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国事、家事、天下事 不久前,笔者列席北京市政协小组会讨论。尽管我们提供了许多统计资料和指标解释,但一些委员仍频频“发难”:统计数字真实吗?当他们知道我们建立了来自于基层的超级汇总制度和统计部门内部的数据评估制度,对数据质量的担心明显减弱。当然,他们仍然对来自于基层的基础数据放心不下。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肩负人民重托的代表、委员们能有机会到统计部门“挂职锻炼”、蹲点实习一段时间,对于他们更好地参政议政,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十五”规划纲要描绘了新世纪初期中国的发展前景。有记者观察统计,规划中的统计指标由“九五”规划的105个减少到38个,且三分之一关系人民生活。笔者无意进行重复统计,但学习纲要后却感到,几乎没有一个指标是与人民生活毫无关系的。谁能说产业结构、运输能力、进出口规模不是与人口就业、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密切相关呢?谁又能说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率、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呢?其实,无论指标多少,作为规划,任何文字其实都是为以统计数字显示的规划目标进行诠释。倘若对统计一无所知,自然无法真正深入深刻解读规划报告。遥想当年,“翻两番”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口号,但有多少人清楚其实质内容呢?今天,当我们锁定“新三步走”的目标时,是否每个人都知道每一步意味着什么呢?“两会”期间,有网民在人民网上发出帖子:谁能告诉我,GDP是什么意思?于是,热心人便各抒己见,莫衷一是。而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质疑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公布的物价指数与自身感受为何不一样。显然,多一些统计知识,就更有利于我们的人民更有效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从另一个角度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以统计数字体现出的浮夸风,曾给人民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在即将实施的农村税费改革中,如果有基层干部以虚报的亩产核定纳税额,会给农民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后果也是可想而之的。懂一点统计,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走笔至此,我静心细想了一下,短时间竟没有想出有什么工作与统计毫无关系。每天早晨,走出家门,遇到第一个正在工作的人是电梯工。就想,若把他或她的工作内容排出一个时间序列,把每段时间内的流量做一个记载,并进一步把人员按不同标志进行分组,一定能得出一些有关工作与生活的规律性结论。而季节的差异、作息时间的调整、居民构成的不同,都会改变现有的规律、而产生新的规律。接下来,走在大街小巷,登上公共汽车,进入地下铁道,如车流量、客流量、通过能力、运载能力等统计概念便油燃而生。就是环卫工人清扫道路,也存在着人员与路段长度、路面面积的数字关系。
笔者上大学期间,见新生中有一班工业统计专业,不禁做“无知者无畏”状:“统计也有专业?”这种近乎弱智的发问,与其说是无知使然,不如说是缘于统计的无处不在、司空见惯和习以为常。比如,统计对于各行各业的企业:都既可以反映某一特定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既可以反映规模,也可以反映结构;既可以反映速度,也可以反映效益与效率;既可以反映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一些质量特性;既可以反映自身情况,也可以反映有关的方方面面……如此,统计的作用绝非财会或其他管理、核算活动所能替代。而统计的这种作用,同样体现在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文艺体育等各个领域。不管你意识不意识、重视不重视,统计都是一种客观存在,问题只在于你是否注意去发挥其作用,发挥的程度如何。
一个不懂统计的领导往往认为:统计只为政府服务。首都钢铁公司的董事长则说:“一个企业的领导人,离开统计就无法工作。”所以,公司的主要统计资料,每天早8点前就放到各位老总的办公桌上。我以为,这与首钢的发展是不无关系的。北京西单商场意识到:企业需要的统计信息包罗万象。所以,商场早在数年前就实现了对统计的信息化管理,每天可以随时提供各种商品细到品种、型号的购销数据;可以搜集到本商场以外的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当然,统计不仅仅对管理才有意义。一个工人、农民、售货员、服务员、医生、教师……难道不能通过绝对数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成果、通过相对数了解自己的水平和效率、通过平均数对比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和差异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社会上有那么一些人,干的是百分之百的统计,却不尊重统计科学及其规律。比如,某些社会调查机构。他们在选择样本单位时,往往无意或有意忽视了其随机性、代表性及由此带来的误差程度。为什么不同的调查公司关于同一时段电视收视率的调查会得出不同甚至趋势相反的结论,就在于违反了统计的科学性。显然,这种现象会混淆视听,误导公众。看来,各行各业的人学好用好统计,不仅有利
于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有利于统计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做出更多更大更有益的贡献。
近日,新世纪首期国债上市,受到百姓普遍欢迎。用朱鎔基总理的话说:半天就抢光了。这一方面出于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另一方面也在于许多普通市民进行了数字间的比较。一个是基数不变,周期较长,但利率高且不征税;另一个是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加利变本,但利率低且还要征税。孰优孰劣,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或有人以为,这是一个经济问题。正确。但这难道不是关乎百姓切身生活、且必须进行数字间的比较吗?或有人以为,这是一个数学问题。也对。但数学与统计学难道不是关系密切、互有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门学科吗?比如概率论,其实既是高等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数理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或有人认为,这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些数字游戏。但这许多数字游戏中确蕴藏着统计的原理。比如,菜摊上有一大堆西红柿,摊住告诉你:许挑,一块五一斤;不许挑,一块一斤。你一时可能难以抉择;可能一拍脑袋就决定“挑”或“不挑”。其实,如果你把目光随意落在所能覆盖到的某个局部,10个西红柿中有一到两个是你不能接受的,那么,你就决定“不挑”;如果不能接受的达到5个及以上,那么,就应该亲手去“挑”。这就是抽样推断的原理,不过前提是:西红柿的堆放也是随意的。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实在是很多很多的。当然,包括笔者在内,我们中的许多人不管收入高低,都没有这种“斤斤计较”的意识。但如果到了非计较不可的程度,统计的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中国统计》第二期扉页,刊发了东北财经大学校长邱东教授的特稿,标题鲜明醒目棗“统计使人豁达”。窃以为,先生言之有理。统计助我们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有利于我们在生活中适应规律,而不是逆规律而动。职工平均工资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两个非常敏感且各方人士关注度最高的指标。高于甚至大大高于公布数字的人士,大多缄口不语,在一旁“没事儿偷着乐”;低于即使稍微低于公布数字的人士,则往往义愤填膺,指责有人“弄虚作假”。而统计中人则明白,作为平均指标,高于它低于它都是很正常的,上比有余,下比不足。在社会规则日臻完善、且为方方面面所认同和遵守的前提下,统计有助于我们认清并摆正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于是,我们便可以“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抒。”当然,统计也不会使我们盲目“豁达”。比如,家长会上,很多家长拿到成绩单都喜形于色。但我们知道,绝对值体现的高分或许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水涨必然船高,只有排序才能反映真实水平。这与其说是得益于统计方法和知识,不如说是长期形成的统计意识使然。所谓“学好统计,终身受益”,也并非是说要一天到晚惦记着用统计去分析、解释遇到的一切问题,而只是说我们的头脑中应该多一些统计意识罢了。只此而已。