期业已消灭;更不意味着股票市场必将摆脱自我调整而永远上升,就像(神话中所说的)豆梗将直上云天。自然,它也不意味着亚洲金融风波不会影响美国”,“谈‘新经济’时我们的意思是指这几年已经出现的两种趋势,第一种趋势是经济的全球化,第二种趋势是信息技术革命。”
关于“新经济”的涵义,目前有很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地诠释“新经济”关键在于要抓住美国经济正在从传统经济——工业经济向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转变之中。因为,当前经济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和转型。因而与传统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经济特征、经济概念和经济理论必然发生变化。美国的“新经济”已经开始表现出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巨大贡献和发展上的可持续性。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新经济”,实质上就是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这种新型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
也有的学者认为,美国“新经济”的涵义有待深入探讨,首先,“新经济”既然是依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形成的,那么,这是现阶段美国独有的一种经济现象,还是发达国家都会逐渐形成的国际经济现象呢?其次,美国的“新经济”是在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现象,还是长期稳定存在的现象?一旦发生经济增长滞缓,通货膨胀加剧或失业率大幅上升,“新经济”是否会随之消失?再次,就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开放程度来说,英国、法国都不亚于美国,为什么美国的失业率较低,而英国、法国失业率较高呢?为什么美国形成了“新经济”,而英国、法国没有形成“新经济”呢?以上这些问题如不在理论上解释清楚,“新经济”的真正内涵还是难以揭示的。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对“新经济”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美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变化是由暂时因素促成的,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动力性的变化,经济周期仍会反复出现。
曾两次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首位走上哈佛讲坛的中国著名企业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所谓新经济,就应是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由新科技所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则认为:“新经济”事实上被人们在不同的场合赋予着不同的涵义。最初,新经济是用来指美国经济在近几年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基础上长期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这使传统上描述失业与通胀反向相关关系的所谓“菲利浦斯曲线”不再适用(因此是“新”经济)。但是后来,随着“网络股”的飙升,国内外的许多人正在许多场合把以信息、网络业为代表的所谓“新科技产业”或“科技板块”称为“新经济”,而把其他所谓的“传统产业”称为“旧经济”。
综合以上各家所言,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所谓新经济,主要是以美国经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为基础所产生的概念,即那种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全球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状态。
新经济虽然是以美国近十年来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而引申出来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其赖以依存和发展的两块基石:信息领域的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全球信息化以及导致各国的经济边界日益弱化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其作用及影响早已远远超出了美国的国界,因此,新经济已并非是美国经济的专利,其深远影响及发展趋势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和运行模式。
新经济之所以“新”,源于推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义。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不同,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的不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虽然其影响所及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但它是通过改变人类信息的传输、储存方式来实现的。长久以来,在低下的劳动生产力的掩饰下,信息的不充分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被忽略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次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信息瓶颈也逐渐拓展扩宽,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以超前的眼光,最先将信息从现实世界中分离出来,作为与物质和意识并列的世界构成的第三要素,这从哲学的高度证实了,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是人类信息的传输与储存方式的革命,也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组织方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电子商务、信息高速公路,这些信息时代的产物,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今天,信息时代刚刚来临,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的影响也才刚刚露出端倪,新经济刚刚露出曙光。一个更新、更美、更快的信息世界不久的将来必会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创新型经济。
2.怎样识别新经济:新经济的特征
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形成的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比较起来,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
(1)经济稳步、温和、适应地增长
新经济到来以前,美国经济长期依照著名的“菲利浦斯曲线”所描述的模式和规律增长,即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此消彼涨互相替代。这曾长期困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新经济开始后,这一滞胀状态正逐步消失。以新经济的代表美国而言,从1991年初至今,经济增长率一直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992一1995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8%,1997年以来经济正以近6%的速度增长,这是10年来的最高水平,继续在前方发达国家中保持领先地位。随着经济的增长,美国的失业率已降至公认的“充分就业”水平以下。自1992年以来,失业率逐年下降,
1996年初降至5.8%,而目前已降至5%以下。据美国劳工部报告,1997年11月份失业率降至4.6%。这一水平已低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的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加剧的最低失业率5.5%一5.75%。1991年3月到1995年,以消费物价增长幅度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为11.9%,年平均为2.98%,1996年初降为2.6%,1997年以来又降至2.2%。1997年第三季度,按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衡量的通货膨胀率仅为1.4%。利率水平小幅波动,相对稳定。1997年上半年,美国消费物价指数上升1.4%。至此,美国彻底摆脱了滞胀状态,国家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稳步增长的繁荣景象。这种既无生产停滞,又无严重的通货膨胀一稳三低(经济稳步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胀率、低利率)的经济现象一般被确认为是新经济的明显特征。
(2)高科技与技术创新加速推动了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朴实的真理在新经济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技术创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并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据美国政府专利局公布,到1999年12月,美国历史以来的发明专利已达600万个。其中第一个100万发明专利足足花了85年时间,而发明专利从500万增加到600万个,仅仅花了8年时间。近几年,发明专利增加最多的是电脑、通信和生物技术领域。1999年,获得了美国第600万个发明专利权的三康公司,3年前发明专利只有30项;但1999年已增加到426项。
与此同时,科技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的研究表明,1990年美国公司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时间需要35.5个月,至1995年只需23个月。1990年,一辆汽车从概念设计到投产需要6年时间,现在只需两年。20世纪70年代,美国公司多个产品中只有20%是新产品,到周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已上升至三分之一。近几年,新产品的比例更高。
技术进步使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潘在1998年10月的一次谈话中认为,当前,美国技术创新浪潮的重要特点是信息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其表现是充分的数据大大减少了生产每一单位产值所需的时间,同时推动了新产品的大量增加,新产品的生产又吸响了多余的劳动力,其结果是过去5年内提高了就业率,使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大大加快。1980一1990年,美国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幅为106%,1990一1998年提高到2%。近两年,随着科技突飞猛进,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进一步加快,1998年第三季度,劳动生产率高达49%,为7年来增幅最大的一个季度。
(3)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传统产业结构及服务业面临着彻底的改造
美国电子协会与纳斯达克股票公司在1998年共同发表题为《电脑空间、国家:高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重要作用》的研究报告。报告根据商务部发表的产业发展状况,将计算机、软件和通信系统统称为信息产业。随着通信系统向数字化过渡,这三个领域已结为一体。从1990年到1996年,美国信息产业产值上升到8660亿美元,增长57%,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2%,已超过基建、食品和汽车制造业,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信息产业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同期内雇佣员1426万人,增加7.2%。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化浪潮不仅使信息产业迅速地成长、壮大,也对传统产业产生了巨大冲击。
这主要表现为:以物质和能源为基础的传统经济转向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变化趋势,加快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成为推动当代世界产业结构朝着现代化、高级化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美国,传统工业是指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和之后发展与成长起来的工业。这些工业部门包括:最早发展起来的纺织、冶金和采矿业,以及稍后发展起来的钢铁、煤炭、机械制造、化工、能源、汽车制造、造船、铁路运输等部门。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与传统的技术革命相比具有更深刻的内容、更广泛的影响。当前,美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转折是:传统工业在衰退,但还具有很大规模;信息技术工业的快速发展,但尚未取代传统工业的地位。美国传统产业就是在这样形势下,进行着“脱胎换骨”的改造。这种改造表现在:
首先,就生产手段而言,是要达到机器的智能化、自动化,从而使机器辅助、延长或部分取代人的信息功能。
其次,就改造生产手段的技术方式而言,是将物质生产过程视为获取、存贮、处理、传输、控制信息的流动过程,从而在人机、机机以及机器与劳动对象之间,以数字化作为共同的语言桥梁,建立起自动化系统。人作为控制中心,游离于直接劳动过程之外。
最后,生产手段的根本性变化,促使适应这种高效、快速物质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应运而生。这种组织形式必须适应信息流动,而不只是物体的置放、位移、人员的层层分工、工序工位的有效安排等管理要素的重新组合。管理部门主要关注的对象是信息、知识和人才,而不是原料、设备和普通劳动力。
(4)竞争日起全球化
信息技术革命消除了信息瓶颈对企业发展的制约,国际互联网使企业可以迅速跨越国界传递信息,使企业跨国经营的信息与管理成本大大降低。同时电子商务在对传统的交易方式进行彻底改造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跨国经营的交易成本。这使得企业跨国经济日趋普遍。全球范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与此相伴,公司兼并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浪潮。管理成本的降低为公司规模的扩张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日趋激烈的竞争也迫使企业通过规模效益来降低成本以获得竞争优势,在这两者的推动之下,新一轮兼并浪潮正席卷全球。如在美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第五次企业兼并浪潮。1988年企业并购资金达3530亿美元,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这个记录维持了6年,随着美国经济在1992年开始走出低谷,1993年美国企业再度掀起了兼并风潮,1994年企业并购资金在3419亿美元。接着1995年达5188亿美元,一举突破了历史记录。到1996年超级兼并愈演愈烈,并购10150起,大大超过了1993年的6307起,其中资金超过30亿美元的兼并,全年涉及兼并金额总计6588亿美元,比1993年增加了一倍,并再次刷新了美国企业兼并记录。1997年前5个月,美国企业已宣布的并购金额达2920亿美元,超过了1996年上半年的水平。
(5)与传统经济相比,新经济呈非线性增长趋势
传统经济学将经济增长视为是投入增加和技术进步的结果,并认为生产要素的投入基本遵循规模报酬不变的规律,任何难以解释的经济增长原因都被贴上“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标签(即“索洛余值”),它包括:规模经济、效率改善及知识进展等项目。而“新经济论”则认为美国经济近年来的良好表现主要得益于规模报酬递增、外部性、标准化及网络经济。在信息经济时代,投入具有“溢出效应”和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比如互联网、传真机以及软件程序等IT产品,其价值会随着相关的其他投入和兼容设备的使用而上升,并且信息资源的共享不会带来额外的成本。因此,信息产业不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这被视为“新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与此同时“数字化地球”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数字经济”使得生产与价格形成机制同传统的工业经济截然不同,它使得传统经济增长模型(比如新古典增长模型、剑桥模型)所描述的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之间的线性关系消失了,“新经济论”认为,美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新经济论”支持者Koelyl(1997)指出:“回望硅谷的形成和微软的成长历程,我们没有发现一条线性增长轨迹。”3.新经济的动力之源:高科技的发展
新经济的出现源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它促进了信息产业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
高科技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现代高科技从技术的结构看,高科技是尖端技术,其主要原理建立于人类最新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技术,这一点区别于传统技术,传统技术是经验的积累。从时间上看,高科技是新技术,是以最新成就为基础的技术。从与科学的关系来看,高科技是基于科学的发现而产生的技术,即高科技是SCence一based技术。因此,高科技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最新尖端技术。还需要强调一点,新技术不一定是高科技,新技术仅仅代表了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对新颖的技术形态,而不是技术内涵的革命。
与普通技术相比,高科技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高效益。高科技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智力。高科技具有创造性、突破性,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
——高投入。要创造高科技必须有大量的投入,据估计一个典型的比特动态随机存贮芯片生产线购置成本是10亿美元。
——高竞争。高科技有很强的时效性,谁在时间上抢先一步,谁在质量上棋高一着,谁就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paper.stu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